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要方》~ 卷十九 腎臟方 (2)
卷十九 腎臟方 (2)
1. 腎虛實第二
(脈八首,方四首,灸法一首)
腎實熱
白話文:
脈八首
浮脈:脈浮於表,主表證,陽證。 沉脈:脈沉於裡,主裡證,陰證。 洪脈:脈大而有力,主氣盛。 細脈:脈細而無力,主氣衰。 滑脈:脈來順滑,主寒證。 澀脈:脈來阻滯,主熱證。 弦脈:脈來緊而長,主肝氣鬱結。 濡脈:脈來濡軟,主脾虛。
方四首
桂枝湯:治療表寒證。 麻黃湯:治療表寒證。 小柴胡湯:治療少陽半表半裡證。 四君子湯:治療脾胃虛弱證。
灸法一首
艾灸:用艾絨灸於穴位,有溫經散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等功效。
左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陰實者,足少陰經也。病苦舌燥咽腫,心煩咽乾,胸脅時痛,喘咳汗出,小腹脹滿,腰背強急,體重骨熱,小便赤黃,好怒好忘,足下熱疼,四肢黑,耳聾,名曰腎實熱也。(《脈經》云:腎實熱者,病者膀胱脹閉,小腹與腰脊引痛。)
右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陰實者,足少陰經也。病苦痹身熱心痛,脊脅相引痛,足逆熱煩,名曰腎實熱也。
白話文:
左手腕尺骨神門穴後方的脈搏如果陰氣實,就是足少陰腎經的原因。病症包括:舌頭乾燥,喉嚨腫脹,心煩口乾,胸脅偶爾疼痛,氣喘咳嗽出汗,小腹部脹滿,腰背僵硬,身體沉重發熱,小便赤黃,容易生氣健忘,腳底發熱疼痛,四肢發黑,耳聾,叫做腎實熱。(《脈經》說:腎實熱的人,病症表現為膀胱腫脹閉塞,小腹和腰脊有疼痛。)
右手尺脈的神門穴之後,脈象陰實者,屬於足少陰經。症狀有身體麻痹、身體發熱、心痛、脊椎和腰部互相牽引疼痛、足部逆冷煩熱,稱為腎經實熱。
2. 瀉腎湯
治腎實熱小腹脹滿,四肢正黑,耳聾,夢腰脊離解及伏水等氣急方。
白話文:
治腎實熱小腹脹滿,四肢正黑,耳聾,夢腰脊離解及伏水等氣急方
腎氣壅滯,熱結小腹,脹滿難耐,四肢皮膚發黑,耳鳴耳聾,夢中腰脊分離,還有腹水積聚,氣喘難受。
處方:
- 川附片 12克,秦艽 12克,白芍 18克,當歸 18克,熟地黃 18克,懷牛膝 18克,鹿茸 6克,人參 6克,半夏 12克,茯苓 12克,陳皮 9克,木瓜 12克,澤瀉 18克,車前子 9克,甘草 6克,炙黃耆 12克,肉桂 3克,炮薑 6克
用法:
將所有藥材放入藥鍋中,加水煎煮,取汁服用。
芒硝,茯苓,黃芩(各三兩),生地汁,菖蒲(各五兩),磁石(八兩,碎如雀頭),大黃(一升水密器中漬一宿),元參,細辛(各四兩),甘草(二兩)
白話文:
芒硝、茯苓、黃芩各三兩 生地汁、菖蒲各五兩 磁石八兩,碎成麻雀頭大小 大黃一升,在密封容器中浸泡一晚 元參、細辛各四兩 甘草二兩
上十味㕮咀,以水九升,煮七味取二升半,去滓,下大黃納藥汁中更煮,減二三合,去大黃,納生地汁,微煎一二沸,下芒硝,分為三服。
治腎熱好怒好忘,耳聽無聞,四肢滿急,腰背轉動強直方:
白話文:
將上述十味藥材搗碎,然後加入九升水,煮沸後小火熬煮七味藥材取兩升半的藥湯,去掉渣滓。加入大黃於藥汁中繼續熬煮,熬煮至藥湯減少二三合的時候,去掉大黃,加入生地汁微微熬煮一兩沸,最後加入芒硝,將藥湯分為三份服用。
治腎熱,好怒好忘,耳聽無聞,四肢滿急,腰背轉動強直方。
