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三十 針灸下 (5)

回本書目錄

卷三十 針灸下 (5)

1. 腹病

復溜,中封,腎俞,承筋,陰包,承山,大敦,主小腹痛。(又云:復溜主腹厥痛。)石門,商丘,主小腹堅痛,下引陰中。氣海,主小腹疝氣,遊行五臟,腹中切痛。關元,委中,照海,太谿,主小腹熱而偏痛。膈俞,陰谷,主腹脹,胃脘暴痛、及腹積聚,肌肉痛。

,高曲,主腹中積聚時切痛。(一名商曲。),四滿,主腹僻切痛。天樞,主腹中盡痛。外陵,主腹中盡痛。崑崙,主腹痛喘暴滿。氣衝主身熱腹痛。腹結,主繞臍痛,搶心。衝門,主寒氣滿腹中積疼淫濼。間使主寒中少氣。隱白,主腹中寒冷氣脹喘。鳩尾,主腹皮痛瘙癢。

,中極,主腹中熱痛。水分,石門,主小腹中拘急痛。巨闕,上脘,石門,陰蹺主腹中滿,暴痛汗出。行間,主腹痛而熱上柱心。心下滿。太谿,主腹中相引痛。湧泉,主風入腹中小腹痛。豐隆,主胸痛如刺,腹若刃切痛。

白話文:

[腹部疾病]

復溜穴、中封穴、腎俞穴、承筋穴、陰包穴、承山穴、大敦穴,主要治療小腹疼痛。(另外有說法認為,復溜穴能治腹部突然的劇烈疼痛。)石門穴、商丘穴,主要用於治療小腹堅硬且疼痛,痛感向下延伸到生殖部位。氣海穴,用於治療小腹疝氣,以及疼痛在五臟間遊走的情況,或腹部劇烈疼痛。關元穴、委中穴、照海穴、太谿穴,主要用於治療小腹熱痛且一側疼痛。膈俞穴、陰谷穴,主要治療腹部脹大、胃部突然劇烈疼痛,以及腹部積聚物和肌肉疼痛。

高曲穴(又名商曲穴),主要治療腹部積聚物引起的偶發劇烈疼痛。四滿穴,主要治療腹部偏側劇烈疼痛。天樞穴、外陵穴,主要治療腹部劇烈疼痛。崑崙穴,主要治療腹部疼痛、呼吸困難和腹部過度飽脹。氣衝穴,主要治療身體發熱和腹部疼痛。腹結穴,主要治療肚臍周圍疼痛,且疼痛向心臟方向延伸。衝門穴,主要治療腹部因寒氣導致的飽脹和疼痛。間使穴,主要治療腹部寒冷和氣短。隱白穴,主要治療腹部寒冷、氣脹和呼吸困難。鳩尾穴,主要治療腹部皮膚疼痛和瘙癢。

中極穴,主要治療腹部熱痛。水分穴、石門穴,主要治療小腹緊繃且疼痛。巨闕穴、上脘穴、石門穴、陰蹻脈,主要治療腹部飽脹、突然劇烈疼痛並伴隨出汗。行間穴,主要治療腹部疼痛且熱感向上延伸至心臟。心下滿。太谿穴,主要治療腹部相互牽引的疼痛。湧泉穴,主要治療風邪進入腹部導致的小腹疼痛。豐隆穴,主要治療胸部如被針刺般的疼痛,以及腹部像被刀割一樣的疼痛。

2. 脹滿病

中極,主小腹積聚。堅如石,小腹滿。(又云:中極主腹中熱痛。),通谷主結積留飲癖囊,胸滿飲食不消。膀胱俞,主堅結積聚。上脘,主心下堅,積聚,冷脹。胃脘,三焦俞,主小腹積聚,堅大如盤,胃脹飲食不消。三里,章門,京門,厲兌,內庭,陰谷,絡卻,崑崙,商丘,曲泉陰陵泉,主腹脹滿,不得息。(又云:陰陵泉主腹中脹,不嗜食,脅下滿,腹中盛水脹逆,不得臥。

