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要方》~ 卷九 傷寒方上 (5)
卷九 傷寒方上 (5)
1. 青散
治春傷寒頭痛發熱方。
白話文:
中醫古代文字:
春傷寒頭痛發熱方:
柴胡一兩,枳殼一兩,芍藥一兩,甘草一兩,大棗十二枚,生薑三片,薄荷十葉,蔥白三根。
用法:上藥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春季風寒導致的頭痛發熱方:
柴胡一兩,枳殼一兩,芍藥一兩,甘草一兩,大棗十二枚,生薑三片,薄荷十葉,蔥白三根。
將上述藥材放入七碗水中,煮沸後取三碗藥汁,熱服一碗,每日三次。
苦參,厚朴,石膏(各三十銖),大黃,細辛(各二兩),麻黃(五兩),烏頭(五枚)
白話文:
- 苦參 30 克
- 厚樸 30 克
- 石膏 30 克
- 大黃 60 克
- 細辛 60 克
- 麻黃 150 克
- 烏頭 5 枚
上七味治下篩。覺傷寒頭痛發熱,以白湯半升和藥方寸匕投湯中,熟訖去滓盡服覆取汗,汗出溫粉粉之良久。一服不除,宜重服之。或當微下利者,有大黃故也。
白話文:
將上方的七種藥材進行研磨過篩。如果出現傷寒、頭痛發熱的症狀,用半碗白開水,加入一小匙研磨好的藥粉,攪拌均勻,煮沸後過濾掉藥渣,將藥液服下,並蓋上被子發汗。汗出之後,用溫粉末敷在身上,堅持一段時間。如果服一劑後症狀未消除,應再次服藥。如果需要輕微瀉下的,由於藥方中含有大黃,所以會起到瀉下的作用。
2. 詔書發汗白薇散
治傷寒三日不解者方。
白話文:
專治傷寒三日後仍未痊癒的方劑:
白薇(十二銖),杏仁,貝母(各十八銖),麻黃(一兩八銖)
上四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自覆臥汗出即愈。
白話文:
白薇:12 克 杏仁:18 克 貝母:18 克 麻黃:28 克
四味治下痢,以酒送服方寸匕,自行蓋被躺臥,出汗後即可痊癒。
3. 華佗赤散
治傷寒頭痛身熱,腰背強引頸,及中風口噤瘧不絕,婦人產後中風寒經氣腹大方。
白話文:
治傷寒頭痛身熱,腰背強引頸
治療傷寒引起的頭痛發熱,腰背痠痛僵硬,頸部強直。
中風口噤瘧不絕,婦人產後中風寒經氣腹大方
治療中風導致的口禁閉,瘧疾持續發作,產後婦女中風寒,經血過多,下腹部脹大。
丹砂(十二銖),蜀椒,蜀漆,乾薑,細辛,黃芩,防己,桂心,茯苓,人參,沙參,桔梗,女萎(即葳蕤),烏頭(各十八銖),雄黃(二十四銖),吳茱萸(三十銖),麻黃,代赭(各二兩半)
白話文:
丹砂(12 克),花椒,生漆,乾薑,細辛,黃芩,防己,桂心,茯苓,人參,沙參,桔梗,萎蕤,烏頭(各 18 克),雄黃(24 克),吳茱萸(30 克),麻黃,赭石(各 125 克)
上十八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耐藥者二匕。覆令汗出。欲治瘧先發一時,所服藥二匕半,以意消息之。細辛、薑、桂、丹砂、雄黃不熬,余皆熬之。
白話文:
上面十八味藥方治療下篩。用酒送服一湯匙,每天三次。對藥物耐受的人,服兩湯匙。服藥後蓋住身體出汗。如果想治療瘧疾,先等發作一次,再服藥兩湯匙半,根據實際情況稍作調整。細辛、薑、桂、丹砂、雄黃不要煎煮,其他藥材全部煎煮。
4. 赤散
治傷寒頭痛項強、身熱腰脊痛往來有時方。
白話文:
治療傷寒導致的頭痛、頸部僵硬、發熱、腰脊疼痛時有時無的方子:
乾薑,防風,沙參,細辛,白朮,人參,蜀椒,茯苓,麻黃,黃芩,代赭,桔梗,吳茱萸(各一兩),附子(二兩)
上十四味治下篩,先食,酒服一錢匕,日三。
白話文:
乾薑、防風、沙參、細辛、白朮、人參、蜀椒、茯苓、麻黃、黃芩、代赭、桔梗、吳茱萸(各50克),附子(100克)
