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要方》~ 卷九 傷寒方上 (9)
卷九 傷寒方上 (9)
1. 承氣湯方
枳實(五枚),芒硝(半斤),大黃(四兩),甘草(二兩)
上四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適寒溫分三服,如人行五里進一服,取下利為度,若不得利盡服之。
白話文:
這份處方叫做「承氣湯」,包含的藥材有:枳實五個、芒硝半斤、大黃四兩、以及甘草二兩。
將以上四種藥材切碎,加入五升的水煎煮,最後熬煮至剩二升的藥汁,然後去掉藥渣。待藥汁溫度適中後,分三次服用。服用方法是,像人走五里的距離那樣的時間,就服用一次,直到開始出現腹瀉的情況為止。如果服完藥後仍未見腹瀉,那就把剩下的藥汁都喝完。
2. 生地黃湯
治傷寒有熱,虛羸少氣,心下滿,胃中有宿食,大便不利方。
生地黃(三斤),大黃(四兩),甘草(一兩),芒硝(二合),大棗(二枚)
上五味合搗,令相得,蒸五升米,下,熟絞汁,分再服。
白話文:
[生地黃湯]的用途是治療因感冒發燒導致身體虛弱、氣息短促、胃部脹滿、胃中有殘留未消化的食物以及排便困難的情況。
所需藥材與份量為:生地黃三斤、大黃四兩、甘草一兩、芒硝二合、大棗二枚。
將上述五種藥材混合研磨,使之充分融合後,將其與五升米一同蒸煮。待煮熟後,絞取其汁液,分兩次服用。
3. 大柴胡加葳蕤知母湯
治傷寒七八日不解,默默心煩,腹中有干屎,讝語方。
柴胡(半斤),葳蕤,知母(各二兩),大黃,甘草(各一兩),人參,黃芩,芍藥(各三兩),生薑(五兩),半夏(半升)
上十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日三,取下為效。(《集驗》用枳實四枚,不用芍藥。)
治傷寒頭痛壯熱百節疼痛方:
柴胡,梔子仁,芍藥,知母(各四兩),升麻,黃芩,大青,杏仁(各三兩),石膏(八兩),香豉(一升)
上十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溫三服,若熱盛加大黃四兩。
白話文:
【大柴胡加葳蕤知母湯】
主治:用於治療感冒七至八天未見好轉,內心無緣由地煩躁,腹部有便祕情形,伴有囈語的情況。
藥方成分:柴胡(半斤),葳蕤、知母(各二兩),大黃、甘草(各一兩),人參、黃芩、芍藥(各三兩),生薑(五兩),半夏(半升)。
製作方法:將以上十種藥材切碎,以十斗的水熬煮至剩三升,去除殘渣,每次服用一升,每日三次,若能順利排便即表示有效。
(注:《集驗》中的配方使用了四枚枳實,而沒有使用芍藥。)
【治傷寒頭痛壯熱百節疼痛方】
主治:用於治療感冒引起的頭痛、高燒以及全身疼痛。
藥方成分:柴胡、梔子仁、芍藥、知母(各四兩),升麻、黃芩、大青、杏仁(各三兩),石膏(八兩),香豉(一升)。
製作方法:將以上十種藥材切碎,以九升的水熬煮至剩二升七合,分三次溫服,若發燒嚴重可增加大黃四兩。
4. 駃豉丸
治傷寒留飲宿食不消方。
豉(一升),杏仁(六十枚),黃芩,黃連,大黃,麻黃(各四兩),芒硝,甘遂(各三兩),巴豆(去油,二百枚)
上九味為末,以蜜和丸,如大豆,服二丸,不得下者增之。(崔氏云此黃素方。)
白話文:
這是治療感冒後所殘留的飲食滯留在體內未消化的處方。
所需材料有:豆豉(一公升),杏仁(六十顆),黃芩,黃連,大黃,麻黃(各四兩),芒硝,甘遂(各三兩),巴豆(需先去除油脂,共二百顆)。
將以上九種藥材研磨成細末,再用蜂蜜調和成丸,丸的大小約為大豆般。每次服用兩顆,如果未能順利排便可以適量增加藥量。(崔氏註解說這是黃素的處方。)
5. 發汗吐下後第九
(脈證七首,方十七首,灸法一首)
傷寒已解半日許,復心煩熱,其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凡發汗後飲水者,必喘,宜慎也。
白話文:
在治療風寒病後約半天,如果又出現心煩及發熱的症狀,且脈象呈現浮數,可以再次使用發汗療法,推薦使用桂枝湯。但凡是發汗後喝水的人,一定會引起喘息的狀況,這點應該特別小心。
在古代醫學文中提到的「脈證」和「方」分別指的是診斷方法和治療處方,而「灸法」則是針灸療法的一種。"傷寒已解半日許" 指的是風寒病症狀已經緩解了約半天時間。"復心煩熱" 是說患者又出現心煩和發熱的症狀。"脈浮數" 指脈搏輕按即得,且跳動頻率較快。"可更發汗" 表示可以再次進行發汗療法。"宜桂枝湯" 則是在建議使用桂枝湯這種中藥方劑。最後,"凡發汗後飲水者,必喘,宜慎也" 是在提醒,在發汗療法後立即喝水,可能會引發喘息,需要特別注意。
