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十五 脾臟方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五 脾臟方 (1)

1. 卷十五 脾臟方

(凡十類)

白話文:

(凡十類)

2. 脾臟脈論第一

(論一首)

論曰:脾主意,脾臟者,意之舍,意者存憶之志也。為諫論大夫,並四臟之所受。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意者,脾之藏也。口唇者,脾之官,脾氣通於口,口和則能別五穀味矣,故云口為戊,舌唇為己,循環中宮,上出頤頰,次候於唇,下回脾中。

榮華於舌,外主肉,內主味,脾重二斤三兩,扁廣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臟。神名俾俾主藏營,(一作意,)秩祿號為意臟,隨節應會,故曰脾藏營,營舍意,在氣為噫,在液為涎。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實則腹脹涇溲不利。脾氣虛則夢飲食不足,得其時則夢築垣蓋屋。

脾氣盛則夢歌樂,體重,手足不舉。厥氣客於脾則夢丘陵大澤壞屋風雨。凡脾臟象土,與胃合為腑,其經足太陰與陽明為表裡,其脈緩,相於夏,旺於季夏。脾者土也,敦而福,敦者厚也。萬物眾色不同,故名曰得福者廣也。萬物懸根掛莖,其葉在巔,蜎蜚蠕動,𦣛蠷喘息,皆蒙土恩德則為緩,恩則為遲,故令太陰緩而遲。尺寸不同,酸鹹苦辛,大妙而生,互行其時,而以各行皆不群行,儘可常服。

土寒則溫土,熱則涼土。有一子名曰金懷,挾抱之不離其身,金乃畏火,恐熱來熏,遂棄其母,逃於水中,水為金子而藏火神,閉門塞戶內外不通,此謂冬時土失其子,其氣衰微,水為洋溢浸漬其地,走擊皮膚,面目浮腫,歸於四肢。愚醫見水直往下之,虛脾空胃,水遂居之,肺為喘浮,肝反畏肺,故下沉沒,下有荊棘,恐傷其身,避在一邊,以為水流。

心衰則伏,肝微則沉,故令脈伏而沉,上醫遠(一作來)占,因轉孔穴,利其溲便,遂通水道,甘液下流,停其陰陽,喘息則微,汗出正流。肝著其根,心氣因起,陽行四肢,肺氣亭亭,喘息則安。腎為安聲,其味為咸,倚坐母敗,洿臭如腥。土得其子,即成為山,金得其母,名曰丘矣。

四時之序,逆順之變異也。然脾脈獨何主,脾脈者,土也。孤臟以灌四旁者也。其善者,不可得見惡者,可見惡者,何如其來。如水之流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如鳥之喙者,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四肢沉重不舉。不及則令人九竅壅塞不通,名曰重強。脾脈來而和柔相離,如雞踐地曰平。

長夏以胃為本,脾脈來實而盈數,如雞舉足曰脾病。脾脈來堅銳如雞之喙(雞一作鳥),如鳥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真脾脈至,弱而乍疏乍散(一作數),色黃青不澤,毛折乃死。長夏胃微濡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無胃曰死,濡弱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脾藏營,營舍意,憂愁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悶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死於春。足太陰氣絕則脈不營其口唇。

白話文:

脾臟脈論第一

脾臟是意念的居所,意念包含記憶與意志。它如同諫官,監督並調和四臟。心有所憶稱為意,意之所存稱為志,因志而變化稱為思,因思而延伸稱為慮,因慮而處理事物稱為智。意念是脾臟所收藏的。口唇是脾臟的外在表現,脾的氣機通於口,口氣調和就能分辨五穀的味道,所以說口為戊,唇舌為己,它們環繞中焦,向上通達面頰,然後到達嘴唇,向下回歸脾臟。

