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要方》~ 卷十四 小腸腑方 (1)
卷十四 小腸腑方 (1)
1. 卷十四 小腸腑方
(凡七類)
白話文:
(凡七類)
2. 小腸腑脈論第一
(論一首)
論曰:小腸腑者主心也,舌是其候也。心合於小腸。小腸者受盛之腑也,號監倉吏,重二斤十四兩,長二丈四尺,廣二寸四分(《難經》、《甲乙》云:長二丈二尺,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也。)後附脊,左回疊積,其注於迴腸者,外傅臍上,回運環反十六曲,常留水穀二斗四升,其一斗二升是水,一斗二升是谷,應主二十四氣也。(《難經》云十六曲,盛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甲乙》云:受三斗三合,合之大半。)唇厚,人中長,以候小腸。
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之,復耳前熱。若寒甚獨肩上熱及手小指,次指之間熱。若脈滑者(《脈經》作陷,《甲乙》亦同),此其候也。
小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邪在小腸者連睪系屬於脊,貫肝肺絡心系。氣盛則厥逆,上衝腸胃,動肝肺,散於盲,結於臍,故取之盲原以散之。刺太陰以與之,取厥陰以下之,取巨虛下廉以去之,按其所過之經以調之。
左手關前寸口陽絕者,無小腸脈也。苦臍痹,小腹中有疝瘕,主月即冷上搶心,刺手心主治陰,心主在掌後橫紋中入一分。
左手關前寸口陽實者,小腸實也。苦心下急熱痹,小腸內熱,小便赤黃,刺手太陽治陽,手太陽在手小指外側本節陷中。
小腸有寒其人下重,便膿血有熱必痔。
小腸有宿食,常暮發熱,明日復止。
小腸脹者,小腹䐜脹,引腹痛。
心前受病移於小腸,心咳不已,則氣與咳俱出。
厥氣客於小腸,夢聚邑街衢。
心應皮,皮厚者脈厚,脈厚小腸厚。皮薄者脈薄,脈薄者小腸薄。皮緩者脈緩,脈緩者,小腸大而長,皮薄而脈衝小者,小腸小而短,諸陽經脈皆多紆屈者小腸結。
扁鵲云:手少陰與太陽為表裡,所以表清裡濁,清實濁虛,故食下腸實而胃虛,故腑實而不滿,實則傷熱,熱則口張,口為之生瘡。虛則傷寒,寒則便泄膿血,或發里水,其根在小腸,先從腹起,(方見治水篇中。)
小腸絕不治六日死,何以知之?髮直如干麻不得屈伸,自汗不止。
手太陽之脈,是動則咽腫痛頷腫不可以顧,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頷腫,項肩臑肘臂外後廉痛。(經脈支別已見心臟門中。)
白話文:
【小腸腑脈論第一】
這段論述主要在講述小腸腑的功能及其與心臟的關係。小腸腑受心臟主管,且舌頭的狀態可反映小腸的情況。小腸作為受盛之腑,有如監倉吏般的作用,其重量約為二斤十四兩,長度達二丈四尺,寬度為二寸四分。它位於脊椎後方,向左盤繞堆疊,與迴腸相接處靠近肚臍上方。小腸內能容納水穀共二斗四升,其中一斗二升為水分,另一斗二升為食物,這與二十四節氣的運行相應。
如果一個人的嘴脣較厚,且人中部位較長,這可能顯示出小腸的健康狀況。當小腸發生疾病時,會出現小腹疼痛,腰背及睪丸部位也會感到不適,甚至出現耳前發熱的現象。在極寒情況下,僅有肩部及手小指和無名指間會感覺到熱。如果脈象呈現滑的特徵,這便是小腸疾病的徵兆。