6. 竹葉湯
治發汗後表裡虛煩不可攻者,但當與此方。
竹葉(二把),半夏(半升),麥冬(一斤),人參,甘草(各二兩),生薑四兩),石膏(一斤)
上七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納粳米半升,米熟去之,分服一升,日三。張文仲不用生薑。
白話文:
[竹葉湯]的使用對象是,對於發汗後出現身體內外虛弱、心煩意亂,且不適合強烈治療的人,應使用這個藥方。
所需藥材為:竹葉兩把,半夏半升,麥冬一斤,人參和甘草各二兩,生薑四兩,以及石膏一斤。
將以上七種藥材切碎,加入十公升的水煎煮至剩六公升,然後濾掉藥材渣,再加入半升的粳米,待米煮熟後再將米去掉。每次服用一公升,一天三次。張文仲在使用這個處方時,不會用到生薑。
7. 桂枝麻黃湯
服桂枝湯大汗後脈洪大者,與桂枝湯。若形如瘧,一日再發,汗出便解者,屬桂枝二麻黃一湯方。
桂枝(一兩十七銖),麻黃(十六銖),芍藥,生薑(各一兩六銖),甘草(一兩二銖),杏仁(十六枚),大棗(五枚)
上七味㕮咀,以水五升煮麻黃再沸去沫,納諸藥煮取二升,適寒溫分再服,取微汗而已。
白話文:
服用桂枝湯後大量出汗,如果脈搏變得強而大,仍應繼續服用桂枝湯。如果病狀類似瘧疾,一天內反覆發作兩次,且出汗後病症就能緩解的,這種情況適合用桂枝二麻黃一湯方。
藥材有:桂枝(約40克),麻黃(16克),芍藥,生薑(各約38克),甘草(約30克),杏仁(16粒),大棗(5顆)。
將以上七種藥材切碎,加入五公升的水,先煮麻黃至水再次沸騰,去掉浮沫,然後再加入其他藥材,煮至剩二公升的藥汁。待藥溫適中,分兩次服用,目的是讓病人微微出汗即可。
8. 小青龍湯
治傷寒表未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痢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滿或喘者方。
桂心,麻黃,甘草,乾薑,芍藥,細辛(各三兩),五味子,半夏(各半兩)
上八味㕮咀,以水一斗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十里許復服之。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若微痢去麻黃加蕘花如一雞子大熬令赤色。若噎加附子一枚。若小便不利小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去麻黃加杏仁半升,數用神效。
白話文:
這段文字是在說明「小青龍湯」的適用症狀與製作方法。適用於感冒初期,身體表面的病邪尚未清除,且心下有水氣,會出現乾嘔、發燒、咳嗽,或者口渴、輕微腹瀉、吞嚥困難、小便不順暢、小腹脹滿,或是喘息的情況。
藥材包含:肉桂心、麻黃、甘草、乾薑、白芍、細辛(每樣各三兩),五味子、半夏(各半兩)。
將以上八種藥材切碎,用水十升煮麻黃,待水分減至八升時,去掉上面的泡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至剩三升,分成三次服用,每次間隔約十里路的距離,也就是說在行進途中可分次服用。
如果感到口渴,則去掉半夏,加栝樓根三兩;如果是輕微腹瀉,去掉麻黃,加蕘花如一雞蛋大小,炒至赤色;如果是吞嚥困難,加附子一顆;如果是小便不順暢、小腹脹滿,去掉麻黃,加茯苓四兩;如果是喘息,去掉麻黃,加杏仁半升,經常使用會有神奇的效果。
9. 四物甘草湯
治傷寒發汗出而喘,無大熱,與此方。
甘草(二兩),麻黃(四兩),石膏(半斤),杏仁(五十枚)
上四味㕮咀,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沫,令減二升,納諸藥煎取三升,分三服。
白話文:
所需藥材為:甘草二兩,麻黃四兩,石膏半斤,杏仁五十枚。
將以上四種藥材切碎。首先用水七升來煮麻黃,去除浮沫,等到水分減少了二升後,再加入其他所有藥材,繼續煎煮至剩三升,將煎好的藥汁分成三次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