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九 傷寒方上 (8)

回本書目錄

卷九 傷寒方上 (8)

1. 發汗丸第六

(方二首)

白話文:

(方二首)

2. 神丹丸

治傷寒敕澀,惡寒發熱,體疼者方。

白話文:

治傷寒敕澀,惡寒發熱,體疼者方。

治療傷寒導致的大便乾澀,惡寒發熱,全身疼痛的方劑。

附子,烏頭(各四兩),人參,茯苓,半夏(各五兩),硃砂(一兩)

白話文:

附子、烏頭(各 180 克),人參、茯苓、半夏(各 225 克),硃砂(45 克)

上六味末之,蜜丸,以真丹為色,先食服,如大豆二丸,生薑湯下,日三,須臾進熱粥二升許,重覆出汗止。若不得汗,汗少不解復服如前法。若得汗足應解而不解者,當服桂枝湯。此藥多毒,熱者令飲水,寒者溫飲解之。治瘧先發服二丸。(《要略》用細辛不用人參別有射罔棗大一枚、名赤丸,主寒氣厥逆。)

白話文:

將上述藥物磨成細末,用蜂蜜製成丸劑,其顏色應為真丹色。於發病前服用,每次兩丸,如大豆大小,用生薑湯送服。每日三次,稍候後飲用熱い粥約兩升,直至微微出汗後為止。如果不出汗,或汗出不多而症狀不減,則繼續按照上述方法服用。如果出汗充足但症狀仍未緩解,則服用桂枝湯。此藥有毒性,燥熱的人服用後應飲水,寒症的人服用後應溫飲以解毒。用於治療瘧疾時,應在發病前服用兩丸。(《要略》中使用細辛,不使用人參,另加射罔棗一顆,名為赤丸,主治寒氣厥逆。)

3. 麥奴丸

治傷寒五六日以上不解,熱在胸中,口噤不能言,惟欲飲水,為壞傷寒。醫所不能治成為死人,精魂已竭,心下才溫,以杖發其口開灌藥咽中,藥得下即愈。麥奴丸一曰黑奴丸,二曰水解丸。

白話文:

治療傷寒五、六天以上仍不退燒,熱氣積在胸中,嘴巴緊閉無法言語,只想要喝水,這就是嚴重的傷寒。醫生無法治療,患者會死亡,因為體力精神都已經耗盡,胸部以下才會溫暖,可以用木棍撬開嘴巴,灌藥讓患者吞下去,藥物一服下,就會痊癒。麥奴丸又稱為黑奴丸或水解丸。

釜底墨,灶突墨,梁上塵,麥奴,黃芩,大黃,芒硝(各一兩),麻黃(二兩)

白話文:

鍋底的墨汁,竈臺上積累的墨汁,屋樑上的灰塵,黑麥草,黃連,大黃,芒硝(各一兩),麻黃(二兩)

上八味末之,蜜丸,如彈子大,以新汲水五合研一丸破漬置水中,當藥消盡服之,病者渴欲飲水,極意不問升數,欲止復強飲,能多飲為善,不欲飲水當強飲。服藥須臾當寒,寒竟汗出便解。若服藥日移五尺許不汗復服如前法,不過再三服佳,小麥黑勃名麥奴。

白話文:

將上列八味藥材搗碎,加蜂蜜製丸,大小如彈珠。用五合新水磨一丸,化開後倒入水中。等到藥完全溶解後服用。服藥後會口渴想喝水,要極力強忍不問水量,想停止時再用力喝。能多喝越好,不想喝也要勉強喝。服藥後不久會感到寒冷,冷到極點後發汗就痊癒了。如果服藥後走動五尺遠還沒有出汗,就再服用一丸,方法同上。通常服用一到兩次就會好。小麥發芽成黑色稱為「麥奴」。

4. 宜吐第七

(例一首,方二首)

例曰:大法春宜吐,凡服吐藥,中病便止,不必盡劑也。

白話文:

例如:春天氣候炎熱,適合吐法,凡是服用吐痰藥,症狀緩解就應停止,不必用完整劑藥。

方一:竹茹、荊芥花、苦杏仁各三錢,水煎服。

方二:金銀花、連翹、麥冬各三錢,水煎服。

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而脈寸口浮,胸中硬滿,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此以內有久痰,宜吐之。

白話文:

如果症狀與桂枝湯證類似,但沒有頭痛、脖子僵硬,卻脈浮、胸部有脹滿感,氣上逆衝至喉嚨而無法呼吸,這是因為體內有長期痰飲,建議催吐治療。

病胸上諸寒,胸中鬱郁而痛不能食,欲得使人按之,反有涎出,下利日十餘行,而其人脈遲,寸脈微滑者,此宜吐之,吐之利即止。

白話文:

當胸部受到寒氣侵襲,導致胸中鬱悶、疼痛,食不下嚥,希望能有人按壓胸部,但按壓後反而會流口水,一天腹瀉十幾次,且患者脈搏遲緩,寸脈浮滑者,應採用催吐治療。催吐後,腹瀉的症狀就會停止。

少陰病,飲食入口即吐,心中慍慍然欲吐,復不能吐者,宜吐之,宿食在上脘宜吐之。

病手足逆冷脈乍結者,客氣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飢不能食者,以病在胸中,宜吐之。

白話文:

少陰病

飲食剛入口就嘔吐,心中煩悶想吐,又吐不出來的人,應該催吐。食物積存在上腹部,也應該催吐。

病的手腳末端冰冷,脈搏時而緊結的人

這是外邪客留在胸中,導致心下(指胸腹部)滿悶煩躁,飢餓卻吃不下東西。因為病在胸中,所以應該催吐。

5. 瓜蒂散

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堅,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宜吐之方。

瓜蒂,赤小豆(各一兩)

白話文:

如果疾病症狀類似桂枝證,但沒有頭痛、頸部僵硬,寸脈稍微浮起,胸中壅塞、氣息衝上咽喉無法喘息,這是因為胸中有寒氣所導致,應採用催吐的方法治療。

赤小豆(各一兩)

上二味治下篩,取一錢匕,香豉一合,熟湯七合煮作稀粥,去滓,取汁和散,溫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張文仲以白湯三合和服。)

白話文:

用上述兩種藥材治療下痢,取一錢匕的藥粉,加入兩湯匙香豉,七湯匙滾燙的湯煮成稀粥,去除渣滓,取汁液和藥粉混合,溫熱後一次服用,沒有嘔吐症狀的,可以逐漸增加劑量,直到嘔吐通暢為止。(張文仲使用三湯匙白湯搭配服用。)

6. 水道散

治時氣病,煩熱如火,狂言妄語欲走方。

白話文:

古代文字: 治時氣病,煩熱如火,狂言妄語欲走方。

治療時疫之病,患者煩熱如焚,胡言亂語,妄圖逃跑。

甘遂(半兩),白芷(二兩),大黃(四兩),厚朴(八兩),枳實(五枚),芒硝(三合)

白話文:

甘遂(25克),白芷(100克),大黃(200克),厚朴(400克),枳實(5個),芒硝(15克)

上六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厚朴、枳實,取五升,去滓,納大黃煎取二升去滓,下芒硝更煎一兩沸,分再服,得快利止。

白話文:

將上六味藥材搗碎,再以一斗水先煮厚朴和枳實,取五升湯汁,去掉藥渣,放入大黃煎煮至剩二升,過濾掉藥渣,再加入芒硝煎煮一兩次,分兩次服用,能快速通便止血。

7. 宜下第八

(方八首)

白話文:

