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要方》~ 卷八 治諸風方 (8)
卷八 治諸風方 (8)
1. 依源麻黃續命湯
治肺虛寒癘風所中,噓吸戰掉,聲嘶塞而散下,氣息短備,四肢痹弱,面色青黃,遺矢便利,冷汗出。
麻黃(六兩),大棗(五十枚),杏仁,白朮,石膏(各四兩),桂心,人參,乾薑,茯苓(各三兩),當歸,川芎,甘草(各一兩)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麻黃,去沫,次下諸藥,煎取三升,去滓,分三服。舊方無白朮、茯苓,今方無黃芩,轉以依經逐病增損。
白話文:
這份處方是用於治療肺部虛弱且受寒引起的風濕病症,症狀包含呼吸困難、聲音沙啞、散發性下瀉、呼吸急促、四肢無力、臉色蒼白或蠟黃、大小便失禁、並且有冷汗現象。
藥材包括:麻黃(六兩)、大棗(五十枚)、杏仁、白朮、石膏(各四兩)、桂心、人參、乾薑、茯苓(各三兩)、當歸、川芎、甘草(各一兩)。
以上十二種藥材切碎後,先用十二升水煮沸麻黃,去掉浮沫後,再加入其他藥材,熬煮至剩三升,濾掉渣滓,分成三次服用。原本的古方沒有白朮和茯苓,現在的方子也沒有黃芩,這是根據經驗對病症進行了適當的調整和增減。
2. 八風防風散
治肺寒虛傷、語音嘶下、拖氣用力戰掉,緩弱羸瘠、癘風入肺方。
防風,獨活,川芎,秦椒,乾薑,黃耆,附子(各四十二銖),天雄,麻黃,五味子,山茱萸,石膏(各三十六銖),秦艽,桂心,薯蕷,細辛,當歸,防己,人參,杜仲(各三十銖)甘草(十一銖),貫眾(二枚),甘菊,紫菀(各二十四銖)
上二十四味治下篩,每服方寸匕,酒調進至兩匕,日再。
白話文:
這份處方「八風防風散」是用來治療因肺部受寒及虛弱導致的聲音沙啞,呼吸困難,身體疲弱消瘦,以及風濕侵入肺部的情況。
所需藥材如下:防風、獨活、川芎、秦椒、乾薑、黃耆、附子(每種藥材各42銖)、天雄、麻黃、五味子、山茱萸、石膏(每種藥材各36銖)、秦艽、桂心、薯蕷、細辛、當歸、防己、人參、杜仲(每種藥材各30銖)、甘草(11銖)、貫眾(兩枚)、甘菊、紫菀(每種藥材各24銖)。
將上述二十四種藥材研磨成粉,每次服用時取一匙(方寸匕),用酒調和後服用,可增加到兩匙,每日服用兩次。
3. 溫中生薑湯
治肺虛寒羸瘦緩弱、戰掉噓吸、胸滿肺痿方。
生薑(一斤),桂心,橘皮(各四兩),甘草,麻黃(各三兩)
上五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三服,煎麻黃兩沸去沫,然後入諸藥合煮。
治肺寒方:灸肺俞百壯。
白話文:
【溫中生薑湯】
這帖藥方適用於治療肺部虛弱、身體寒冷、消瘦、無力,甚至會出現打顫、呼吸困難、胸部脹滿及肺部機能減弱的症狀。
所需藥材如下:
- 生薑 500公克
- 桂心、陳皮 各160公克
- 甘草、麻黃 各90公克
處理方式如下: 將上述五種藥材切碎,加入10公升的水煮滾,熬煮至剩2.5公升的藥汁,分成三次服用。在煮藥時,先將麻黃煮至水開兩次,去掉浮沫後,再將其他藥材一同加入煮。
另外,針對肺部寒冷的問題,可以透過灸療肺俞穴,每次灸一百壯來進行治療。
4. 腎瀝湯
治腎寒虛為癘風所傷。語音蹇吃,不轉偏枯、胻腳偏跛蹇、緩弱不能動。口喎,言音混濁、便利仰人。耳偏聾塞、腰背相引,隨病用藥,依源增損方。
羊腎(一具),黃耆,川芎,桂心,當歸,人參,防風,甘草,五味子(各三兩),元參,茯苓,芍藥(各四兩),磁石(五兩),地骨皮(二升,切),生薑(八兩)
