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十四 小腸腑方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四 小腸腑方 (1)

1. 舌論第三

(論一首)

論曰:舌者心主,小腸之候也。善用機衡能調五味也。凡有所啖,若多咸則舌脈凝而變色,多食苦則舌皮槁而外毛焦枯,多食辛則舌筋急而爪枯乾,多食酸則舌肉肥而唇揭,多食甘則舌根痛而外發落。又曰: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咸,此五味內合五臟之氣也。

若臟熱則舌生瘡引唇揭赤。若腑寒則舌本縮,口噤唇青,寒宜補之,熱宜瀉之,不寒不熱依臟腑調之。

白話文:

【舌論第三】

這段文字在講:舌頭是心臟的主要反映部位,也是小腸健康的指標。它像一個精密的平衡器,能夠調節我們嚐到的各種味道。無論你吃什麼,如果鹽分攝取過多,舌頭的血管會收縮,舌色也會改變;若苦味食物吃太多,舌頭表面會變得乾燥,甚至舌苔枯黃;辛辣食物攝取過量,舌頭的肌肉會緊繃,指甲也會變得乾燥無澤;酸性食物吃多了,舌頭的肉質會變得肥厚,嘴脣也可能因此脫皮;甜食吃太多,舌根會疼痛,頭髮也可能開始脫落。

此外,文中還提到:心臟偏好苦味,肺臟偏好辛辣,肝臟偏好酸味,脾臟偏好甜味,腎臟偏好鹹味,這五種口味與人體五臟的氣息相呼應。

如果臟腑過熱,舌頭可能會長出瘡瘍,嘴脣紅腫;若臟腑過冷,舌頭可能收縮,嘴巴無法張開,嘴脣呈青色。對於這種情況,寒冷的狀況應該要溫補,過熱的狀況需要清熱解毒,若是既不冷也不熱,就根據臟腑的具體情況來調理。

2. 風眩第四

(論一首,方九首,灸法一首,食禁一首)

前卷既有頭面風方,風眩不當分出,蓋以此是徐嗣伯方,不可以余方相雜,故此特立風眩方條,專出徐氏方焉。

徐嗣伯曰:余少承家業,頗習經方名醫要治,備聞之矣。自謂風眩多途,諸家未能必驗,至於此術,鄙意偏所究也,少來用之,百無遺策,今年將衰暮,恐淹忽不追,故顯明證論,以貽於後云爾。夫風眩之病起於心氣不定,胸上蓄實,故有高風面熱之所為也。痰熱相感而動風,風火相亂則悶瞀,故謂之風眩。

大人曰癲,小兒則為癇,其實則一。此方療治萬無不愈,但恐證候不審或致差違,大都忌食十二屬肉。而奔豚為患,發多氣急,氣急則死不可救,故此一湯是輕重之宜,勿因此便謂非患。所治風眩湯散丸煎共有十方,凡人初發宜急與續命湯,困急時但度灸穴,便火針針之無不瘥者,初得針竟便灸最良,灸法次列於後。餘業以來三十餘年,所救活者數十百人無不瘥矣,後人能曉此方,幸勿參以余術焉。

白話文:

[風眩第四]

在前一卷中已提及治療頭面部風疾的方法,原本風眩應包含其中,不應單獨列出。然而,由於本節所採用的是徐嗣伯的處方,為了保持其獨立性及原貌,避免與其他方劑混淆,所以特地在此專門列出關於風眩的處方。

徐嗣伯說:我從小繼承家學,對醫學及各種古方有所研究,對於名醫的精華治療方法,我都一一學習並瞭解。我認為風眩的成因複雜,各家醫學理論雖眾多,卻未必都能驗證其效果。對於治療風眩,我個人有深入的研究,自從開始使用此法,治療風眩幾乎無往不利。如今我年事已高,擔心這些經驗會隨我而去,因此將我對風眩的理解及治療方法公開,希望可以傳承下去。風眩這疾病,主要是因為心臟氣血運行不穩定,胸部積聚過多實邪所致。痰熱交結引發風象,風火相互幹擾導致昏悶,因此稱之為風眩。

成人風眩稱為癲,兒童則稱為癇,實際上兩者是一樣的。此處方治療風眩,萬無一失,除非診斷不確,否則很少出現偏差。一般來說,患者需避開食用十二種特定類型的肉類。奔豚症患者常有氣急現象,一旦氣急,可能致命,無法救治,所以這一味湯藥,對於病情輕重的調控非常重要,不要因為輕視而忽略其重要性。治療風眩的湯、散、丸、煎共有十種處方,剛發病的人應立即服用續命湯。在病情危急時,可先進行艾灸,再以火針刺穴,通常都能見效。若剛開始治療就進行艾灸,效果更佳。接下來將詳細列出艾灸的方法。我從事醫學工作三十餘年,救活的風眩患者數以百計,無一例外都康復了。後人如果能理解此處方,請勿再加入其它治療方法。

以上即為徐嗣伯對於風眩的認識與治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