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二十 膀胱腑方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 膀胱腑方 (1)

1. 三焦脈論第四

(論一首)

論曰:夫三焦者,一名三關也。上焦名三管反射,中焦名霍亂,下焦名走哺。合而為一,有名無形,主五臟六腑往還神道,周身貫體,可聞而不可見,和利精氣,決通水道,息氣腸胃之間,不可不知也。三焦名中清之腑,別號玉海。水道出屬膀胱合者,雖合而不同。上中下三焦同號為孤腑,而營出中焦,衛出上焦。

營者絡脈之氣道也,衛者經脈之氣道也。其三焦形相厚薄大小,並同膀胱之形云。

三焦病者,腹脹氣滿,少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為水,留則為脹,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在太陽少陽之間亦見於脈,取委陽。

小腹腫痛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約取太陽大絡視其結脈,與厥陰小絡結而血者,腫上及胃脘,取三里。

三焦脹者,氣滿於皮膚,殼殼而不堅疼(一云殼殼而堅)。久咳不已傳之三焦,咳而腹滿,不欲飲食也。

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交膻中,散絡心包下膈,遍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挾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額至䪼。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

是動則病,耳聾煇煇焞焞,咽腫喉痹。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眥痛。頰腫,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白話文:

【討論一篇】

討論如下:三焦,又稱為三關。上焦被稱為三管反射,中焦被稱為霍亂,下焦被稱為走哺。它們合而為一,有其名但無具體形狀,主管著五臟六腑的運作,貫穿全身,只能感受其作用卻無法直接看到。它調節精氣,決策水分的通道,控制呼吸在腸胃間的運作,我們不能忽視它的存在。三焦又被稱為中清之腑,有時也被叫做玉海。其水分通道連接膀胱,雖然連接但功能各有不同。上、中、下三焦同被稱為孤腑,營養物質由中焦產生,保護性物質則由上焦產生。

營養物質是通過絡脈運送,保護性物質則通過經脈運送。三焦的厚度、大小等形態特徵,和膀胱相似。

當三焦出現問題,會導致腹部脹氣,尤其是下腹部會變得非常硬且無法排尿,這可能會引發水腫或腹脹。這種情況可以從足太陽經絡的外部大絡,即太陽少陽之間的脈絡看出,治療時應選擇委陽穴。

如果小腹部腫脹疼痛且無法排尿,可能是三焦有異常,應該按摩太陽大絡,找到結脈和厥陰小絡的結點,如果血液在此處凝結,腫脹可能向上延伸到胃部,此時應選擇三里穴進行治療。

三焦的問題也可能導致腹部皮膚緊繃,感覺像是被包裹住,長時間咳嗽不止,病情可能會擴散到三焦,造成咳嗽伴隨腹部脹滿,食慾不振的情況。

手少陽三焦經起始於小指和無名指末端,向上延伸至手腕,穿過手臂外側的兩塊骨頭之間,穿過肘部沿著上臂外側上升至肩膀,然後穿過足少陽膽經後方,進入胸腔與膻中穴相交,散佈至心包,穿過膈肌,遍佈整個三焦。其分支從膻中穴向上延伸,穿過缺盆,到達頸部,環繞耳後,向上延伸至耳朵上方,彎曲向下至眉骨。另一個分支從耳後進入耳內,再從耳前出來,經過客主人穴前方,交錯至面頰,最終達到眼睛外角。

當此經絡發生問題,會引起耳聾,咽喉腫脹,喉嚨疼痛等症狀。主要受氣影響的疾病包括:出汗,眼痛,面頰腫脹,耳後、肩膀、上臂和前臂外側的疼痛,以及小指和無名指的無力感。對於這些疾病,病情嚴重時需進行泄法,病情虛弱時則需補充,熱症要快速處理,寒症需緩慢處理,若病情陷入低谷,則需要使用灸法,病情不嚴重不虛弱時,則應根據經絡來治療。病情嚴重時,人迎穴的脈搏比寸口穴大兩倍,病情虛弱時,人迎穴的脈搏反而比寸口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