上十五味㕮咀,以水一斗五升煮羊腎,取七升下諸藥,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可服三劑。
白話文:
[腎瀝湯]這帖藥方適用於治療因腎臟虛寒而受到風邪侵害的病症。症狀包括語言不清,半身不遂,腳部行走不便,肌肉無力無法活動。口歪斜,說話聲音含糊不清,生活需仰賴他人照料。單側聽力下降或耳鳴,腰背部位有牽扯感。此方依照病情調整藥物使用,根據病因適度增減藥量。
所需藥材包括:羊腎一副,黃耆,川芎,桂心,當歸,人參,防風,甘草,五味子各三兩,元參,茯苓,芍藥各四兩,磁石五兩,地骨皮兩升(切片),生薑八兩。
將上述十五種藥材切碎,用水十五升先煮羊腎,取七升的煮汁後加入其他藥材,再煮至剩三升,去除藥渣。每日分三次服用,可以連續服用三帖。
5. 茵芋酒
治耳聾口欹等病(方見七卷腳氣門中。)
白話文:
「茵芋酒用於治療耳聾、口歪等疾病。(此處的配方可在第七卷的腳氣病相關章節中找到。)」
6. 乾地黃丸
治腎虛呻吟、喜恚怒、反常心性、陽氣弱、腰背強急髓冷方。
乾地黃,山茱萸,天門冬,桂心,續斷(各一兩半),柏子仁,杜仲,牛膝,蓯蓉(各四十二銖),茯苓,天雄,鍾乳(各二兩),松脂,遠志,乾薑(各三十銖),菖蒲,薯蕷,甘草(各一兩)
上十八味為末,蜜丸梧子大,酒服三十丸,日二,加至四十丸。
治腎寒方:
灸腎俞百壯。
白話文:
[乾地黃丸]這帖藥方是用來治療腎虛導致的呻吟、情緒易怒不穩、行為反常、陽氣不足、腰背僵硬及骨髓感覺冰冷的病症。
藥方成分包括:乾地黃、山茱萸、天門冬、桂心、續斷各使用一兩半;柏子仁、杜仲、牛膝、蓯蓉各使用四十二銖;茯苓、天雄、鍾乳各使用二兩;松脂、遠志、乾薑各使用三十銖;菖蒲、薯蕷、甘草各使用一兩。
將以上十八種藥材磨成粉末後,和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每日服用兩次,每次服用三十粒,可隨著身體狀況逐漸增加到四十粒。
另外,針對腎寒的治療方法,可以採用艾灸腎俞穴的方式,灸一百壯。
以上就是這個古方的內容與使用方式。
7. 大岩蜜湯
治賊風腹中絞痛並飛屍遁注,發作無時,發即搶心脹滿,脅下如錐刀刺,並主少陰傷寒方。
梔子(十五枚),甘草,乾地黃,細辛,羊脂(青羊角亦得),乾薑,吳茱萸,芍藥(《小品》用,川芎),茯苓,當歸,桂心(各一兩)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納脂令烊,分三服,溫服,相去如人行十里頃,若痛甚者加羊脂三兩、當歸、芍藥、人參各一兩。心腹脹滿堅急者加大黃三兩。(胡洽不用梔子、羊脂、茯苓、桂心,名岩蜜湯。)
白話文:
【大巖蜜湯】
這帖藥方適用於治療突然來襲的風邪導致腹部劇烈疼痛,以及飛屍遁注的病症。此病發作沒有定時,一旦發作,心臟部位會感到脹滿,脅下如同被錐刀刺一般疼痛。此方也適用於少陰傷寒的治療。
所需藥材如下:梔子十五枚,甘草,乾地黃,細辛,羊脂(或可用青羊角替代),乾薑,吳茱萸,芍藥(《小品》中記載還可用川芎),茯苓,當歸,桂心(每種藥材各一兩)。
將上述十一種藥材切碎,加入八升水煎煮,熬至剩三升後濾去藥渣,再加入羊脂使其融化,分三次服用,需溫熱飲用。服藥間隔時間約為一般人步行十里路的時間。如果疼痛非常嚴重,可增加羊脂三兩,以及當歸、芍藥、人參各一兩。若心腹部有脹滿且堅硬緊急的情況,則應加大黃三兩。
(胡洽的配方中不使用梔子、羊脂、茯苓、桂心,他稱之為巖蜜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