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十五 脾臟方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五 脾臟方 (2)

1. 脾虛實第二

(論一首,方二十三首,脈四首,灸法一首)

脾實熱

右手關上脈陰實者,足太陰經者,病苦足寒脛熱,腹脹滿,煩擾不得臥,名曰脾實熱也。

白話文:

脾氣實熱

右手關上脈搏沉實的人,患有足太陰經病症,會出現足部寒冷、小腿發熱、腹脹腹滿、煩躁不安、無法入睡等症狀,稱為脾氣實熱。

2. 瀉熱湯

治舌本強直,或夢歌樂而體重不能行方。

白話文:

繁體中文:

治舌本強直,或夢歌樂而體重不能行方。

治療舌根僵硬,或在夢中唱歌跳舞,身體卻沉重無法行動。

前胡茯苓,龍膽,細辛芒硝(各三兩),杏仁(四兩),元參,大青(各二兩),苦竹葉(切,一升)

白話文:

中藥方劑:

  • 前胡:30 克
  • 茯苓:30 克
  • 龍膽:30 克
  • 細辛:30 克
  • 芒硝:30 克
  • 杏仁:40 克
  • 元參:20 克
  • 大青:20 克
  • 苦竹葉(切碎):600 毫升

上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食後服。

白話文:

上九味藥材,加水九升煮沸至剩三升,分三次服下,飯後服用。

3. 射干煎方

主治同前。

白話文:

原文:

柏子仁丸主治同前。

柏子仁丸主治與前述相同。

柏子仁丸具有與前述藥物相同的治療效果。

射干(八兩),大青(三兩),石膏(十兩,一作一升),赤蜜(一升)

白話文:

射干:八兩 大青葉:三兩 石膏:十兩(或一升) 蜂蜜:一升

上四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下蜜煎取二升,分三服。

治脾熱面黃目赤季脅痛滿方

白話文:

取四味藥材,用五升水煮沸,煮後取一升五合的藥汁,去除藥渣,加入蜂蜜煎煮,取二升藥汁,分三次服用。

治療脾熱導致面色發黃、眼睛發紅、肋間疼痛脹滿。

半夏,母姜(各八兩),枳實梔子茯苓芒硝(各三兩),細辛(五兩),白朮杏仁(各四兩),生地黃淡竹葉(切,各一升)

白話文:

半夏、乾薑(各 400 克),枳實、梔子、茯苓、芒硝(各 150 克),細辛(250 克),白朮、杏仁(各 200 克),生地黃、淡竹葉(切碎,各 500 毫升)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治脾橫方

若赤黑髮如瓜大,煎羊脂摩之。

又方,赤小豆末和雞子白敷之。

四肢寒熱腰痛不得俯仰,身黃腹滿食嘔,舌根直,灸第十一椎及左右各一寸五分,三處各七壯。

脾胃俱實

白話文:

治療脾橫的方子

方一: 將十一種藥材研磨成粉,用九升水煮成三升,去除渣滓,加入芒硝,分三次服用。

方二: 如果脾臟腫脹到像瓜子那麼大,且顏色發紅發黑,取羊脂加熱後塗抹患處。

方三: 將赤小豆磨成粉末,與雞蛋清混合後敷在患處。

方四: 四肢發冷發熱,腰部疼痛無法彎腰仰頭,身體發黃腹脹,進食後嘔吐,舌根發直,宜灸第十一椎以及左右兩側各一寸五分,每處灸七壯。

方五: 脾胃均有實熱。

右手關上脈陰陽俱實者,足太陰與陽明經俱實也。病苦脾脹腹堅,搶脅下痛,胃氣不轉,大便難,時反泄利,腹中痛,上衝肺肝,動五臟,立喘鳴,多驚,身熱汗不出,喉痹精少,名曰脾胃俱實也。

白話文:

右手脈象關位,陰陽脈跳動都感到實,表示足太陰脾經和陽明胃經氣血都過剩。

症狀:脾氣脹痛,腹部堅硬,兩側肋骨下方疼痛,胃氣運轉不暢,大便困難,有時又反覆拉肚子,腹中疼痛,上沖肺和肝,影響其他五臟,呼吸急促短促,易受驚嚇,體溫高但不流汗,喉嚨腫痛,神志恍惚,稱為脾胃氣血雙實。

4. 三黃瀉熱湯方

大黃麻黃黃芩(各四兩),杏仁赤茯苓甘草橘皮芒硝澤瀉(各三兩)

白話文:

大黃四兩、麻黃四兩、黃芩四兩、杏仁三兩、赤茯苓三兩、甘草三兩、橘皮三兩、芒硝三兩、澤瀉三兩

上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絞去滓,納大黃,煮兩沸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白話文:

