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要方》~ 卷十九 腎臟方 (3)
卷十九 腎臟方 (3)
1. 精極第四
(論一首,方十八首,灸法十二首)
論曰:凡精極者,通主五臟六腑之病候也。若五臟六腑衰,則形體皆極,眼視而無明,齒焦而發落。身體重則腎水生,耳聾行步不正。凡陽邪害五臟,陰邪損六腑。陽實則從陰引陽,陰虛則從陽引陰。若陽病者主高,高則實,實則熱,眼視不明,齒焦發脫,腹中滿滿,則歷節痛痛,則宜瀉於內。若陰病者主下,下則虛,虛則寒,體重則腎水生,耳聾行步不正。
邪氣入內,行於五臟則咳,咳則多涕唾,面腫氣逆,邪氣逆於六腑,淫虛厥於五臟,故曰精極也。所以形不足溫之以氣,精不足補之以味。善治精者,先治肌膚筋脈,次治六腑。若邪至五臟,已半死矣。扁鵲曰:五陰氣俱絕不可治,絕則目系轉,轉則目精奪,為志先死,遠至一日半日,非醫所及矣。宜須精研以表治里,以左治右,以右治左,以我知彼,疾皆瘥矣。
白話文:
【精極第四】
這一段討論的是當人體精氣極度耗損時,會影響到五臟六腑的運作,並導致各種疾病症狀。如果五臟六腑功能衰退,身體各部位都會顯現出疲憊不堪的狀態,如視力模糊,牙齒乾枯,頭髮脫落等。身體感到沉重時,可能是腎臟水液失調,耳朵聽力下降,走路不穩。
一般的來說,陽性邪氣會對五臟造成傷害,而陰性邪氣則會損害六腑。當陽性過盛時,需要從陰分調引陽分來平衡;反之,當陰性不足時,則要從陽分調引陰分。若是屬於陽性病症,通常表現為高熱,體內有實火,會出現視力模糊,牙齒乾燥,頭髮脫落,腹部脹滿,關節疼痛等症狀,這時治療上需從內部進行清熱瀉火。若是陰性病症,通常表現為體虛,寒涼,身體沉重,腎臟水液失調,耳鳴,走路不穩。
邪氣進入體內,若在五臟流竄,會導致咳嗽,多痰,面部浮腫,呼吸困難等症狀。邪氣若侵擾六腑,則會使五臟氣血空虛,因此被稱為「精極」。治療上,對於形體不足的,應以溫補氣血的方式來調理;對於精氣不足的,則需通過補充營養來滋補。擅長治療精氣耗損的醫生,會先從肌膚、筋脈開始調理,再進一步調整六腑。一旦邪氣深入五臟,病情已經相當危急了。
扁鵲曾說,五臟的陰氣一旦完全喪失,就無法救治了。當陰氣斷絕,眼睛就會失去光澤,精神萎靡,意志消沉,最遠可能在一天或半天內,病情就會惡化到醫術無法挽回的地步。因此,治療上應當精確判斷病情,根據表面症狀來推測體內狀況,左邊的病狀可能反映右邊的問題,反之亦然,通過自己的經驗來理解病人的病情,這樣疾病就能得到有效的治療。
2. 竹葉黃芩湯
治精極實熱,眼視無明,齒焦發落,形衰體痛,通身虛熱方。
竹葉(切二升),黃芩,茯苓(各三兩),甘草,麥冬,大黃(各二兩),生薑(六兩),芍藥(四兩),生地(切一升)
上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治精極,五臟六腑俱損傷虛熱,遍身煩疼,骨中㾓痛煩悶方:
生地汁(二升),麥冬汁,赤蜜(各一升),竹瀝(一合),石膏(八兩),人參,川芎,桂心,甘草,黃芩,麻黃(各三兩),當歸(四兩)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八味取二升,去滓,下地黃等汁,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治五勞六極,虛羸心驚,尪弱多魘亡陽方:
茯苓(四兩),甘草,芍藥,桂心,乾薑(各三兩),遠志,人參(各二兩),大棗(五枚)
上八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虛勞少精方:
鹿角為末,白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七丸,日三服,十日。大效。
又方,漿水煮蒺藜子令熟,取汁洗陰二十日,大效。
白話文:
【竹葉黃芩湯】
用於治療因極度虛損及實熱導致的視力模糊,牙齒乾燥,頭髮脫落,身體衰老且疼痛,全身虛熱的處方。
所需材料:竹葉(切片,二升),黃芩,茯苓(各三兩),甘草,麥冬,大黃(各二兩),生薑(六兩),芍藥(四兩),生地(切片,一升)。
將以上九種材料研碎,加入九升水煎煮,煮至剩三升後濾掉殘渣,分三次服用。
另一方,用於治療極度虛損,五臟六腑受損,全身虛熱,全身煩躁疼痛,骨頭深處疼痛且煩悶的處方:
所需材料:生地汁(二升),麥冬汁,赤蜜(各一升),竹瀝(一合),石膏(八兩),人參,川芎,桂心,甘草,黃芩,麻黃(各三兩),當歸(四兩)。