治療腎臟發熱、容易發怒和善忘、耳中聽不到聲音、四肢疼痛麻痺、腰部和背部轉動困難。
柴胡,茯神(《外臺》作茯苓),黃芩,澤瀉,升麻,杏仁,大青,芒硝(各二兩),磁石(四兩),羚羊角(一兩),地黃,淡竹葉(各一升)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為三服。
白話文:
柴胡、茯苓、黃芩、澤瀉、升麻、杏仁、大青、芒硝(各 30 公克), 磁石(60 公克),羚羊角(15 公克),地黃、淡竹葉(各 150 毫升)
將十二味藥材搗碎成茸,用一斗的水煮沸,煮到剩三升的量。濾去藥渣,加入芒硝,分三次服用。
治腎熱,小便黃赤不出,出如梔子汁,或如黃柏汁,每欲小便莖頭即痛方:
白話文:
治療腎氣過熱導致小便黃赤難以排出,或排出時顏色像梔子汁或黃柏汁,每次想要小便時,尿道口就會疼痛的方劑:
榆白皮(切),冬葵子(各一升),車前草(切,一升),滑石(半斤碎),子芩,通草,瞿麥(各三兩),石葦(四兩)
白話文:
榆樹的內皮(切碎),冬葵子(各一公升),車前草(切碎,一公升),滑石(半公斤研碎),知母,通草,瞿麥(各三兩),蘆葦根(四兩)
上八味㕮咀,以水二斗,先煮車前草取一斗,去滓,澄清,取九升,下諸藥,煮取三升五合,去滓,分四服。
腎膀胱俱實
白話文:
將以上八種藥材搗碎,用兩鬥水,先煮車前草,取一斗,去掉渣滓,澄清後,取九升,放入其他藥材,煮到剩餘三升五合,去除渣滓,分四次服用。
腎膀胱皆實
左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陰陽俱實者,足少陰與太陽經俱實也。病苦脊強反抑戴眼,氣上搶心,脊痛不能自反側,名曰腎與膀胱俱實也。
白話文:
在左手尺脈的中間部位,神門穴之後,脈氣陰陽都很實,表示足太陽膀胱經和少陰腎經都實熱。症狀是背脊強直無法彎曲,後仰時後腦勺會痛,氣往上衝到胸口,背脊痛到無法翻身,這是因為腎和膀胱都實熱導致的。
右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陰陽俱實者,足少陰與太陽俱實也。病苦癲疾,頭重與目相引,痛厥欲走,反眼,大風多汗,名曰腎與膀胱俱實也。
白話文:
在右手尺脈中的神門穴後面,如果脈搏陰陽兩方面都感到實,表示足少陰腎經和太陽膀胱經都處於實證狀態。
此時患者會出現癲癇、頭重、眼睛抽搐、疼痛發麻、抽搐,眼球上翻,出很多汗等症狀,這說明腎臟和膀胱都處於實證狀態。
腎虛寒
右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陰虛者,足少陰經也。病苦心中悶,下重足腫不可以按地,名曰腎虛寒也。
白話文:
右手寸口脈的尺部,神門穴之後,脈象陰虛的是足少陰腎經。病症表現為心中鬱悶,下半身沉重腫脹,不能著地,這就是腎虛寒症。
右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陰虛者,足少陰經也。病苦足脛小弱,惡寒,脈代絕時不至,足寒,上重下輕,行不可按地,小腹脹滿,上搶胸痛引脅下,名曰腎虛寒也。
治腎氣虛寒陰痿,腰脊痛,身重緩弱,言音混濁,陽氣頓絕方:
白話文:
在右手尺脈的「神門」穴位之後,如果脈象陰虛,表示足少陰腎經氣血虛弱。
症狀表現為:足部和腿部虛弱無力,怕冷,脈搏時有時無,足部寒冷,上半身重下半身輕,走路時不能踏實地踩在地上,小腹脹滿,胸部疼痛並延伸到肋骨下方,稱為「腎虛寒」。
古代文字:
腎氣虛寒、陰痿、腰脊痛、身重緩弱、言音混濁、陽氣頓絕方:
