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二 婦人方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婦人方上 (2)

1. 灸法

次灸頂上回毛中。次灸客主人穴在眉後際動脈是。次灸兩耳門,當耳開口則骨解開動張陷是也。次灸兩耳上,卷耳取之,當卷耳上頭是也;一法大人當耳上橫三指,小兒各自取其指也。次灸兩耳後完骨上青脈,亦可以針刺令血出。次灸玉枕,項後高骨是也。次灸兩風池,在項後兩轅動筋外發際陷中是也。

次灸風府,當項中央髮際,亦可與風池三處高下相等。次灸頭兩角,兩角當回毛兩邊起骨是也。

上頭部凡十九處,兒生十日可灸三壯,三十日可灸五壯,五十日可灸七壯,病重俱灸之。輕者灸囟中、風池、玉枕也,艾使熟,炷令平正著肉,火勢乃至病所也;艾若生,炷不平正,不著肉,徒灸多炷,故無益也。

若腹滿短氣轉鳴,灸肺募,在兩乳上第二肋間宛宛中,懸繩取之,當瞳子是。次灸膻中。次灸胸堂。次灸臍中。次灸薜息,薜息在兩乳下第一肋間宛宛中是也。次灸巨闕,大人去鳩尾下一寸,小兒去臍作六分分之,去鳩尾下一寸是也,並灸兩邊。次灸胃脘。次灸金門,金門在穀道前囊之後當中央是也,從陰囊下度至大孔前,中分之。

上腹部十二處,胸堂、巨闕、胃脘,十日兒可灸三壯,一月以上可五壯,陰下縫中可三壯,或云隨年壯。

若脊強反張、灸大椎,並灸諸臟俞及督脊上當中,從大椎度至窮骨,中屈,更從大椎度之,灸度下頭,是督脊也。

上背部十二處,十日兒可灸三壯,一月以上可灸五壯。若手足掣瘲驚者,灸尺澤,次灸陽明,次灸少商,次灸勞宮,次灸心主,次灸合谷,次灸三間,次灸少陽。

上手部十六處,其要者陽明,少商,心主,尺澤,合谷,少陽也,壯數如上。

又灸伏兔,次灸三里,次灸腓腸,次灸鹿溪,次灸陽明,次灸少陽,次灸然谷。

上足部十四處,皆要可灸,壯數如上。手足陽明,謂人四指,凡小兒驚癇皆灸之。若風病大動,手足掣瘲者,盡灸手足十指端,又灸本節後。

白話文:

灸法

首先,灸燒頭頂髮旋中央。其次,灸燒客主人穴,位於眉毛後方、動脈旁。再者,灸燒雙耳門,即耳廓邊緣骨骼開合處。接著,灸燒雙耳上方,在耳輪上端;大人則在耳上橫量三指寬,小孩則依其手指寬度調整。然後,灸燒雙耳後完骨上方的青筋,也可以針刺放血。再灸燒玉枕穴,位於項部高起的骨骼處。灸燒雙風池穴,在項部兩側髮際外、髮際凹陷處。

接著,灸燒風府穴,位於項部中央髮際處,也可與風池穴等高。灸燒頭部兩角,即髮旋兩側突起的骨骼處。

頭部共十九處,嬰兒出生十天可灸三壯,三十天可灸五壯,五十天可灸七壯,病情嚴重者皆可灸燒。病情較輕者,灸燒囟門、風池、玉枕即可。艾絨需燒熟,艾柱需平整地貼在皮膚上,火力需到達患處。若艾絨未燒熟,艾柱不平整,不貼皮膚,灸燒多炷也無益。

若腹脹氣短,腸鳴如響,則灸燒肺募穴,位於兩乳頭上方,第二肋間,懸線取穴,與瞳孔相對應。其次,灸燒膻中穴。再灸燒胸堂穴。灸燒臍中穴。灸燒薜息穴,位於兩乳頭下方,第一肋間。灸燒巨闕穴,大人在鳩尾下1寸,小孩在肚臍下6分(相當於1寸),也在鳩尾下1寸,並灸燒兩側。灸燒胃脘穴。灸燒金門穴,位於肛門前方,陰囊後方正中央,從陰囊下緣至肛門前緣的中點。

腹部共十二處,胸堂、巨闕、胃脘,十天大的嬰兒可灸三壯,一月以上可灸五壯,陰部縫合處可灸三壯,或依年齡增減壯數。

若脊柱強直反弓,則灸燒大椎穴,並灸燒所有臟腑俞穴及督脈正中,從大椎穴沿督脈下行至尾骨,中間有彎曲,再從大椎穴灸燒至頭部下方,即督脈。

背部共十二處,十天大的嬰兒可灸三壯,一月以上可灸五壯。若手足抽搐驚厥,則灸燒尺澤穴,其次灸燒陽明穴,少商穴,勞宮穴,心主穴,合谷穴,三間穴,少陽穴。

上肢共十六處,主要的穴位是陽明、少商、心主、尺澤、合谷、少陽,壯數如上。

再灸燒伏兔穴,其次灸燒三里穴,腓腸穴,鹿溪穴,陽明穴,少陽穴,然谷穴。

足部共十四處,皆可灸燒,壯數如上。手足陽明穴,指人體四指,凡小兒驚癇皆灸燒之。若風病劇烈,手足抽搐者,則灸燒手足十指尖端,並灸燒指節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