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三 婦人方中 (45)

回本書目錄

卷三 婦人方中 (45)

1. 梔子湯

治發汗若下後煩熱,胸中窒氣逆搶心者方。

梔子(十四枚),香豉(四合,綿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取二升半,次納豉煮取一升半,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快吐止後服。

白話文:

這個處方是用來治療在發汗或是下法治療後,仍然感到煩躁發熱,胸中有悶脹感,甚至氣逆上衝到心口的症狀。

所需藥材為:梔子14顆,香豉四合(需用布包裹)。

製作方法如下:首先,將四公升的水與梔子一同煮沸,待水量剩下兩公升半時,再加入包裹好的香豉繼續煮,直到水量剩下一半即一公升半。然後將藥湯分成兩份,溫熱後服用一份,如果服用後能順利嘔吐,則停止後續的服藥。

2. 厚朴湯

治發汗後腹脹滿方。

厚朴(八兩),人參(一兩),甘草(二兩),生薑(八兩),半夏(半升)

上五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出汗後腹部感到脹滿的處方。

藥材包括:厚朴八兩,人參一兩,甘草二兩,生薑八兩,半夏半升。

以上五種藥材切碎,用十公升的水煎煮至剩三公升,然後分三次服用。

3. 玄武湯

治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方。

茯苓,芍藥,生薑(各三兩),白朮(二兩),附子(一枚)

上五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一種病症,這種病症源自太陽病的發汗處理,但即便已經發汗,病情仍未見好轉。病人持續發燒,心臟下方有悸動感,頭部有暈眩,身體不由自主地顫抖,嚴重時甚至像要倒在地上。

治療這個病症的藥方包含了茯苓、芍藥、生薑各三兩,以及白朮二兩和附子一顆。

將這些藥材切碎後,用八升的水來熬煮,煮至只剩下二升的藥汁,然後溫熱地服用七合。

4. 葛根黃連湯

治太陽病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喘而汗出者方。

葛根(半斤),黃連,黃芩(各三兩),甘草(二兩)

上四味㕮咀,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再服。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一種情況,原本是太陽病,但因錯誤地下瀉導致一直拉肚子,且脈搏跳動加速,表面病症仍未解除,有喘息和出汗症狀的處方。

處方內容如下:

  • 葛根,使用半斤。
  • 黃連,使用三兩。
  • 黃芩,也是三兩。
  • 甘草,使用二兩。

以上四種藥材,先將其切碎。然後用八升的水,先煮葛根至水量剩下六升,再加入其他所有藥材,繼續煮到只剩下兩升。最後濾掉藥渣,將藥水分為兩次服用。

5. 茯苓湯

治傷寒發汗吐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即頭眩,其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搖者方。

茯苓(四兩),白朮,桂心(各三兩),甘草(二兩)

上四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白話文:

[茯苓湯]這個處方用於治療在傷寒病後,經過發汗、催吐或瀉下治療後,患者出現心下部脹滿不適,有氣往上衝至胸口的感覺,一站起來就頭暈目眩,且診脈時脈象呈現沉而緊的症狀。若在此情況下發汗,可能會擾亂經絡,使身體產生震顫的情況。以下是該處方的藥物組成和使用方法:

茯苓(120克)、白朮、桂心(各90克)、甘草(60克)

將上述四種藥材切碎,加入六升水煎煮至剩三升,濾去藥渣後,將藥汁分成三次服用。

6. 大陷胸丸

治結胸病,項亦強如柔痙狀,下之即和方。

大黃(八兩),芒硝,杏仁(熬),葶藶(各五兩)

上四味,搗篩大黃、葶藶,餘二味別研如脂和散,取如彈丸大一枚,甘遂末一錢匕,白蜜二合,水一升,煮取八合,溫頓服之,病乃自下,如不下更服,取下為效。

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其脈沉緊心下痛,按之正堅,宜大陷胸湯。

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干而渴,日晡小有潮熱,心胸大煩,從心下至小腹堅滿而痛不可近,其方如下。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大陷胸丸]的使用方法及適應症狀。

用於治療結胸病症,病人的頸部也會變得僵硬,類似柔痙的狀態,服用後病情會得到緩解。

藥方成分如下:大黃八兩、芒硝、炒過的杏仁以及葶藶,每種都是五兩。

將大黃與葶藶磨碎篩細,剩下的兩種藥材則分別研磨成膏狀,再將所有藥材混合均勻,捏成彈珠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丸,另外搭配甘遂末一錢、白蜜兩勺,加入一升水煮至剩八合,溫熱時一次性服用。服藥後,病症會自然得到改善,若未見效,可再次服用,直到病情得到改善為止。