十四味治下痢,先吃藥,再用酒服用一錢匙,每日三次。
5. 烏頭赤散
治天行疫氣病方。
白話文:
治療天行疫病的藥方。
烏頭(一兩半),皂莢(半兩),雄黃,細辛,桔梗,大黃(各一兩)
白話文:
烏頭(22.5 克),皁莢(7.5 克),雄黃、細辛、桔梗、大黃(各 15 克)
上六味治下篩,清酒或井華水服一刀圭,日二,不知稍增,以知為度。除時氣疫病,若牛馬六畜中水行疫,亦可與方寸匕,人始得病一日時,服一刀圭,取兩大豆許,吹注兩鼻孔中。
白話文:
用上六味散治療下痢。用清酒或井水服下一勺(約1克),每天兩次。病情不明顯時逐漸增加用量,直到見效為止。可以去除流行性感冒和疫病。如果牛馬六畜等牲畜也得了疫病,也可以給它們服用一茶匙(約3克)。對於剛發病的人,每天服用一勺,取兩粒豆子那麼多,鼓氣吹到兩個鼻孔中。
6. 水解散
治時行頭痛壯熱一二日方。
白話文:
治時行頭痛壯熱一二日方
此方用於治療流行性頭痛,伴有發熱,病程一至兩天。
組成:
- 桂枝三錢
- 川芎二錢
- 薄荷一錢
- 荊芥一錢
- 防風一錢
- 白芷一錢
- 細辛一錢
- 甘草五分
- 生薑三片
- 大棗三枚
用法:
將以上藥物加水煎服,一日一劑。
桂心,甘草,大黃(各二兩),麻黃(四兩)
白話文:
桂皮,甘草,大黃(各 80 克),麻黃(160 克)
上四味治下篩,患者以生熟湯浴,訖以暖水服方寸匕,日三,覆取汗,或利便瘥。力強人服二方寸匕。(《延年秘錄》有黃芩、芍藥各二兩。《古今錄驗》無甘草,有芍藥。治天行熱病生疱瘡疼痛及解肌出汗)
治時病表裡大熱欲死方:
白話文:
以上四味藥方治療淋病。患者可用生薑和大蒜煮水洗澡,然後用溫水服用半勺藥方,每天三次,蓋好被子出汗,或用瀉藥緩解症狀。體力好的患者可服用一勺藥方。(《延年祕錄》中配方中有黃芩和芍藥,各二兩。《古今錄驗》中沒有甘草,有芍藥。此方可治療熱病引起的皰瘡疼痛,並解肌出汗。)
古代文字:
治時病表裡大熱欲死方
一日夜取赤小豆一升合,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三服。
又法:取赤小豆一升,水三升,煮取半升,分三服。
治療時疫表裡大熱,危在旦夕之方:
第一種方法:取赤小豆一升兩合,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三次服用。
第二種方法:取赤小豆一升,水三升,煮取半升,分三次服用。
大黃,寒水石,芒硝,石膏,升麻,麻黃,葛根,(各等分)
上八味治下篩,水服方寸匕,日三。
白話文:
大黃、寒水石、芒硝、石膏、升麻、麻黃、葛根(各取等量)
採用八味草藥治療下痢,以水送服方寸匕,每日三次。
7. 發汗湯第五
(例一首,方十九首)
白話文:
湯頭歌訣方十九
方十九,消陽水,又名四物湯,增血散營風,月水下不止者服之。腹大,加山甲、乳香、沒藥,陽虛,加附子、乾薑、肉桂,寒實,加三棱、莪朮。
例曰:大法春夏宜發汗。凡發汗欲令手足皆周至漐漐然一時間許益佳,但不可如水流離霢霂耳。若病不解,當更重發汗,汗出多則亡陽,陽虛不可重發汗也。凡服湯藥發汗中病便止,不必盡劑也。凡云可發汗而無湯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為解,然不及湯,隨證良驗。凡病無故自汗出,復發其汗愈,衛復和故也。
白話文:
比方說:春季和夏季適合用發汗的方法治療疾病。所有發汗的方法,都應該讓汗水遍布手足,並且持續流汗一段時間,這樣效果會更好。但不要像水流一樣流散,也不要像毛毛雨一樣稀疏。如果病症沒有好轉,就應該繼續用更強的發汗方法。汗出得太多就會損耗陽氣,陽氣虛弱的人就不應該再用發汗的方法。服用湯藥發汗,只要病症好轉就可以停止,不必全部喝完。如果可以發汗但沒有湯藥可以使用,丸散也可以用,重點是讓汗水流出來才算痊癒。但丸散的效果不及湯藥,應該根據病症的變化來選擇適合的方法。如果病人沒有原因就自己流汗,而且再用發汗的方法治療病症就好了,那是因為人體的衛氣恢復和諧的緣故。
