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十八 大腸腑方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八 大腸腑方 (2)

1. 黃連補湯

治大腸虛冷,痢下青白,腸中雷鳴相逐方。

黃連(四兩),茯苓,川芎(各三兩),地榆(五兩),酸石榴皮(五片),伏龍肝(雞子大一枚)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下伏龍肝末,分三服。

治腸中雷鳴相逐痢下方:

灸承滿五十壯。穴在挾巨闕相去五寸,巨闕在心下一寸。灸之者挾巨闕兩邊各二寸半。

治腸中常鳴,時上衝心方:

灸臍中。

食飲不下,腹中雷鳴,大便不節,小便赤黃,陽綱主之。

腹脹腸鳴,氣上衝胸不能久立,腹中痛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則泄,當臍而痛,腸胃間遊氣切痛,食不化,不嗜食,身腫挾臍急,天樞主之。

腸鳴而痛,溫溜主之。

白話文:

【黃連補湯】

用來治療大腸虛弱冰冷,導致拉肚子且排出的糞便是青白色,並伴有腸胃劇烈鳴響的症狀。具體藥方如下:黃連四兩,茯苓、川芎各三兩,地榆五兩,酸石榴皮五片,伏龍肝(大小如雞蛋)一顆。將以上六種藥材用水七升煎煮至剩下二升半,過濾掉藥渣,再加入研磨成粉的伏龍肝,分三次服用。

對於腸胃劇烈鳴響並伴有拉肚子的病症,可以採用灸療的方法,灸承滿穴五十次。承滿穴位於巨闕穴旁邊五寸的位置,而巨闕穴在心臟下方一寸的地方。灸療時,選擇在巨闕穴兩側各二寸半的位置。

對於腸胃經常鳴叫,有時會衝擊到心臟的病症,可以灸療肚臍中心。

如果出現食物難以下嚥,肚子裡有劇烈的鳴響,大便失禁,小便呈現赤黃色的情況,這可能與身體的陽氣失調有關。

如果腹部脹大,腸道鳴響,氣息上沖胸口,無法長時間站立,腹部疼痛,冬天再次受到寒冷侵襲會引起腹瀉,肚臍周圍疼痛,腸胃間遊走的氣體導致劇烈疼痛,食物不易消化,沒有食慾,身體浮腫,肚臍周圍緊繃,這可能是天樞穴出了問題。

如果腸鳴並伴隨疼痛,溫溜穴可能需要關注。

2. 肛門論第三

(論一首)

論曰:肛門者,主大行道,肺、大腸候也,號為通事令史。重十二兩,長一尺二寸,廣二寸二分。應十二時。若臟傷熱,則肛門閉塞大行不通,或腫縮入生瘡。若腑傷寒,則肛門開大行洞泄,肛門凸出,良久乃入。熱則通之,寒則補之,虛實和平,依經調理(方見二十四卷中。)

白話文:

內容如下:

(討論一篇)

討論說:肛門是主管大便排泄的通道,與肺和大腸有著密切的聯繫,可稱之為身體的通事令史(即負責疏通的角色)。肛門的重量約十二兩,長度為一尺二寸,寬度為二寸二分,這與一天的十二個時辰相對應。如果內臟受熱,肛門可能會出現閉塞的情況,導致大便無法順利排出,甚至會出現肛門腫脹縮小或生瘡的情況。相反,如果腑臟受寒,肛門可能會變得過於開闊,導致大便稀瀉,且肛門可能會突出,需過一段時間才能恢復原狀。對於肛門因熱而堵塞的問題,我們應採取通便的方式來處理;若是因寒而造成的問題,則應採用補益的方法。對於虛實情況,我們應該根據經典理論來進行調整,以達到和平的狀態。(具體的治療方法詳見第二十四卷中的相關章節。)

3. 皮虛實第四

(論一首,方二首)

論曰:夫五臟六腑者,內應骨髓,外合皮毛膚肉。若病從外生,則皮毛膚肉關格強急。若病從內發,則骨髓痛疼。然陰陽表裡,內髓外皮,其病源不可不詳之也。皮虛者寒,皮實者熱。凡皮虛實之,應主於肺大腸。其病發於皮毛,熱則應臟,寒則應腑。

白話文:

【皮虛實第四】

(討論一段,藥方兩則)

討論說:人體中的五臟六腑,內在與骨髓相呼應,外在與皮毛肌膚相連接。如果疾病由外部引起,則會導致皮毛肌膚關節緊張僵硬。若疾病由內部產生,則會使骨髓感到疼痛。然而,對於陰陽表裡,內在的骨髓與外在的皮毛,其病源我們不能不明確掌握。皮膚虛弱的人會感到寒冷,皮膚強壯的人則會感到熱。無論皮膚虛弱或強壯,都主要與肺和大腸相關。疾病如果發生在皮毛上,熱症通常與臟器有關,冷症則與腑器官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