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十五 脾臟方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五 脾臟方 (1)

1. 卷十五 脾臟方

(凡十類)

2. 脾臟脈論第一

(論一首)

白話文:

原文:

濕熱蘊結,內熱外透,少陽之氣不宣,陰陽乖隔,膀胱氣化不利,小便澀滯,腹滿悶脹,口苦咽乾,脈象濡數,舌苔黃膩,治宜清利濕熱,調和陰陽,利尿通淋,宣通少陽。

白話文:

由於濕熱在體內積聚,內部的熱氣向外透發,導致少陽之氣無法正常運行,陰陽失衡,膀胱氣化功能受阻,小便不利,腹脹悶痛,口苦咽喉乾燥,脈象濡數,舌苔黃膩。治療的原則是清利濕熱,調和陰陽,利尿通淋,疏通少陽之氣。

論曰:脾主意,脾臟者,意之舍,意者存憶之志也。為諫論大夫,並四臟之所受。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意者,脾之藏也。口唇者,脾之官,脾氣通於口,口和則能別五穀味矣,故云口為戊,舌唇為己,循環中宮,上出頤頰,次候於唇,下回脾中。

白話文:

古書上說:脾藏主導思維活動,脾臟是思維活動的器官,思維活動就是儲存記憶的意念。脾髒就像諫臣大夫,接受其他四臟的影響。

心中所記住的事情叫做意,意念中儲存的(長期記憶)叫做志,根據記憶進行思維變化叫做思考,根據思考進一步發散想象叫做慮,根據慮的情形來判定事物叫做智。意念是脾藏儲存的東西。

嘴脣是脾臟的外在表現器官,脾氣通達於嘴脣,嘴脣健康就能夠分辨五穀的味道,所以說嘴脣是戊,舌脣是己,(脾氣)循環於脾臟,向上經過下巴和麪頰,再經過嘴脣到達外面,然後返回脾臟。

榮華於舌,外主肉,內主味,脾重二斤三兩,扁廣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臟。神名俾俾主藏營,(一作意,)秩祿號為意臟,隨節應會,故曰脾藏營,營舍意,在氣為噫,在液為涎。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實則腹脹涇溲不利。脾氣虛則夢飲食不足,得其時則夢築垣蓋屋。

白話文:

舌頭的顏色紅潤光澤,表示身體氣血充足。在體內,脾臟主管肉和消化味覺,其重量約二斤三兩,寬三寸,長五寸,裡麪包含半斤的脂肪,用於包裹血液,溫暖五臟六腑。司管脾臟的保護神稱為俾俾,它負責儲藏血液。脾臟也稱為「意臟」,因為它會隨著季節氣候變化而調整運作,所以說脾臟儲藏血液,血液滋養意臟。意臟的機能會表現在呼吸系統(氣),以及口水分泌(液)。

如果脾氣虛弱,會導致四肢無力、五臟失調;如果脾氣過盛,會引起腹脹、小便不利。脾氣虛弱的人容易在夢中夢見食物不夠吃,到了飲食適宜的節氣,則容易夢見建造房屋。

脾氣盛則夢歌樂,體重,手足不舉。厥氣客於脾則夢丘陵大澤壞屋風雨。凡脾臟象土,與胃合為腑,其經足太陰與陽明為表裡,其脈緩,相於夏,旺於季夏。脾者土也,敦而福,敦者厚也。萬物眾色不同,故名曰得福者廣也。萬物懸根掛莖,其葉在巔,蜎蜚蠕動,𦣛蠷喘息,皆蒙土恩德則為緩,恩則為遲,故令太陰緩而遲。尺寸不同,酸鹹苦辛,大妙而生,互行其時,而以各行皆不群行,儘可常服。

白話文:

脾氣旺盛的人常常做夢唱歌作樂,身體沉重,手腳無力。厥氣侵犯脾臟,則做夢夢見丘陵、沼澤、破屋和風雨。

脾臟屬土,與胃臟合稱腑,經脈屬於足太陰,與陽明經互為表裡,脈搏緩慢,與夏季相應,在季夏旺盛。脾臟屬土,厚重而福氣。萬物各有不同的顏色,因此稱為「得福者廣」。萬物懸垂在根莖上,樹葉生長在頂端,爬蟲走獸蠕動,昆蟲喘息,都蒙受著土地的恩澤,所以脾臟使得脈搏緩慢、遲緩。

尺寸、酸甜苦辣各有不同,但都能滋養身體,交替運作,不會同時出現,可以經常服用。

土寒則溫土,熱則涼土。有一子名曰金懷,挾抱之不離其身,金乃畏火,恐熱來熏,遂棄其母,逃於水中,水為金子而藏火神,閉門塞戶內外不通,此謂冬時土失其子,其氣衰微,水為洋溢浸漬其地,走擊皮膚,面目浮腫,歸於四肢。愚醫見水直往下之,虛脾空胃,水遂居之,肺為喘浮,肝反畏肺,故下沉沒,下有荊棘,恐傷其身,避在一邊,以為水流。

白話文:

當脾胃虛寒時就溫補脾胃,當脾胃有熱時就清熱瀉火。脾胃有一個兒子叫金懷,一直被緊緊抱在懷裡。金懷很怕火,擔心熱氣薰染,於是就離開了母親,逃到了水裡。水裡有火神卻藏著金子,金懷關閉了門窗,內外不通。這就是說,冬天時脾胃失去了兒子,氣血衰弱,水氣泛濫浸漬脾胃,襲擊皮膚,導致面部浮腫,四肢腫脹。愚昧的醫生直接用瀉下藥驅水,虛弱了脾胃和胃,水氣就積居其中。肺部因水氣而喘息,肝臟又害怕肺,所以下沉隱沒。下方有荊棘,擔心會傷到自己,就躲避到了一邊,以為是水流。

心衰則伏,肝微則沉,故令脈伏而沉,上醫遠(一作來)占,因轉孔穴,利其溲便,遂通水道,甘液下流,停其陰陽,喘息則微,汗出正流。肝著其根,心氣因起,陽行四肢,肺氣亭亭,喘息則安。腎為安聲,其味為咸,倚坐母敗,洿臭如腥。土得其子,即成為山,金得其母,名曰丘矣。

白話文:

當心力衰弱時,脈膊會隱伏,肝功能微弱時,脈膊會下沉。因此,讓脈搏隱伏而下沉。高明的醫師會據此占卜病情,旋轉穴位以利尿通便,疏通水道,讓甘甜津液下降,陰陽調和,喘息逐漸減弱,汗液正常流出。肝臟是根本,心氣因此振作,陽氣流遍四肢,肺氣充盈,喘息也就平穩了。腎臟掌管聲音,它的味道是鹹的。依靠坐姿,可以強健腎臟,排出的氣味腥臭。土得到水就能形成山,金得到土就能形成山丘。

四時之序,逆順之變異也。然脾脈獨何主,脾脈者,土也。孤臟以灌四旁者也。其善者,不可得見惡者,可見惡者,何如其來。如水之流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如鳥之喙者,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四肢沉重不舉。不及則令人九竅壅塞不通,名曰重強。脾脈來而和柔相離,如雞踐地曰平。

白話文:

四季運行,陰陽變化規律有序。然而,脾脈卻有特殊的主導作用,脾脈屬土,它猶如孤臟一樣灌溉著身體的四肢。

如果脾脈好,一般不會出現什麼症狀。但如果脾脈不好,就會出現一些症狀。這些症狀是如何產生的?

就像水流一樣,如果脾脈太過旺盛,則會導致病症表現在身體外部。就像鳥嘴一樣,如果脾脈虛弱,則會導致病症表現在身體內部。

脾脈太過會讓人四肢沉重無力。脾脈虛弱會讓人九竅不通,稱為「重強病」。

脾脈的狀態如果平和,不偏不倚,就像雞踩在地上一樣,稱為「平脈」。

長夏以胃為本,脾脈來實而盈數,如雞舉足曰脾病。脾脈來堅銳如雞之喙(雞一作鳥),如鳥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真脾脈至,弱而乍疏乍散(一作數),色黃青不澤,毛折乃死。長夏胃微濡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無胃曰死,濡弱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脾藏營,營舍意,憂愁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悶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死於春。足太陰氣絕則脈不營其口唇。

白話文:

夏季以胃氣為重。脾脈浮現有力而數目多,像雞舉腿一樣,說明脾臟有病。脾脈來得堅硬尖銳,像雞嘴或鳥爪一樣,或者像屋頂漏水、流水一樣,說明脾臟已經衰竭。真正的脾脈微弱,時而疏散時而頻繁,顏色發黃發青,毛髮枯萎,說明脾臟已死。

夏季胃氣微弱,說明身體健康。但如果胃氣過弱,脾臟可能就有問題。完全沒有胃氣,則代表死亡。胃氣微弱並有硬塊,說明是冬天的病。硬塊嚴重,說明是現在的病。

脾臟儲藏體內的營養液,營養液滋養心神。如果憂愁不解,就會傷心神。心神受傷,就會鬱悶煩亂,四肢無力,毛髮枯萎,膚色蒼白,死於春天。

足太陰脾經的氣血耗盡,就會導致脈搏不能滋養口脣。

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脈弗營則肌肉濡,肌肉濡則人中滿,人中滿則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篤乙死,木勝土也。脾死臟浮之大緩(一作堅),按之中如覆杯潔潔狀如搖者死。六月季夏建末也,坤末之間土之位,脾旺之時,其脈大阿阿而緩曰平,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脾,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易治,反得微澀而短者,是肺之乘脾,子之乘母為實邪,雖病自愈。反得眩而長者,是肝之乘脾,木之剋土,為賊邪大逆,十死不治。

白話文:

嘴脣是肌肉的根本。脈絡不運行,肌肉就會濕潤;肌肉濕潤,人中就會飽滿;人中飽滿,嘴脣就會外翻。嘴脣外翻,表明肌肉先死亡,甲木會剋乙土,這是木剋土的象徵。脾臟死亡,浮腫嚴重(另有版本作堅硬),按壓時像覆蓋的杯子一樣圓潤,搖晃時會發出聲響,則表示死亡。