在感冒六七天後,如果出現胸內熱氣實結的情況,脈搏呈現深沉且緊繃的特徵,心下部位感到疼痛,且按壓時感覺到堅硬,適合使用大陷胸湯。

若是太陽病重發,經過大量出汗後又再進行瀉下治療,導致五、六天都未排便,舌頭乾燥且口渴,傍晚時分會有輕微的潮熱感,心臟和胸部區域有極大的煩躁感,從心下到小腹部都感到堅硬飽滿且疼痛難忍,可以使用以下的藥方。

7. 大陷胸湯

甘遂末(一錢匕),大黃(切,六兩)芒硝(一升)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納芒硝一沸,次納甘遂,分再服,一服得快利止後服。

白話文:

[大陷胸湯的配方]

所需藥材:甘遂粉末(約一錢),大黃(切成小塊,用量為六兩),芒硝(用量為一升)。

製作方法:首先,將六升的水與切好的大黃一同煮沸,然後把火調小,慢煮至剩二升的水量。接著,濾去大黃渣,將芒硝加入剩下的湯汁中,待再次煮沸後,再加入甘遂粉末。最後,將煮好的藥湯分成兩次服用。若第一次服用後,身體已順利排便,則不必再服用第二次的藥劑。

8. 生薑瀉心湯

治傷寒發汗後,胃中不和,心下痞堅,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方。

生薑(四兩),甘草,人參,黃芩(各三兩),乾薑,黃連(各一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

上八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分服一升,日三。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感冒後,因出汗過多導致胃部機能失調,胸口感覺悶痛且堅硬,打嗝有食物的酸臭味,肋側有水腫現象,腹部像雷鳴般作響並且有腹瀉的情況的處方。

處方內容如下:生薑(160克),甘草、人參、黃芩(各90克),乾薑、黃連(各30克),半夏(240毫升),大棗(12顆)。

將以上八種藥材切碎,加入十公升的水煎煮至剩六公升,然後濾掉藥渣。每次服用200毫升,一天三次。

9. 甘草瀉心湯

治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痢,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堅結滿,乾嘔,心煩不能得安,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使之然也,宜治之方。

甘草(四兩),黃芩,乾薑(各二兩),黃連(一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分服一升,日三。

白話文:

[甘草瀉心湯]用於治療因傷寒或中風,但醫生錯誤地使用了瀉下法,導致病人出現嚴重的腹瀉,一天數十次,食物無法消化,腹部有如雷鳴般的響聲,胸口下方有硬塊且感到脹滿,伴有乾嘔和心煩不安的症狀。根據老師的經驗,看到胸口下方有硬塊會認為疾病尚未完全清除,再使用瀉下法,結果病情反而更加嚴重。這種情況並不是因為體內有熱結,而是由於胃部虛弱,外來的氣體上衝所導致的,因此適合使用以下的處方進行治療。

所需藥材包括:甘草(四兩),黃芩,乾薑(各二兩),黃連(一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

以上六種藥材一起煎煮,以十斗的水煮至剩餘六升,然後濾掉藥渣。每次服用一升,每日三次。

10. 白虎湯

治傷寒吐下後七八日不解,結熱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方。

石膏(一升),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粳米(六合)

上四味㕮咀,以水一斗煮米熟,去滓,分服一升,日三。諸亡血及虛家不可與白虎湯。若立夏後至立秋前得用之,立秋後不可服,春三月尚凜冷亦不可與之,與之則嘔利腹痛。

傷寒無大熱而口乾渴,心煩,背微惡寒,宜服白虎湯。

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

渴欲飲水無表證,宜白虎湯。

若渴欲飲水,口燥舌乾者,宜白虎湯。

白話文:

【白虎湯】

主治:傷寒病經吐瀉治療後七八天,病情仍未見好轉,熱邪深結於內臟,身體表面和內臟都呈現高熱狀態,患者常感到怕風、極度口渴,舌頭乾燥且心情煩躁,甚至有想喝數升水的強烈需求。

處方: 石膏(約1000克)、知母(約240克)、甘草(約80克)、粳米(約600毫升)

製作方法:將上述四種藥材研磨成粉末,然後加入十公升的水煮至粳米熟透,過濾掉藥渣,將藥汁分成多次服用,每次服用約一公升,一天三次。

注意:凡是有大量失血或體質虛弱的人不宜使用白虎湯。此湯只適合立夏至立秋期間使用,立秋後則不適用,即使在春季三個月氣候還較冷的時候也不宜使用,否則會導致嘔吐、腹瀉和腹痛。

若傷寒病無高燒但有口渴、心煩、背部微感寒冷的症狀,可服用白虎湯。

傷寒病出現脈搏浮動、發燒無汗,表示表層的病未解,此時不宜使用白虎湯。

口渴想喝水,且無其他表面病徵,可用白虎湯。

如果患者非常口渴想喝水,並且嘴巴和舌頭感覺乾燥,這時也適合服用白虎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