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四 婦人方下 (9)

回本書目錄

卷四 婦人方下 (9)

1. 小牛角䚡散

治帶下五賁;一曰熱病下血;二曰寒熱下血;三曰經脈未斷,為房事則血漏;四曰經來舉重,傷任脈下血;五曰產後臟開經利。五賁之病,外實內虛方。

牛角䚡(一枚,燒令赤),鹿茸,禹餘糧,當歸,乾薑,續斷(各二兩),阿膠(三兩),烏賊骨,龍骨(各一兩),赤小豆(二升)

上十味治下篩,空腹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千金翼》無鹿茸、烏賊骨)

白話文:

這帖藥用於治療五種婦科出血症狀:一是因熱性疾病導致的下血;二是因寒熱交錯引起的下血;三是月經期間進行房事,導致血漏不止;四是月經期搬提重物,損傷任脈而引發的下血;五是產後子宮功能尚未恢復,導致月經過多。

以上五種出血病症,都是外表看似正常,但實際上體內虛弱的情況下所產生的問題。藥方如下:

燒紅的牛角尖一個,鹿茸、禹餘糧、當歸、乾薑、續斷各二兩,阿膠三兩,烏賊骨和龍骨各一兩,赤小豆二升。

將以上十種藥材研磨過篩成粉,空腹時用酒送服,每次服用量為方寸匕大小,每日三次。(《千金翼》版本的此藥方中,沒有鹿茸和烏賊骨兩味藥材)

2. 龍骨散

治淳下十二病絕產,一曰白帶,二曰赤帶,三曰經水不利,四曰陰胎,五曰子臟堅,六曰臟癖,七曰陰陽患病痛,八曰內強,九曰腹寒,十曰臟閉,十一曰五臟痠痛,十二曰夢與鬼交,宜服之。(淳下一本作腹下。)

龍骨(三兩),黃柏,半夏,灶中黃土,桂心,乾薑(各二兩),石葦,滑石(各一兩),烏賊骨,代赭(各四兩),白殭蠶(五枚)

上十一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白多者加烏賊骨,殭蠶各二兩,赤多者加代赭五兩,小腹泠加黃柏二兩,子臟堅加乾薑、桂心各二兩。以上各隨病增之,服藥三月有子即住藥,藥太過多生兩子,當審方取好藥。寡婦童女不可妄服。

治女子帶下諸病方:

大黃(蒸三斗米下),附子,茯苓,牡蒙,牡丹,桔梗,葶藶(各三兩),厚朴,川芎,人參,當歸,虻蟲,川椒,吳茱萸,柴胡,乾薑,桂心(各半兩),細辛(二兩半)

上十八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日空心酒服二丸,不知加之,以腹中溫溫為度。(一本有麻子、澤蘭,無川椒、葶藶。)

治帶下百病無子,服藥十四日下血,二十日下長蟲及青黃汁出,三十日病除,五十日肥白方:

大黃(破如豆粒,熬令黑色),柴胡,朴硝(各一斤),川芎(五兩),乾薑,川椒(各一升),茯苓(如雞子大一枚)

上七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先食米飲服七丸,不知加至十丸,以知為度。

治帶下方:

枸杞根(一升),生地黃(五升)

上二味㕮咀,以酒一斗,煮取五升,分為三服

治婦人及女子赤白帶下方:

禹餘糧,當歸,川芎(各一兩半),赤石脂,白石脂,阿膠,龍骨,石葦(各一兩六銖),烏賊骨,黃柏,白蘞,黃芩(一用黃連),續斷,桑耳,牡蠣(各一兩)

上十五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空心飲下十五丸,日再,加至三十丸為度。

白話文:

[龍骨散]這方劑適用於治療婦科十二種病症,包括:1. 白帶,2. 赤帶,3. 月經不順,4. 異常懷孕,5. 子宮硬結,6. 腸胃功能失調,7. 性交疼痛,8. 內分泌失調,9. 腹部寒冷,10. 生殖器官閉塞,11. 五臟痠痛,12. 夢遊或精神狀態異常,服用此藥可能有助。

所需藥材有:龍骨(約90克),黃柏,半夏,竈中黃土,桂心,乾薑(各約60克),石葦,滑石(各約30克),烏賊骨,代赭(各約120克),白殭蠶(5枚)。將以上十一種藥材磨成粉末,用酒送服一茶匙的量,一天三次。如果白帶較多,則烏賊骨和白殭蠶可各增加60克;若赤帶較多,則代赭增加至150克;腹部冷可增加黃柏60克;子宮硬結則乾薑和桂心各增加60克。根據病情調整藥量,服用三個月後若懷孕就停止服藥,藥效過猛可能會雙胞胎,需謹慎選藥。未婚女性或處女不宜隨意服用。

