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要方》~ 卷九 傷寒方上 (1)
卷九 傷寒方上 (1)
1. 卷九 傷寒方上
(凡九類)
白話文:
凡九類
- 病發於風者,身癢發斑,微熱憎寒,惡風自汗,鼻鳴音重,或痛或癢,或腫或破,兼口燥舌乾,脈浮緊數。
風熱證:身體發癢,出現斑疹,微熱怕冷,怕風自汗,鼻鳴聲音響亮,或疼痛或瘙癢,或腫脹或破損,兼有口乾舌燥,脈象浮而緊,跳動頻快。
- 病發於暑者,身熱口渴,面色赤,眩暈自汗,或大便燥結,或嘔吐泄瀉,或發斑發疹,或神昏口噤,脈洪大而數。
暑熱證:身體發熱口渴,面色發紅,頭暈自汗,或大便乾燥難解,或嘔吐腹瀉,或出現斑疹,或神志昏沉不能說話,脈象洪大而快速。
- 病發於濕者,身體困重,肢體酸軟,大便黏滯,小便不利,口淡不渴,胸腹脹滿,或嘔吐泄瀉,脈緩濡數。
濕證:身體沉重,四肢酸軟無力,大便黏稠,小便不利,口淡不渴,胸腹脹滿,或嘔吐腹瀉,脈象緩慢,濡滑,跳動頻快。
- 病發於燥者,口乾咽燥,鼻燥咳嗽,肌膚乾燥,大便燥結,小便赤少,脈浮數而緊。
燥證:口乾咽乾,鼻腔乾燥咳嗽,皮膚乾燥,大便乾燥難解,小便赤黃而少,脈象浮而快速,脈管緊縮。
- 病發於寒者,身體發冷,手足冰冷,面目青白,小便清長,大便稀溏,或腹痛嘔吐,脈沉細弦。
寒證:身體發冷,手腳冰冷,面色青白,小便清澈,大便稀軟,或腹痛嘔吐,脈象沉細,如琴絃一般。
- 病發於火者,心煩口渴,面色紅赤,大便燥結,小便赤澀,脈數洪大。
火證:心煩口渴,面色通紅,大便乾燥難解,小便赤黃灼熱,脈象快速有力。
- 病發於鬱者,胸脅脹滿,氣鬱不舒,飲食減少,大便不暢,脈弦滑而緊。
氣鬱證:胸脅部脹滿,氣機鬱結不舒暢,食慾不振,大便不暢,脈象弦滑而緊。
- 病發於痰者,胸悶喘急,咳嗽痰多,面色青白,頭暈目眩,或嘔吐泄瀉,脈滑濡而數。
痰證:胸悶氣喘,咳嗽多痰,面色青白,頭暈目眩,或嘔吐腹瀉,脈象滑且濡,跳動頻快。
- 病發於血者,面色蒼白或紫黯,口脣爪甲青紫,或吐血衄血,或大便下血,脈細澀或結代。
血證:面色蒼白或紫黑,口脣、指甲青紫,或吐血、流鼻血,或大便帶血,脈象細澀或結代(脈搏時斷時續)。
2. 傷寒例第一
(論三首)
白話文:
論三首
首論 營衛之氣,一榮一衛,周流不息。榮行脈中,衛行脈外,晝為陽,夜為陰。榮衛氣和,則氣血調和,百病不生。
營氣和衛氣在人體內不斷運行,交替交替,永不停止。營氣在脈中運行,衛氣在脈外運行,白天屬陽,夜晚屬陰。營衛之氣協調,氣血通暢,百病不侵。
二論 臟腑五志,各有所主。肝藏魂,主怒;心藏神,主喜;脾藏意,主思;肺藏魄,主憂;腎藏精,主恐。
五臟與五志相應,各有其功能。肝臟藏魂,掌管憤怒;心臟藏神,掌管喜悅;脾臟藏意,掌管思慮;肺臟藏魄,掌管憂愁;腎臟藏精,掌管恐懼。
三論 經絡者,氣血運行之道。十二經脈,貫通全身。氣血通暢,則經絡通暢;經絡通暢,則氣血調和。
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十二條經脈貫穿全身。氣血暢通,則經絡暢通;經絡暢通,則氣血調和。
論曰:《易》稱天地變化,各正性命,然則變化之跡無方,性命之功難測,故有炎涼寒懊風雨晦冥,水旱妖災蟲蝗怪異,四時八節種種施化不同,七十二候日月運行各別,終其晷度,方得成年,是謂歲功畢矣。天地尚且如然,在人安可無事?故人生天地之間,命有遭際,時有否泰、吉凶悔吝、苦樂安危、喜怒愛憎、存亡憂畏、關心之慮,日有千條,謀身之道,時生萬計,乃度一日。
