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二十八 脈法 (5)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八 脈法 (5)

1. 三關主對法第六

諸浮、諸沉、諸弦、諸緊、諸澀、諸滑,若在寸口,膈以上病(頭部)。若在關上,胃以下病(腹部)。若在尺中,腎以下病(腰腳部)。

平寸口脈主對法:

手寸口脈滑而遲,不沉不浮,不長不短,為無病,左右同法。寸口太過與不及,寸口之脈中手短者,曰:頭痛。中手長者,曰:足脛痛。中手促上擊者,曰:肩背痛。寸口脈沉而堅者,病在中。寸口脈浮而盛者,曰:病在外。寸口脈沉而弱者,曰:寒熱及疝瘕,小腹痛。

(熱,一作氣,又作中。),寸口脈沉而弱,發必墮落。寸口脈沉而緊,苦心下有寒時時痛,有積邪。寸口脈沉而滑者,胸中有水氣,面目腫,有微熱,為風水。寸口脈沉大而滑,沉即為血實,滑即為氣實,血氣相搏,入臟即死,入腑即愈。寸口脈沉,胸中短氣。寸口脈沉而喘者,寒熱。

寸口脈浮而滑者,頭中痛。寸口脈浮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有滯氣宿食。寸口脈弦而緊,弦即衛氣不行,衛氣不行,即惡寒水流走腸間。寸口脈緊或浮,膈上有寒,肺下有水氣。脈緊上寸口者,中風,風頭痛亦如之。(《翼》云:亦為傷寒頭痛。),脈弦上寸口者,宿食。

降者頭痛。寸口脈弦大,婦人半產漏下,男子亡血失精。寸口脈微而弱,微則惡寒,弱則發熱,當發不發,骨節疼煩;當煩不煩,與極汗出。寸口脈微而弱,氣血俱虛,男子吐血,婦人下血,嘔汁出。寸口脈動而弱,動即為驚,弱即為悸。寸口脈緩而遲,緩即為虛,遲即為寒,虛寒相搏,則欲溫食,食冷即咽痛。

,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為寒,緩即為氣,寒氣相搏,則絞而痛。寸口脈遲而澀,遲即為寒,澀為少血。脈來過寸入魚際者,遺尿。脈出魚際,逆氣喘息。寸口脈實者,心勞。寸口脈潎潎如羹上肥,陽氣微。連連如蜘蛛絲,陰氣衰。兩手前部陽絕者,苦心下寒毒,喙中熱。

,寸口脈偏絕,則臂僻不遂,兩手俱絕者,不可治。寸口脈來暫大暫小者,陰絡也,苦陰風痹,應時自發,身洗洗也。寸口脈來暫小暫大者,陽絡也,苦皮膚病,汗出惡寒,下部不仁。寸口脈浮,中風發熱頭痛,宜服桂枝湯、葛根湯,針風池、風府,向火炙身,摩治風膏,覆令汗出。寸口脈緊,苦頭痛,是傷寒,宜服麻黃湯發汗,針眉沖、顳顬,摩傷寒膏。

,寸口脈微,苦寒為衄,宜服五味子湯、麻黃茱萸膏,令汗出。寸口脈數,為吐,以有熱在胃脘熏胸中,宜服藥吐之,及針胃脘,服除熱湯。若傷寒七八日至十日,熱在中間煩滿而渴者,宜服知母湯。寸口脈洪大,胸脅滿,宜服生薑湯、白薇丸,亦可紫菀湯下之。針上脘、期門、章門。

,寸口脈緩,皮膚不仁,風寒在肌肉,宜服防風湯,以藥敷熨之佳。灸諸治風穴。寸口脈滑,陽實,胸中壅滿,吐逆,宜服前胡湯,針太陽、巨闕瀉之。寸口脈弦,心下愊愊,微頭痛,心下有水氣,宜服甘遂丸,針期門瀉之。寸口脈弱,陽氣虛弱,自汗出,宜服茯苓湯、內補散,將適飲食消息,勿極勞,針胃脘補之。寸口脈澀,是胃氣不足,宜服乾地黃湯,自養調和飲食,針胃脘(一作三里)補之。

白話文:

整體脈象判斷:

  • 寸口脈(手腕橈動脈):
  • 如果脈象浮、沉、弦、緊、澀、滑等變化出現在寸口部位,可以推斷:
  • 寸口:代表膈以上部位的疾病(頭部)。
  • 關上:代表胃以下部位的疾病(腹部)。
  • 尺中:代表腎以下部位的疾病(腰部、腿腳)。

正常脈象:

  • 寸口脈滑而和緩,不沉不浮,不長不短,左右手脈象一致,代表身體健康。

異常脈象與對應病症:

  • 寸口脈的變化與疼痛:
  • 脈短:頭痛。
  • 脈長:腿腳痛。
  • 脈搏跳動急促:肩背痛。
  • 寸口脈的沉浮:
  • 脈沉而堅:病在身體內部。
  • 脈浮而盛:病在身體外部。
  • 脈沉而弱:可能是有寒熱病、疝氣、或小腹疼痛。
  • 寸口脈的沉緊、滑、喘:
  • 脈沉而弱:可能會導致頭髮脫落。
  • 脈沉而緊:可能是心下有寒,時常疼痛,有積聚的邪氣。
  • 脈沉而滑:可能是胸中有水氣,面部浮腫,有輕微發熱,屬風水病。
  • 脈沉大而滑:沉表示血實,滑表示氣實,血氣相互搏動,侵入臟腑則危險,侵入六腑則可痊癒。
  • 脈沉:胸悶氣短。
  • 脈沉而喘:表示有寒熱病。
  • 寸口脈的浮滑、浮大、弦緊:
  • 脈浮而滑:頭痛。
  • 脈浮大,按下去反而澀:尺部脈也微弱而澀,表示有滯氣和宿食。
  • 脈弦而緊:弦表示衛氣運行不暢,衛氣運行不暢就會怕冷,水液在腸道間流動。
  • 脈緊或浮:膈上有寒,肺下有水氣。
  • 脈緊出現在寸口:可能是中風,頭痛也一樣。也可能是傷寒頭痛。
  • 脈弦出現在寸口:可能是宿食。
  • 寸口脈的其他異常:
  • 脈象下降:頭痛。
  • 脈弦大:婦女可能流產或漏血,男子可能失血或遺精。
  • 脈微而弱:微弱表示怕冷,虛弱表示發熱,該發病卻沒發病,會有骨節疼痛;該煩躁卻沒煩躁,會大量出汗。
  • 脈微而弱:氣血虛弱,男子會吐血,婦女會流血,還可能嘔吐。
  • 脈動而弱:動表示驚恐,弱表示心悸。
  • 脈緩而遲:緩表示虛弱,遲表示寒冷,虛寒相搏,會想吃溫熱的食物,吃冷的食物會咽痛。
  • 脈遲而緩:遲表示寒冷,緩表示氣虛,寒氣相搏會絞痛。
  • 脈遲而澀:遲表示寒冷,澀表示血少。
  • 脈來超過寸口進入魚際:可能會遺尿。
  • 脈出於魚際:可能會氣逆喘息。
  • 脈實:可能是勞累過度。
  • 脈象細微如羹上的油:表示陽氣虛弱。
  • 脈象連連如蜘蛛絲:表示陰氣衰弱。
  • 兩手寸口脈的陽氣都消失:表示心下有寒毒,口中發熱。
  • 寸口脈偏絕或兩手俱絕:
  • 寸口脈偏弱甚至消失:表示手臂癱瘓。
  • 兩手寸口脈都消失:表示病重難治。
  • 寸口脈的陰陽絡脈變化:
  • 脈象時大時小:屬於陰絡,會陰風痹,定時發作,身體發冷。
  • 脈象時小時大:屬於陽絡,會皮膚病,出汗怕冷,下半身麻木。

治療方法:

  • 針對不同脈象的治療方向:
  • 脈浮:中風發熱頭痛,可用桂枝湯、葛根湯,針刺風池、風府穴,烤火,塗抹風膏,使其發汗。
  • 脈緊:頭痛,屬於傷寒,可用麻黃湯發汗,針刺眉沖、顳顬穴,塗抹傷寒膏。
  • 脈微:寒邪導致流鼻血,可用五味子湯、麻黃茱萸膏,使其發汗。
  • 脈數:嘔吐,可能是胃脘有熱熏蒸胸中,可用藥物催吐,針刺胃脘穴,服用清熱湯藥。
  • 傷寒七八日至十日,中間發熱煩躁口渴:可用知母湯。
  • 脈洪大:胸脅脹滿,可用生薑湯、白薇丸,或紫菀湯,針刺上脘、期門、章門穴。
  • 脈緩:皮膚麻木,風寒在肌肉,可用防風湯,藥物外敷或熨燙。也可針灸治療風症的穴位。
  • 脈滑:陽氣亢盛,胸中堵塞,噁心想吐,可用前胡湯,針刺太陽、巨闕穴,使其泄瀉。
  • 脈弦:心下感覺脹悶,輕微頭痛,心下有水氣,可用甘遂丸,針刺期門穴,使其泄瀉。
  • 脈弱:陽氣虛弱,自汗,可用茯苓湯、內補散,注意飲食和休息,避免勞累,針刺胃脘穴以補益。
  • 脈澀:胃氣不足,可用乾地黃湯,自我調養,注意飲食,針刺胃脘穴或足三里穴以補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