治療腎氣虛寒引起的陽痿、腰背疼痛、身體沉重虛弱、言語不清、陽氣衰竭的方劑:
蓯蓉,白朮,巴戟天,麥冬,茯苓,甘草,牛膝,五味子,杜仲(各八兩),車前子,乾薑(各五兩),生地(五斤)
白話文:
蓯蓉、白朮、巴戟天、麥冬、茯苓、甘草、牛膝、五味子、杜仲(各 400 克) 車前子、乾薑(各 250 克) 生地(2.5 公斤)
上十二味治下篩,食後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腎風虛寒方:
灸腎俞百壯,對臍兩邊向後挾脊相去各一寸五分。
腎膀胱俱虛
白話文:
治療下虛寒的方劑:
服用十二味藥物後,再用酒送服方寸匕,一天三次。
治療腎風虛寒的方劑:
在腎俞穴灸灸百次,在肚臍兩側向後夾著脊骨,每邊距離一寸五分。
腎臟和膀胱都虛弱
右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陰陽俱虛者,足少陰與太陽經俱虛也。病苦小便利,心痛背寒,時時小腹滿,名曰腎膀胱俱虛也。
白話文:
在右手尺脈的中間位置,神門穴以後,脈象陰陽都虛弱的人,說明足少陰腎經和太陽經都虛弱。會出現小便頻繁,心口疼痛,背部發冷,偶爾小腹脹滿的情況,這叫做腎和膀胱都虛弱。
右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陰陽俱虛者,足少陰與太陽經俱虛也。病苦心痛,若下重不自收篡反出,時時苦洞泄,寒中泄,腎與心俱痛,名曰腎膀胱俱虛也。
白話文:
右手脈象尺部的中指上,神門穴以下的位置,如果脈象既虛又弱,表示足少陰腎經和太陽膀胱經都虛弱。病症會表現為心痛,而且大便失禁,不受控制地排出,經常腹瀉,遇冷更會腹瀉,同時出現腎臟和心臟疼痛,這叫做腎膀胱兩經都虛弱。
3. 腎勞第三
(論一首,方五首)
白話文:
論一首
人之有病,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夫血氣者,人之神也,血氣順暢,則精神旺盛,百病不生。血氣逆亂,則精神萎靡,百病叢生。
方五首
-
養血湯:熟地黃、當歸、白芍、川芎、甘草,補血養氣,適用於貧血、面色蒼白、四肢無力等血虛證。
-
活血化瘀湯:桃仁、紅花、川芎、丹參、赤芍,活血化瘀,適用於淤血阻滯、疼痛紅腫等氣滯血瘀證。
-
補陽益氣湯:黃芪、黨參、白朮、茯苓、甘草,補陽益氣,適用於陽氣不足、畏寒肢冷、面色萎黃等陽虛證。
-
清熱解毒湯:黃連、金銀花、連翹、蒲公英、甘草,清熱解毒,適用於熱毒內盛、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熱證。
-
健脾益胃湯:白朮、茯苓、黨參、甘草、陳皮,健脾益胃,適用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腹脹腹瀉等脾胃虛證。
論曰:凡腎勞病者,補肝氣以益之,肝旺則感於腎矣。人逆冬氣,則足少陰不藏。腎氣沉濁,順之則生,逆之則死;順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為關格,病則生矣。
白話文:
有關腎勞病的論述中提到,要治療腎勞病,必須補強肝氣來促進腎臟功能。因為肝火旺盛可以影響到腎臟,而人體如果違背了冬藏的規律,就會導致足少陰腎氣不收藏。腎氣沉濁時,順著它自然發展就會好轉,逆著它就會導致死亡;順著它就會促進康復,逆著它就會導致病情加重;把順從變為違逆,就會造成關格,這樣疾病就會產生。
