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三十 針灸下 (8)

回本書目錄

卷三十 針灸下 (8)

1. 黃疸病

然谷,主黃疸,一足寒一足熱,喜渴。(《甲乙》云:舌縱煩滿。),章門,主傷飽身黃。太衝,主黃疸熱中喜渴。中封,五里,主身黃,時有微熱。(《甲乙》云:主不嗜食,膝內廉,內踝前痛,少氣身體重。),脊中,主黃疸腹滿不食。中脘,大陵,主目黃振寒。勞宮,主黃疸目黃。

白話文:

然谷:主要治療黃疸,症狀包括一足寒一足熱,口渴。 章門 :主治飽食後身體發黃。 太衝 :主治黃疸引起的發熱和口渴。 中封、五里 :主治全身發黃,伴有輕微發熱。 脊中 :主治黃疸導致腹脹和不思飲食。 中脘、大陵 :主治眼睛發黃和畏寒。 勞宮 :主治黃疸引起的眼睛發黃。

,太谿,主黃疸。(《甲乙》云:止消癉喘氣,咽不能言,手足清,大便難,嗌中腫痛,唾血,口中熱,唾如膠。),脾俞,胃脘,主黃疸。(又云:脾俞主黃疸,喜欠不下食,脅下滿欲吐,身重不欲動。)

白話文:

太谿穴:主治黃疸。(《甲乙經》說:止消渴喘氣,嗓子啞說不出話,手足冰涼,大便困難,嗓子腫痛,吐血,口裡發熱,口水粘稠如膠。)

脾俞穴、胃脘穴 :主治黃疸。(《甲乙經》又說:脾俞穴主治黃疸,打哈欠卻打不出來,飲食不香,肋骨下方飽脹想吐,身體沉重不想動。)

2. 霍亂

巨闕,關衝,支溝,公孫,陰陵泉,主霍亂。期門,主霍亂泄注。魚際,主胃逆霍亂。太陰,大都,金門,僕參,主厥逆霍亂。太白,主霍亂逆冷。解谿,主膝重腳轉筋,濕痹。三里,主霍亂遺矢失氣。承筋,主瘛瘲腳痠。(《甲乙》云:主霍亂脛不仁。)大泉,主眼青轉筋,乍寒乍熱,缺盆中相引痛。

白話文:

主治霍亂:

  • 巨闕、關衝、支溝、公孫、陰陵泉

主治霍亂腹瀉:

  • 期門

主治胃氣上逆,霍亂:

  • 魚際

主治腹痛嘔吐,霍亂:

  • 太陰、大都、金門、僕參

主治霍亂逆冷:

  • 太白

主治膝蓋沉重、腳筋抽筋,濕痹:

  • 解谿

主治霍亂失禁,氣虛:

  • 三里

主治腳氣,腳痠:

  • 承筋(《甲乙經》中記載:主治霍亂,小腿麻木不仁)

主治眼睛青筋發炎,時冷時熱,缺盆穴中牽引疼痛:

  • 大泉

,金門,僕參,承山,承筋,主轉筋霍亂。丘墟主腳急腫痛戰掉,不能久立,附筋腳攣。竅陰,主四肢轉筋。委中,委陽,主筋急身熱。人迎,主霍亂頭痛胸滿,呼吸喘鳴不得息。

白話文:

金門穴: 有助於治療抽筋和霍亂。

僕參穴: 有助於治療抽筋和霍亂。

承山穴: 有助於治療轉筋。

承筋穴: 有助於治療轉筋。

丘墟穴: 有助於治療腳部腫脹疼痛、抽動,無法久站,以及腳筋攣縮。

竅陰穴: 有助於治療四肢轉筋。

委中穴: 有助於緩解筋緊張和發燒。

委陽穴: 有助於緩解筋緊張和發燒。

人迎穴: 有助於治療霍亂、頭痛、胸悶,呼吸困難和喘息。

凡霍亂泄出不自知,先取太谿,後取太倉之原。

白話文:

霍亂腹瀉,不知覺地排出穢物,先刺太谿穴,再刺太倉穴。

3. 瘧病

列缺,後谿,少澤,前谷,主瘧寒熱。(又云:列缺主瘧熱甚。),陽谷,主瘧,脅痛不得息。大鐘,主多寒少熱。太谿,主熱多寒少。(《甲乙》云:大溪主瘧悶甚嘔,熱多寒少,欲閉戶而處,寒厥足熱。),丘墟,主瘧振寒。(《甲乙》云:丘墟主腋下腫。),崑崙,主瘧多汗。