上九味藥方放入九升水中熬煮,取三升藥液,過濾雜質後再加入大黃,煮沸兩次後再次過濾雜質,加入芒硝,分三次服用。

5. 大黃瀉熱湯

治脾脈厥逆大腹中熱切痛,舌強腹脹,身重食不下,心注脾急痛方。

白話文:

繁體中文:

治脾脈厥逆大腹中熱切痛,舌強腹脹,身重食不下,心注脾急痛方。

本方治療脾脈厥逆(四肢冰冷)、腹部腫脹發熱且疼痛劇烈、舌頭僵硬、腹脹、身體沉重、食慾不振、心火旺盛導致脾臟疼痛劇烈。

大黃(切,水一升半,漬一宿),甘草(各三兩),澤瀉茯苓黃芩細辛芒硝橘皮(各二兩)

白話文:

大黃(切片,加一升半水泡一夜) 甘草(三兩) 澤瀉、茯苓、黃芩、細辛、芒硝、橘皮(各兩)

上八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三合,去滓,下大黃更煎二沸,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治脾熱脅痛,熱滿不歇,目赤不止,口唇乾裂方:

白話文:

上八味藥材,用七升水煎煮,取三升三合的藥液,去除渣滓,加入大黃再煎熬兩次,去除渣滓,加入芒硝,分三次服用。

治療脾臟發熱引起肋骨疼痛,高燒不退,眼睛發紅不停,嘴脣乾裂的方劑:

石膏(一斤,碎),生地黃汁,赤蜜(各一升),竹葉(切、五升)

白話文:

石膏(500克,搗碎),生地黃汁液,紅蜂蜜(各1000毫升),竹葉(切碎,2500毫升)

上四味先以水一斗二升煮竹葉,取七升,去滓,澄清,下石膏,煮取一升五合,去滓,下地黃汁煮兩沸,次下蜜煎取三升,細細服之。

白話文:

先用一斗二升的水煮竹葉,取七升後過濾,澄清後加入石膏,煮取一升五合後過濾,加入地黃汁煮兩次,接著加入炒過的蜂蜜煮取三升,慢慢喝。

治脾熱偏一邊痛,胸滿脅偏脹方:

白話文:

治脾熱偏一邊痛 胸滿脅偏脹方

人參一兩,白茯苓半兩,白朮五錢,甘草三錢,山藥三錢,澤瀉二錢,懷山藥二錢,麥門冬三錢,半夏五錢,陳皮二錢,酸棗仁二錢,知母三錢,柴胡二錢,丹皮二錢,木通三錢,赤芍三錢

茯苓,橘皮,澤瀉(各三兩),芍藥,白朮(各四兩),桂心,人參(各三兩),石膏(八兩),半夏(六兩),生薑(切),桑根白皮(各一升)

白話文:

茯苓、橘皮、澤瀉各30公克 芍藥、白朮各40公克 桂心、人參各30公克 石膏80公克 半夏60公克 生薑(切片) 桑根白皮各1000毫升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若須利下,加芒硝二兩佳。

脾虛冷

白話文:

服用十一味藥材,用水一斗二升煎煮取三升,去掉渣滓,分三次服用。如果需要通利大便,可以加入兩錢芒硝。

脾臟虛寒

右手關上脈陰虛者,足太陰經也。病苦泄注,腹滿氣逆,霍亂、嘔吐、黃疸,心煩不得臥,腸鳴,名曰脾虛冷也。

白話文:

右手關脈虛弱無力,表示足太陰脾經虛弱。會導致腹瀉、腹脹、氣往上逆、霍亂、嘔吐、黃疸、心煩意亂、無法入睡、腸鳴等症狀,稱為脾虛寒。

治虛脹脅痛肩息有時發作悉補之方:

白話文:

治虛脹脅痛肩息,有時發作悉補之方:

治療因氣虛而導致的腹脹、肋間疼痛、肩部痠痛,有時發作的疾病,使用以下方劑進行全面調理。

五加根皮,丹參,橘皮(各一斤),地骨皮乾薑,白朮(各八兩),乾地黃,芎藭,附子(各五兩),豬椒根皮(二斤),桂心,桔梗(各四兩),甘草(三兩),大棗(五十枚)

白話文:

五加皮、丹參、橘皮(各 500 克) 生地黃、乾薑、白術(各 400 克) 乾地黃、川芎、附子(各 250 克) 豬椒根皮(1 公斤) 桂心、桔梗(各 200 克) 甘草(150 克) 紅棗(50 顆)

上十四味㕮咀,以酒四斗漬五七日,服七八合加至一升,日再服。

白話文:

取十四味藥材,用四斗酒浸泡五到七天,每次服用七八合,逐漸增加到一升,每天服用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