六月季夏是坤卦結束的時候,這是土的位置,也是脾臟旺盛的時期。此時脈搏大而緩和,稱為「平脈」。如果脈搏反過來浮大而洪大,說明心火亢盛入侵了脾臟,母強凌子,為虛邪。這種情況雖然有病,但容易治療。如果脈搏反過來微澀而短,說明肺氣亢盛入侵了脾臟,子強犯母,為實邪。這種情況雖然有病,但會自行痊癒。如果脈搏反過來眩疾而長,說明肝氣亢盛入侵了脾臟,木剋土,為賊邪大逆,十死無生。

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脾,水之凌土為微邪,雖病即瘥。

白話文:

一旦遇到沉重濕滑的症狀,這是腎水侵犯脾土,水氣過多沖剋土氣所致,屬於輕微的病症,雖然會生病,但很快就能痊癒。

右手關上陰絕者,無脾脈也。苦少氣下利腹滿身重,四肢不欲動,善嘔,刺足陽明治陽。右手關上陰實者,脾實也。苦腸中伏伏如堅狀,大便難,刺足太陰治陰。

白話文:

右手關脈上出現陰脈消失的情況,表示脾脈已經耗盡。患者會有元氣不足、腹瀉、腹部脹滿、身體沉重、四肢懶得動等症狀,而且容易嘔吐。這時,應針灸足陽明經穴位,以調節陽氣。

右手關脈上出現陰脈實盛的情況,表示脾氣太盛。患者會感到腹部中有東西堵塞,就像硬塊一樣,導致排便困難。這時,應針灸足太陰經穴位,以調節陰氣。

脾脈長長而弱,來疏去穊(一作數),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病,四至脫精,五至死,六至命盡,足太陰脈也。

白話文:

脾脈又細又長而軟弱,脈搏來得緩慢、散亂而無力,再至時脈搏平穩,第三至時脈搏脫離常軌,第四至時精氣耗損,第五至時瀕臨死亡,第六至時生命終了。這是足太陰脾經脈象。

脾脈急甚為瘛瘲,微急為膈中滿,食飲入而還出,後沃沫,緩甚為痿厥,微緩為風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無疾。大甚為擊僕,微大為脾疝氣裹大膿血在腸胃之外,小甚為寒熱,微小為消癉,滑甚為㿗癃,微滑為蟲毒蛔,腸鳴熱澀,甚為腸㿗,微澀為內潰,多下膿血。

白話文:

  • 脾脈脈搏非常快,是癲癇的徵兆;脈搏稍快,是膈肌脹滿,吃東西後又吐出來,還吐泡沫;脈搏很慢,是痿厥;脈搏稍慢,是風痿,四肢不能動彈,但心智清醒,好像沒病一樣。
  • 脈搏非常大,是心臟受到衝擊而導致昏厥;脈搏稍大,是脾臟疝氣,大膿血積聚在腸胃之外;脈搏很小,是寒熱交替;脈搏稍小,是消瘦衰弱;脈搏非常滑,是便祕;脈搏稍滑,是寄生蟲中毒,腸鳴熱澀;脈搏很澀,是腸道潰瘍,會排出大量的膿血;脈搏稍澀,是內部潰爛。

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病少氣。其軟而散色不澤者,當病足䯒腫,若水狀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當風。

白話文:

脾脈搏動堅硬而綿長,脈象呈現黃色,容易氣虛。脾脈搏動柔軟而渙散,脈象色澤晦暗,主症是足部腫脹,就像水一樣。若是黃脈來勢洶洶,脈象寬大而虛浮,表示腹中積聚氣滯,這是一種稱為「厥疝」的病症,女性也有可能患此病。當女性患有此病,會導致四肢出汗,容易吹風著涼。

扁鵲曰:脾有病則色萎黃,實則舌本強直,虛則多癖善吞注利,其實若陽氣壯,則夢飲食之類。脾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噫,在志為思,思傷脾。精氣並於脾則飢。音主長夏,病變於音者,取之經。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酸痿厥,精時自下則病精,是故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守失而陰虛,虛則無氣,無氣則死。

白話文:

扁鵲說:脾臟有病,面色就會發黃。脾實則舌根強硬,脾虛則容易腹脹、愛吃東西、大便稀溏。脾氣充足,陽氣旺盛,就會夢到吃東西。脾臟主掌聲音為歌唱,主掌情緒為嘆息,主掌心志為思考。過度思考會損傷脾臟。精氣聚於脾臟,就會感到飢餓。音樂主司夏令時節,如果出現音變,就要從經絡上探查原因。恐懼焦慮而不能釋懷,就會損傷精氣。精氣受損,骨頭就會酸軟無力。精氣長期下行,就會引起精氣流失的疾病。所以,五臟之中,主藏精氣的脾臟尤為重要,切不可損傷。脾臟受損,則守藏失職,陰氣虛弱。陰虛則氣血不足,氣血不足則會死亡。

病先發於脾,閉塞不通,身痛體重,一日之胃而腹脹,二日之腎少腹腰脊痛,脛酸,三日之膀胱背膂筋痛小便閉,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

白話文:

疾病最初起源於脾臟,脾臟閉塞不通暢,導致全身疼痛和沉重感。第一天的胃病會導致腹脹,第二天的腎病會出現小腹、腰脊疼痛和腿部痠痛,第三天的膀胱病會引發背部、脊髓、筋脈疼痛和小便不通暢。如果十天內病情得不到緩解,則可能死亡。冬季的人應該早睡早起,而夏季的人則可以晚睡晚起。

病在脾,日昳慧,平旦甚,日中持,下晡靜。(《素問》作日出甚。王冰云,日中持者,繆也)。假令脾病東行,若食雉兔肉及諸木果實,得之不者,當以春時發,得病以甲乙日也。

白話文:

脾臟有病,到了下午就靈活敏捷,天亮時症狀特別嚴重,到了中午時有所好轉,傍晚症狀平靜。(《素問》中寫作天亮時症狀嚴重。王冰解釋說,「到了中午時有所好轉」是說,症狀減輕緩解了) 假設脾臟的疾病向東移動,如果食用了雉雞和兔肉以及各種水果,沒有好轉,應該在春天發作,發病的時間在甲乙日。

凡脾病之狀,必身重善飢,足痿不收(《素問》作善肌肉痿足不收,《甲乙》作苦飢,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腳下痛,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取其經,足太陰陽明少陰血者。

白話文:

所有脾臟疾病的症狀,通常會有身體沉重、容易飢餓,足部肌肉萎縮而無法收縮(《素問》記載為肌肉萎縮,無法收縮足部;《甲乙經》記載為經常飢餓,肌肉萎縮,無法收縮足部),走路容易跌倒,腳下疼痛,虛弱時會腹部脹滿、腸鳴,拉肚子且食物無法消化,取氣血運行於脾經、胃經、腎經,且血虛的人中。

脾脈沉之而濡,浮之而虛,苦腹脹煩滿,胃中有熱,不嗜食,食而不化,大便難,四肢苦痹時不仁,得之房內,月使不來,來而頻並。

白話文:

脾的脈象按壓時沉穩而滋潤,浮表時空虛。患者常感腹脹、煩悶、飽脹,胃中有熱,食慾不振,食物不消化,大便困難,四肢痠痛麻木,有時失去知覺。這些症狀是由性行為引發的,月經不來,或者來得很頻繁。

脾病其色黃,飲食不消,腹苦脹滿,體重節痛,大便不利,其脈微緩而長,此為可治,宜服平胃丸瀉脾丸茱萸丸附子湯。春當刺隱白,冬刺陰陵泉,皆瀉之。夏刺大都,季夏刺公孫,秋刺商丘,皆補之。又當灸章門五十壯,背第十一椎百壯。

白話文:

脾胃疾病時,面色發黃,進食後消化不良,腹部脹滿,身體關節疼痛,大便不通暢,脈搏微弱、緩慢且細長,這些都是可治療的症狀。

此時宜服用平胃丸、瀉脾丸、茱萸丸、附子湯。

春季刺血於隱白穴,冬季刺血於陰陵泉穴,這些都是瀉法的治療方式。

夏季刺血於大都穴,仲夏季節刺血於公孫穴,秋季刺血於商丘穴,這些都是補法的治療方式。

此外,還需要在章門穴灸五十壯,在背部第十一椎灸一百壯。

邪在脾胃肌肉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飢。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陰陽俱有餘,若俱不足則有寒有熱,皆調其三里。

白話文:

如果病邪在脾胃,就會肌肉疼痛。陽氣過剩,陰氣不足,會出現胃熱、容易飢餓。陽氣不足,陰氣過剩,會出現胃寒、腸鳴、腹痛。陰陽兩氣都過剩或都不足,就會出現寒熱交替,都要針灸足三里穴來調節。

有所擊僕,若醉飽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脾傷則中氣陰陽離別,陽不從陰,故以三分候死生。

脾中風者,翕翕發熱,形如醉人。腹中煩重,皮肉瞤瞤而短氣也,脾中寒。

脾水者,其人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小便難。

白話文:

若在醉酒飽食後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脾傷,則中氣陰陽分離,陽不從陰,故以三分之候預測生死。

脾中風者,表現為脈象浮動發熱,形貌如醉人。腹中煩悶沉重,皮肉發緊而短氣。脾中寒者,表現為腹大,四肢沉重,津液不生,只感少氣,小便困難。

脾脹者善噦,四肢急(一作實),體重不能衣(一作收),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堅,其脾為約。脾約者,其人大便堅小便利而反不渴。

白話文:

脾臟脹大的表現:容易嘔吐,四肢感到緊繃(另一種說法是僵硬),身體沉重得無法穿衣服(另一種說法是縮小),足陽明脈浮現且滯澀。脈浮表示胃氣旺盛,脈澀表示小便頻繁。脈浮和脈澀同時出現,會導致糞便乾結。這種情況下,脾臟被束縛了。脾臟被束縛的人,大便乾硬且小,小便卻很頻繁,但卻不口渴。

脾氣弱,病利下白腸垢,大便堅不能更衣,汗出不止,名曰脾氣弱,或五液注下青黃赤白黑。

白話文:

