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十五 脾臟方 (3)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五 脾臟方 (3)

1. 檳榔散

治脾寒飲食不消,勞倦氣脹,噫滿憂恚不樂方。

白話文:

治脾寒飲食不消,勞倦氣脹,噫滿憂恚不樂方

調中益氣湯

黨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木香、砂仁、枳實、神曲、麥芽各適量。

調中益氣湯

黨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木香、砂仁、枳實、神曲、麥芽等中藥材適量配伍。

檳榔(八枚,皮子並用),人參,茯苓,陳曲,麥糵,厚朴,白朮,吳茱萸(各二兩)

上八味治,下篩,食後酒服二方寸匕,日再服。(一方用橘皮一兩半。)

白話文:

檳榔(8 枚,連同外皮一起使用) 人參、茯苓、老陳年麴、麥麩、厚朴、白朮、吳茱萸(各 2 兩)

上方的八味(藥材)治好後,將藥材過篩,飯後用酒送服二方寸匕,每天服兩次。(一種方子使用一兩半的橘皮。)

2. 溫脾丸

治久病虛羸脾氣弱,食不消喜噫方。

白話文:

古文:

久病虛羸脾氣弱,食不消喜噫方。 黨參,白朮,茯苓,甘草,麥芽,山藥,陳皮,藿香,香附,砂仁,蘇葉。

治療長期虛弱、脾胃虛弱、食慾不振、愛打嗝的方劑。

組成:黨參、白朮、茯苓、甘草、麥芽、山藥、陳皮、藿香、香附、砂仁、蘇葉。

黃柏,大麥糵,吳茱萸,桂心,乾薑,細辛,附子,當歸,曲,大黃,黃連(各一兩)

上十一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空腹酒服,日三。

白話文:

黃柏、大麥芽、吳茱萸、桂心、乾薑、細辛、附子、當歸、麴、大黃、黃連(各 30 克)

十一種藥材磨成細末,以蜂蜜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十五丸,空腹時以酒送服,一天服用三次。

3. 麻豆散

主脾氣弱不下食餌,此以當食方。

大豆黃卷(二升),大麻子(三升,熬令香)

上二味治,下篩,飲和服一合,日四五,任意多少。

脾胃俱虛

白話文:

黃豆(兩升),大麻子(三升,炒熟直至香氣四溢)

以上兩種食材處理好後,篩磨成粉末,用溫水調和服下一合(約200毫升),每日四至五次,視情況調整用量。

此方適用於脾胃虛弱之人。

右手關上脈陰陽俱虛者,足太陰與陽明經俱虛也。病苦胃中如空狀,少氣不足以息,四逆寒泄注不已,名曰脾胃俱虛也。

白話文:

當右手脈搏微弱,陰陽氣血都虛的時候,說明足太陰脾經和陽明胃經都氣血虛弱。患者會感到胃中空虛,氣短不能平息,四肢發冷,腹瀉不止,這叫做脾胃氣血虛弱。

治腹脹善噫食則欲嘔,泄澼溏下,口乾,四肢重,好怒不欲聞人聲,忘誤,喉痹,補之方:黃連(一兩),禹餘糧(二兩),白朮,乾薑(各三兩),大麻子(五兩),桑白皮(八兩),大棗(二十枚)

上七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四次服。

治脾胃俱虛苦飢寒痛方:

白話文:

治療腹脹、常打嗝,吃東西就會想吐,大便稀溏,口乾,四肢沉重,容易生氣,不喜歡聽人說話,健忘,喉嚨腫痛。

補益藥方:

  • 黃連(60克)
  • 禹餘糧(120克)
  • 白朮(180克)
  • 乾薑(180克)
  • 大麻子(300克)
  • 桑白皮(480克)
  • 大棗(20枚)

七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四次服用。

治療脾胃俱虛導致的飢餓、寒冷、疼痛的方法:

人參,當歸,桂心,茯苓,桔梗,芎藭(各五兩),厚朴,甘草,橘皮,吳茱萸(各二兩),白朮(五兩),麥糵(一升)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白話文:

西洋參、當歸、肉桂心、茯苓、桔梗、赤芍藥(各250克),厚朴、甘草、橘皮、吳茱萸(各100克),白朮(250克),炒麥芽(500克)

十二味草藥,用一斗二升水煎煮,取三升藥液,分三次服用。

4. 白朮散

治脾胃俱虛冷方。

白話文:

古代文字:

脾胃俱虛冷方

人參三錢 茯苓二錢 白朮二錢 黨參二錢 陳皮二錢 甘草五錢 半夏三錢 縮砂二錢

適用於脾胃虛寒的方劑

人參三錢、茯苓二錢、白朮二錢、黨參二錢、陳皮二錢、甘草五錢、半夏三錢、縮砂二錢

白朮,厚朴,人參,吳茱萸,茯苓,麥糵,曲,芎藭(各三兩)

上八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食後服,日三。(一方加大腹、橘皮。)

白話文:

白朮、厚朴、人參、吳茱萸、茯苓、麥麩、酒麴、川芎(各 180 公克)

八種藥材混合研製,篩細成粉末,用酒送服方寸大小的一匙,飯後服用,每日三次。(另有一方是治療大腹,加入橘皮。)

5. 平胃丸

凡身重不得食,食無味,心下虛滿,時時欲下,喜臥者,皆針胃脘,太倉宜,服建中湯及此方。

白話文:

凡是身體沉重,吃不下東西,吃東西沒有味道,心窩裡感覺空虛卻又脹滿,隨時想大便,喜歡躺著不動的人,都可以針灸胃脘穴和太倉穴,並配合服用建中湯和這個方子。

杏仁(五十枚),丹參(三兩),苦參,元參,葶藶(各二兩),芎藭,桂心(各一兩)

上七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三,以知為度。

白話文:

杏仁(50 枚)、丹參(3 兩)、苦參、元參、葶藶(各 2 兩)、川芎、桂心(各 1 兩)

將七種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蜜做成梧子大小的丸子,以酒送服五丸,一天三次,直到症狀消失為止。

又方,治丈夫小兒食實不消,胃氣不調,或溫壯熱結,大小便不利者,有病冷者服露宿丸,熱藥後當進此丸調胃方,(露宿丸見後十六卷胃腑痼冷積熱門)。

白話文:

此外,還有個方法可以治療成年男性和小孩子的食積不消、胃氣不調、或因風寒或熱邪導致腹脹便祕等不適。如果患者有虛寒的狀況,可以服用「露宿丸」;如果患者服用了熱性的藥物後出現不適,可以服用這個調胃方來緩解。(露宿丸的配方請見後面的第十六卷中關於「胃腑痼冷積熱」的章節。)

大黃(二兩),小草,甘草,芍藥,芎藭,葶藶(各一兩),杏仁(五十枚)

白話文:

大黃(80 克),小草(40 克),甘草(40 克),芍藥(40 克),川芎(40 克),葶藶(40 克),杏仁(50 枚)

上七味為末,蜜丸如梧子,飲服五丸,日三。一歲小兒二丸,漸加之。(《翼方》無杏仁,有菖蒲、當歸、乾薑、茯苓、麥門冬、細辛,為十三味)。

白話文:

將以上七味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蜂蜜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日服用五丸,分三次服用。一歲以下的嬰兒服用兩丸,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增加用量。(《翼方》中不包含杏仁,但添加了菖蒲、當歸、乾薑、茯苓、麥門冬、細辛,總共十三味藥材)

論曰:凡病宿食在上脘,當吐之,脈數而滑者實也。有宿食不消,下之愈。胃中有澼食冷物,即痛不能食,有熱物即欲食。大腹有宿食,寒慄發熱如瘧狀。宿食在小腹者,當暮發熱,明旦復止。寸脈緊即頭痛風寒,或腹中宿食不化。寸口脈緊者,如轉索左右無常。脾胃中有宿食不消,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微而澀,故知宿食。

白話文:

論說:凡是疾病是由於上脘(胃和食管交界處)有宿食,應該將它嘔吐出來。脈象數而且滑利的屬於實證。有宿食不消的,向下瀉治癒。胃中有生冷食物,就會疼痛而不能進食;有熱食,就會想吃。大腹有宿食,會寒戰發熱,像瘧疾一樣。宿食在小腹的,會在傍晚發熱,第二天早上就會停止。寸脈(拇指按脈)緊的,就會頭痛風寒,或者腹中有宿食不化。寸口脈(食指中節按脈)緊的,像轉動的繩索一樣左右搖擺。脾胃中有宿食不消,寸口脈浮而大,按壓時反而澀滯,尺中脈(小指按脈)細微而澀滯,因此知道有宿食。

6. 大麴糵丸

主消穀斷下溫和又寒冷者,常服不患霍亂方。

白話文:

常食寒涼、消化不良且腹部常有寒氣(下溫和又寒冷)的人,經常服用此方就不會得霍亂。

大麥糵曲(各一升),附子,乾薑,當歸,人參(各三兩),赤石脂(一兩),桔梗,女萎(各二兩),吳茱萸,皂莢(各五兩),蜀椒(二兩半),烏梅(五十枚)

白話文:

大麥發酵粉(一升),草烏頭、乾薑、當歸、人參(各 150 克),赤石脂(50 克),桔梗、女萎(各 100 克),吳茱萸、皁莢(各 250 克),花椒(125 克),烏梅(50 顆)

上十三味為末,蜜酢中半漬梅一宿,蒸三斗米下,去核搗如泥,和藥蜜,和搗二千杵,服十丸,日三。下甚者,加龍骨、阿膠、艾各三兩。

白話文:

將上述十三味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蜂蜜和醋中,將一整顆梅子浸泡一晚。蒸熟三鬥米,去核搗成泥,與藥粉、蜂蜜、米泥混合。搗製兩千下,製成十顆藥丸,每日服用三回。若症狀嚴重,可加入龍骨、阿膠、艾草各三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