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二十 膀胱腑方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 膀胱腑方 (2)

1. 三焦虛實第五

(論三首,方十八首,灸法七首)

論曰:夫上焦如霧(霧者霏霏起上也),其氣起於胃上脘,並咽以上貫膈布胸中走腋,循足太陰之分而行,還注於手陽明,上至舌下注足陽明,常與營衛俱,行於陽二十五度,行於陰亦二十五度,為一周,日夜五十周身,周而復始,大會於手太陰也。主乎少陽心肺之病內而不出。

人有熱則飲食下胃,其氣未定,汗則出或出於面,或出於背,身中皆熱,不循衛氣之道而出者何也?此外傷於風,內開腠理,毛蒸理泄,衛氣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氣剽悍滑疾見開而出,故不得從其道,名曰漏氣,其病則肘攣痛。食先吐而後下,其氣不續,膈間厭悶,所以飲食先吐而後下也。

寒則精神不守,泄下便痢,語聲不出。若實則上絕於心。若虛則引氣於肺也。

白話文:

【三焦虛實第五】

(討論三篇,提供十八種處方,七種灸療方法)

討論如下:上焦的功能就像霧氣(霧氣是輕飄飄地升騰向上),它的氣源起自胃的上部,即上脘部位,然後沿著咽喉向上穿過膈肌,分佈到胸腔中,再經腋下,沿著脾經運行,最後回到大腸經在手部的位置,向上到達舌下,又轉入胃經在腳部的路線。它經常和營氣、衛氣一同運作,在人體的陽面運行二十五個週期,在陰面也是二十五個週期,合起來就是一週,日夜共運行五十週全身,循環往復,最後在手太陰肺經匯聚。主要處理少陽心肺方面的疾病,病症發生在體內而不向外顯現。

當人體發熱時,飲食進入胃中,氣還未穩定,汗就可能從臉部或背部冒出,身體內部都會感到熱,但這種情況並不是按衛氣正常運行的路徑來排汗的,這是怎麼回事呢?這是因為外感風邪,導致體表毛孔開啟,皮膚毛孔開放,衛氣就從這些開啟的地方逸出,無法按照正常的路徑運行,這種氣體性質剽悍且滑順迅速,一遇開口就馬上逸出,因此無法遵循正常路徑,這種情況被稱為漏氣,其症狀表現為肘部痠痛。吃東西時,食物先是吐出來,然後才往下吞,這表明氣息不連貫,會感到胸膈之間壓抑沉悶,這就是為什麼飲食會先吐出再吞下的原因。

當人體受寒時,精神不易集中,會出現腹瀉,甚至便血,說話聲音微弱。如果上焦實,會影響心臟功能。如果虛弱,會導致肺部吸氣不足。

2. 澤瀉湯

通脈瀉熱治上焦,飲食下胃,胃氣未定汗出,面背身中皆熱,名曰漏氣方。

澤瀉,半夏,柴胡,生薑(各三兩),桂心,甘草(各一兩),人參,茯苓(各二兩),骨皮(五兩),石膏(八兩),竹葉(五合),蓴心(一升)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二斗,煮取六升,分五服。

白話文:

[澤瀉湯]的用途是疏通脈絡、清熱,適用於上焦部位的治療。當飲食進入胃部,胃氣尚未穩定時就出汗,臉部、背部及全身都感到熱,這種情況被稱為漏氣,此湯方能用來治療。

所需藥材有:澤瀉、半夏、柴胡、生薑(各約90克),桂心、甘草(各約30克),人參、茯苓(各約60克),骨皮(約150克),石膏(約240克),竹葉(約150毫升),蓴心(約300毫升)。

以上十二種藥材,需先進行切碎處理,再使用相當於40公升的水,熬煮至剩下約12公升的藥汁,然後分五次服用。

3. 麥門冬理中湯

治上焦熱腹滿,不欲飲食,或食先吐而後下,肘攣痛方。

麥冬,生蘆根,竹茹,廩米(各一升),蓴心(五合),甘草,茯苓(各二兩),橘皮,人參,葳蕤(各三兩),生薑(四兩),白朮(五兩)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胸中膈氣聚痛好吐方:

灸厥陰俞,穴在第四椎,兩邊各相去一寸五分,隨年壯。

白話文:

【麥門冬理中湯】

這帖藥方主要用於治療上焦熱導致的腹部脹滿,患者可能出現食慾不振,甚至在進食前會先嘔吐再吞嚥的情況,或是手肘部位有痠痛的症狀。

藥方成分包括:麥門冬、生蘆根、竹茹、廩米各一升,蓴心五合,甘草、茯苓各二兩,橘皮、人參、葳蕤各三兩,生薑四兩,白朮五兩。

製作方式為將以上十二種藥材切碎,加入十五升的水煎煮,最後取三升的藥汁,分三次服用。

另外,對於胸中因氣滯引起聚集性疼痛且常伴隨嘔吐的患者,可以使用以下的針灸療法:

灸厥陰俞穴,該穴位於第四椎骨位置,兩側各離中線約一寸五分,灸的次數則依患者年齡來定。

4. 黃耆理中湯

治上焦虛寒,短氣不續,語聲不出方。

黃耆,桂心(各二兩),五味子,桔梗,乾薑,茯苓,甘草,川芎(各三兩),丹參,杏仁(各四兩)

上十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上焦虛寒的情況,症狀包含呼吸短淺、氣力不足,說話聲音微弱無法提高。以下為處方:

黃耆、肉桂(各約60克),五味子、桔梗、乾薑、茯苓、甘草、川芎(各約90克),丹參、杏仁(各約120克)

將以上十種藥材切碎,用九公升的水熬煮,直至剩下三公升的藥汁,然後分成三次服用。

5. 黃連丸

治上焦冷下痢,腹內不安,食即注下方。

川連,烏梅肉(各八兩),桂心(二兩),乾薑,附子,阿膠(各四兩),櫸皮,川芎,黃柏(各三兩)

上九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飲下二十丸,加至三十丸。

白話文:

【黃連丸】

主治上消化道虛寒導致的下痢,以及腹部不適,食物難以消化吸收的情況。

藥方成分如下:黃連、烏梅肉(各32克)、肉桂(8克)、乾薑、炮附子、阿膠(各16克)、櫸樹皮、川芎、黃柏(各24克)。

以上九種藥材研磨成細粉後,用蜂蜜調和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二十丸,可逐漸增加到三十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