夫脈浮者,病在外,可發汗,宜桂枝。
夫脈浮大而數者,亦可發汗,宜桂枝湯。
白話文:
此等脈象浮淺,病證在體表,可用發汗散表的法子治療,宜用桂枝湯。
如果脈象浮大而次數多,也可用發汗散表的法子治療,宜用桂枝湯。
夫病常自汗出者,此為營氣和,營氣和而外不解,此為衛氣不和也。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白話文:
經常自發出汗的疾病,這是因為體內的營氣協調運作,但營氣協調卻無法散散熱氣,這是因為體表的衛氣不協調所致。營氣在脈絡中運行,衛氣在脈絡之外運行,再次發汗,衛氣協調就能夠痊癒,適合使用桂枝湯來治療。
夫病人臟無他病,時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故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營弱衛強,故令汗出,欲救邪風,宜桂枝湯。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寒,宜桂枝湯。
白話文:
古代文字: 夫病人臟無他病,時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故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如果病人內臟沒有其他疾病,但經常發熱、出汗,而且無法痊癒,這是因為衛氣不調所致。提前發汗可以治癒,建議使用桂枝湯。
古代文字: 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營弱衛強,故令汗出,欲救邪風,宜桂枝湯。
太陽病,發熱、出汗的,這是營氣弱、衛氣強,所以導致出汗。想要驅散邪風,建議使用桂枝湯。
古代文字: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寒,宜桂枝湯。
太陽病,頭痛、發熱、出汗,而且怕風寒的,建議使用桂枝湯。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宜桂枝加厚朴杏仁湯。
太陽病外證未解者,不可下,宜桂枝湯。
白話文:
當出現太陽病證狀,例如發熱、怕冷、頭痛、肌肉痠痛,並且有些微喘息時,表示表證尚未解除。此時,應使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來治療。
太陽病的表證尚未解除,不可使用瀉下的藥物。宜用桂枝湯治療。
太陽病,先發其汗,不解而復下之,其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知在外,當須解表則愈,宜桂枝湯。
白話文:
太陽病一開始就出汗,但發汗治療無效反而拉肚子,脈象浮浮的也不會好。脈浮代表病在體表,卻反過來下瀉,所以不會好。現在脈象浮,就知道病在體表,必須解除體表病邪才會好,應該用桂枝湯。
太陽病下之,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不上衝,不可與。
凡桂枝本為解肌,若脈浮緊,發熱無汗者,勿與之,常知此,勿誤也。
白話文:
太陽病下痢,氣往上衝者,可以服用桂枝湯治療;氣不上衝者,不可服用。
桂枝湯的主要作用是解肌。如果脈搏浮緊,發熱但沒有出汗,就不要給予桂枝湯。這點要牢記,不要誤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