又云:商丘主腹中滿響響然,不便,心下有寒痛。),隱白,主腹脹逆息。(又云:主腹滿喜嘔。),尺澤,主腹脹喘振慄,,解谿,主腹大下重。(又云:解谿主厥氣上柱腹大。),大鐘,主腹滿便難。肝俞,胞盲,主小腹滿。水道,主小腹脹滿,痛引陰中。日月,大橫,主小腹熱欲走太息。

,委中,主小腹堅腫。關元,主寒氣入腹。懸樞,主腹中積上下行。懸鐘,主腹滿。脾俞,大腸俞,主腹中氣脹引脊痛,食飲多而身羸瘦,名曰:食晦。先取脾俞,後取季肋。陰市,主腹中滿,痿厥少氣。丘墟,主大疝腹堅。京門,主寒熱䐜脹。高曲主腹中積聚。

,盲俞,主大腹寒疝。(《甲乙》云:大腹寒中。),天樞,主腹脹腸鳴,氣上衝胸。氣衝,主腹中大熱不安,腹有大氣暴脹滿癃淫濼。太衝,主羸瘦恐懼,氣不足腹中悒悒。期門,主腹大堅不得息。脹痹滿,小腹尤大。太陰郄,主腹滿積聚。太谿,主腹中脹腫。

,衝門,主寒氣腹滿,腹中積聚疼痛。巨闕,上脘,主腹脹,五臟脹,心腹滿,中脘,主腹脹不通疰大便堅,憂思損傷氣積聚,腹中甚痛,作膿腫往來上下。陰交,主五臟遊氣。三里,行間,曲泉,主腹䐜滿。陷谷,主腹大滿,喜噫。衝陽,主腹大不嗜食。五里,主心下脹滿而痛上氣。

,太白,公孫,主腹中脹食不化,鼓脹腹中氣大滿。漏谷,主腸鳴強欠,心悲氣逆,腹䐜滿急。蠡溝,主數噫恐悸,氣不足,腹中悒悒。

凡腹中熱,喜渴涎出,是蛔也。以手聚而按之,堅持勿令得移,以大針刺中脘,久持之中不動,乃出針。

凡腹滿痛不得息,正仰臥屈一膝伸一腳,並氣衝,針入三寸,氣至瀉之。

陰都,主心滿氣逆腸鳴。陷谷,溫溜,漏谷,復溜,陽綱,主腸鳴而痛。上廉,主腸鳴相追逐。胃俞,主腹滿而鳴。章門,主腸鳴盈盈然。膺窗,主腸鳴泄注。太白,公孫,主腸鳴。臍中,主腸中常鳴上衝心。陰交,主腸鳴濯濯如有水聲。

白話文:

[腹部脹滿疾病]

  • 中極穴主要處理小腹部位的硬塊聚集,觸感堅固如石,且伴有小腹脹滿的情況。(另有一說:中極穴可治療腹中熱痛。)

  • 通谷穴針對腸胃內食物殘留與飲水積存所導致的胸部飽脹、消化不良。

  • 膀胱俞穴能改善堅硬結塊的問題。

  • 上脘穴適用於心下堅硬、腹部積聚、以及冷脹等症狀。

  • 胃脘穴、三焦俞穴可緩解小腹堅硬、腹部膨大如盤、胃脹和消化不良。

  • 三里穴、章門穴、京門穴、厲兌穴、內庭穴、陰谷穴、絡卻穴、崑崙穴、商丘穴、曲泉穴、陰陵泉穴,均適用於腹脹、呼吸困難。(另有一說:陰陵泉穴可治療腹部脹大、食慾不佳、脅下飽脹、腹部水腫及呼吸困難,不能平躺。)

