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要方》~ 卷十五 脾臟方 (2)
卷十五 脾臟方 (2)
1. 脾虛實第二
(論一首,方二十三首,脈四首,灸法一首)
脾實熱
右手關上脈陰實者,足太陰經者,病苦足寒脛熱,腹脹滿,煩擾不得臥,名曰脾實熱也。
白話文:
在「脾虛實第二」這個主題下,有如下內容:
當右手腕關部位的脈象呈現陰性且強實,這表示的是足太陰經的問題。患者會感到腳部寒冷但小腿卻發熱,腹部會有脹滿感,心情煩躁到無法安眠,這些症狀被稱為脾臟實熱。
在這裡,「脾實熱」是指脾臟功能過度活躍導致的身體熱象,可能伴隨一些消化系統和情緒方面的不適。
2. 瀉熱湯
治舌本強直,或夢歌樂而體重不能行方。
前胡,茯苓,龍膽,細辛,芒硝(各三兩),杏仁(四兩),元參,大青(各二兩),苦竹葉(切,一升)
上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食後服。
白話文:
【瀉熱湯】用於治療因體內火氣過旺導致舌頭僵硬、無法靈活活動,或是出現在夢中聽見音樂卻感到身體沉重、難以行動的症狀。
配方如下:前胡、茯苓、龍膽、細辛、芒硝各90克,杏仁120克,元參、大青各60克,苦竹葉(切成小段)約320毫升。
將上述九種藥材研磨成適宜烹煮的大小,加入約3.6公升的水進行熬煮,直至水量減至1公升。然後將藥湯分成三次服用,每次飯後服用。
這樣便可達到清熱解毒、舒緩症狀的效果。
3. 射干煎方
主治同前。
射干(八兩),大青(三兩),石膏(十兩,一作一升),赤蜜(一升)
上四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下蜜煎取二升,分三服。
治脾熱面黃目赤季脅痛滿方
半夏,母姜(各八兩),枳實,梔子,茯苓,芒硝(各三兩),細辛(五兩),白朮,杏仁(各四兩),生地黃,淡竹葉(切,各一升)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治脾橫方
若赤黑髮如瓜大,煎羊脂摩之。
又方,赤小豆末和雞子白敷之。
四肢寒熱腰痛不得俯仰,身黃腹滿食嘔,舌根直,灸第十一椎及左右各一寸五分,三處各七壯。
脾胃俱實
右手關上脈陰陽俱實者,足太陰與陽明經俱實也。病苦脾脹腹堅,搶脅下痛,胃氣不轉,大便難,時反泄利,腹中痛,上衝肺肝,動五臟,立喘鳴,多驚,身熱汗不出,喉痹精少,名曰脾胃俱實也。
白話文:
此方同樣適用於前述病症。
所需藥材:射干八兩、大青三兩、石膏十兩(或可用一升)、赤蜜一升。
製作方法:將上述四種藥材切碎,加入五升的水煎煮至剩下一升五合,過濾掉殘渣,再加入赤蜜煎煮至剩二升,分三次服用。
治脾臟熱度高導致臉色發黃、眼睛紅、季脅部位疼痛及腹部脹滿的處方:
所需藥材:半夏、老薑各八兩、枳實、梔子、茯苓、芒硝各三兩、細辛五兩、白朮、杏仁各四兩、生地黃、淡竹葉(需切碎)各一升。
製作方法:將以上十一種藥材切碎,加入九升的水煎煮至剩三升,過濾掉殘渣,再加入芒硝,分三次服用。
治脾橫的處方:
如果皮膚出現像瓜一樣大的紅黑色斑塊,可煎煮羊脂塗抹在患處。
另一種處方是,將赤小豆磨成粉,加上雞蛋清攪拌均勻後敷在患處。
如果四肢有冷熱交替的感覺、腰部疼痛無法彎腰、身體泛黃、腹部飽脹、食後嘔吐、舌根僵硬,可在第十一椎骨及其左右各一寸五分的位置,每處灸七壯。
對於脾胃都實的症狀:
右手關上的脈象顯示陰陽皆實,代表足太陰與陽明經皆有實證。患者會感到脾脹、腹部堅硬、脅下疼痛、胃氣運行不暢、大便困難、偶爾會拉肚子、腹部疼痛、胸悶沖肺肝,影響五臟運作,會突然喘鳴、容易驚嚇、身體發熱但不出汗、喉嚨有阻塞感、精氣不足,這就是所謂的脾胃俱實。
4. 三黃瀉熱湯方
大黃,麻黃,黃芩(各四兩),杏仁,赤茯苓,甘草,橘皮,芒硝,澤瀉(各三兩)
上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絞去滓,納大黃,煮兩沸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白話文:
這份處方叫做「三黃瀉熱湯方」,主要成分有大黃、麻黃、黃芩,每種藥材都是四兩;還有杏仁、赤茯苓、甘草、橘皮、芒硝、澤瀉,這些藥材各是三兩。
製作方法如下:先將上述九種藥材切碎,然後用九升的水來煎煮,煮到只剩下三升的藥汁時,將藥渣濾掉。接著再放入大黃,繼續煮到水再次沸騰兩次後,再將藥渣去掉。最後加入芒硝,待其溶解後,這份藥湯就完成了。服用方式為將藥湯分成三次服用。
5. 大黃瀉熱湯
治脾脈厥逆大腹中熱切痛,舌強腹脹,身重食不下,心注脾急痛方。
大黃(切,水一升半,漬一宿),甘草(各三兩),澤瀉,茯苓,黃芩,細辛,芒硝,橘皮(各二兩)
上八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三合,去滓,下大黃更煎二沸,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治脾熱脅痛,熱滿不歇,目赤不止,口唇乾裂方:
石膏(一斤,碎),生地黃汁,赤蜜(各一升),竹葉(切、五升)
上四味先以水一斗二升煮竹葉,取七升,去滓,澄清,下石膏,煮取一升五合,去滓,下地黃汁煮兩沸,次下蜜煎取三升,細細服之。
治脾熱偏一邊痛,胸滿脅偏脹方:
茯苓,橘皮,澤瀉(各三兩),芍藥,白朮(各四兩),桂心,人參(各三兩),石膏(八兩),半夏(六兩),生薑(切),桑根白皮(各一升)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若須利下,加芒硝二兩佳。
脾虛冷
右手關上脈陰虛者,足太陰經也。病苦泄注,腹滿氣逆,霍亂、嘔吐、黃疸,心煩不得臥,腸鳴,名曰脾虛冷也。
治虛脹脅痛肩息有時發作悉補之方:
五加根皮,丹參,橘皮(各一斤),地骨皮,乾薑,白朮(各八兩),乾地黃,芎藭,附子(各五兩),豬椒根皮(二斤),桂心,桔梗(各四兩),甘草(三兩),大棗(五十枚)
上十四味㕮咀,以酒四斗漬五七日,服七八合加至一升,日再服。
白話文:
【大黃瀉熱湯】
這帖藥方適用於治療脾臟功能失調,導致腹部劇烈疼痛且感覺熱感,舌頭僵硬、腹部脹大、身體沉重,無法進食,心臟到脾臟間有急痛的情況。
所需藥材包括:大黃(切片,用水一升半浸泡一夜)、甘草(各三兩)、澤瀉、茯苓、黃芩、細辛、芒硝、橘皮(各二兩)。
將上述八種藥材切碎,加入七升水煮至剩三升三合,過濾掉渣滓後,再放入大黃煮沸兩次,再次過濾後,加入芒硝,分三次服用。
【治脾熱脅痛方】
這帖藥方用於治療脾臟過熱導致的脅痛,持續感到熱滿不停,眼睛紅腫不退,口脣乾燥龜裂的情況。
所需藥材包括:石膏(一斤,砸碎)、生地黃汁、赤蜜(各一升)、竹葉(切片,五升)。
先將十二升水煮竹葉,取七升,過濾後澄清,再放入石膏煮至剩一升五合,過濾後,加入地黃汁煮沸兩次,再加入蜂蜜,熬煮至剩三升,慢慢服用。
【治脾熱偏一邊痛方】
這帖藥方適用於治療脾臟過熱導致的一側疼痛,胸部滿悶,脅部一側脹大的情況。
所需藥材包括:茯苓、橘皮、澤瀉(各三兩)、芍藥、白朮(各四兩)、桂心、人參(各三兩)、石膏(八兩)、半夏(六兩)、生薑(切片)、桑根白皮(各一升)。
將上述十一種藥材切碎,加入十二升水煮至剩三升,過濾後,分三次服用。如果需要通便,可添加二兩芒硝。
【脾虛冷】
右手關節上方脈搏顯示陰虛,代表足太陰經絡有問題。可能的症狀包含:腹瀉、腹部脹滿、氣逆、霍亂、嘔吐、黃疸、心煩無法安睡、腸鳴,這都稱為脾虛冷。
【治虛脹脅痛方】
這帖藥方適用於治療虛弱引起的脹痛,肩膀呼吸困難,偶爾會發作的情況。
所需藥材包括:五加根皮、丹參、橘皮(各一斤)、地骨皮、乾薑、白朮(各八兩)、乾地黃、芎藭、附子(各五兩)、豬椒根皮(二斤)、桂心、桔梗(各四兩)、甘草(三兩)、大棗(五十枚)。
將上述十四種藥材切碎,以四斗酒浸泡五至七天,每日服用兩次,每次七八合,逐漸增加至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