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要方》~ 卷十八 大腸腑方 (1)
卷十八 大腸腑方 (1)
1. 卷十八 大腸腑方
(凡七類)
2. 大腸腑脈論第一
論曰:大腸腑者,主肺也,鼻柱中央,是其候也,肺合氣於大腸。大腸者,為行道傳瀉之腑也,號監倉掾。重二斤十二兩,長一丈二尺,廣六寸,當臍右回疊積還反十二曲,貯水穀一斗二升。主十二時,定血脈,和利精神。(《千金》、《明堂》、《外臺》同。《難經》云,長二丈一尺,大四寸,徑一寸之少半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
)鼻遂以長,以候大腸。
右手關前寸口陽絕者,無大腸脈也,若少氣心下有水氣,立秋節即咳,刺手太陰。治陰,在魚際間。
右手關前寸口陽實者,大腸實也。若腸中切痛如針刀所刺,無休息時,刺手陽明。治陽,在手腕中瀉之。
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則泄,當臍而痛,不能久立與胃同。候取巨虛上廉。
腸中雷鳴,氣上衝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腸,刺盲之原,巨虛、上廉、三里。
大腸脹者腸鳴而痛,寒則泄,食不化。
大腸有寒鶩溏,有熱便腸垢。
大腸有宿食,寒慄發熱,有時如瘧狀。
肺前受病移於大腸,肺咳不已,咳則遺矢便利,厥氣客於大腸則夢田野。
肺應皮,皮厚者大腸厚;皮薄者大腸薄;皮緩腹裹大者,大腸緩而長;皮急者,大腸急而短;皮滑者,大腸直;皮肉不相離者,大腸結。
扁鵲云:手太陰與陽明為表裡。大腸若病實則傷熱,熱則脹滿不通,口為生瘡。食下入腸,腸實而胃虛,食下胃,胃實而腸虛,所以實而不滿,乍實乍虛乍來乍去,虛則傷寒,寒則腸中雷鳴,泄青白之痢而發於氣,水根在大腸,(方在治水篇中。)
大腸絕不治,何以知之?泄利無度,利絕則死。
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外側,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循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直而上頸,貫頰入下齒縫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是動則病齒痛頰腫,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氣盛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盛者,則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則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白話文:
【大腸腑脈論第一】
討論如下:大腸腑主要與肺相連,鼻子的正中央,可作為觀察其健康的部位,肺與大腸在氣的運作上相結合。大腸是負責消化和排泄的器官,又被稱為「監倉掾」。其重量約為二斤十二兩,長度達到一丈二尺,寬度有六寸,位於肚臍右邊,以十二個彎曲的方式環繞堆疊,能儲存一斗二升的水和食物。它負責管理一天十二小時的活動,調節血液脈絡,保持精神的平和。
鼻子的形狀和長度,可以反映大腸的健康狀況。
如果右手關前的寸口陽脈出現問題,可能是大腸脈不通,可能會有氣短,心下有水氣的情況,到了秋天可能就會開始咳嗽,這時候可以治療手太陰肺經,特別是魚際穴。
如果右手關前的寸口陽脈顯得強壯,可能表示大腸功能亢進。如果腸子像被針或刀刺一樣劇烈疼痛,並且這種情況持續不斷,可以治療手陽明大腸經,特別是在手腕中的穴位進行刺激。
大腸病的特徵是腸子劇烈疼痛且發出響亮的聲音。冬天如果再受到寒冷影響,可能會引起腹瀉,肚臘部位會感到疼痛,無法久站,跟胃部的疾病相似。治療可以選擇巨虛上廉穴。
如果腸子像雷鳴般作響,氣往上衝到胸部,呼吸困難,無法久站,這可能是大腸有異常,可以治療肓之原穴、巨虛上廉穴以及三里穴。