  • 商丘穴能解決腹部飽脹、腸鳴音明顯、排便困難、心下寒痛的問題。

  • 隱白穴對抗腹部脹滿和呼吸困難有效。(另有一說:可治療腹部飽脹、易嘔吐。)

  • 尺澤穴針對腹部脹滿、喘息、震顫。

  • 解谿穴適用於腹部腫大、下肢沉重。(另有一說:解谿穴可處理因氣逆導致腹部腫大。)

  • 大鐘穴適用於腹部飽脹、排便困難。

  • 肝俞穴、胞盲穴可用於小腹飽脹。

  • 水道穴處理小腹脹滿,伴隨疼痛並牽扯到生殖器。

  • 日月穴、大橫穴適用於小腹熱感和深長嘆息。

  • 委中穴針對小腹堅硬腫脹。

  • 關元穴可用於寒氣侵入腹部。

  • 懸樞穴適用於腹部結塊上下移動。

  • 懸鐘穴用於腹滿。

  • 脾俞穴、大腸俞穴處理腹部氣脹、背部疼痛,雖進食多但身體瘦弱,稱為「食晦」。應先取脾俞穴,再取季肋。

  • 陰市穴適用於腹部飽脹、萎縮、氣短。

  • 丘墟穴用於大疝和腹部堅硬。

  • 京門穴處理寒熱交替和腹部脹滿。

  • 盲俞穴適用於大腹寒疝。(《甲乙》指出:大腹寒中。)

  • 天樞穴針對腹部脹滿、腸鳴、氣上沖胸。

  • 氣衝穴處理腹部熱感、不安、腹部突然脹滿、小便不通、性功能障礙。

  • 太衝穴可用於瘦弱、恐懼、氣虛、腹部悶悶不樂。

  • 期門穴處理腹部膨脹、堅硬、呼吸困難。

  • 脹痹滿,小腹尤其大。

  • 太陰郄穴針對腹部飽脹、積聚。

  • 太谿穴適用於腹部脹腫。

  • 衝門穴適用於寒氣引起的腹部飽脹、腹部結塊疼痛。

  • 巨闕穴、上脘穴處理腹部脹滿、五臟脹滿、心腹飽脹。

  • 中脘穴適用於腹部脹滿、排便困難、堅硬,憂慮思慮過度導致氣滯積聚,腹部劇烈疼痛,形成膿腫,上下移動。

  • 陰交穴針對五臟遊氣。

  • 三里穴、行間穴、曲泉穴處理腹部脹滿。

  • 陷谷穴適用於腹部膨脹、喜歡打嗝。

  • 衝陽穴針對腹部膨脹、食慾不佳。

  • 五里穴處理心下脹滿和疼痛、上氣。

  • 太白穴、公孫穴適用於腹部脹滿、食物消化不良、腹部氣脹。

  • 漏谷穴針對腸鳴、強烈哈欠、心悲、氣逆、腹部脹滿緊繃。

  • 蠡溝穴處理頻繁打嗝、恐懼、氣不足、腹部悶悶不樂。

  • 凡腹部熱感、口渴、口水分泌增加,可能是寄生蟲。可用手聚集按壓,確保其不移動,使用大針刺中脘穴,長時間保持不動,然後拔針。

  • 凡腹部飽脹疼痛、呼吸困難,可平躺,一腿彎曲一腿伸直,同時按氣衝穴,針刺深度三寸,待氣至,再放血。

  • 陰都穴針對心滿、氣逆、腸鳴。

  • 陷谷穴、溫溜穴、漏谷穴、復溜穴、陽綱穴處理腸鳴和疼痛。

  • 上廉穴針對腸鳴追逐。

  • 胃俞穴處理腹部飽脹和腸鳴。

  • 章門穴處理腸鳴盈盈。

  • 膺窗穴針對腸鳴和瀉注。

  • 太白穴、公孫穴處理腸鳴。

  • 臍中穴處理腸中常鳴,向上沖心。

  • 陰交穴處理腸鳴,聲音如水聲般潺潺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