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九 傷寒方上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九 傷寒方上 (10)

1. 梔子湯

治發汗若下後煩熱,胸中窒氣逆搶心者方。

梔子(十四枚),香豉(四合,綿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取二升半,次納豉煮取一升半,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快吐止後服。

白話文:

梔子(十四枚),香豉(四合,用布包起來)

以上兩種藥材,用四升水先煮梔子,取兩升半,再投入豆豉煮取一升半,分兩次服用,當第一碗服後感到舒暢並止吐後,再服用第二碗。

2. 厚朴湯

治發汗後腹脹滿方。

白話文:

古代文字:

汗後腹滿方

發汗後腹脹滿的治療方劑

厚朴(八兩),人參(一兩),甘草(二兩),生薑(八兩),半夏(半升)

白話文:

厚朴:500 克 人參:62.5 克 甘草:125 克 生薑:500 克 半夏:250 克

上五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白話文:

將五種味道的藥材(草藥)搗碎成細末,以一斗水煮沸取三升藥液,分三次服用。

3. 玄武湯

治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方。

白話文:

**原文:**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

太陽病,已經發汗卻汗出不解,患者仍發燒,心中悸動,頭暈目眩,身體抽搐,不停地抖動,好像想捶打東西。

茯苓,芍藥,生薑(各三兩),白朮(二兩),附子(一枚)

白話文:

茯苓三兩、芍藥三兩、生薑三兩、白朮二兩、附子一顆

上五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

白話文:

將五種味道的藥材研成小塊,用八升水煮,取兩升藥液,趁溫服下七合。

4. 葛根黃連湯

治太陽病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喘而汗出者方。

白話文:

治療太陽病證候出現腹瀉不止、脈搏促數:說明外感邪氣未解,而脈促汗出:表示體內仍有餘邪。

葛根(半斤),黃連黃芩(各三兩),甘草(二兩)

白話文:

葛根:半斤 黃連:三兩 黃芩:三兩 甘草:二兩

上四味㕮咀,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再服。

白話文:

四種藥材,先用八升水煮葛根,水減為兩升後,加入其他藥材,煮到水剩兩升,去渣,分兩次服用。

5. 茯苓湯

治傷寒發汗吐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即頭眩,其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搖者方。

白話文:

治傷寒發汗吐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即頭眩,其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搖者方。

治療傷寒發病後,因發汗或吐下導致的心中逆滿、氣息往胸中衝上,起身就頭暈,脈象沉而緊。此時再行發汗,則會損傷經絡,導致身體振搖不止。

茯苓(四兩),白朮,桂心(各三兩),甘草(二兩)

白話文:

茯苓(120 克),白朮、肉桂(各 90 克),甘草(60 克)

上四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白話文:

四味藥材一起研碎,以六升水煮沸取三升,去除渣滓後分三次服用。

6. 大陷胸丸

治結胸病,項亦強如柔痙狀,下之即和方。

白話文:

治結胸病,項也強直如同痙攣的樣子,服用瀉下之劑後即可得到緩解。

大黃(八兩),芒硝杏仁(熬),葶藶(各五兩)

白話文:

大黃(400克),芒硝,杏仁(水煮過),葶藶(各250克)

上四味,搗篩大黃、葶藶,餘二味別研如脂和散,取如彈丸大一枚,甘遂末一錢匕,白蜜二合,水一升,煮取八合,溫頓服之,病乃自下,如不下更服,取下為效。

白話文:

大黃、葶藶搗碎過篩,其他兩味研成粉末狀,全部混合均勻,取一丸如彈珠大小,加入甘遂末一錢匙、白蜜二杯、水一杯,煮沸後取八杯,溫熱後一次服下,就會自動通便。如果沒有通便,就再服一次,直到通便為止。

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其脈沉緊心下痛,按之正堅,宜大陷胸湯

白話文:

傷寒六七天,胸部結實,熱氣實盛,脈象沉緊,心下疼痛,按壓痛處明顯堅硬,宜服用「大陷胸湯」。

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干而渴,日晡小有潮熱,心胸大煩,從心下至小腹堅滿而痛不可近,其方如下。

白話文:

患有太陽病的患者大量出汗後又服用了瀉藥,但五六天後仍未大便,舌頭乾渴,傍晚時分出現輕微發熱,心胸煩悶,從心窩到小腹處堅硬飽滿,疼痛難忍。治療方法如下:

7. 大陷胸湯

甘遂末(一錢匕),大黃(切,六兩)芒硝(一升)

白話文:

甘遂末(一錢湯匙) 大黃(切片,六兩) 芒硝(一升)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納芒硝一沸,次納甘遂,分再服,一服得快利止後服。

白話文:

使用六碗水先煮大黃,取兩碗濾出渣滓,加入芒硝煮沸,再加入甘遂,分兩次服用,服用一次後若排便順暢,就可停止服用。

8. 生薑瀉心湯

治傷寒發汗後,胃中不和,心下痞堅,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方。

白話文:

繁體中文: 治傷寒發汗後,胃中不和,心下痞堅,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方。

治療傷寒服藥發汗後,胃部不和諧,心下痞塞堅硬,乾嘔,食物發出臭味,兩肋有水氣,腹部雷鳴下痢的藥方。

生薑(四兩),甘草人參黃芩(各三兩),乾薑黃連(各一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

白話文:

生薑(120 克),甘草、人參、黃芩(各 90 克),乾薑、黃連(各 30 克),半夏(150 克),大棗(12 顆)

上八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分服一升,日三。

白話文:

取上八味藥材,以水一斗煮沸後,取六升的湯汁,去除渣滓,分成三份,一天服用三回。

9. 甘草瀉心湯

治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痢,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堅結滿,乾嘔,心煩不能得安,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使之然也,宜治之方。

白話文:

治療傷寒中風時,醫生錯誤地使用了瀉藥,導致患者腹瀉不止,每天排便幾十次,且食物無法消化吸收,腹中時常雷鳴作響,心窩處脹滿堅硬,經常乾嘔,心煩意亂不得安寧。醫生看到患者心窩處脹滿堅硬,認為是病情未徹底清除,再次使用了瀉藥,導致患者脹滿更甚。這並不是熱結導致的,而是由於胃中虛弱,使客氣(邪氣)上逆所致。應採用以下方法治療:

甘草(四兩),黃芩乾薑(各二兩),黃連(一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

白話文:

甘草(120 克),黃芩,乾薑(各 60 克),黃連(30 克),半夏(150 毫升),大棗(12 顆)

上六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分服一升,日三。

白話文:

將含有六味中藥材的藥咀,加入一斗水煮沸,取六升藥汁,過濾去渣。分為三等份,每份一升,每日服用三次。

10. 白虎湯

治傷寒吐下後七八日不解,結熱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方。

白話文:

治療傷寒吐瀉後七八天仍未痊癒,熱氣積聚於體內,身體內外皆熱,時常惡寒且口渴難耐,舌頭乾燥煩躁,想要喝大量的水才能解渴。

石膏(一升),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粳米(六合)

白話文:

石膏(一公斤) 知母(300克) 甘草(100克) 粳米(三公斤)

上四味㕮咀,以水一斗煮米熟,去滓,分服一升,日三。諸亡血及虛家不可與白虎湯。若立夏後至立秋前得用之,立秋後不可服,春三月尚凜冷亦不可與之,與之則嘔利腹痛。

白話文:

把上述四種藥材碾碎,用一斗水煮熟一升米,把米渣濾掉,把煮好的藥湯分三次服下,每天服用三次。那些失血過多的人和體質虛弱的人不能服用白虎湯。如果在立夏後到立秋前服用可以,立秋後就不能服用,春天三月天氣寒冷時也不能服用,如果這時服用會引起嘔吐、腹瀉和腹痛。

傷寒無大熱而口乾渴,心煩,背微惡寒,宜服白虎湯。

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

渴欲飲水無表證,宜白虎湯。

若渴欲飲水,口燥舌乾者,宜白虎湯。

白話文:

傷寒沒有發高燒,但有口乾舌燥,心煩意亂,後背略有惡寒,宜服白虎湯。

傷寒,脈搏浮起,發熱不流汗,病邪在表未解,不可服用白虎湯。

口渴想喝水,沒有表證,宜服白虎湯。

如果口渴想喝水,而且口乾舌燥,宜服白虎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