白話文:

列缺穴、後谿穴、少澤穴、前谷穴,主治瘧疾導致的發冷發熱。(又說:列缺穴主治瘧疾發熱嚴重。)

陽谷穴,主治瘧疾,肋骨疼痛無法緩解。

大鐘穴,主治發冷較多,發熱較少。

太谿穴,主治發熱較多,發冷較少。(《甲乙經》說:大溪穴主治瘧疾,悶熱感嚴重,嘔吐,發熱較多,發冷較少,想關閉門窗獨處,四肢發冷,腳底發熱。)

丘墟穴,主治瘧疾發作時身體發抖。(《甲乙經》說:丘墟穴主治腋下腫脹。)

崑崙穴,主治瘧疾發作時出汗較多。

(《甲乙》云:主腰痛不能俯仰,目如脫,項如拔。),然谷,主溫瘧汗出。中封,主色蒼蒼然,太息振寒。天府,主瘧病。臨泣、主瘧日西發。天樞,主瘧振寒,熱盛狂言。少商,主振慄鼓頷。少海,主瘧背振寒。(《甲乙》云:主瘧項痛引肘腋。腰痛引小腹中,四肢不舉。

白話文:

古文:

《甲乙》雲:主腰痛不能俯仰,目如脫,項如拔。然谷,主溫瘧汗出。中封,主色蒼蒼然,太息振寒。天府,主瘧病。臨泣、主瘧日西發。天樞,主瘧振寒,熱盛狂言。少商,主振慄鼓頷。少海,主瘧背振寒。

《甲乙》經說:腰痛,不能彎腰俯身,眼睛好像掉出來,脖子好像被拉起。然谷穴,主治溫熱型的瘧疾,出汗。中封穴,主治面色蒼白,長籲短嘆,發冷。天府穴,主治瘧疾。臨泣穴,主治太陽下山後發作的瘧疾。天樞穴,主治瘧疾發冷,熱盛時胡言亂語。少商穴,主治發抖和向後張嘴。少海穴,主治瘧疾發作時背部發冷。

《甲乙》經又說:主治瘧疾,脖子痛牽扯到肘窩和腋下。腰痛牽扯到小腹,四肢不能抬舉。

),陽谿,主瘧甚苦寒咳嘔沫。溫溜,主瘧面赤腫。商丘,神庭,上星,百會,完骨,風池,神道,液門,前谷,光明,至陰,大杼,主痎瘧熱。(又云:商丘主寒瘧腹中痛。),陰都,少海,商陽,三間,中渚,主身熱瘧病。太泉,大溪,經渠,主瘧咳逆心悶,不得臥,寒熱。

白話文:

  • 陽谿穴:治療嚴寒瘧疾,有咳嗽嘔沫等症狀。
  • 溫溜穴:治療瘧疾,面部紅腫。
  • 商丘穴、神庭穴、上星穴、百會穴、完骨穴、風池穴、神道穴、液門穴、前谷穴、光明穴、至陰穴、大杼穴:治療瘧疾發熱。
  • 商丘穴:也可治療寒瘧,伴有腹痛。
  • 陰都穴、少海穴、商陽穴、三間穴、中渚穴:治療體熱引起瘧疾。
  • 太泉穴、大溪穴、經渠穴:治療瘧疾伴有咳嗽逆氣、心悶、不能入睡,以及寒熱症狀。

,大陵,腕骨,陽谷,少衝,主瘧乍寒乍熱。合谷,陽池,俠谿,京骨,主瘧寒熱。偏歷,主風瘧汗不出。譩譆支正,小海,主風瘧。天井,主瘧食時發,心痛悲傷不樂。三里,陷谷,俠谿,飛揚,主痎瘧少氣。(又云:俠谿主瘧足痛。)飛揚主狂瘧頭眩痛痓反折。

白話文:

大陵、腕骨、陽谷、少衝: 治療瘧疾:時而寒戰時而身熱。

合谷、陽池、俠谿、京骨: 治療瘧疾:寒熱交替。

偏歷: 治療風瘧:出汗困難。

譩譆、支正、小海: 治療風瘧。

天井: 治療瘧疾:在吃飯時發作,伴有心痛、悲傷、不快樂。

三里、陷谷、俠谿、飛揚: 治療痎瘧(一種伴有氣短的瘧疾)。

(另一種說法:俠谿還治療瘧疾引起足部疼痛。)

