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要方》~ 卷十四 小腸腑方 (3)
卷十四 小腸腑方 (3)
1. 薯蕷煎
薯蕷(二十分),甘草(十四分),澤瀉,人參,黃芩(各四分),當歸,白蘞,桂心,防風(各三分),麥門冬,山茱萸,桔梗,芍藥,紫菀,大豆黃卷,乾地黃,白朮,川芎,乾薑,蜀椒(各二分,以上二十味並用搗篩),生地黃(十八斤搗絞取汁,煎令余半),獐鹿髓,鹿角膠(各半斤),麻子仁(研),蜜(各三升),大棗(八十枚),桑根白皮(五升,忌岡上自出土者大毒,大忌近籬屋垣牆下,溝瀆邊者,皆不中用也。)
上二十七味,以清酒二斗四升煮桑白皮麻子仁大棗得一斗,去滓,次下地黃汁鹿膠髓蜜煎減半,納諸末並煎令可丸如雞子黃大,飲服一枚,日三,稍加至三丸。
白話文:
【薯蕷煎】
使用薯蕷二十分、甘草十四分、澤瀉、人參、黃芩各四分、當歸、白蘞、桂心、防風各三分、麥門冬、山茱萸、桔梗、芍藥、紫菀、大豆黃卷、乾地黃、白朮、川芎、乾薑、蜀椒各二分(以上二十種材料需先研磨篩選),再加入生地黃十八斤搗絞取汁,煮至剩下一半,然後加入獐鹿髓和鹿角膠各半斤,麻子仁研碎、蜂蜜各三升,以及大棗八十枚,桑根白皮五升(但要注意,岡上自出土的桑根白皮毒性大,絕對不能使用,靠近籬笆、屋牆、溝渠旁的也不適合使用)。
將上述二十七種材料,以二斗四升的清酒煮桑白皮、麻子仁、大棗,煮至剩下一斗,然後濾掉渣滓,再加入生地黃汁、鹿膠、鹿髓和蜂蜜,煮到汁液減半,再加入其他研磨好的藥材一起煮,直到可以揉成丸狀,丸子大小如雞蛋黃。服用方法為每日三次,每次一丸,逐漸增加到每次三丸。
2. 天雄散
治頭目眩暈屋轉旋倒方。
天雄,防風,川芎,人參,獨活,桂心,葛根(各三分),莽草(四分),白朮,遠志,薯蕷,茯神,山茱萸(各六分)
上十三味治,下篩,先食以菊花酒服方寸匕,日三,漸加至三匕,以知為度。(菊花酒法,九月九日取甘菊花曝乾作末,於米饙中蒸作酒。)
白話文:
這份處方是用來治療頭暈眼花、視線旋轉的狀況,就像是房間在旋轉一樣。配方如下:
天雄、防風、川芎、人參、獨活、桂心、葛根(各佔比例3/13)、莽草(佔比例4/13)、白朮、遠志、薯蕷、茯神、山茱萸(各佔比例6/13)。
將以上十三種藥材混合後研磨細緻,過篩備用。應在飯前服用,每次服用時,用菊花酒送服一匙藥粉,每日三次。可逐漸增加劑量到三匙,以身體能接受的程度為限。
至於菊花酒的製法,是在九月九日這天採集甜菊花,曬乾後研成粉末,再放入米餾酒中蒸煮而成。
3. 人參丸
治心中恍惚不定方。
上黨人參,鬼臼,鐵精,牛黃,雄黃,大黃,丹砂,菖蒲,防風(各一兩),蜥蜴,赤足蜈蚣(各一枚)
上十一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用前菊花酒服七丸,日三夜一,稍加之。合藥勿用青紙,忌見婦人、青衣人、喪孝不具足人及濁穢六畜雞犬等。
白話文:
這份處方是用來治療心神恍惚、精神不穩定的。
所需藥材如下:上黨產的人參、鬼臼、鐵精、牛黃、雄黃、大黃、丹砂、菖蒲、防風(每種各一兩),以及蜥蜴、赤腳蜈蚣(各一個)。
將以上十一種藥材研磨成粉末後,加入蜂蜜製成大小如同梧桐籽的藥丸。服用時,使用先前泡好的菊花酒吞服七粒,白天服用三次,夜晚服用一次,之後可以適量增加劑量。
在製作藥物時請勿使用青色的紙張,並且在製藥過程中要避免接觸到女性、穿著青色衣服的人、喪禮服裝不完備的人,以及雞犬等牲畜,以防污染藥材。
4. 灸法
其法以繩橫度口至兩邊,既得口度之寸數,便以其繩一頭更度鼻,盡其兩邊兩孔間,得鼻度之寸數,中屈之,取半,合於口之全度中屈之。先覓頭上回發當回發灸之,以度度四邊左右前後,當繩端灸,前以面為正,並依年壯多少,一年凡三灸,皆須瘡瘥。又灸壯數如前,若連灸火氣引上,其數處回發者,則灸其近當鼻也。
若回發近額者亦宜灸,若指面為瘢則闕其面處,然病重者,亦不得計此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灸法的應用,大意如下:
這個方法是使用繩子來測量嘴巴的寬度,從一邊到另外一邊,記錄下這個長度。再用這條繩子的一端去測量鼻子,從一側鼻孔到另一側鼻孔的距離,記錄下這個長度,然後對折,取得一半的長度,並將這一半的長度與剛才測得的嘴部全長相加,再對折。
首先找頭頂髮際線的位置,在那裡進行灸療。再用繩子測量四周,即左右前後,繩子的末端所對應的地方進行灸療。前方以臉部為基準,灸療次數依年齡和身體狀況而定,一般來說,一年可以灸三次,都必須等到傷口痊癒。
再次灸療的次數跟之前一樣,如果連續灸療導致熱氣上升,多個地方出現髮際線,那麼就在靠近鼻子的地方進行灸療。
如果髮際線靠近額頭,同樣適合灸療。如果在臉上留下疤痕,可以避免在臉部進行灸療,但如果是病情嚴重,就不用考慮這個了。
5. 食禁
十二屬相肉物皆不得食,其為藥則牛黃龍骨齒用不可廢。
白話文:
內容翻譯為:「根據生肖,每個屬相對應的動物肉都不應該食用,但若作為藥材使用,如牛黃、龍骨及動物的牙齒等,則不能避免其應用。」這句話在現代白話文中,大概的意思是說:每個生肖所對應的動物肉,我們都應避免食用,但如果這些動物的部分身體部位,像是牛黃、龍骨或是動物的牙齒等,可以用作藥材的話,那就無法避免其在藥學上的使用。
6. 風癲第五
(論四首,方三十六首,針灸法五十八首)
論曰:黃帝問曰:人生而病癲疾者安所得之?岐伯對曰:此得之在腹中時,其母數有所大驚也,氣上而不下,精氣並居,故令子發為癲疾。病在諸陽脈,且寒且熱,名曰狂,刺之虛脈,視分盡熱病已而止。病癲初發,歲一發不治,月一發不治,四五日一發,名曰癲疾,刺諸分。
其脈尤寒者以針補之。病已止,癲疾始生,先不樂,頭重直視舉目赤,其作極己而煩心,候之於顏,取手太陽陽明太陰血變而已。癲疾始發,而反強,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陽陽明太陰手太陽血變而已。癲疾始作而引口啼呼(《甲乙》作喘悸者),候之手陽明太陽,右強者攻其左,左強者攻其右,血變而止。
治癲疾者,常與之居,察其所當取之處,病至視之有過者即瀉之,置其血於瓠壺之中,至其發時血獨動矣,不動灸窮骨二十壯,窮骨者尾骶也。
骨癲疾者,頷齒諸腧分肉皆滿,而骨倨強直,汗出煩悶,嘔多涎沫,氣下泄不療。
筋癲疾者,身拳攣急脈大,刺項大經之本杼,嘔多涎沫,氣下泄不療。
脈癲疾者,暴僕,四肢之脈皆脹而從滿脈盡,刺之出血不滿挾項,灸太陽。又灸帶脈於腰相去三寸諸分肉本腧,嘔多涎沫,氣下泄不療。
治癲者,病發而狂,面皮厚敦敦者,死不療。
凡癲發則臥地,吐涎沫無知。若強掠起如狂及遺糞者難療。
癲疾脈搏大滑久自已脈沉小急實,死不療。小牢急亦不可治,脈虛可療,實則死矣。厥成為癲疾,五臟不平,六腑閉塞之所生也。厥成為癲。故特附厥於此條也。陰衰發熱厥,陽衰發寒厥。
論曰:黃帝問曰?厥之寒熱者何也?岐伯對曰:陽氣衰於下則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問曰:熱厥必起於足下者何也?對曰:陽氣起於足五趾之表,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故陽盛則足下熱也。問曰:寒厥必起於五趾而上於膝者何也?對曰:陰氣起於五趾之裡,集於膝而聚於膝上,故陰氣盛則從五趾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而從內也。
厥或令人腹滿,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遠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陰氣盛於上則下虛,下虛則腹滿,腹滿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氣逆則陽氣亂,亂不知人。巨陽之厥,腫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為眴僕。陽明之厥,闐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見而妄言。少陽之厥,暴聾,頰腫而熱,脅痛,髀不可以運。
太陰之厥,腹滿䐜脹後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少陰之厥,舌乾,溺赤,腹滿心痛。厥陰之厥,小腹腫痛腹脹,涇溲不利,好臥屈膝,陰縮腫胻內(一作外)。熱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上寒下熱先刺其項,太陽久留之已則火熨項與肩胛,令熱下冷乃止,所謂推而上之者也。
上熱下寒,視其虛脈而陷下於經絡者,取之氣下而止,所謂引而下之者也。刺熱厥者,留針反為寒。刺寒厥者,留針反為熱。刺熱厥者,二陰一陽。刺寒厥者,二陽一陰。所謂二陰者,二刺陰也,所謂二陽者,二刺陽也。
論曰:溫病熱入腎中亦為痙,小兒病癇,熱盛亦為痙。凡風喑暴屍厥及鬼魘不寤皆相似,宜察之,故經言,久厥則成癲,是以知似也。
論曰:癲病有五:一曰陽癲,發時如死人遺溺有頃乃解。二曰陰癲,坐初生小時臍瘡未愈,數洗浴,因此得之。三曰風癲,發時眼目相引牽縱反急強羊鳴,食頃方解,由熱作汗出當風,因以房室過度,醉飲飽滿行事,令心氣逼迫短氣脈悸得之。四曰濕癲,眉頭痛,身重,坐熱沐發濕結腦,汗未止得之。
五曰馬癲,發時反目,口噤,手足相引,身皆熱,坐小時風氣腦熱不和得之。
治五癲方:
銅青,雄黃,空青,東門上雞頭,水銀(各一兩),豬苓,茯苓,人參,白芷,石長生,白蘞,白薇(各二兩),卷柏,烏扇(各半兩),硫黃(一兩半)
上十五味為末,以青牛膽和著銅器中,於甑中五斗大豆上蒸之,藥成丸如麻子,先食服三十丸,日二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