方八首

一、參苓白術散 【古文】 人參 白茯苓 白朮 炙甘草 橘皮 厚朴

人參、白茯苓、白朮、炙甘草、橘皮、厚朴

二、四君子湯 【古文】 人參 白茯苓 白朮 炙甘草

人參、白茯苓、白朮、炙甘草

三、六君子湯 【古文】 人參 白茯苓 白朮 炙甘草 陳皮 半夏

人參、白茯苓、白朮、炙甘草、陳皮、半夏

四、補中益氣湯 【古文】 人參 黃耆 白朮 炙甘草 生薑 大棗

人參、黃耆、白朮、炙甘草、生薑、大棗

五、健脾丸 【古文】 黨參 白朮 茯苓 山藥 遠志 炙甘草 黃耆

黨參、白朮、茯苓、山藥、遠志、炙甘草、黃耆

六、保和丸 【古文】 白朮 陳皮 茯苓 半夏 炙甘草 厚朴

白朮、陳皮、茯苓、半夏、炙甘草、厚朴

七、香砂六君子丸 【古文】 人參 白朮 茯苓 炙甘草 陳皮 半夏 香附

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陳皮、半夏、香附

八、參苓白朮散合湯 【古文】 人參 白茯苓 白朮 橘紅 陳皮 甘草

人參、白茯苓、白朮、橘紅、陳皮、甘草

8. 大承氣湯

治熱盛,腹中有燥屎,讝語者方:

白話文:

治熱盛,腹中有燥屎,讝語者方:

治療熱氣盛,腹部有乾燥的大便,胡言亂語者的方子:

大黃(四兩),厚朴(八兩),枳實(五枚),芒硝(五合)

白話文:

大黃(200 克),厚朴(400 克),枳實(5 枚),芒硝(250 克)

上四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納大黃煎取二升去滓,納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

白話文:

將上方的四種藥材碾碎,用一斗水先煮前兩種藥材,取五升藥液,去掉渣滓。再加入大黃煎煮,取兩升藥液去除渣滓。再加入芒硝,用小火煎煮一兩次。將藥液分為兩份,溫服。藥液發揮作用後,剩下的藥液就不要服用了。

9. 抵當丸

下血方。

白話文:

下血方

丹礬散 硃砂一兩,丹礬一兩。為末,鵝翎管吹鼻中,一日數次。

大下瘀血湯 當歸二兩,芍藥二兩,桃仁二兩,紅花一兩,瞿麥一兩。水煎服。

化瘀血膏 桃仁三錢,紅花五錢,乳香半錢,沒藥半錢,血竭半錢。為末,調勻,敷臍中,隔紙貼之。

益母草湯 益母草二兩。水煎服。

三七散 三七花二兩,當歸二兩。為末,服之。

紫珠散 紫珠花五錢。為末,服之。

溫經湯 當歸三錢,芍藥三錢,川芎三錢,赤芍三錢,白芍三錢。水煎服。

補血散 當歸三兩,川芎二兩,芍藥二兩,白芍二兩,白朮二兩,茯苓二兩,黨參二兩,炙黃耆二兩。為末,服之。

養血湯 當歸三錢,川芎三錢,白芍三錢,生地黃三錢,熟地黃三錢。水煎服。

水蛭,虻蟲(各二十枚),桃仁(二十二枚),大黃(三兩)

上四味為末,蜜和合,分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頓服之。晬時當下血,不下更服。

白話文:

  • 水蛭:20 隻
  • 虻蟲:20 隻
  • 桃仁:22 顆
  • 大黃:3 兩 (90 公克)

將四味藥研磨成細末,用蜂蜜和合,分成四丸。以一升水煮一丸,取七分之一的量,一次服下。傍晚時分服用,當能下血,若不下,則再服用一丸。

10. 抵當湯

治同前。

白話文:

和之前的方法一樣。

水蛭,虻蟲(各三十枚),桃仁(二十三枚),大黃(三兩)

上四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不下更服。

白話文:

水蛭和虻蟲各 30 枚,桃仁 23 枚,大黃 3 兩

四味湯藥煎煮,以五升水煮成三升,去除藥渣,飲用一升,效用未見則不再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