飛揚: 治療狂瘧:頭暈、頭疼、抽搐、反復發作。

,少澤,復溜,崑崙,主瘧寒汗不出。厲兌,內庭,主瘧不嗜食,惡寒。衝陽,束骨,主瘧從腳胻起。

白話文:

少澤、復溜、崑崙:主治瘧疾伴隨寒戰不出汗。 厲兌、內庭:主治瘧疾伴隨食慾不振、惡寒。 衝陽、束骨:主治從小腿內側開始發作的瘧疾。

4. 癭瘤病

天府,臑會,氣舍,主癭瘤氣咽腫。(《甲乙》云:天府作天窗。),腦戶,通天,消濼,天突,主頸有大氣。通天,主癭灸五十壯。胸堂,羊尿灸一百壯。

白話文:

天府穴 :屬於膽經,氣血匯聚的地方,主治癭瘤、氣道腫脹。(《甲乙經》記載:天府穴又稱「天窗」。)

腦戶穴 :屬於督脈,通暢頭部氣血,消散積液,主治頸部氣血瘀滯腫大。

通天穴 :主治頸部氣血不通,癭瘤。艾灸此穴50壯。

胸堂穴 :主治胸部氣血不通。艾灸此穴100壯。

5. 痔瘻病

飛揚,主痔篡傷痛。絕骨,主瘻馬刀腋腫。天突,章門,天池,支溝,主漏。(又云:支溝,章門主馬刀腫瘻。),商丘,復溜,主痔血泄後重。(又云:商丘主痔骨蝕喜魘夢。)天窗,天突,主漏頸痛。勞宮,主熱痔。承筋,承扶,委中,陽谷,主痔痛腋下腫。會陰,主痔與陰相通者死。

白話文:

**飛揚穴:**主治痔瘡疼痛。

絕骨穴: 主治瘻馬、腋下腫脹。

天突穴、章門穴、天池穴、支溝穴: 主治漏證。(另有說法:支溝穴、章門穴主治馬刀腫瘻。)

商丘穴、復溜穴: 主治痔瘡出血後加重。(另有說法:商丘穴主治痔瘡骨頭糜爛,喜做惡夢。)

天窗穴、天突穴: 主治漏證、頸部疼痛。

勞宮穴: 主治熱性痔瘡。

承筋穴、承扶穴、委中穴、陽谷穴: 主治痔瘡疼痛、腋下腫脹。

會陰穴: 主治痔瘡與陰部相通,可能導致死亡。

,俠谿,陽輔太衝,主腋下腫馬刀瘻。竅陰,主癰疽頭痛如錐刺,不可以動,動則煩心。大陵,支溝,陽谷,後谿,主痂疥。

白話文:

俠谿穴和陽輔穴靠近太衝穴,主治腋下腫脹、馬刀瘡和瘻管。

竅陰穴主治癰疽,頭痛如針刺般疼痛,不宜活動,活動則心煩意亂。

大陵穴、支溝穴、陽谷穴和後谿穴主治疥瘡。

6. 㿗疝病

曲泉,主㿗疝陰跳痛引臍中,不尿陰痿。(又云:痛引莖中。),關元,主㿗疝。(又云主暴疝痛。),中都,主㿗疝崩中。中脘,主沖疝冒死不知人。合陽,中郄主㿗疝崩中,腹上下痛及腸澼,陰暴敗痛。照海,主四肢淫濼,身悶陰暴起疝。太谿,主胞中有大疝瘕積聚,與陰相引痛。

白話文:

曲泉穴:主治陰部疝氣,疼痛跳動到肚臍中,排不出尿,陽痿。(另一說法:疼痛牽引到陰莖中。)

關元穴 :主治陰部疝氣。(另一說法:主治突然發生的疝氣疼痛。)

中都穴 :主治陰部疝氣,崩漏。

中脘穴 :主治衝擊性疝氣,導致昏迷不醒。

合陽穴中郄穴 :主治陰部疝氣,崩漏,腹部上下疼痛,腸鳴下痢,陽痿突然劇痛。

照海穴 :主治四肢腫脹下垂,身體沉重,陽痿突然發生的疝氣。

太谿穴 :主治子宮內有大型疝氣、腫塊、積聚,與陰部相牽扯疼痛。

,商丘,主陰股內痛氣癰,狐疝走上下引小腹痛,不可以俯仰。肩井,傍肩解與臂相接處,主偏㿗。巨闕,主狐疝。四滿主臍下疝積。(《甲乙》云:主胞中有血。),臍中,石門,天樞,氣海,主小腹疝氣,遊行五臟,繞臍痛,沖胸不得息。(《甲乙》云:臍疝繞臍痛。

