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九 傷寒方上 (5)

回本書目錄

卷九 傷寒方上 (5)

1. 青散

治春傷寒頭痛發熱方。

苦參,厚朴,石膏(各三十銖),大黃,細辛(各二兩),麻黃(五兩),烏頭(五枚)

上七味治下篩。覺傷寒頭痛發熱,以白湯半升和藥方寸匕投湯中,熟訖去滓盡服覆取汗,汗出溫粉粉之良久。一服不除,宜重服之。或當微下利者,有大黃故也。

白話文:

這份處方名為[青散],是用來治療春季因風寒導致的頭痛發燒。處方成分包括:苦參、厚朴、石膏(各約9克),大黃、細辛(各約60克),麻黃(約150克),烏頭(約5顆)。

將以上七種藥材研磨成細粉。當感到風寒入侵,出現頭痛發燒時,取約半升的熱水,加入一匙的藥粉攪拌均勻後服用。待藥效完全發揮後,將殘渣濾掉,然後蓋上被子讓身體出汗,出汗後,可撒些許溫暖的粉狀物質在身上,有助於恢復。如果一次服用未見效,可以再服用一次。可能會有些許的腹瀉反應,這是因為藥方中含有大黃的緣故。

2. 詔書發汗白薇散

治傷寒三日不解者方。

白薇(十二銖),杏仁,貝母(各十八銖),麻黃(一兩八銖)

上四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自覆臥汗出即愈。

白話文:

這份處方是用來治療已經持續三天都未見好轉的感冒病症。

所需藥材如下:

  1. 白薇 - 十二銖
  2. 杏仁 - 十八銖
  3. 貝母 - 十八銖
  4. 麻黃 - 一兩八銖

將以上四種藥材研磨過篩製成細粉。服用時,以酒調和一匕首大小的藥粉,服用後自行蓋被躺下,等到汗出,病情就會有所好轉。

3. 華佗赤散

治傷寒頭痛身熱,腰背強引頸,及中風口噤瘧不絕,婦人產後中風寒經氣腹大方。

丹砂(十二銖),蜀椒,蜀漆,乾薑,細辛,黃芩,防己,桂心,茯苓,人參,沙參,桔梗,女萎(即葳蕤),烏頭(各十八銖),雄黃(二十四銖),吳茱萸(三十銖),麻黃,代赭(各二兩半)

上十八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耐藥者二匕。覆令汗出。欲治瘧先發一時,所服藥二匕半,以意消息之。細辛、薑、桂、丹砂、雄黃不熬,余皆熬之。

白話文:

[華佗赤散]這帖藥方用於治療因傷風感冒導致的頭痛、身體發熱,以及腰背僵硬、脖子緊繃的症狀,還有中風導致的口齒不清、持續性的瘧疾,甚至婦女產後遭受風寒,影響經血循環和腹部脹大的情況。

藥方成分如下:硃砂(約0.38公克)、花椒、蜀漆、乾薑、細辛、黃芩、防己、肉桂、茯苓、人參、北沙參、桔梗、女萎(即玉竹)、烏頭(以上各約0.57公克)、雄黃(約0.76公克)、吳茱萸(約0.95公克)、麻黃、代赭石(以上各約7.5公克)。

將上述十八種藥材研磨過篩,然後用酒送服約一小匙的量,每日三次。如果患者對藥物有較強的耐受性,可增加到兩小匙。服用後應讓患者出汗。若要治療瘧疾,應在發作前一小時服用兩又二分之一小匙的藥量,根據病情調整劑量。其中細辛、乾薑、肉桂、硃砂、雄黃不需要炒製,其餘藥材都需炒製後再使用。

4. 赤散

治傷寒頭痛項強、身熱腰脊痛往來有時方。

乾薑,防風,沙參,細辛,白朮,人參,蜀椒,茯苓,麻黃,黃芩,代赭,桔梗,吳茱萸(各一兩),附子(二兩)

上十四味治下篩,先食,酒服一錢匕,日三。

白話文:

這份處方名為[赤散],用於治療類似流感症狀,如頭痛、頸部僵硬、身體發熱、腰部及背部疼痛,這些症狀會間歇性出現。以下是所需藥材及其分量:乾薑、防風、沙參、細辛、白朮、人參、蜀椒、茯苓、麻黃、黃芩、代赭石、桔梗和吳茱萸(每種各一兩),以及附子(兩兩)。

將上述十四種藥材研磨成粉末,過篩後製成藥粉。應在飯前服用,每次服用相當於一錢的量,每日三次,需以酒送服。

5. 烏頭赤散

治天行疫氣病方。

烏頭(一兩半),皂莢(半兩),雄黃,細辛,桔梗,大黃(各一兩)

上六味治下篩,清酒或井華水服一刀圭,日二,不知稍增,以知為度。除時氣疫病,若牛馬六畜中水行疫,亦可與方寸匕,人始得病一日時,服一刀圭,取兩大豆許,吹注兩鼻孔中。

白話文:

這是[烏頭赤散]的處方,用來治療流行性瘟疫的疾病。

藥材包含:烏頭(約45克),皁莢(約15克),雄黃,細辛,桔梗,大黃(各約30克)。

將上述六種藥材研磨過篩製成粉末,每次服用量可用清酒或是清澈的井水送服,相當於一刀圭的分量,每日兩次,如果感覺效果不明顯可以逐漸增加用量,但以有反應為準。此藥不僅能除去時節性的瘟疫疾病,若家畜如牛馬等也感染了水傳播的瘟疫,也能使用同等劑量。在人類剛開始發病的第一天,就應服用一刀圭的分量,另可取兩粒豆子大小的藥粉,吹入雙側鼻孔中。

