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九 傷寒方上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九 傷寒方上 (11)

1. 青葙子丸

治傷寒後結熱在內煩渴者方。

青葙子(五兩),黃芩,栝蔞根,苦參(各一兩),黃柏(二兩),龍膽,梔子仁,黃連(各三兩)

上八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七丸,日三,不知稍加。(一本云餳和為丸。)

白話文:

[青葙子丸]的製法及用途如下:用於治療在罹患傷寒後,體內殘留熱氣導致的煩躁口渴症狀。

所需藥材有:青葙子五兩、黃芩一兩、栝蔞根一兩、苦參一兩、黃柏二兩、龍膽三兩、梔子仁三兩、黃連三兩。

將以上八種藥材研磨成粉末,然後用蜂蜜調和成丸,大小如梧桐子。應在飯前服用,每次七丸,每日三次,若無明顯效果可適量增加劑量。(另一版本的配方則是使用糖來調和藥粉成丸。)

2. 大青湯

治傷寒熱病十日以上,發汗不解及吐下後諸熱不除,及下痢不止,斑出皆治之方。

大青(四兩),甘草,阿膠(各二兩),豆豉(一升)

上四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煮三沸去豉,納阿膠令烊,頓服一升,日三服。欲盡復作,常使有餘,渴者當飲,但除熱止吐下,無毒。深師治勞復。(《肘後》有赤石脂三兩。胡洽《集驗》同。)

治傷寒後不了了朝夕有熱如瘧狀方:

知母(二兩),麻黃,甘草,芍藥,黃芩,桂心(各一兩)

上六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服五合,日三,溫覆令微汗。若心煩不得眠,其人慾飲水,當稍稍飲之,令胃中和則愈。

白話文:

【大青湯】

這帖藥方用於治療感染風寒高燒超過十天,即使發汗也無法痊癒的情況,以及嘔吐、腹瀉後仍持續發熱,甚至下痢不止,或是出現斑疹的情況。

藥材包含:大青四兩,甘草、阿膠各二兩,豆豉一升。

將上述四種藥材切碎,加入八升水煎煮至剩三升,然後濾掉藥渣,再加熱三次後去掉豆豉,加入阿膠使其融化,一次喝一升,一天喝三次。如果藥效將盡可以再次煎煮,確保隨時有藥可用,口渴時可飲用,此藥能有效退熱、止吐及止瀉,且無毒性。這是深師用來治療勞累後復發的病情。

(《肘後》中有添加赤石脂三兩,胡洽《集驗》中的配方相同。)

【治傷寒後未完全康復,早晚仍有如瘧疾般的發熱症狀的方子】

藥材包含:知母二兩,麻黃、甘草、芍藥、黃芩、桂心各一兩。

將上述六種藥材切碎,加入七升水煎煮至剩二升半,每次服用五合,一天三次,服用後應保暖,讓身體微微出汗。如果出現心煩不能入睡,患者想喝水,可以少量多次地給予,保持胃部舒適即可痊癒。

3. 灸法

初得病,或先頭痛身寒熱,或澀澀欲守火,或腰背強直,面目如飲酒狀,此傷寒初得一二日,但烈火灸心下三處。第一處去心下一寸名巨闕,第二處去心下二寸名上脘,第三處去心下三寸名胃脘,各灸五十壯。然或人形大小不同,恐寸數有異,可繩度隨其長短寸數最佳,取繩從心頭骨名鳩尾頭度,取臍孔,中屈繩取半,當繩頭名胃脘。又中屈半繩更分為二分,從胃脘向上度一分即是上脘。

又上度取一分即是巨闕。大人可灸五十壯,小兒可三壯,亦隨其年灸之大小以意斟量也。

若病者三四日以上,宜先灸胸上二十壯。以繩度鼻正上盡髮際,中屈繩斷去半,便從髮際入發中,灸繩頭名天聰,又灸兩顳顬,又灸兩風池,又灸肝俞百壯,余處各二十壯,又灸太衝三十壯,神驗。

白話文:

[灸法]

剛開始生病時,可能會先出現頭痛、身體發冷或發熱的症狀,或是感到身體像要靠近火源取暖,或者腰部和背部變得僵硬,臉部和眼睛看起來像是喝了酒一樣紅潤,這些都是感冒初期一兩天內常見的症狀。這時可以使用強烈的火灸在心臟下方三個位置進行治療。

第一個位置在心臟下方約一寸的地方,稱為巨闕;第二個位置在心臟下方約二寸的地方,叫做上脘;第三個位置則在心臟下方約三寸的位置,被稱為胃脘。每個位置應灸五十壯。

然而,人的身形大小不一,因此可能對寸數的理解有所不同。最理想的作法是用繩子來測量,根據個人的身材長短來決定寸數。從心口骨頭,也就是鳩尾骨開始測量到肚臍,然後把繩子對折,繩頭所在的位置就是胃脘。再將繩子對折一半,分成兩等份,從胃脘向上測量的一段就是上脘。

再往上測量的一段就是巨闕。成人可以灸五十壯,小孩則可以灸三壯,灸壯的數量也可以根據年齡大小來調整。

如果病程已經持續三四天以上,應該先在胸部上方灸二十壯。用繩子從鼻子正上方測量到髮際線,將繩子對折後,從髮際線進入頭髮中,繩頭所在的位置就是天聰,再灸兩側的顳顬、風池,以及肝俞百壯,其他部位各灸二十壯,太衝穴則灸三十壯,效果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