脾氣虛弱,導致病延至腸道,排出白色垢物,大便乾結難以排放,汗水不止,稱為脾氣虛弱。或是有五液(青、黃、赤、白、黑)流入腸道。

寸口脈弦而滑,弦則為痛,滑則為實。痛即為急,實即為踴,痛踴相搏,胸脅搶急。趺陽脈浮而澀,浮即胃氣微,澀即脾氣衰,微衰相搏,即呼吸不得,此為脾家失度。

白話文:

寸口脈搏弦而滑,弦象徵疼痛,滑象徵實熱。疼痛就意味著急迫,實熱就意味著心悸氣短,疼痛和心悸交加,就會導致胸脅憋悶不適。趺陽脈搏浮而澀,浮象徵胃氣不足,澀象徵脾氣虛弱,不足和虛弱交加,就會導致呼吸困難,這是脾胃功能失調所致。

寸口脈雙緊即為入,其氣不出,無表有里,心下痞堅。

白話文:

寸口脈搏雙方都緊,代表邪氣已深入裏層,身體的氣無法外發,雖然外表沒有症狀,但體內已受邪氣侵襲,心窩部位瘀結堅硬而痛。

趺陽脈微而澀,微即無胃氣,澀則傷脾。寒在於膈,而反下之,寒積不消,胃微脾傷,穀氣不行,食已自噫,寒在胸膈,上虛下實,穀氣不通,為閉塞之病。

白話文:

趺陽脈搏微弱且澀滯,微弱表示胃氣不足,澀滯則傷及脾臟。寒氣在膈肌,卻反過來瀉下,寒氣積聚不消,胃氣微弱,脾臟受損,穀氣無法運行,吃完食物就會自動嘔吐出來。寒氣在胸膈部位,上面虛弱,下面實熱,穀氣無法通行,導致閉塞不通的疾病。

寸口脈緩而遲,緩則為陽,衛氣長,遲則為陰榮氣促(一云不足)。榮衛俱和,剛柔相得,三焦相承,其氣必強。

白話文:

寸口的脈搏緩慢而遲鈍,緩慢表示陽氣旺盛、衛氣充足,遲鈍表示陰氣旺盛、營氣不足。如果營衛之氣都調和,剛柔相濟,三焦相通,這樣人的氣血一定強盛。

趺陽脈滑而緊,滑即胃氣實,緊即脾氣傷,得食而不消者,此脾不治也。能食而腹不滿,此為胃氣有餘,腹滿而不能食,心下如飢,此為胃氣不行,心氣虛也。得食而滿者,此為脾家不治。

白話文:

趺陽脈象滑動且緊繃,滑動表示胃氣過於旺盛,緊繃表示脾氣受傷。吃了東西卻無法消化的,是脾臟的功能異常。能進食但肚子不脹滿,表示胃氣過剩。肚子脹滿且無法進食,心窩卻感覺飢餓,表示胃氣失調,心氣虛弱。進食後覺得飽脹,表示脾臟的功能異常。

病人鼻下平者,胃病也。微赤者病發癰,微黑者有熱,青者有寒,白者不治。唇黑者胃先病,微燥而渴者可治,不渴者不可治,臍反出者,此為脾先落(一云先終)。

白話文:

鼻下皮膚平坦:胃病。 鼻下皮膚微紅:易生瘡癰。 鼻下皮膚微黑:有熱症。 鼻下皮膚發青:有寒症。 鼻下皮膚發白:病情難治。 嘴脣發黑:胃病發作。 嘴脣微乾且口渴:可治。 嘴脣不渴:難治。 肚臍外凸:脾氣先虛弱(或說脾氣已終)。

凡人病脈已解,而反暮微煩者,人見病者瘥安而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穀,故令微煩,損谷則愈。

白話文:

凡是人的病情已經解決,卻在傍晚時分又感到輕微煩躁不安,這是因為旁人看到病人已經痊癒,就強迫病人多吃東西。脾胃的元氣仍然虛弱,不能夠消化食物,所以導致病人感到輕微的煩躁不安。如果減少食物的攝取,煩躁不安的症狀就會好轉。

診得脾積,脈浮大而長,飢則減,飽則見䐜起,與谷爭減,心下累累如桃李起,見於外腹滿嘔泄,腸鳴,四肢重,足脛腫,厥不能臥,是主肌肉損,色黃也。

白話文:

診斷為脾積,脈象浮大而有力,飢餓時脈象會減弱,飽食後脈象變得明顯,食量會因脈象而減少,腹部感覺有硬塊,就像桃子和李子堆積在一起一樣。外表上小腹脹滿,嘔吐腹瀉,腸鳴,四肢沉重,小腿腫脹,疲憊不堪,無法平躺。這表明肌肉受損,面色發黃。

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如大盤,久久不愈,病四肢不收,黃癉,食飲不為肌膚,以冬壬癸日得之,肝病傳脾,脾當傳腎,腎適以冬旺,旺者不受邪,脾復欲還肝,肝不肯受,因留結為積,故知痞氣以冬得之。

白話文:

脾臟發生積滯,稱為痞氣,它會堆積在胃脘,就像一塊大盤子一樣,久久不散。患者的四肢會無力,皮膚泛黃,進食後無法吸收營養,讓肌肉消瘦。這種病症是在冬天壬癸日發生的,起因是肝臟的問題傳染到脾臟,脾臟本該傳遞給腎臟,但腎臟在冬天旺盛,旺盛之時不容易被外邪侵犯。脾臟想把痞氣傳回肝臟,但肝臟不願意接受,因此痞氣就滯留下來形成積聚。所以說,痞氣是在冬天發生的。