白話文:
《易經》說天地變化,各自遵循著自然法則運行,然而變化無常,法則難以完全預測。因此,會有炎熱、寒冷、風雨、晦冥等氣候變化,也會出現水旱災害、妖魔鬼怪、蟲蝗肆虐等奇異事件。一年四季,八個節氣,天地變化各有不同;七十二候,日月運行也各不相同。只有等到時間都已過去,才能完成一年的循環,這叫做歲功完成。天地尚且如此變化無常,人又怎麼可能一輩子無風無浪呢?所以,人生活在天地之間,命運有起伏變化,時機也有好壞吉凶,會有痛苦快樂、安危患難、喜怒哀樂、生死存亡、憂慮恐懼,以及種種關心的事情,每天都有上千種想法,謀生的方法也隨之而變,才能度過一天。
是故天無一歲不寒暑,人無一日不憂喜,故有天行溫疫,病者即天地變化之一氣也,斯蓋造化必然之理,不得無之。故聖人雖有補天立極之德,而不能廢之。雖不能廢之,而能以道御之。其次有賢人善於攝生,能知撙節,與時推移,亦得保全。天地有斯瘴癘,還以天地所生之物以防備之。
白話文:
因此,天地中一年四季都有冷暖變化,人體也會有憂喜的情緒起伏。所以纔有天行溫疫,生病的人就是天地變化的其中一種氣候影響。這是造化必然的道理,無法避免的。因此,聖人雖然有補天立地的功德,也不能廢除這種現象。雖然不能廢除,但可以透過道法來應對它。其次,有賢人懂得養生之道,能夠控制自己的飲食、作息,順應時節變化,也能夠保全身體健康。天地之間有這些傳染性疾病,但天地方能生長出可以防備、治療這些疾病的物質。
命曰知方,則病無所侵矣。然此病也,俗人謂之橫病,多不解治,皆云日滿自瘥,以此致枉者,天下大半。凡始覺不佳,即須救療,迄至於病愈,湯食競進,折其毒勢,自然而瘥,必不可令病氣自在恣意攻人,拱手待斃,斯為誤矣。今博採群經以為上下兩卷,廣設備擬,好養生者,可得詳焉。
白話文:
明白這些醫治方法後,疾病就不會侵犯了。不過,這種疾病一般人稱之為橫病,大多不會治療,都說過幾天就會自動痊癒。因此,喪命的患者,天下有一半之多。凡是剛開始感覺身體不適,就應該趕快救治,一直到完全康復為止。湯藥飲食要互相搭配,抑制病勢,自然就會痊癒。絕不可讓病氣盡情地攻擊人體,束手待斃,這纔是錯誤的。現在廣泛蒐集各家經典,編成上下兩卷,內容廣泛齊全。想要養生的,可以詳細參考。
《小品》曰:古今相傳稱傷寒為難治之疾,時行溫疫是毒病之氣,而論治者,不判傷寒與時行溫疫為異氣耳,云傷寒是雅士之辭。天行溫疫,是田舍間號耳,不說病之異同也。考之眾經,其實殊矣,所宜不同,方說宜辨,是以略述其要。經言: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冰冽,此四時正氣之序也。
白話文:
《小品》中提到:古往今來,人們都說傷寒難以醫治,而時行溫疫是由毒氣所致,但研究治療方法的人卻不分傷寒與時行溫疫為不同的病症,認為傷寒是文人雅士的說法,而時行溫疫是鄉野村夫的稱呼,不談論兩者病情的異同。但考證醫書後發現,這兩種疾病實際上是不同的,適用的治療方法也不同,因此應該加以區分。醫書上說:春天的氣候溫和,夏天的氣候炎熱,秋天的氣候清涼,冬天的氣候寒冷,這四種季節的正氣是有序的。