小腸的病症可能導致小腹、睪丸、腰背及心臟的不適感,因為小腸的問題會影響睪丸、脊椎、肝臟、肺臟以及心臟的運作。當氣血旺盛時,可能會引起逆流,向上衝擊腸胃,擾亂肝肺功能,並在腹部形成結塊,通常在盲腸區域,因此治療時需針對盲腸進行疏導。治療上,可以針刺太陰穴以補益,取用厥陰穴以降逆,使用巨虛下廉穴以排除病氣,同時按摩相關經絡以調理整體。
當左手關前寸口陽氣完全消失,表示小腸脈象異常,可能伴隨臍部麻痹,小腹中出現疝瘕,每到月經期就感到寒冷上沖至心臟,這時可針刺手心主治陰穴,該穴位在手掌後橫紋中,深入一分處。
若左手關前寸口陽氣過盛,表示小腸功能亢進,會導致心下緊急熱痛,小腸內部高溫,尿液顏色變為紅黃色,治療時可以針刺手太陽穴以調理陽氣,手太陽穴位於手小指外側本節的凹陷處。
小腸若受寒,患者會感到下腹部沉重,排便時可能夾雜膿血;若小腸有熱,則容易產生痔瘡。若有未消化的食物殘留於小腸,常會在傍晚時分發燒,但到了隔天又恢復正常。
小腸脹滿時,會造成小腹膨脹及疼痛。當心臟遭受病害,病情可能轉移到小腸,導致持續咳嗽,連帶使氣息與咳嗽一同排出。
當氣血失調影響小腸,會夢見聚集的市鎮或街道。心臟與皮膚相應,皮膚厚的人脈象也較厚,表示小腸壁較厚;反之,皮膚薄者脈象也較細弱,意味著小腸壁較薄。皮膚鬆弛的人脈象較緩慢,顯示小腸較為寬大且長;皮膚薄且脈象弱的人,小腸則較小且短。所有陽性經脈扭曲的情況下,可能表示小腸有結塊。
扁鵲指出,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互為表裡,因此表裡之間清濁分明,清者實,濁者虛。當食物進入腸道,腸道實滿而胃部空虛,因此腑實而不易滿溢。然而,實滿過度會傷及熱能,導致口脣開裂,甚至生瘡;虛弱則易受寒,可能引起腹瀉並夾雜膿血,或導致水腫,根源在於小腸,症狀最初會從腹部開始。
當小腸機能完全喪失,患者將在六日內死亡,如何得知?其頭髮會變得乾燥如麻,無法彎曲,且汗腺功能失調,汗水不停流出。
手太陽小腸經的脈象異常,會導致咽喉腫痛,頸部腫脹,影響轉頭動作,肩部像被拉扯,手臂像被折斷。此外,該經脈的病變還會引發耳聾、眼睛黃疸、臉頰及頸部腫脹,以及從頸部到肩、臑、肘、手臂外側後緣的疼痛。這些相關的經脈分支已在心臟門中詳細描述。
3. 小腸虛實第二
(脈二首,方三首,灸法二首)
小腸實熱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陽實者,手太陽經也,病苦身熱,來去汗不出。心中煩滿,身重,口中生瘡,名曰小腸實熱也。
白話文:
【小腸虛實第二】
(脈診兩種,治療方劑三種,針灸療法兩種)
小腸有實熱的情況:
當在左手寸口及人迎之前部位診脈,若發現陽脈顯得實壯,這代表的是手太陽經脈的情況,患者會感到身體發熱,且流汗不暢。心裡感到煩躁且胸悶,身體沉重,甚至口腔內可能出現潰瘍,這種情況可稱為小腸實熱。
4. 柴胡澤瀉湯
治小腸熱脹口瘡方。
柴胡,澤瀉,橘皮(一作桔梗),黃芩,枳實,旋覆花,升麻,芒硝(各二兩),生地黃(切,一升)
上九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納硝,分二服。
白話文:
這是治療小腸火熱導致腹部脹滿及口腔潰瘍的處方,名為「柴胡澤瀉湯」。
藥材包含:柴胡、澤瀉、橘皮(另一版本寫作桔梗)、黃芩、枳實、旋覆花、升麻、芒硝(各二兩),以及生地黃(切成片狀,約一升)。
將以上九種藥材研磨成適當大小,用十公升的水煎煮至剩三公升的藥汁,然後濾掉藥渣,再加入芒硝攪勻,分兩次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