將以上十二種材料研碎,加入七升水,先煮八種材料取二升,濾掉殘渣,再加入地黃等汁,煮至剩四升,分四次服用,白天三次,夜晚一次。
另一方,用於治療五勞六極,虛弱心悸,瘦弱且常做噩夢,亡失陽氣的處方:
所需材料:茯苓(四兩),甘草,芍藥,桂心,乾薑(各三兩),遠志,人參(各二兩),大棗(五枚)。
將以上八種材料研碎,加入八升水煎煮,煮至剩三升後分三次服用。
另一方,用於治療虛勞少精的處方:
將鹿角磨成粉末,與白蜜混合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七丸,每日三次,連續服用十天,效果顯著。
另一方,將蒺藜子放入漿水中煮熟,取出汁液清洗私處二十日,效果顯著。
3. 棘刺丸
治虛勞,諸氣不足,夢泄失精方。
棘刺,乾薑,菟絲子(各二兩),天冬,烏頭,小草,防葵,山藥,萆薢,細辛,石龍芮,枸杞子,巴戟天,葳蕤,石斛,厚朴,牛膝,桂心(各一兩)
上十八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二服。(深師以蜜雜雞子白各半和丸,苦患風痿痹氣,體不便,熱煩滿,少氣消渴,加葳蕤、天冬、菟絲子。身黃汗,小便赤黃不利,加石龍芮、枸杞子。關節腰背痛,加萆薢、牛膝。寒中氣脹,時泄數唾嘔吐,加厚朴、乾薑、桂心。
陰囊下濕精少,小便餘瀝,加石斛,皆以意增之。《古今錄驗》以乾地黃代乾薑,以麥冬代天冬,以杜仲代山藥,以柏子仁代枸杞子,以蓯蓉代葳蕤,用治男子百病,小便過多失精)。
治夢中泄精,尿後餘瀝及尿精方:
人參,麥冬,赤石脂,遠志,續斷,鹿茸(各一兩半),柏子仁,丹參,韭子(各一兩六銖),茯苓,龍齒,磁石,蓯蓉(各二兩),乾地黃(三兩)
上十四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二十丸,日再,加至三十丸。
治虛損小便白濁夢泄方:
菟絲子,車前子,韭子(各一升),礬石,當歸(各二兩),川芎,附子(各三兩),桂心(一兩)
上八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三。
又方,大棗(五十枚),韭子(五合),黃耆,人參,甘草,乾薑,當歸,龍骨,半夏,芍藥(各二兩)
上十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三服。
白話文:
【棘刺丸】
這是一個治療虛弱疲勞,各種氣力不足,以及在睡夢中遺精或尿後仍有滴瀝的處方。
所需藥材有:棘刺、乾薑、菟絲子各60克;天冬、烏頭、小草、防葵、山藥、萆薢、細辛、石龍芮、枸杞子、巴戟天、葳蕤、石斛、厚朴、牛膝、桂心各30克。
將以上十八種藥材研磨成粉末,以蜂蜜製成梧桐籽大小的丸子,每日兩次,每次服用五顆,佐以酒送服。
如果患有風濕性肌肉萎縮、肢體不靈活、身體熱感且易煩躁、呼吸急促、口渴、尿量減少等症狀,可增加葳蕤、天冬、菟絲子。若出現皮膚泛黃、汗水顏色偏黃且小便顏色亦偏黃、排尿不暢等情況,可加入石龍芮、枸杞子。對於腰背疼痛、關節痛者,可加入萆薢、牛膝。如果感到腹部寒冷、氣脹、常有腹瀉、頻繁嘔吐,則需添加厚朴、乾薑、桂心。
對於男性生殖器濕冷、精液稀少、小便後仍有滴瀝的問題,可以加入石斛,用量根據個人情況酌情增減。
《古今錄驗》一書中,使用乾地黃代替乾薑,麥冬代替天冬,杜仲代替山藥,柏子仁代替枸杞子,蓯蓉代替葳蕤,可用來治療男性各種疾病,特別是尿量過多和夢遺。
【夢中遺精及尿後餘瀝處理方】
人參、麥冬、赤石脂、遠志、續斷、鹿茸各45克;柏子仁、丹參、韭子各37.5克;茯苓、龍齒、磁石、蓯蓉各60克;乾地黃90克。
將以上十四種藥材研磨成粉末,以蜂蜜製成梧桐籽大小的丸子,每日兩次,每次服用20顆,逐漸增至30顆,佐以酒送服。
【虛弱導致的小便混濁及夢遺方】
菟絲子、車前子、韭子各300克;礬石、當歸各60克;川芎、附子各90克;桂心30克。
將以上八種藥材研磨成粉末,以蜂蜜製成梧桐籽大小的丸子,每日三次,每次服用五顆,佐以酒送服。
另一個方子是:大棗50顆,韭子150克,黃耆、人參、甘草、乾薑、當歸、龍骨、半夏、芍藥各60克。
將以上十種藥材研磨成粉末,以蜂蜜製成梧桐籽大小的丸子,每日三次,每次服用五顆,佐以酒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