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要方》~ 卷九 傷寒方上 (7)
卷九 傷寒方上 (7)
1. 解肌升麻湯
治時氣三四日不解方。
升麻,芍藥,石膏,麻黃,甘草(各一兩),杏仁(三十枚),貝齒(三枚,一作貝母十八銖)
上七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盡服,溫覆發汗便愈。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一種持續了三到四天仍未見好轉的病症的方子,名為「解肌升麻湯」。
所需藥材有:升麻、芍藥、石膏、麻黃、甘草,這些藥材各需一兩;杏仁三十粒;以及貝齒三枚(另一說法為貝母十八銖)。
以上七種藥材,先進行切碎處理,然後用三升的水來煎煮,直至水份剩下大約一升,將藥湯一次喝完。喝後保持身體溫暖,促進發汗,病狀就會得到改善。
2. 葛根龍膽湯
治傷寒三四日不瘥,身體煩毒而熱方。
葛根(八兩),龍膽,大青(各半兩),升麻,石膏,葳蕤(各一兩),甘草,桂心,芍藥,黃芩,麻黃(各二兩),生薑(二兩)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煮葛根取八升,納余藥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治傷寒四五日頭痛壯熱四肢煩疼不得飲食方:
梔子仁,黃連,黃柏,大黃(各半兩),好豉(一升),蔥白(七莖)
上六味㕮咀,以水八升煮上四物六七沸,納後蔥白、豉煮得三升,頓服一升,日三服,湯訖溫覆,令汗出粉之,得汗便止。後服勿復取汗,不得汗者復服重發,此藥無忌,特宜老小,神良。
白話文:
【葛根龍膽湯】
用於治療感冒第三到四天仍未見好轉,身體感到煩躁且有發燒的情況。
藥材包括:葛根(40公克)、龍膽草、大青(各15公克)、升麻、石膏、玉竹(各30公克)、甘草、肉桂、芍藥、黃芩、麻黃(各60公克)、生薑(60公克)。
以上十二種藥材切碎,先用水十公升煮葛根,待其濃縮至八公升時,再加入其他藥材,繼續煮至剩三公升,分為四次服用,白天三次,夜晚一次。
另外,針對感冒第四到五天,出現頭痛、高燒及四肢疼痛,無法正常進食的情況,可使用以下處方:
藥材包括:梔子仁、黃連、黃柏、大黃(各15公克)、優質豆豉(500毫升)、蔥白(七根)。
將以上六種藥材切碎,先用水八公升煮前四種藥材,煮沸六到七次後,再加入蔥白和豆豉,煮至剩三公升。一次喝一杯,一天三次。喝完藥湯後,應蓋被保暖,讓身體出汗,一旦出汗即可停止服藥。如果沒出汗,可以再服一次,但要注意不要過度出汗。此藥沒有禁忌,特別適合老人和小孩,效果顯著。
3. 七物黃連湯
治夏月傷寒,四肢煩疼發熱,其人喜煩嘔逆支滿,劇如禍祟,寒熱相搏,故令喜煩方。
黃連,茯苓,黃芩(各十八銖),芍藥,葛根(各一兩),甘草(一兩六銖),小麥(三合)
上七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冷分三服。不能一升者,可稍稍服之湯,勢安乃臥。藥主毒氣,服湯之後胸中熱及咽喉痛皆瘥,明日復煮一劑,如法服之。此湯無毒,但除熱下氣安病人。小兒服者取三分之一,以水四升煮得二升,稍稍服之。
白話文:
[七物黃連湯]用於治療夏季因感受寒氣,導致四肢疼痛並發燒的情況。患者會感到煩躁、噁心、嘔吐,腹部脹滿,病情急劇且嚴重,如同被邪靈纏身,寒熱交錯導致極度的不適。
配方為:黃連、茯苓、黃芩(各約6公克),芍藥、葛根(各約30公克),甘草(約36公克),以及小麥(約90公克)。
將以上七種藥材切碎,加入約1400毫升的水,煎煮至剩約900毫升,待涼後分三次服用。如果一次喝不下300毫升,可以分次少量飲用。待症狀緩解後才躺下休息。此藥可驅除體內的毒素,服藥後,胸口的熱感和喉嚨痛的症狀都會改善。隔天再煮一次,照樣服用。此湯無毒性,主要功效在於清熱降火,讓病人感到舒適。若為兒童服用,份量減為三分之一,即以約800毫升的水煮至剩約500毫升,分次少量服用。
4. 三匕湯
治傷寒中風得之三日至七八日不解,胸脅痛,四肢逆,乾嘔水漿不下,腹中宿食不消,重下血一日數十行方。
茯苓(如雞子大),黃芩,人參(各三兩),栝蔞根(四兩),芒硝,乾地黃(各一升),大黃麻黃,寒水石(各半斤)