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周密則不傷於寒。或觸冒之者乃為傷寒耳。其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而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為殺癘之氣也,中而即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其寒毒藏於肌骨中,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暑病熱極,重於溫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病熱病者,皆由冬時觸冒寒冷之所致,非時行之氣也。
白話文:
冬天天氣嚴寒,萬物都藏起來了,謹慎的人就不會被寒冷所傷。或者被寒氣冒犯的人,才會得傷寒。感到四時天氣的變化,都可能生病,而以傷寒為毒,是因為它是最厲害的致命之氣,感染後立即發病,稱為傷寒。沒有立即發病的,寒毒藏在肌肉骨頭裡,到了春天變成溫病,到了夏天變成暑熱病。暑熱病熱得厲害,比溫病還重。因此,勞苦的人,春夏多得溫病、熱病,都是因為冬天被寒冷侵犯所致,而不是時行的瘟疫。
凡時行者,是春時應暖而反大寒,夏時應熱而反大冷,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病無長少多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傷寒之病,逐日深淺以施方治。今世人得傷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主病,或日數久淹困乃告師。師苟依方次第而療則不中病,皆宜臨時消息制方,乃有效耳。
白話文:
凡是流行病,都違背了季節的正常氣候變化。如春天本應溫暖,但卻出現嚴寒;夏天本應炎熱,卻異常寒冷;秋天本應涼爽,卻出現劇熱;冬天本應寒冷,卻異常溫和。這些病症並非由季節變化引起的,而是因為一種特殊的氣候因素導致。所以,一年之中,流行病的症狀和特點沒有明顯的變化,這就是時令流行病。傷寒病症,隨著病情發展深淺而有所不同,治療方法也應相應調整。如今,有些人患上傷寒後,要麼沒有及時治療,要麼治療方法不對症,或久治不愈後才求醫。醫生如果只是按照固定的方子循序漸進地治療,往往治不好病。因此,治療時應根據病情變化,靈活調整治療方案,纔能有效奏效。
華佗曰:夫傷寒始得一日在皮,當摩膏火炙之即愈。若不解者,二日在膚,可依法針,服解肌散發汗,汗出即愈。若不解,至三日在肌,復一發汗即愈。若不解者,止勿復發汗也。至四日在胸,宜服藜蘆丸,微吐之則愈。若病困,藜蘆丸不能吐者,服小豆瓜蒂散,吐之則愈也。
白話文:
華佗說:傷寒病發作最初一天時還在皮膚表面,應該按摩塗藥、灸熱治療就會痊癒。如果沒有好轉,第二天的時候進入皮膚了,可以按照治療方法針灸,服用發汗解肌的藥,發汗後就能痊癒。如果還沒有好轉,到第三天進入肌肉了,再發一次汗就能痊癒。如果還沒有好轉,就不要再發汗了。到第四天進入胸腔時,應該服用藜蘆丸,能輕微嘔吐就能痊癒。如果病情嚴重,不能嘔吐藜蘆丸,就服用小豆瓜蒂散,嘔吐後就能痊癒。
視病尚未醒,醒者,復一法針之。五日在腹,六日入胃,入胃乃可下也。若熱毒在外未入於胃而先下之者,其熱乘虛入胃,即爛胃也。然熱入胃要須下去之,不可留於胃中也。胃若實熱為病,三死一生皆不愈。胃虛熱入爛胃也。其熱微微者赤斑出,此候五死一生。劇者黑斑出者,此候十死一生。
白話文:
如果病人還沒有甦醒,蘇醒後再用別的方法針灸。如果病已經在腹中五天,六天後會進入胃中,進入胃中後才能瀉下。但是,如果熱毒尚未進入胃中就先行瀉下的話,熱氣就會趁虛進入胃中,導致胃潰瘍。