脾病,其色黃體青,失溲直視,唇反張,爪甲青,飲食吐逆,體重節痛,四肢不舉,其脈當浮大而緩。今反弦急,其色當黃而反青者,此是木之剋土為逆,十死不治。

白話文:

脾臟疾病的症狀:皮膚發黃、身體肌肉軟弱無力、小便失禁、眼睛直視、嘴脣發黑且外翻、指甲青色、飲食嘔吐、身體沉重、關節疼痛、四肢無力,其脈象應浮、大而緩慢。但現在脈象弦急,顏色應黃而發青,這是由於五行中木剋土導致的病症逆轉,十個人中有十個都會死亡。

宮音人者,主脾聲也。脾聲歌,其音鼓,其志愁,其經足太陰,厥逆陽明則榮衛不通,陰陽翻祚。陽氣內擊,陰氣外傷,傷則寒,寒則虛,虛則舉體消瘦,語音沉澀如破鼓之聲,舌強不轉而好嚥唾,口噤唇黑,四肢不舉,身重如山,便利無度,甚者不可治,依源麻黃湯主之(方在別卷中)。又言聲優懼,舌本捲縮,此是木剋土。

白話文:

脾主聲音。脾氣歌唱,其音像鼓聲,其志氣憂鬱。脾經絡為足太陰,如果脾陽虛弱,陽明經氣上逆,則營血和衛氣不能運行通暢,陰陽顛倒。陽氣內攻,陰氣外傷,受傷則寒,寒則虛弱,虛弱則身體消瘦,說話聲音低沉晦澀,像破鼓聲一樣,舌頭強硬轉動不靈活,喜歡吞嚥唾液,口不能張閉,嘴脣發黑,四肢癱軟不能動,身體沉重如山,大小便不受控制,嚴重者難以治療,應根據病源採用麻黃湯治療(具體方劑見別卷)。另外,如果聲音嘶啞害怕,舌根捲曲,這是木火剋制土,屬於肝火太旺影響脾胃。

陽擊陰,陰氣伏,陽氣起,起則實,實則熱,熱則悶亂,體重不能轉側,語聲拖,聲氣深不轉而心急,此為邪熱傷脾,甚則不可治,若唇雖萎黃,語音若轉可治。

白話文:

太陽陽氣侵入太陰陰氣,陰氣被壓制,陽氣旺盛,陽氣旺則身體感到飽滿,飽滿則發熱,發熱則胸悶煩躁,身體沉重難以翻身,說話聲音拖拉,氣息深沉而無法順暢,同時伴有心急的症狀。這是因為邪熱損傷了脾臟,嚴重了就難以治療。如果嘴脣雖然發黃萎縮,說話聲音能夠轉動,這種情況則可以治療。

脾病為瘧者,令人寒,腹中痛,熱則腸中鳴鳴,已汗出,恆山丸主之(方見別卷中),若其人本來少於瞋怒而忽反常,瞋喜無度,正言而鼻笑不答於人,此脾病,聲之候也。不盈旬月,禍必至矣。陰陽之疾,經絡之源,究尋其病,取其所理,然後行治,萬無遺一也。

白話文:

脾臟患病的人容易發冷,肚子會疼痛。發熱時,腸子會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汗出後,可以用恆山丸治療(具體方法見其他卷)。如果一個人原本脾氣較為溫和,但突然變得異常,容易生氣或狂喜,對別人說話卻面露嘲笑而不回答,這也是脾臟疾病的徵兆。如果不滿一個月,就會出現大禍。陰陽的疾病源於經絡。找出病因,根據病因進行治療,這樣才能治癒所有疾病。

黃為脾,脾合肉,黃如䱉腹者吉,脾主口唇,唇是脾余,其人土形相比於上宮黃色,大頭圓面美,肩背大腹,好股胻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稱,行安地舉足,心平好利,人不喜權勢,喜附人,耐秋冬,不耐春夏,春夏感而生病,主足太陰敦敦,然脾應月,月有虧盈。脾小大隨人唇大小,上唇厚,下唇薄,無齶齦唇缺破,此人脾不正。

白話文:

黃色代表脾臟,脾臟與肌肉相關。如果臉色黃潤有光澤,像鯉魚肚子一樣,表示脾氣健旺。脾臟主掌口脣,嘴脣是脾臟多餘的氣血所化。脾臟健康的人,身材較為強壯健碩,頭部較大,臉龐圓潤美觀,肩背寬廣,腹部較大,臀部和大腿較小,手腳肉多,身材勻稱。走路穩健,性格平穩,喜歡追求利益,不擅長權術,樂於與他人親近。耐受秋冬,不耐春夏,春夏季節容易生病,主掌足太陰經的運作。