另一個治療婦女各種疾病(特別是白帶和赤帶)的藥方如下:大黃(蒸煮至米飯熟透),附子,茯苓,牡蒙,牡丹,桔梗,葶藶(各約90克),厚朴,川芎,人參,當歸,虻蟲,川椒,吳茱萸,柴胡,乾薑,桂心(各約15克),細辛(約75克)。將以上十八種藥材磨成粉,用蜂蜜調和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每天空腹時以酒吞服兩顆,如效果不明顯可逐漸增加,直到感覺腹部溫暖即可。

另一方能治療所有婦科疾病,且可促進生育。服藥十四天後會出現出血現象,二十天後可能排出長條蟲體或青黃色液體,三十天後病情應會消除,五十天後身體應會恢復健康,變得豐滿。所需藥材有:大黃(切碎並炒至黑色),柴胡,朴硝(各約450克),川芎(約150克),乾薑,川椒(各約30克),茯苓(約一個雞蛋大小)。將以上七種藥材磨成粉,用蜂蜜調和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飯前用水吞服七顆,若效果不明顯可逐漸增加至十顆。

另一個治療白帶和赤帶的藥方如下:枸杞根(約300克),生地黃(約1500克)。將兩種藥材切碎,用一斗酒煮至剩五升,分成三次服用。

最後,針對婦女及少女的赤白帶,所需藥材有:禹餘糧,當歸,川芎(各約45克),赤石脂,白石脂,阿膠,龍骨,石葦(各約39克),烏賊骨,黃柏,白蘞,黃芩(或黃連),續斷,桑耳,牡蠣(各約30克)。將以上十五種藥材磨成粉,用蜂蜜調和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空腹時用水吞服十五顆,一天兩次,可逐漸增加至三十顆。

3. 白馬蹄丸

治女人下焦寒冷,成帶下赤白浣方。

白馬蹄,鱉甲,附子,龜甲,川椒(各一兩),磁石,甘草,杜仲,當歸,續斷,萆薢,禹餘糧,桑耳,川芎,鯉魚甲(各二兩)

上十五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以酒服十丸,加至三十丸,日三服。(一本無龜甲)

白話文:

【白馬蹄丸】

這帖藥方主要用於治療婦女下腹部有寒氣,導致白帶或血性分泌物的問題。

所需藥材如下:白馬蹄、鱉甲、附子、龜甲、川椒各取一兩;磁石、甘草、杜仲、當歸、續斷、萆薢、禹餘糧、桑耳、川芎、鯉魚甲各取二兩。

將以上十五種藥材研磨成粉末後,加入蜂蜜調和,搓成梧桐籽大小的藥丸。服用時,以酒送服十粒,可逐漸增加至三十粒,每日分三次服用。(另有一版本的藥方不包含龜甲)

4. 白馬䭷散

治帶下方(下白者取白馬䭷,下赤者取赤馬䭷,隨色取之。)

白馬䭷(二兩),龜甲(四兩),鱉甲(十八銖),牡蠣(一兩十八銖)

上四味下篩,空心酒下方寸匕,日三服,加至一匕半。

治五色帶下方:

服大豆紫湯,日三服。(方見前三捲風篇中。)

又方,燒馬左蹄為末,以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又方,燒狗頭和毛皮骨為末,以酒服方寸匕。

又方,煮甑帶汁服一杯良。

又方,燒馬蹄底護干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

白話文:

[白馬䭷散]

用於治療白帶或血性白帶(如果白帶呈白色,應使用白馬䭷;如果白帶呈紅色,則使用赤馬䭷,依顏色選擇使用)。

所需藥材包括:白馬䭷(二兩)、龜甲(四兩)、鱉甲(十八銖)、牡蠣(一兩十八銖)

將上述四種藥材研磨成細粉,每天早晨空腹時,用酒送服一匙,每日三次,逐漸增加劑量至一匙半。

治療五色帶下(不同顏色的白帶)的方子如下:

服用大豆紫湯,每日三次。(此處提到的大豆紫湯配方在前卷風篇中有詳細介紹。)

另一個方子是,將馬的左蹄燒成灰,研成粉末,用酒送服一匙,每日三次。

還有一個方子是,將狗頭連同毛皮和骨骼一起燒成灰,研成粉末,用酒送服一匙。

另外一個方子是,煮一些甑帶汁液,服用一杯,效果良好。

最後一個方子是,將馬蹄底部的保護層燒乾後研成粉末,用酒送服一匙,每日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