上九味搗篩令相得,以散三方寸匕,水一升煮令三沸,絞去滓,服之,日三,溫覆,汗出即愈,病劇與六七匕。
白話文:
【三匕湯】用於治療感染風寒或風邪,從第三天至七八天病情未見好轉,出現胸口及脅部疼痛,四肢冰冷,乾嘔且飲水困難,腹部內的食物無法消化,以及頻繁的大便出血,一天多達數十次的情況。
藥材包括:茯苓(大小如同雞蛋)、黃芩、人參(各約90克)、栝蔞根(約120克)、芒硝、乾地黃(各約300克)、大黃、麻黃、寒水石(各約250克)。
將上述九種藥材研磨並過篩混合均勻,取三立方寸的量,加入一公升的水,煮沸三次後,濾去渣滓,服用此湯劑,每日三次,服用時應保持身體溫暖,若出汗即是病情有所好轉。若病情嚴重,可增加到六到七立方寸的藥量。
5. 五香麻黃湯
治傷寒忽發腫,或著四肢或在胸背虛腫浮如吹狀,亦著頭面唇口頸項,
劇者偏著腳脛外如軸大而不痛不赤,著四肢者乃欲不遂,悉主之方。
麝香(半兩),薰陸香,雞舌香(各一兩),沉香,青木香,麻黃,防風,獨活,秦艽,葳蕤,甘草(各二兩),白薇,枳實(各二兩)
上十三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覆取汗後外摩防己膏。
治傷寒三日外與前藥不瘥脈勢仍數者,陽氣猶在經絡未入臟腑方:
桂枝,黃芩,甘草(各二兩),升麻,葛根,生薑(各三兩),芍藥(六兩),石膏(八兩),梔子(二七枚)
上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相去十里久。若前兩服訖即得汗,後服即停。不得汗更進一服,得汗即止。不得汗者明日去梔子加麻黃二兩,足水二升,再依方服。
白話文:
【五香麻黃湯】
用於治療感冒後突然出現的腫脹,可能發生在四肢、胸部、背部,虛腫且浮起,看起來像是被吹起來的樣子,也可能出現在頭部、面部、嘴脣、口腔和頸部。
嚴重的病例,可能在小腿外側出現像軸一樣大的腫脹,但不會感到疼痛或紅腫。如果這種情況出現在四肢,可能是因為慾望未得到滿足所導致,此方適用於上述所有症狀。
配方如下:麝香(半兩)、薰陸香、雞舌香(各一兩)、沉香、青木香、麻黃、防風、獨活、秦艽、葳蕤、甘草(各二兩)、白薇、枳實(各二兩)。
將以上十三種藥材切碎,用水九升煮至剩三升,分三次服用,服後應蓋被子讓身體出汗,然後外敷防己膏。
若在感冒三天後,使用前面的藥物仍未見效,且脈搏仍頻繁,表示體內陽氣仍在經絡中,尚未進入臟腑,此時可使用以下藥方:
桂枝、黃芩、甘草(各二兩)、升麻、葛根、生薑(各三兩)、芍藥(六兩)、石膏(八兩)、梔子(二七枚)。
將以上九種藥材切碎,用水九升煮至剩二升七合,分三次服用,每次間隔約兩個小時。如果前兩次服用後已開始出汗,則第三次不必再服用。如果不出汗,可以再服用一次,一旦開始出汗,就停止服用。如果仍然不出汗,第二天可去掉梔子,加入麻黃二兩,水量增加二升,再按照方子服用。
6. 雪煎
治傷寒方。
麻黃(十斤),大黃(一斤十三兩),杏仁(一斗四升)
上三味㕮咀,以雪水五斛四斗漬麻黃於東向灶釜中三宿,納大黃攪令調,炊以桑薪煮得二斛,去滓,復納釜中,搗杏仁,納汁中,復炊之,可餘六七斗汁,絞去滓,置銅器中,又以雪水三斗合煎之,攪令調,得二斗四升,藥成可丸,冷凝,丸如彈丸。有病者以三沸白湯五合,研一丸入湯中,適寒溫服之立汗出,若不愈者,復服一丸。密盛藥勿泄氣。
白話文:
這是一個治療感冒發燒的藥方。
所需材料為:麻黃(十公斤),大黃(一公斤又十三兩),杏仁(一斗四升)。
首先,將上述三種藥材切碎。接著,用五斛四斗的雪水浸泡麻黃在朝東的爐子上的鍋中,浸泡三天三夜。然後加入大黃,攪拌均勻後,使用桑木作為燃料煮至剩下二斛的水量,過濾掉藥渣。再將藥汁倒回鍋中,將杏仁搗碎並加入藥汁中,再次烹煮,直至剩下約六七斗的藥汁,過濾去渣。把剩下的藥汁倒入銅製容器中,再加入三斗的雪水一起熬煮,攪拌均勻,直至剩下二斗四升,藥材成分完全融入液體中,此時即可做成藥丸。待藥汁冷卻凝固後,將其捏成彈珠大小的藥丸。如果有人生病,可以用五合的熱水,研磨一顆藥丸加入熱水中,調整到適合的溫度後飲用,會立即出汗,若病情沒有好轉,可再服用一顆。儲存藥物時要密封,避免氣味散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