6. 水解散

治時行頭痛壯熱一二日方。

桂心,甘草,大黃(各二兩),麻黃(四兩)

上四味治下篩,患者以生熟湯浴,訖以暖水服方寸匕,日三,覆取汗,或利便瘥。力強人服二方寸匕。(《延年秘錄》有黃芩、芍藥各二兩。《古今錄驗》無甘草,有芍藥。治天行熱病生疱瘡疼痛及解肌出汗)

治時病表裡大熱欲死方:

大黃,寒水石,芒硝,石膏,升麻,麻黃,葛根,(各等分)

上八味治下篩,水服方寸匕,日三。

白話文:

【水解散】

這帖藥用於治療流行性頭痛及高燒一至兩天的病症。

藥材包含:肉桂心、甘草、大黃(各自兩兩)、麻黃(四兩)。

將以上四種藥材磨碎過篩,病人先用冷熱交替的水浸泡洗澡後,再服用一小撮的藥粉,每日三次,服用後應保暖讓身體發汗,或排泄後症狀就會改善。若體質較健壯者,可服用兩小撮的劑量。

(《延年祕錄》一書中,此方還加有黃芩、芍藥各兩兩。而《古今錄驗》一書中,則無甘草成分,但加了芍藥。此方可用於治療因天氣變化引發的熱病,如生出水泡疹子並伴隨劇烈疼痛,以及用來幫助發汗解表。)

這帖藥用於治療因時節疾病導致全身高熱到幾乎要死亡的狀況:

藥材包含:大黃、寒水石、芒硝、石膏、升麻、麻黃、葛根(各自等份)。

將以上八種藥材磨碎過篩,用水送服一小撮的藥粉,每日三次。

7. 發汗湯第五

(例一首,方十九首)

例曰:大法春夏宜發汗。凡發汗欲令手足皆周至漐漐然一時間許益佳,但不可如水流離霢霂耳。若病不解,當更重發汗,汗出多則亡陽,陽虛不可重發汗也。凡服湯藥發汗中病便止,不必盡劑也。凡云可發汗而無湯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為解,然不及湯,隨證良驗。凡病無故自汗出,復發其汗愈,衛復和故也。

夫脈浮者,病在外,可發汗,宜桂枝湯。

夫脈浮大而數者,亦可發汗,宜桂枝湯。

夫病常自汗出者,此為營氣和,營氣和而外不解,此為衛氣不和也。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夫病人臟無他病,時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故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營弱衛強,故令汗出,欲救邪風,宜桂枝湯。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寒,宜桂枝湯。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宜桂枝加厚朴杏仁湯。

太陽病外證未解者,不可下,宜桂枝湯。

太陽病,先發其汗,不解而復下之,其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知在外,當須解表則愈,宜桂枝湯。

太陽病下之,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不上衝,不可與。

凡桂枝本為解肌,若脈浮緊,發熱無汗者,勿與之,常知此,勿誤也。

白話文:

[發汗湯第五]

(示例一首,方劑十九首)

示例說明:一般原則上,春夏兩季適合使用發汗療法。發汗時,應讓患者的手腳都能全面出汗,達到微濕的程度,持續一段時間效果更佳,但不能讓汗水如水般流下。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可以再進行一次發汗治療,但要注意,大量出汗會導致體內陽氣流失,若陽氣已虛弱,就不能再次發汗。服用湯藥發汗,一旦病情有改善就應停止,不必把整劑藥都喝完。如果說可以發汗但沒有提供湯劑,也可使用丸劑或散劑,主要目標是促使患者出汗,雖然效果不如湯劑,但也能根據症狀得到良好的效果。通常,患者無故自汗,再發汗治療會使病情好轉,這是因為體內衛氣恢復和諧的緣故。

脈搏浮動的患者,病在體表,適合發汗治療,宜用桂枝湯。

脈搏浮大且跳動快速的患者,也適合發汗治療,宜用桂枝湯。

常常自汗的患者,這表示營氣調和,但體表仍有病症,這代表衛氣失調。營氣在脈管中運行,衛氣在脈管外運行,再發汗治療,衛氣恢復和諧就能痊癒,宜用桂枝湯。

患者內臟無其他疾病,卻時常發熱、自汗,且病情持續不愈,這是衛氣失調的表現,提前發汗治療就能好轉,宜用桂枝湯。

太陽經的疾病,患者發熱且出汗,這是由於營氣虛弱、衛氣過盛,導致出汗,為了驅除邪風,宜用桂枝湯。

太陽經的疾病,患者頭痛、發熱、出汗、畏寒怕風,宜用桂枝湯。

太陽經的疾病,患者在接受下法治療後出現輕微喘息,這表示表證尚未解除,宜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湯。

太陽經的疾病,如果外在症狀未解除,不宜使用下法,宜用桂枝湯。

太陽經的疾病,如果先發汗治療無效,再接受下法治療,但脈搏仍呈浮動狀態,表示病情不會好轉。浮動的脈象顯示病在體表,但反而使用了下法,所以病情不會好轉。現在脈象仍呈浮動,表示病在體表,必須解表才能痊癒,宜用桂枝湯。

太陽經的疾病,接受下法治療後,如果出現氣逆上衝的症狀,可以使用桂枝湯;若無此症狀,就不宜使用。

桂枝湯原本是用來調節肌肉的,如果脈搏浮緊,發熱但不出汗,就不宜使用。要記住這點,避免誤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