大腸脹大的症狀是腸子會發出聲音並且疼痛,天冷時會腹瀉,食物不易消化。
大腸有寒氣的人,會有溏便的問題,有熱氣的人,大便會黏稠。
大腸有殘留食物的人,可能會發冷發熱,偶爾會有類似瘧疾的症狀。
肺部先受病害後轉移到大腸,肺部一直咳嗽不止,咳嗽時會失禁,大腸也會受影響。如果氣逆進入大腸,可能會做田野相關的夢。
肺部對應皮膚,皮膚厚的人,大腸壁也較厚;皮膚薄的人,大腸壁也較薄;皮膚鬆弛,腹部大的人,大腸較鬆弛且長;皮膚緊繃的人,大腸較緊且短;皮膚光滑的人,大腸較直;皮膚與肌肉粘在一起的人,大腸較結實。
扁鵲指出,手太陰肺經和手陽明大腸經互為表裡。如果大腸實熱,會導致脹滿不暢,口腔也可能出現潰瘍。食物下嚥後進入腸道,腸道實滿而胃空虛;食物進入胃中,胃實滿而腸道空虛,因此會時而實滿時而空虛,時而順暢時而阻塞。如果虛弱,就會感受寒氣,腸道會發出雷鳴聲,可能出現青白色的腹瀉,這是氣的問題。水分的根源在大腸。
如果大腸完全失去功能,如何知道呢?如果腹瀉無法控制,腹瀉停止就代表死亡。
手陽明大腸經的脈絡,起始於大拇指和食指的末端外側,沿手指向上至合谷兩骨之間,進入兩筋中間,沿手臂上緣,進入肘部外側,沿上臂前緣,向上至肩部,出現在肩峯前緣,再向上至頸部,向下進入缺盆,絡肺,下膈,屬於大腸。其分支,從缺盆直上頸部,穿過頰部進入下齒縫中,再返回,夾著口周交會人中,左往右,右往左,再向上夾著鼻孔。如果這條脈絡出問題,可能會有牙痛和頰部腫脹的問題。如果這條脈絡主導的津液出問題,可能會有眼睛黃、口乾、鼻塞、流鼻血、喉嚨痛、肩前和上臂痛,以及大拇指和食指疼痛和無法使用。
如果氣血旺盛,脈絡所經過的地方會熱腫;如果氣血虛弱,可能會感到寒冷和顫抖。如果氣血非常旺盛,人迎脈會比寸口脈大三倍;如果氣血非常虛弱,人迎脈反而會比寸口脈小。
3. 大腸虛實第二
(脈二條,方二首,灸法七首)
大腸實熱
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陽實者,手陽明經也。病苦腸滿善喘咳,面赤身熱,喉咽中如核狀,名曰大腸實熱也。
白話文:
在這部分的內容中,討論的是大腸的實熱症狀。
如果在右手寸口氣口之前部位的脈象顯示為陽實,這代表的是手陽明經的問題。患者可能會感到腸胃有脹滿感,並且容易喘息和咳嗽,臉色發紅,身體感覺熱,喉嚨部位可能感覺到像是有異物卡住的狀態,這些都可以被診斷為大腸實熱的症狀。
至於脈象兩種表現、兩種藥方以及七種灸法的具體內容,由於你未提供詳細信息,因此無法進一步解釋。
4. 生薑泄腸湯
治大腸實熱,腹脹不通。口為生瘡者方。
生薑,橘皮,青竹茹,白朮,黃芩,梔子仁(各三兩),桂心(一兩),茯苓,芒硝(各二兩),地黃(十兩),大棗(十四枚)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二服。
治腸中臚脹不消方:
灸大腸俞四十九壯。
大腸有熱,腸鳴腹滿挾臍痛,食不化,喘不能久立,巨虛上廉主之。
大腸虛冷
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陽虛者,手陽明經也。病苦胸中喘,腸鳴虛渴,唇乾目急,善驚泄白,名曰大腸虛冷也。
白話文:
【生薑泄腸湯】
這帖藥方適用於治療大腸實熱導致的腹部脹滿、排便不暢,以及因此引發口腔潰瘍的情況。
藥方成分如下:生薑、橘皮、青竹茹、白朮、黃芩、梔子仁各三兩,肉桂一兩,茯苓、芒硝各二兩,地黃十兩,大棗十四枚。
以上十一種藥材需先切碎,然後加入七升清水進行熬煮,煮至剩餘三升後濾掉藥渣,再加入芒硝,分成兩次服用。
另外,對於腸道脹氣無法消除的狀況,可以採用灸療大腸俞穴四十九次的方式來治療。
如果大腸有熱,可能會出現腸鳴、腹部飽脹、靠近肚臍處疼痛、食物不易消化、呼吸困難且站立不久等症狀,這時應對巨虛上廉穴進行治療。
至於大腸虛冷的情況,如果在右手寸口氣口之前的位置,摸到脈象呈陽虛,代表手陽明經絡可能出問題了。患者可能會有胸部喘息、腸鳴、虛弱口渴、嘴脣乾燥、眼睛緊繃、易驚恐及白色分泌物多等症狀,這種情況被稱為大腸虛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