白話文:

商丘穴:位於大腿內側,主治陰股內側疼痛、化膿腫脹,疝氣遊走上下,導致小腹疼痛,不能彎腰或仰頭。

肩井穴 :靠近肩膀,位於肩膀與手臂相接處,主治偏頭痛。

巨闕穴 :主治疝氣。

四滿穴 :位於臍下,主治疝氣積聚。(《甲乙經》說:主治子宮中有血塊。)

臍中穴、石門穴、天樞穴、氣海穴 :主治小腹疝氣,遊行在五臟中,繞臍疼痛,直衝胸部而無法休息。(《甲乙經》說:臍疝繞臍疼痛。)

沖胸不得息,灸臍中、石門、天樞主之。),大敦主卒暴疝痛,陰跳上入腹,寒疝陰挺出偏大腫,臍腹中悒悒不樂,小便難而痛。灸刺之立已。左取右,右取左。(《甲乙》云:照海主之。),衝門,太陰郄,主疝瘕陰疝。天樞,主氣疝嘔。大巨,主㿗疝偏枯。交信,主氣癃㿗疝陰急,股樞膊內廉痛。

白話文:

胸悶無法呼吸,灸臍中、石門、天樞穴。

大敦穴 主治突發劇烈疝痛,陰囊脹大並往上進入腹部。

寒疝 時,陰囊陰挺膨大腫脹,臍腹部悶悶不樂,小便困難且疼痛。灸刺這些穴位可以立即見效。

左側疝痛取右側穴位,右側疝痛取左側穴位。

《甲乙》經說:照海穴主治疝氣。

衝門穴太陰郄穴 主治疝瘕陰疝。

天樞穴 主治氣疝嘔吐。

大巨穴 主治偏疝疼痛。

交信穴 主治氣癃偏疝陰急,股樞膊內側疼痛。

,中封,主㿗疝癃暴痛,痿厥身體不仁。氣衝,主㿗陰腫痛,陽痿莖中痛,兩丸騫痛不可仰臥。少府,主陰痛,實時挺長寒熱,陰暴痛遺尿,偏虛則暴癢氣逆,卒疝小便不利。大赫,然谷,主精溢,陰上縮。中極,主失精。陰市,主寒疝下至腹腠,膝腰痛如清水,小腹諸疝,按之下至膝上伏兔中寒,疝痛腹滿痿少氣。五樞,主陰疝兩丸上下,小腹痛。

白話文:

中封:主治疝氣、小便不通、劇烈疼痛、身體麻痺不仁。

氣衝 :主治陰部腫痛、陽痿、陰莖中痛、兩丸疼痛難以仰臥。

少府 :主治陰部疼痛、持續陽痿、寒熱交替、不自主遺尿、偏虛則氣逆瘙癢嚴重、疝氣發作、小便不通。

大赫 :主治精液外溢、陰莖上縮。

中極 :主治遺精。

陰市 :主治寒疝氣,腹中痛至陰囊,膝蓋和腰部疼痛如水流淌,下腹部多種疝氣,按壓疼痛可由腹部延伸至膝蓋上方的伏兔穴,疝氣疼痛、腹脹、四肢無力、氣短。

五樞 :主治陰部疝氣,兩丸腫痛上下移動,小腹疼痛。

,太衝,中封,地機,主㿗疝精不足。(又云:太衝主狐疝嘔厥。),魚際,主陰濕,腹中余疾。陰交,石門,主兩丸騫。(又云:石門主腹滿疝積。),太衝,主兩丸騫縮,腹堅不得臥。陰谷,主陰痿不用,小腹急引陰內廉痛。會陰,主陰頭寒。行間,主莖中痛。

白話文:

太衝穴:可以治療疝氣和精氣不足。

魚際穴 :可以治療陰濕、腹中其他疾病。

陰交穴、石門穴 :可以治療睪丸萎縮。

太衝穴 :可以治療睪丸萎縮、腹脹、疝氣而無法臥牀。

陰谷穴 :可以治療陽痿、小腹緊繃、腹股溝疼痛。

會陰穴 :可以治療陰部寒冷。

行間穴 :可以治療陰莖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