舌頭光澤榮潤,外主肌肉,內主味覺。脾臟重二斤三兩,寬扁三寸,長五寸,含有半斤的脂肪,主要功能是包裹血液,溫養五臟。脾臟的神名為俾俾,主管血氣運行(也有人說是主管意念),職稱為意臟,隨四季節氣變化而應對。所以說脾臟藏血氣,血氣寄居意念,在氣則為噫(嘆息聲),在液則為涎(唾液)。脾氣虛弱則四肢無力,五臟不安;脾氣過盛則腹脹,小便不利。脾氣虛弱則夢見飲食不足,如果時間適當則夢見築牆蓋屋。

脾氣旺盛則夢見歌舞,身體沉重,手腳抬不起來。風邪之邪客犯脾臟則夢見丘陵澤地、房屋倒塌、狂風暴雨。脾臟屬土,與胃合為腑,其經絡為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互為表裡,脈象緩和,與夏季相應,在季夏最旺盛。脾臟屬土,土性厚重而有福澤,厚重就是豐厚。萬物色彩各異,所以說有福澤的人廣闊無邊。萬物根莖下垂,葉片向上,蟲蟻蠕動,鳥獸呼吸,都蒙受了土的恩惠,所以脾經脈象緩慢。尺寸大小不同,酸甜苦辣咸五味各異,精妙的變化生生不息,各自運行於其時,而且各行其道,絕不混亂,因此可以經常服用(藥物)。

土性寒冷就溫暖它,土性溫熱就冷卻它。有一個兒子名叫金懷,緊緊擁抱母親而不離開,金怕火,害怕熱氣熏烤,於是拋棄母親,逃到水中,水是金的住所,藏著火神,關閉門戶,內外不通,這就是冬季脾土失去兒子,其氣衰微,水氣充盈浸漬土地,侵犯皮膚,導致面目浮腫,蔓延到四肢。愚昧的醫生只看到水往下流,就認為是脾虛胃空,水因此停留,導致肺氣喘促,肝臟畏懼肺氣,因而下沉,下面有荊棘,害怕受傷,躲避到一邊,認為那是水流的通道。

心氣衰弱就潛伏,肝氣虛弱就下沉,所以脈象沉伏。上等的醫生能遠遠地診斷,通過調整穴位,疏通大小便,暢通水道,使津液順利下降,調和陰陽,喘息就能減輕,汗液也能正常排出。肝臟紮根,心氣上升,陽氣運行四肢,肺氣平和,喘息就能安定。腎臟主管聲音,其味是鹹的,倚仗母親而衰敗,污穢臭氣如腥。土得到其子,就成為山,金得到其母,就稱為丘陵。

四季的順序,陰陽的變化,脾脈獨具何種主宰?脾脈屬土,是孤獨的臟器,滋養周圍的臟腑。脾脈良好的狀態,是看不到的;不良的狀態,是可以看到的。不良的狀態是如何產生的呢?如同水流一樣,這是過度,病在體表;如同鳥喙一樣,這是不足,病在內臟。過度則導致四肢沉重抬不起。不足則導致九竅阻塞不通,稱為重強。脾脈來時和緩柔順,如同雞爪踏地一樣平穩。

長夏以胃為本,脾脈來時充實飽滿,如同雞抬起腳一樣,這是脾病。脾脈來時堅硬銳利,如同鳥喙或鳥爪,如同屋頂漏水,如同水流一樣,這是脾臟死亡的徵兆。真正的脾脈,脈象弱而時疏時密,顏色黃青而無光澤,毛髮脫落就是死亡的徵兆。長夏胃氣輕微濕潤虛弱是正常的,虛弱多而胃氣少是脾病,完全沒有胃氣則死亡。濕潤虛弱而有石樣感覺是冬天得的病,石樣感覺嚴重是現在得的病。脾臟藏血氣,血氣寄居意念,憂愁鬱結則傷及意念,意念受傷則胸悶煩亂,四肢無力,毛髮枯萎,面色憔悴,死於春天。足太陰脾經氣血衰竭,則脈氣不能運行到口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