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十四 小腸腑方 (3)

回本書目錄

卷十四 小腸腑方 (3)

1. 薯蕷煎

薯蕷(二十分),甘草(十四分),澤瀉人參黃芩(各四分),當歸白蘞,桂心,防風(各三分),麥門冬山茱萸桔梗,芍藥,紫菀大豆黃卷,乾地黃白朮川芎乾薑,蜀椒(各二分,以上二十味並用搗篩),生地黃(十八斤搗絞取汁,煎令余半),獐鹿髓鹿角膠(各半斤),麻子仁(研),蜜(各三升),大棗(八十枚),桑根白皮(五升,忌岡上自出土者大毒,大忌近籬屋垣牆下,溝瀆邊者,皆不中用也。)

白話文:

  • 山藥(20 克)
  • 甘草(14 克)
  • 澤瀉、人參、黃芩(各 4 克)
  • 當歸、白芍、桂心、防風(各 3 克)
  • 麥門冬、山茱萸、桔梗、芍藥、紫菀、大豆黃卷、乾地黃、白朮、川芎、乾薑、蜀椒(各 2 克,以上 20 味藥材搗碎篩過)
  • 生地黃(1800 克,搗碎榨汁,煎至剩下一半)
  • 獐鹿髓、鹿角膠(各 250 克)
  • 麻子仁(磨碎)
  • 蜂蜜(各 3 升)
  • 大棗(80 枚)
  • 桑樹根白皮(250 克,注意:生長在田埂上、近籬笆牆垣、溝渠邊的桑樹根白皮有大毒,不能使用)

上二十七味,以清酒二斗四升煮桑白皮麻子仁大棗得一斗,去滓,次下地黃汁鹿膠髓蜜煎減半,納諸末並煎令可丸如雞子黃大,飲服一枚,日三,稍加至三丸。

白話文:

上述二十七種中藥材,用清酒六公升煮桑白皮、麻子仁到大棗,取一公升的藥液,去除雜質後,加入生地黃汁、鹿膠和蜂蜜熬煮,直到減少一半。再將所有粉末材料加入藥液中,繼續熬煮成可以搓成雞蛋黃大小的丸狀。每天服用一顆,逐漸增加到三顆。

2. 天雄散

治頭目眩暈屋轉旋倒方。

白話文:

古文:

鼻中青皥赤脈一過,頭目眩暈屋轉旋倒,可用羊肝切片,薑椒米鹽合煨八分飲盡。

鼻樑出現青紫泛紅的條狀脈絡,並伴有頭暈目眩、房舍旋轉、跌倒等症狀,可用羊肝切片,加入薑、花椒、米粒、鹽巴一起燉煮,服用至八分滿即可。

天雄防風川芎人參獨活,桂心,葛根(各三分),莽草(四分),白朮遠志,薯蕷,茯神山茱萸(各六分)

白話文:

天雄、防風、川芎、人參、獨活、桂心、葛根(各 0.9 克) 莽草(1.2 克) 白朮、遠志、山藥、茯苓、山茱萸(各 1.8 克)

上十三味治,下篩,先食以菊花酒服方寸匕,日三,漸加至三匕,以知為度。(菊花酒法,九月九日取甘菊花曝乾作末,於米饙中蒸作酒。)

白話文:

將上述 13 味藥材研磨成粉,以篩子篩過。先服用菊花酒(製法:於九月九日採集甘菊花曬乾研磨成粉,加入米酒中蒸製),每次服用約一湯匙,每日三次,逐漸增加至三次共三湯匙,視個人耐受度為準。

3. 人參丸

治心中恍惚不定方。

白話文:

古文:

心恍惚不定方

治療心中恍惚不定之法

上黨人參鬼臼鐵精牛黃雄黃大黃,丹砂,菖蒲,防風(各一兩),蜥蜴,赤足蜈蚣(各一枚)

白話文:

山西人參、鬼臼、鐵精、牛黃、雄黃、大黃、丹砂、菖蒲、防風(各 60 克),蜥蜴、赤足蜈蚣(各一隻)

上十一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用前菊花酒服七丸,日三夜一,稍加之。合藥勿用青紙,忌見婦人、青衣人、喪孝不具足人及濁穢六畜雞犬等。

白話文:

將上面十一種藥材研磨成細粉,加入蜂蜜揉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先用菊花酒服用七丸,每天三次,晚上一次,逐漸增加劑量。製作藥丸時不要使用青紙,忌諱讓婦人、穿青衣的人、喪家、穿著不整齊的人以及狗、雞等不潔動物看到。

4. 灸法

其法以繩橫度口至兩邊,既得口度之寸數,便以其繩一頭更度鼻,盡其兩邊兩孔間,得鼻度之寸數,中屈之,取半,合於口之全度中屈之。先覓頭上回發當回發灸之,以度度四邊左右前後,當繩端灸,前以面為正,並依年壯多少,一年凡三灸,皆須瘡瘥。又灸壯數如前,若連灸火氣引上,其數處回發者,則灸其近當鼻也。

