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要方》~ 卷十五 脾臟方 (5)
卷十五 脾臟方 (5)
1. 脾臟脈論第一
其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後一寸,別走陽明。其別者,入絡腸胃。主脾生病,實則胃熱,熱則腹中切痛,痛則陽病,陽脈反大於寸口三倍,病則舌強筋轉,卵縮牽陰股,引髀痛,腹脹身重,飲食不下,煩心,心下急注脾。脾病虛則胃寒,寒則腹中鼓脹,脹則陰病,陰脈反小於寸口一倍。
病則泄水不能臥而煩,強立股膝內痛。苦筋折扭之,扭之者,脈時綴綴動也。發動甚者死不治。
四季之月各餘十八日,此為四季之餘日,主脾胃,黃肉隨病也(一作內陽病)。其源從太陰陽明相格節氣,相移三焦,寒濕不調,四時關格而起,則臟腑傷疴,隨時受癘,陽氣外泄,陰氣內伏,其病相反。若腑虛則陰邪所加,頭重頸直,皮肉強痹。若臟實則陽疫所傷,蘊而結核起於喉頸之側,布毒熱於皮膚分肉之中,上散入髮際下,貫顳顬,隱隱而熱,不相斷離,故曰黃肉隨病也。
扁鵲曰:灸肝脾二俞主治丹毒。四時隨病當依源補瀉,虛實之病,皮肉隨熱則須鐮破敷貼,方咒促治,疾無逃矣。
白話文:
脾臟脈論第一
足太陰脾經的分支,稱為公孫穴,在內踝尖上緣後方一寸處,會與足陽明胃經相連。這個分支經絡進入腸胃,主治脾臟的疾病。脾實證表現為胃熱,胃熱則腹部劇烈疼痛,疼痛屬於陽性病症,此時寸口脈的陽脈搏動會比正常情況大三倍。疾病表現為舌頭僵硬,肌肉抽搐,睪丸收縮牽引陰部和大腿內側,大腿內側疼痛,腹部脹滿,身體沉重,飲食不進,心煩,心窩處有急迫感,好像有什麼東西堵住了脾臟。脾虛證則表現為胃寒,胃寒則腹部脹滿,脹滿屬於陰性病症,此時寸口脈的陰脈搏動會比正常情況小一倍。
疾病表現為腹瀉、水腫,無法平躺休息,而且心煩意亂,只能勉強站立,大腿內側及膝蓋內側疼痛。患者會感到肌肉酸痛、扭傷,脈象會呈現間歇性跳動。如果病情嚴重,則難以治癒。
一年四季,每個季節都有十八天是節氣交替的過渡期,這共計七十二天,主管脾胃運化。此時若患病,皮膚會發黃,這與病情有關(也有說法認為是內在陽氣的病變)。其病因源於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的交界處,受節氣影響,寒濕失調,四時節氣交替時容易誘發疾病,導致臟腑受損,隨時可能受到瘟疫侵襲。陽氣外泄,陰氣內伏,病情表現常與常理相反。如果脾胃虛弱,則容易受到陰邪侵襲,出現頭重、頸僵直、肢體麻痺等症狀。如果脾胃實熱,則容易受到陽邪侵襲,導致局部腫塊結節在喉嚨和頸部兩側形成,毒熱之邪會瀰漫於皮膚和肌肉之中,向上蔓延至髮際,向下到達顳顬部位,感覺隱隱作痛,持續不斷,故稱“黃肉隨病也”。
扁鵲說:灸刺肝俞穴和脾俞穴可以治療丹毒。治療四時疾病應該根據病因,採用補瀉的方法,對於虛實不同的病症,如果皮膚發熱,就需要用刀刮破患處,敷貼藥物,配合咒語來治療,這樣疾病就一定能治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