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九 傷寒方上 (6)

回本書目錄

卷九 傷寒方上 (6)

1. 桂枝湯

治中風其脈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澀澀惡風,淅淅惡寒,翕翕發熱,鼻鳴乾嘔方。

白話文:

治中風方

其脈象:陽氣浮在表層,陰氣虛弱。陽氣浮表,表示體內有熱自發;陰氣虛弱,表示汗水自出。惡風而身體有澀澀感,惡寒而身體有淅淅聲,體內有熱而發出翕翕聲,鼻鳴乾嘔。

處方:

桂枝,芍藥,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

白話文:

桂枝、芍藥、生薑(各15公克) 甘草(10公克) 紅棗(12顆)

上五味㕮咀三物,切姜擘棗,以水七升煮棗令爛,去滓,乃納諸藥,水少者益之,煮令微沸,得三升,去滓。服一升,日三,小兒以意減之。初服少,多便得汗出者,小闊其間。不得汗者,小促其間,令藥勢相及汗出,自護如法,特須避風。病若重,宜夜服。若服一劑不解,病證不變者,當復服之。至有不肯汗出,服兩三劑乃愈。服此藥食頃,飲熱粥以助藥力。

白話文:

把上五種藥物搗碎,切開生薑和紅棗,用七升水煮紅棗至爛,去掉雜質,然後放入所有藥物,如果水少了可以添加,煮到微微沸騰,得到三升藥液,去掉雜質。

服用一升藥液,每天三次,兒童酌情減少。一開始服用量要少,大多數人會出汗,可以適當延長服用時間。不出汗的人,可以適當縮短服用時間,讓藥效達到出汗,自行護理如法。特別注意避免吹風。

如果病情較重,建議在晚上服用。如果服用一劑後病情沒有好轉,應該繼續服用。有些人需要服用兩到三劑才能痊癒。服藥後不久,可以喝點熱粥以幫助藥效發揮。

2. 麻黃湯

治傷寒頭及腰痛,身體骨節疼,發熱惡寒,不汗而喘方。

白話文:

治療傷寒導致的頭痛和腰痛,身體骨節疼痛,發熱惡寒,不流汗而喘氣的方子。

麻黃(三兩),桂枝甘草(各一兩),杏仁(七十枚,喘不甚用五十枚)

白話文:

麻黃(180克),桂枝,甘草(各60克),杏仁(70顆,咳得厲害的用50顆)

上四味㕮咀,以水九升煮麻黃減二升,去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絞去滓,服八合,覆令汗。

白話文:

四種藥材搗碎,加九升水煮麻黃,煮到剩七升,去掉浮沫,放入其他藥材,繼續煮到剩二升半,過濾去除藥渣,喝八匙,蓋上被子發汗。

3. 大青龍湯

治中風傷寒,脈浮緊,發熱惡寒,身體疼痛,汗不出煩躁方。

白話文:

古代文字:

治中風傷寒,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痛汗不出煩躁方。

治療中風傷寒,脈象浮緊,發熱惡寒,全身疼痛,不流汗且煩躁不安的方劑。

麻黃(六兩),桂心,甘草(各二兩),石膏(如雞子一枚,碎),生薑(三兩),杏仁(四十枚),大棗(十二枚)

白話文:

  • 麻黃:6兩
  • 桂心:2兩
  • 甘草:2兩
  • 石膏:約一個雞蛋大小,搗碎
  • 生薑:3兩
  • 杏仁:40顆
  • 大棗:12顆

上七味㕮咀,以水九升煮麻黃去沫,乃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服一升,厚覆,當大汗出,溫粉粉之即止,不可再服,服之則筋惕肉瞤,此為逆也。不汗乃再服。

白話文:

將上方的七種藥材搗碎,用九升水煮沸麻黃,去除泡沫,然後放入其他藥材煮沸,取三升藥液,分作一升服用。服藥後用厚被子蓋住,等待大汗淋漓而出,用溫粉擦拭汗水即可停止,不可再服用。如果服藥後筋骨抽搐、肌肉顫動,表示身體產生逆反作用,不應再服用。如果沒有出汗,可以再次服用藥液。

4. 陽毒升麻湯

治傷寒一二日便成陽毒,或服藥吐下之後變成陽毒,身重腰背痛,煩悶不安,狂言,或走或見鬼,或吐血下痢,其脈浮大數,面赤斑斑如錦文,咽喉痛,唾膿血,五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宜服方。

白話文:

如果傷寒在一兩天內變成陽毒,或者服用藥物導致嘔吐、瀉下後變成陽毒,患者會出現以下症狀:

  • 身體沉重、腰背疼痛
  • 煩躁不安,神志不清,胡言亂語
  • 走動不安,或者出現幻覺
  • 嘔吐鮮血,腹瀉紅色血便
  • 脈象浮大、跳動次數多,面色發紅,如錦緞般有斑點
  • 咽喉疼痛,咳出膿血

這種情況下,如果患者在發病後五天內接受治療,還有痊癒的希望。但如果發病超過七天,則難以治癒,需要服用以下藥方:

升麻甘草(各半兩),當歸,蜀椒,雄黃,桂心(各六銖)

白話文:

升麻、甘草(各30克),當歸、蜀椒、雄黃、桂心(各9克)

上六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如人行五里進一服,溫覆手足,毒出則汗,汗出則解,不解重作,服之得吐亦佳。(仲景無桂心有鱉甲手大一片,《肘後》與《千金》同《古今錄驗》有梔子六銖、鱉甲如手一片。)

白話文:

將六味藥材用臼擠破,加上五升水煮出兩升半,分三次服用。每服用一次,就走動五里路。服後用溫水覆蓋手腳,讓毒素排出體外,只要出汗就能解除症狀。如果不見效,就重新服藥。服用後如果嘔吐,也是好的。(仲景的藥方沒有桂心,但有鱉甲一掌大的量。肘後方和千金方與古今錄驗方相同,但古今錄驗方還有梔子六銖、鱉甲一掌大的量。)

5. 陰毒甘草湯

治傷寒初起一二日便結成陰毒,或服藥六七日以上至十日變成陰毒,身重背強,腹中絞痛,咽喉不利,毒氣攻心,心下堅強,短氣不得息,嘔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脈沉細緊數,仲景云此陰毒之候,身如被打,五六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也方。

白話文:

治療傷寒病初起一兩天就形成陰邪毒氣,或者服藥六七天以上到十天變成陰邪毒氣,身體沉重,背部僵硬,腹中絞痛,咽喉不順,毒氣攻心,心窩堅緊,氣短喘不過氣來,嘔吐、脣青面黑,四肢冰冷,脈象細緊數,仲景說這是陰邪毒氣的表現,身體好像被打過,五六天就能治好,到了第七天就難以治癒了。

甘草升麻(各半兩),當歸,蜀椒(各六銖),鱉甲(一兩)

白話文:

甘草、升麻(各 20 克),當歸、蜀椒(各 6 克),鱉甲(40 克)

上五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如人行五里頃更進一服,溫覆發汗,毒當從汗出,汗出則愈。若不汗則不除,重作服。(仲景方無蜀椒。)

白話文:

把上文中五味藥材搗碎,用五升水煮,取兩升半的藥液,分三次服下。每次服藥後就走五里路左右,再服一劑,並注意保暖讓自己出汗。毒氣會隨著汗液排出,汗出後病情就會好轉。如果不出汗,毒氣就不會排出,需要再次服藥。

6. 陰旦湯

治傷寒肢節疼痛,納寒外熱虛煩方。

白話文:

治傷寒肢節疼痛,納寒外熱虛煩方。

麻黃六兩,桂心三兩,甘草二兩,杏仁五十枚,去皮尖。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芍藥,甘草(各二兩),乾薑黃芩(各三兩),桂心(四兩),大棗(十五枚)

白話文:

芍藥、甘草(各 60 克) 乾薑、黃芩(各 90 克) 桂心(120 克) 大棗(15 枚)

上六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夜二,覆令小汗。

白話文:

上六味藥材,以一斗水煎煮,取五升藥液,去除藥渣,溫服一升分量,每日三次,晚上兩次,服後蓋上被子讓身體微微出汗。

7. 陽旦湯

治傷寒中風脈浮,發熱往來,汗出惡風,頭項強,鼻鳴乾嘔,桂枝主之。隨病加減如下方。

白話文:

治療傷寒中風,脈象浮動,發熱交替出現,出汗怕冷,頭頸強硬,鼻中作鳴乾嘔,以桂枝為主藥。依據病情不同,可酌情添加其他藥物,如下方所述。

以泉水一斗煮取四升分服一升,日三。自汗者,去桂枝附子一枚。渴者去桂加栝蔞根三兩。利者去芍藥、桂,加乾薑三累、附子一枚炮。心下悸者,去芍藥加茯苓四兩。虛勞裡急正陽旦主之。煎得二升,納膠飴半斤,為再服。若脈浮緊發熱者,不可與之。

白話文:

取一斗泉水煎煮至剩下四升,分三次服用,每次一升。

出汗的症狀,去除桂枝,加入一枚附子。

口渴的症狀,去除桂枝,加入三兩栝蔞根。

腹瀉的症狀,去除芍藥、桂枝,加入三塊乾薑、一枚炮附子。

心悸的症狀,去除芍藥,加入四兩茯苓。

虛勞、裡急後重,服用正陽旦湯的主方。煎煮成兩升,加入半斤膠飴,再分兩次服用。

如果脈浮緊、發熱,不宜服用。

8. 六物解肌湯

治傷寒發熱身體疼痛方。

白話文:

原文(中醫古代文字):

傷寒發熱 身痛 葛根湯 葛根三兩 麻黃一兩 甘草一兩 桂枝一兩 芍藥三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枚

治療傷寒發熱、身體疼痛的葛根湯:

葛根三錢、麻黃一錢、甘草一錢、桂枝一錢、 芍藥三錢、生薑三錢、大棗十枚

葛根(四兩),茯苓(三兩),麻黃牡蠣生薑(各二兩),甘草(一兩)

白話文:

葛根(200克),茯苓(150克),麻黃、牡蠣、生薑(各100克),甘草(50克)

上六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再服後得汗,汗通即止。(《古今錄驗》無生薑、甘草。)

白話文:

用六味配伍的藥材咀嚼,加入八碗水煮沸後,取三碗藥液,分三次服下。服藥後,如發出汗液,直到汗流暢時就停止服用。(《古今錄驗》中不含生薑和甘草。)

9. 解肌湯

治傷寒溫病方。

白話文:

傷寒溫病方

大青龍湯

  • 麻黃一兩,桂枝三兩,杏仁二十枚,炙甘草二兩,乾薑一兩,浮萍一撮。

小青龍湯

  • 麻黃五錢,杏仁十五枚,石膏一兩,生薑五片,大棗十枚,浮萍一撮。

桂枝湯

  • 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甘草二兩。

白虎湯

  • 石膏一斤,人參三兩,甘草二兩,粳米一合半。

承氣湯

  • 大黃三兩,厚朴一兩,芒硝一兩,甘草五錢,火麻仁一兩。

白頭翁湯

  • 白頭翁三兩,炙甘草一兩,生薑三片,大棗七枚,人參五錢。

桃仁承氣湯

  • 桃仁二十枚,大黃三兩,厚朴一兩,芒硝一兩,甘草五錢。

葛根湯

  • 葛根三兩,麻黃三錢,杏仁十枚,石膏一兩,生薑三片,大棗十枚。

越婢湯

  • 升麻三兩,白芍三兩,炙甘草一兩,生薑三片,大棗十枚,麻黃三錢。

五苓散

  • 豬苓三兩,澤瀉三兩,茯苓二兩,白術二兩,桂枝一兩。

葛根(四兩),麻黃(一兩),黃芩,芍藥,甘草(各二兩),大棗(十二枚)

白話文:

葛根(120 克),麻黃(30 克),黃芩、芍藥、甘草(各 60 克),大棗(12 枚)

上六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飲一升,日三。三四日不解,脈浮者,宜重服發汗。脈沉實者,宜以駃豉丸下之。(《延年秘錄》有桂心一兩。)

白話文:

將六味藥材搗碎,加入一斗水煮,取三升藥液,每天喝一升,分三次服用。連續服三四天後,如果症狀沒有好轉,脈象浮動的,應該加重劑量服用發汗藥。脈象沉實的,應該服用駃豉丸通便下瀉。

治疫氣傷寒三日以前不解者方:

香豉(一升綿裹),蔥白(切一升),童子小便(三升)

上三味,先熬豉蔥令相得,則投小便煮取二升,分再服,徐徐服之,覆令汗,神驗。

治傷寒時氣溫疫頭痛壯熱脈盛始得一二日者方:

丹砂一兩末之,以水一斗煮取一升,頓服之,覆取汗。

白話文:

治療疫氣傷寒三日內未癒之方:

香豉(一升,用棉布包裹),蔥白(切碎一升),童子小便(三升)

以上三味藥材,先將香豉和蔥白熬煮,使其融合後,再加入小便煮取二升藥液。分兩次服用,慢慢喝下,蓋上被子發汗,效果神妙。

治療傷寒時氣溫疫導致頭痛、壯熱、脈搏強盛,病程在一日至二日內之方:

丹砂一兩,研磨成粉末,以水一斗煮取一升藥液,一次性服下,蓋上被子發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