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二 婦人方上 (1)
卷二 婦人方上 (1)
1. 大黃丸
治小腸熱結滿不通方。
大黃,芍藥,葶藶(各二兩),大戟,朴硝(各三兩),巴豆(七枚),杏仁(五十枚)
上七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飲服七丸,小兒服二三丸,日二。熱去,日一服。
白話文:
這是在介紹一種名為「大黃丸」的處方,用於治療小腸因熱邪結滯導致的排便不暢問題。
配方成分包括:大黃、芍藥、葶藶各兩錢,大戟、朴硝各三錢,巴豆七粒,杏仁五十粒。
將以上七種藥材研磨成細末,再用蜂蜜調和成大小如同梧桐籽的丸狀。成人每次服用七丸,兒童則可服用二至三丸,一天服用兩次。待體內熱氣消退後,可以改為一天服用一次。
2. 灸法
小腸熱滿灸陰都,隨年壯,穴在挾中脘兩邊相去一寸是。小腸泄痢膿血灸魂舍一百壯,小兒減之,穴在挾臍兩邊相去各一寸
又灸小腸俞七壯。
小腸虛寒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陽虛者,手太陽經也,病苦顱際偏頭痛,耳頰痛,名曰小腸虛寒也。
治小腸虛寒痛,下赤白,腸滑,胸中懊憹補之方:
乾薑(三兩),當歸,黃柏,地榆(各四兩),黃連,阿膠(各二兩),石榴皮(三枚)
上七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下膠煮取膠烊盡,分三服。
白話文:
[灸療法]
若小腸過熱導致脹滿,應灸療陰都穴,灸療次數等同於你的年齡,此穴位於中脘穴兩側,距離各約一公分處。
若小腸引起腹瀉,伴有膿血,則應灸療魂舍穴一百次,兒童灸療次數應減少,此穴位於肚臍兩側,距離各約一公分處。
另外,也可灸療小腸俞穴七次。
小腸虛寒
左手寸口人迎前脈象顯示陽虛,這是手太陽經的問題,會引發頭部側邊疼痛、耳頰疼痛,此症狀稱為小腸虛寒。
以下是治療小腸虛寒導致的疼痛、下痢赤白、腸胃滑瀉、胸中悶痛的藥方:
乾薑(三兩)、當歸、黃柏、地榆(各四兩)、黃連、阿膠(各二兩)、石榴皮(三枚)
以上七種草藥研磨後,加入七升水煮至剩二升半,濾去藥渣,再加入阿膠煮至融化,分三次服用。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