白話文:

方法是用繩子橫跨嘴巴到兩側,得到嘴巴寬度的尺寸。然後用繩子的一端測量鼻子,從一個鼻孔到另一個鼻孔之間的距離,得到鼻子的尺寸。接著把繩子對折,取一半,將它與嘴巴的總寬度對折的結果相加。首先在頭頂部的頭髮旋渦處灸,用繩子測量周圍的四個方向,繩子末端所對應的地方就是灸的部位。從前面看就是臉正中間。根據不同的年齡和體質,一年總共灸三次,每次都要等到傷口癒合。灸的壯數和前面一樣。如果連續灸導致火氣上升到頭頂髮旋處,就灸靠近鼻子的部位。

若回發近額者亦宜灸,若指面為瘢則闕其面處,然病重者,亦不得計此也。

白話文:

如果發病部位接近額頭也應該針灸。如果針灸面部會留下疤痕,那麼就避開臉部施灸。但是,如果是重病,就不得計較這些了。

5. 食禁

十二屬相肉物皆不得食,其為藥則牛黃龍骨齒用不可廢。

白話文:

十二生肖所屬的動物肉都不可以吃,但是作為藥材的牛黃、龍骨和人蔘卻是不可缺少的。

6. 風癲第五

(論四首,方三十六首,針灸法五十八首)

白話文:

論四則,方三十六則,針灸法五十八則

論曰:黃帝問曰:人生而病癲疾者安所得之?岐伯對曰:此得之在腹中時,其母數有所大驚也,氣上而不下,精氣並居,故令子發為癲疾。病在諸陽脈,且寒且熱,名曰狂,刺之虛脈,視分盡熱病已而止。病癲初發,歲一發不治,月一發不治,四五日一發,名曰癲疾,刺諸分。

白話文:

黃帝問道:人生而患上癲癇病,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岐伯回答道:這是由於在母親懷孕期間,母親多次受到驚嚇,氣血上衝而不下降,精氣聚集在一起,導致孩子出生後發作癲癇。

這種疾病發生在陽經脈絡中,時而寒,時而熱,稱為狂亂。治療時應針刺虛弱的脈絡,觀察熱性病症完全消失後停止針刺。

癲癇病發作初期,一年發作一次,不予治療;一個月發作一次,也不予治療。如果四五天發作一次,稱為癲癇病,需要針刺治療。

其脈尤寒者以針補之。病已止,癲疾始生,先不樂,頭重直視舉目赤,其作極己而煩心,候之於顏,取手太陽陽明太陰血變而已。癲疾始發,而反強,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陽陽明太陰手太陽血變而已。癲疾始作而引口啼呼(《甲乙》作喘悸者),候之手陽明太陽,右強者攻其左,左強者攻其右,血變而止。

白話文:

如果脈象特別寒冷,就用針灸來補充陽氣。疾病已經停止,癲癇症開始發作,先是感到不開心,頭重直視,雙眼發紅,病情嚴重時就會心煩意亂,觀察其面色,取手太陽、陽明、太陰的血脈進行調理即可。癲癇症剛開始發作,反而變得強壯,同時伴有脊背疼痛,觀察足太陽、陽明、太陰、手太陽的血脈進行調理即可。癲癇症剛開始發作時,導致大聲哭喊(《甲乙經》中記載為喘息悸動),觀察手陽明、太陽血脈,右側強烈的就治療左側,左側強烈的就治療右側,調理血脈即可停止。

治癲疾者,常與之居,察其所當取之處,病至視之有過者即瀉之,置其血於瓠壺之中,至其發時血獨動矣,不動灸窮骨二十壯,窮骨者尾骶也。

白話文:

治療癲癇的方法是,經常陪在患者身邊,觀察他發作時應當取穴的地方。病症發作時,查看是否有過度的地方,立即放血治療。將放出的血放置在葫蘆瓶中,等到癲癇發作時,只有血會自行流動。若血不動,則使用艾灸在尾骨部位灸二十壯。

骨癲疾者,頷齒諸腧分肉皆滿,而骨倨強直,汗出煩悶,嘔多涎沫,氣下泄不療。

筋癲疾者,身拳攣急脈大,刺項大經之本杼,嘔多涎沫,氣下泄不療。

白話文:

骨癲疾

● 症狀:頷部和牙齒周圍的穴位之間的肉組織全部豐滿,而骨骼卻僵硬筆直,常出汗,煩悶,嘔吐大量涎沫,氣從下部排出,難以治療。

筋癲疾

● 症狀:身體蜷縮攣急,脈搏粗大;針刺頸部大經的本杼穴,嘔吐大量涎沫,氣從下部排出,難以治療。

脈癲疾者,暴僕,四肢之脈皆脹而從滿脈盡,刺之出血不滿挾項,灸太陽。又灸帶脈於腰相去三寸諸分肉本腧,嘔多涎沫,氣下泄不療。

白話文:

患有脈搏癲疾的人,突然發病,四肢的脈絡都脹滿,直到所有的脈絡都脹滿,刺破皮膚出血但血量不多,壓住頸部,灸太陽穴。再灸帶脈在腰部,每個穴位相距三寸,會導致嘔吐很多黏液,氣往下泄,無法治療。

治癲者,病發而狂,面皮厚敦敦者,死不療。

凡癲發則臥地,吐涎沫無知。若強掠起如狂及遺糞者難療。

白話文:

治癲癇者,若病發作時發狂,面皮厚鈍者,無法醫治。

凡是癲癇發作時,病人會倒在地上,口吐涎沫失去意識。若強行讓病人起身,他們像發狂一般,還會大小便失禁,這樣的患者較難治癒。

癲疾脈搏大滑久自已脈沉小急實,死不療。小牢急亦不可治,脈虛可療,實則死矣。厥成為癲疾,五臟不平,六腑閉塞之所生也。厥成為癲。故特附厥於此條也。陰衰發熱厥,陽衰發寒厥。

白話文:

癲癇

  • 脈搏強勁有力、滑動緩慢,久了自己會好;脈搏微弱、急促、有力,必死無疑。脈搏微弱而急促也不能醫治,脈搏虛弱則可治療,有力則必死。
  • 突然昏厥導致癲癇,是由於五臟不平衡,六腑不通暢所致。
  • 突然昏厥會變成癲癇。因此,特別將昏厥附在這一條上。
  • 陰氣衰退則發燒昏厥,陽氣衰退則發寒昏厥。

論曰:黃帝問曰?厥之寒熱者何也?岐伯對曰:陽氣衰於下則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問曰:熱厥必起於足下者何也?對曰:陽氣起於足五趾之表,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故陽盛則足下熱也。問曰:寒厥必起於五趾而上於膝者何也?對曰:陰氣起於五趾之裡,集於膝而聚於膝上,故陰氣盛則從五趾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而從內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寒厥和熱厥是怎麼回事?」岐伯回答:「陽氣在下衰弱就會出現寒厥,陰氣在下衰弱就會出現熱厥。」

黃帝又問:「為什麼熱厥一定從腳下開始?」岐伯回答:「陽氣從腳趾表皮升起,匯聚在腳底,聚集在腳心,因此陽氣旺盛就會導致腳下發熱。」

黃帝接著問:「為什麼寒厥一定從腳趾開始,向上到膝蓋?」岐伯回答:「陰氣從腳趾內部升起,匯聚在膝蓋,聚集在膝蓋上方,因此陰氣旺盛就會從腳趾到膝蓋上發寒,這種寒冷不是從外面來,而是從內部產生的。」

厥或令人腹滿,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遠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陰氣盛於上則下虛,下虛則腹滿,腹滿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氣逆則陽氣亂,亂不知人。巨陽之厥,腫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為眴僕。陽明之厥,闐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見而妄言。少陽之厥,暴聾,頰腫而熱,脅痛,髀不可以運。

白話文:

厥證 可能會導致:

  • 腹脹
  • 突然精神恍惚,神志不清
  • 過了半天到一天才恢復神志

這是因為:

  • 陰氣在上面旺盛,下面就虛弱
  • 下面虛弱,就會腹脹
  • 腹脹會使下氣往上衝,邪氣也會逆行
  • 氣逆就會導致陽氣紊亂,從而精神恍惚

巨陽厥證:

  • 頭部腫脹
  • 頭部沉重
  • 足部不能行走
  • 眼睛對視時發呆

陽明厥證:

  • 心跳加速,想大喊大叫
  • 腹脹不能平臥
  • 面部潮紅發熱
  • 幻視幻聽,胡言亂語

少陽厥證:

  • 突然耳聾
  • 臉頰腫脹發熱
  • 肋部疼痛
  • 大腿無法活動

太陰之厥,腹滿䐜脹後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少陰之厥,舌乾,溺赤,腹滿心痛。厥陰之厥,小腹腫痛腹脹,涇溲不利,好臥屈膝,陰縮腫胻內(一作外)。熱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上寒下熱先刺其項,太陽久留之已則火熨項與肩胛,令熱下冷乃止,所謂推而上之者也。

白話文:

太陰脈出現厥逆證狀時,腹部脹滿、腹中氣體難以排出、不想吃東西,吃了就嘔吐,無法躺下。少陰脈出現厥逆證狀時,舌頭乾燥,小便赤色,腹部脹滿,心臟疼痛。厥陰脈出現厥逆證狀時,小腹部腫脹疼痛、腹脹、小便不通暢、喜歡彎著膝蓋睡覺,陰莖腫縮隱入體內(一作隱入體外)。如果熱症盛,就瀉火治療;如果虛症盛,就補益治療;如果既不熱盛也不虛,就從經絡取穴治療。上半身寒,下半身熱,先針刺頸部;太陽經鬱結太久,治療後還沒有好轉,就用火熨頸部和肩胛部位,讓熱氣下行,寒氣消除,症狀才能停止,這就是所謂的「推而上之」治療法。

上熱下寒,視其虛脈而陷下於經絡者,取之氣下而止,所謂引而下之者也。刺熱厥者,留針反為寒。刺寒厥者,留針反為熱。刺熱厥者,二陰一陽。刺寒厥者,二陽一陰。所謂二陰者,二刺陰也,所謂二陽者,二刺陽也。

白話文:

對於同時有上熱下寒的情況,觀察到脈象虛弱而下陷於經絡,此時應採取「引下」的治療方法,即針刺下方的穴位來緩解症狀。

對於熱性的厥證,如果針留過久,反而會轉變成寒證。而對於寒性的厥證,如果針留過久,反而會轉變成熱證。

針刺熱性的厥證時,應在兩個陰穴和一個陽穴刺針。而針刺寒性的厥證時,應在兩個陽穴和一個陰穴刺針。這裡說的「兩個陰」是指刺兩處陰穴,「兩個陽」是指刺兩處陽穴。

論曰:溫病熱入腎中亦為痙,小兒病癇,熱盛亦為痙。凡風喑暴屍厥及鬼魘不寤皆相似,宜察之,故經言,久厥則成癲,是以知似也。

白話文:

經文說:溫熱病邪侵入腎臟也會引起痙攣,小兒癲癇,熱毒過盛也會引起痙攣。凡是風喑(中風失語)、暴死、中暑、鬼魅纏身(魘症)而不醒,這些病症都表現得很相似,應仔細辨別。所以《內經》中說,長期的中暑會演變成癲癇,由此可知這些病症是很相似的。

論曰:癲病有五:一曰陽癲,發時如死人遺溺有頃乃解。二曰陰癲,坐初生小時臍瘡未愈,數洗浴,因此得之。三曰風癲,發時眼目相引牽縱反急強羊鳴,食頃方解,由熱作汗出當風,因以房室過度,醉飲飽滿行事,令心氣逼迫短氣脈悸得之。四曰濕癲,眉頭痛,身重,坐熱沐發濕結腦,汗未止得之。

白話文:

論述:癲癇有五種:

  1. 陽癲:發作時像死人一樣,小便失禁,過一段時間後才緩解。
  2. 陰癲:出生時臍瘡尚未癒合,反覆洗澡而引發的。
  3. 風癲:發作時眼睛抽搐,身體痙攣,像羊叫一樣,過一會兒才緩解。是由於發熱出汗後受風、房事過度、飲酒過量、飽食後過度勞累,導致心氣鬱結,氣短脈搏悸動而引發的。
  4. 濕癲:眉毛和頭部疼痛,身體沉重,坐在熱的地方洗頭後,濕氣積聚在腦中,汗液未乾時造成的。

五曰馬癲,發時反目,口噤,手足相引,身皆熱,坐小時風氣腦熱不和得之。

治五癲方:

白話文:

五曰馬癲:發作時瞪目、緊閉嘴巴,手腳抽搐、全身發熱,主要是由於頭部熱氣上衝、氣血不和所致。

治療五癲的方法:

銅青,雄黃空青,東門上雞頭水銀(各一兩),豬苓茯苓人參白芷石長生白蘞白薇(各二兩),卷柏,烏扇(各半兩),硫黃(一兩半)

白話文:

中文古文: 銅青,雄黃,空青,東門上雞頭,水銀(各一兩),豬苓,茯苓,人參,白芷,石長生,白蘞,白薇(各二兩),卷柏,烏扇(各半兩),硫黃(一兩半)

綠鏽(一兩),硃砂(一兩),藍銅礦(一兩),葛羅藤果實(一兩),水銀(一兩),豬苓(二兩),茯苓(二兩),人參(二兩),白芷(二兩),石斛(二兩),白蒺藜(二兩),白薇(二兩),卷柏(半兩),烏扇(半兩),硫磺(一兩半)

上十五味為末,以青牛膽和著銅器中,於甑中五斗大豆上蒸之,藥成丸如麻子,先食服三十丸,日二夜一。

白話文:

將以上十五種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青牛膽汁拌和後,放在銅器中,置於蒸煮大豆的蒸籠上蒸製。藥品製成後,藥丸大小如麻子,開始服用時一次服用三十丸,兩天服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