脾臟的大小與嘴脣的大小相關,上嘴脣厚,下嘴脣薄,牙齦完好無缺,嘴脣沒有破損,表示脾臟健康。如果嘴脣不正,說明脾臟功能異常。

揭聳唇者則脾高,高則實,實則熱,熱則季脅痛,滿唇垂而大。不堅者則脾下,下則虛,虛則危,危則寒,寒則身重不能行步,唇堅者,則脾堅,堅則臟安,安則不病,唇上下好者,則脾端正,端正則脾胃和利,人無病。唇偏舉者,則脾偏痛好脹。凡人分部中陷起者,必有病生。

白話文:

嘴脣向上翹,說明脾胃氣血旺盛;旺盛則實,實則上火,上火則季脅(肋骨下方兩側)疼痛,嘴脣飽滿下垂且較大。嘴脣沒有光澤,說明脾胃氣血虛弱;虛弱則危險,危險則寒冷,寒冷則全身沉重而難以行走。嘴脣顏色鮮豔,說明脾胃強健;強健則臟腑安康,安康則無病。嘴脣上下色澤均勻,說明脾胃功能正常,人體沒有疾病。嘴脣偏向一側翹起,說明脾胃偏痛且容易脹氣。凡是人體局部區域凹陷或突出,必定會導致疾病產生。

胃陽明為脾之部,而臟氣通於內,外部亦隨而應之。沉濁為內,浮清為外,若表病外入,所部則起,起則前瀉陽,後補陰,若里病內出,所部則陷,陷則前治陰後治陽,陽則實熱,陰則虛寒。寒主外,熱主內,凡人死生休否則臟神前,變形於外,人脾前病,唇則焦枯無潤。

白話文:

胃陽明經是脾臟所屬的經絡。而臟腑之氣不僅通達內部器官,也會影響到外部。沉濁的氣屬於內部,浮清的氣屬於外部。如果外部病邪入侵,那麼相關聯的部位就會發生反應。反應先是陽氣外瀉,然後陰氣內補。如果內部病邪向外發作,那麼相關聯的部位就會出現虛陷。虛陷之後,首先治療陰虛,然後再治療陽虛。陽虛會導致實熱,陰虛會導致虛寒。寒氣主治外部,熱氣主治內部。一個人是否生長健康都取決於臟腑精氣的旺盛與否。臟腑精氣的變化會反映在身體外形上。脾臟有問題,嘴脣就會發焦發枯,失去潤澤。

若脾前死,唇則干,青白漸縮,急齒噤不開,若天中等分,墓色應之,必死不治,看色厚薄,決判賒促,賒則不盈四百日內,促則旬朔之間。脾病少愈而猝死何以知之?曰青黑如拇指靨點見顏頰上,此必卒死,脾絕十二日死,何以知之?口冷足腫腹熱,臚脹泄利,不覺其出時(一曰五日死,)面青目黃者五日死。病人著床,心痛氣短,脾竭內傷,百日復愈,欲起傍徨。

白話文:

如果脾臟前面已經壞死,嘴脣就會乾枯,青白色逐漸收縮,牙齒緊咬無法打開。如果上腹部位顏色均勻,墓地般的顏色出現,必定會死亡無法救治。根據面色深淺,可以判斷過世的時間長短。如果顏色較淺,大約在四百天之內。如果顏色較深,大約在十天到一個月之內。

脾臟疾病為什麼會突然死亡,怎麼知道?病人的臉頰上出現青黑色的拇指印一樣的斑點,這必定會突然死亡。

脾臟壞死十二天後死亡,怎麼知道?病人的嘴巴發冷、腳腫脹、腹部發熱、腹脹、腹瀉,自己都不知道什麼時候排便(有的說五天內死亡)。面色青黃,五天內死亡。

病人躺牀上,心痛氣短。脾臟衰竭,內部受傷。一百天後恢復健康,想要起身卻站不穩走不動。

因坐於地,其亡倚床能治此者,可謂神良。又面黃目赤不死。黃如枳實死。吉凶之色,在於分部霏霏,而見黑黃,入唇必病,不出其年。(其穴在鼻上當兩眼是其分部位也。)若年上不應,三年之內,禍必應也。

白話文:

由於長時間坐在地上,有些人缺乏倚靠牀鋪的支撐,能治療此病的人,可說是神醫。此外,面色發黃、眼睛發紅者不會死亡。面色發黃如橘子,則會死亡。吉凶的徵兆,在於臉色分佈不均,並出現黑色和黃色,如果黑色或黃色侵入嘴脣,必定會生病,並且活不過一年。(臉色分佈不均的部位在鼻子上方,對齊雙眼之間。)如果在一年內沒有出現徵兆,那麼三年內必定會出現災禍。

季夏土脾,脈色黃,主足太陰脈也,其脈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應在背俞與舌本。中封在內踝前一寸大筋里宛宛中,脈本從中封上四寸是也。其脈根於隱白,隱白在足大趾端內側是也。其筋起於足大趾之端內側,上結於內踝。其直者,上結於膝內輔骨;上循陰股,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結於臍,循腹裡,結於脅,散於胸中,其內者著於脊。

白話文:

夏天屬土,對應脾臟,脈色為黃,主導足太陰經。足太陰經的脈絡起點位於腳踝內側前緣一寸處的筋凹中,對應背後背俞穴和舌根。腳踝內側前緣一寸處的筋凹中就是足太陰經脈絡的起點。足太陰經的脈絡根源於隱白穴,隱白穴位於大腳趾內側端。足太陰經的筋絡起始於大腳趾內側端,向上與腳踝內側相連接。足太陰經脈絡的直行部分,向上與膝蓋內側輔骨相連接;再向上沿大腿內側,與大腿相連接,並聚集於生殖器處;再向上與肚臍相連接,再沿著腹壁內側,與肋骨相連接,最後散佈於胸腔之內;而足太陰經脈絡的內行部分,則連接於脊柱。

其脈起於足大趾之端,循趾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臑內,循胻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循膝骨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合足陽明為表裡,陽明之本在厲兌,足趺上大趾間上三寸骨解中也。同會於手太陰。

白話文:

它的經脈從腳大拇指的頂端開始,沿著腳趾內側的白色肉邊,經過腳踝骨,向上到內踝前方,再向上到小腿內側,沿著腓骨後面,與厥陰經交會,向上沿著膝蓋骨內側前方,進入腹部,連接脾臟並與胃相通,向上經過橫膈膜和咽喉,連接舌根,分佈在舌頭下方。它的支脈,又從胃部分離,向上進入橫膈膜,通向心臟,與足陽明經互相表裡。陽明經的源頭在「厲兌」,位於腳背上,大拇指和腳趾之間,往上三寸的骨縫中。它在手上與太陰肺經會合。

其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後一寸,別走陽明。其別者,入絡腸胃。主脾生病,實則胃熱,熱則腹中切痛,痛則陽病,陽脈反大於寸口三倍,病則舌強筋轉,卵縮牽陰股,引髀痛,腹脹身重,飲食不下,煩心,心下急注脾。脾病虛則胃寒,寒則腹中鼓脹,脹則陰病,陰脈反小於寸口一倍。

白話文:

足太陰脾經的支脈,稱為「公孫穴」,位於膝蓋內側上方一寸處,然後分支出另一支,進入陽明胃經。這支支脈,會連接腸胃。

當脾臟生病,如果是實證(邪氣較盛),就會出現胃熱,胃熱就會導致腹中劇烈疼痛。疼痛主要是陽氣過盛,陽脈會比寸口脈大三倍。其他症狀還包括舌頭強硬、筋脈攣縮、睪丸收縮、陰囊疼痛、大腿疼痛、腹部脹滿、身體沉重、飲食不下、心煩、心下急躁,以及脾臟受到影響。

而當脾臟生病,如果是虛證(邪氣較弱),就會出現胃寒,胃寒就會導致腹中脹氣。脹氣主要是陰氣過盛,陰脈會比寸口脈小一倍。其他症狀還包括舌苔白膩、脈搏虛弱、四肢無力、畏寒怕冷、腹瀉、食慾不振等。

病則泄水不能臥而煩,強立股膝內痛。苦筋折扭之,扭之者,脈時綴綴動也。發動甚者死不治。

白話文:

病症:腹瀉、不能平躺且感到煩躁不安,勉強站立時,股膝內側疼痛。折扭筋骨可以減輕疼痛,但這表示脈絡間歇性跳動。若發作嚴重者,則無法治癒。

四季之月各餘十八日,此為四季之餘日,主脾胃,黃肉隨病也(一作內陽病)。其源從太陰陽明相格節氣,相移三焦,寒濕不調,四時關格而起,則臟腑傷疴,隨時受癘,陽氣外泄,陰氣內伏,其病相反。若腑虛則陰邪所加,頭重頸直,皮肉強痹。若臟實則陽疫所傷,蘊而結核起於喉頸之側,布毒熱於皮膚分肉之中,上散入髮際下,貫顳顬,隱隱而熱,不相斷離,故曰黃肉隨病也。

白話文:

每個月中都有剩餘的 18 天,這叫做「四季之餘日」,主要掌管脾胃,黃肉症會隨着不同疾病而出現(另一說法是內陽虛症)。黃肉症的成因源自於太陰經(脾經)與陽明經(胃經)交會的節氣,相交相移於三焦經,寒濕不調,四季關格而起,造成臟腑受傷疾病,隨時間而有不同的病症表現。陽氣外泄,陰氣內伏,其病症表現相反。如果腑(脾胃)虛弱,則會受陰邪所侵,出現頭重、頸部僵直,皮膚與肌肉強硬、麻痺。如果臟(肝)實熱,則會受陽邪所傷,在喉嚨與頸部側邊形成結核,毒熱擴散至皮膚及肌肉,在髮際向上散佈,向下貫穿太陽穴與後腦,持續隱隱發熱,不相斷離,因此稱為「黃肉隨病」。

扁鵲曰:灸肝脾二俞主治丹毒。四時隨病當依源補瀉,虛實之病,皮肉隨熱則須鐮破敷貼,方咒促治,疾無逃矣。

白話文:

扁鵲說:用灸法治療肝臟和脾臟的俞穴,可以治療丹毒。根據一年四季不同的病症,需要根據病情的來源而進行補益或瀉泄。虛症和實症,如果皮膚和肌肉有熱,就需要用鐮刀破開傷口,敷貼藥物,同時配合咒語,加快治療速度,這樣疾病就無處逃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