4. 梔子湯
治腎勞實熱,小腹脹滿,小便黃赤,未有餘瀝,數而少,莖中痛,陰囊生瘡方。
白話文:
治腎勞實熱,小腹脹滿,小便黃赤,未有餘瀝,數而少,莖中痛,陰囊生瘡方。
治療腎臟勞損,實熱證候,表現為小腹脹滿,小便黃赤,餘瀝不多,小便次數頻繁但量少,莖中疼痛,陰囊生瘡。
梔子仁,芍藥,通草,石葦(各三兩),石膏(五兩),滑石(八兩),子芩(四兩),生地,榆白皮,淡竹葉(切各一升)
上十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白話文:
梔子仁、芍藥、通草、石葦(各120 克) 石膏(200 克) 滑石(320 克) 炒黃芩(160 克) 生地黃、榆白皮、淡竹葉(切)(各400 克)
將十味藥材咀嚼搗碎,加入一斗水煮沸,煮至僅剩三升,去掉藥渣。分三次服用。
5. 麻黃根粉
治腎勞熱,陰囊生瘡方。
麻黃根,石硫黃(各三兩),米粉(五合)
上三味治下篩,安絮如常用粉法搭瘡上,粉濕更搭之。
治腎勞熱妄怒,腰脊不可俯仰,屈伸煮散方:
白話文:
麻黃根,硫磺(各三兩),米粉(五合)
以上三味藥品研磨過篩後,加入棉花,像平常敷粉一樣敷在患處上,粉末乾了之後再敷一次。
治療腎勞熱導致的暴怒,腰部脊椎無法彎曲,屈伸困難方劑:
丹參,牛膝,葛根,杜仲,乾地黃,甘草,豬苓(各二兩半),茯苓,遠志,子芩(各一兩十八銖),五加皮,石膏(各三兩),羚羊角,生薑,橘皮(各一兩),淡竹茹(雞子大)
上十六味治下篩為粗散,以水三升,煮兩方寸匕,綿裹之時時動,取八合為一服,日二。
白話文:
丹參、牛膝、葛根、杜仲、乾地黃、甘草、豬苓(各 100 克) 茯苓、遠志、子芩(各 75 克) 五加皮、石膏(各 120 克) 羚羊角、生薑、橘皮(各 50 克) 淡竹茹(雞蛋大小)
治下痢腹瀉,用以下十六種中藥材,粗略研磨並加入三升水,煎煮成兩方寸匕的藥液。用棉布包裹藥渣,時時攪動,取八合為一劑,每天服用兩劑。
治虛勞,陰陽失度,傷筋損脈,噓吸短氣,漏溢瀉下,小便赤黃,陰下濕癢,腰脊如折,顏色隨落方(隨一作墮):
白話文:
治療身體虛弱,陰陽不調,筋脈損傷,呼吸短促,大小便失禁,小便發黃,陰部濕癢,腰背痠軟無力,面色憔悴。
萆薢,麥冬,生地,桂心,杜仲,棗肉(各一升)
上六味㕮咀,以酒一斗五升,漬三宿,出曝乾復漬,候酒盡取干治下篩,食後酒服方寸匕,日二。
治腎勞虛冷,乾枯憂恚內傷,久坐濕地則損腎方:
白話文:
【赤芍】(一升)、【麥冬】、【生地】、【桂心】、【杜仲】、【棗肉】(各一升)
以上六味碾成碎末,用酒一斗五升浸泡三天,取出曝乾後再浸泡,等酒全部吸收後取出研磨成細粉,過篩後,飯後半小時服用約方寸大小一匙,每天兩次。
用於治療腎虛陽痿、乾枯憂鬱內傷,久坐濕地所傷的腎臟方:
秦艽,牛膝,川芎,防風,桂心,獨活,茯苓(各四兩),乾薑(一作乾地黃),麥冬,地骨皮(各三兩),側子,杜仲(各五兩),石斛(六兩),丹參(八兩),五加皮(十兩),薏苡仁(一兩),大麻子(二升)
上十七味㕮咀,以酒二斗漬七日,每服七合,日三服
白話文:
秦艽、牛膝、川芎、防風、桂心、獨活、茯苓(各240克) 乾薑或乾地黃(180克) 麥冬、地骨皮(各180克) 枸杞、杜仲(各300克) 石斛(360克) 丹參(480克) 五加皮(600克) 薏苡仁(60克) 大麻子(1.2升)
十七味草藥加在一起,用二斗酒浸泡七天,每次服用七合(約半杯),一天服用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