然而,一旦熱氣進入胃中,必須將其瀉下去,不可留在胃中。如果胃中實熱而發病,十人中只有三人能治癒,七人會死亡。胃虛熱則會導致胃潰瘍。
如果熱氣較輕微,就會出現紅斑,這種情況五死一生。如果熱氣較嚴重,就會出現黑斑,這種情況十死一生。
但論人有強弱,病有難易,得效相倍也。得病無熱,但狂言煩躁,不安,精彩言語不與人相主當者,勿以火迫之,但以豬苓散一方寸匕服之,當逼與新汲水一升若二升,強飲之。令以指刺喉中,吐之病隨手愈。若不能吐者,勿強與水,水停則結心下也,當更以余藥吐之,皆令相主,不爾更致危矣。
白話文:
不過每個人的體質不同,疾病的嚴重程度也不一樣,治療的效果也會有所差異。如果得病後沒有發熱,但是出現了胡言亂語、煩躁不安、精神恍惚、言語錯亂的情況,不要用發散火的藥物治療,而應該服用一方寸匕的豬苓散。然後逼迫病人喝下一升到兩升的新鮮水,強迫病人喝下去。用手指刺激喉嚨,讓病人吐出來。就能夠隨著嘔吐而痊癒。如果病人不能嘔吐,不要強迫病人喝水,因為水積聚在體內會導致心臟結塊,這時應該使用其他藥物誘發嘔吐。讓醫生來確定治療方法,如果不這樣做,病情會更加危險。
若此病輩,不時以豬苓散吐解之者,其死殆速耳。亦可先以去毒物及法針之尤佳。夫飲膈實者,此皆難治。此三死一生也。病者過日不以時下,則熱不得泄,亦胃爛斑出。春夏無大吐下,秋冬無大發汗。發汗法,冬及始春大寒時,宜服神丹丸,亦可摩膏火炙。若春末及夏月始秋,此熱月不宜火炙及重覆,宜服六物青散。
白話文:
如果遇到這種嚴重的疾病,不時用豬苓散催吐來緩解症狀,那死亡會來得更快。可以先用解毒藥物和針灸治療,效果會更好。如果膈肌實熱,這種情況都很難治癒,死亡率很高。如果患者幾天都沒有及時排便,熱氣無法排出,胃部就會潰爛出血。春末夏初不要劇烈催吐或瀉下,秋冬不要劇烈發汗。如果要在冬季或早春十分寒冷的時候發汗,可以服用神丹丸,也可以用藥膏按摩或艾灸。如果在春末夏初或秋天開始的時候發汗,這種炎熱的季節不宜艾灸或反覆治療,應服用六物青散。
若崔文行度瘴散赤散雪煎亦善。若無丸散及煎者,但單煮柴胡數兩。傷寒時行,亦可服以發汗,至再三發汗不解,當與湯,實者轉下之。其脈朝夕快者,為澼實也。朝平夕快者,非澼也,轉下湯為可早與,但當少與勿令大下耳,少與當數其間也。諸虛煩熱者,與傷寒相似。然不惡寒,身不疼痛,故知非傷寒也,不可發汗。
白話文:
如果崔文行配製的解瘴丸、赤散或雪煎可以的話,也可以服用。如果沒有這些藥丸、藥散或煎劑,只要單獨煎煮柴胡幾兩就可以。遇到傷寒時疫,也可以服用這些藥物發汗,直到發汗多次都不見緩解,這時應與湯藥一起服用,對於體質實熱的人可以瀉下。如果脈搏早晨和傍晚都較快,表示體內有濕熱積聚。如果早晨脈象平穩而傍晚脈象加快,則不屬於濕熱積聚,應酌情用瀉下湯劑,但要少予,避免大瀉,並要注意適時服用。對於各種虛熱煩躁的情況,症狀與傷寒相似。然而,這些情況不畏寒、身體不疼痛,因此可以判斷不是傷寒,不適合發汗治療。
頭不痛,脈不緊數,故知非裡實,不可下也,如此內外皆不可攻,而強攻之必遂損竭,多死難全也。此虛煩但當與竹葉湯。若嘔者與橘皮湯一劑,不愈為可重與也。此法數用,甚有效驗。傷寒後虛煩亦宜服此湯。
白話文:
如果患者沒有頭痛,脈搏也不緊促或快速,這表示體內沒有實熱,不應該使用瀉下的方法。此時,無論是通過內在或外在的方法進行治療,如果強行攻伐,必定會損傷身體,導致死亡。對於這種虛熱煩躁的情況,只需要使用竹葉湯即可。如果患者有嘔吐症狀,可以再給予橘皮湯一劑,如果症狀沒有改善,可以酌情重服。這個方法經過多次使用,取得了很好的療效。在傷寒康復後出現虛熱煩躁的情況,也可以服用竹葉湯。
王叔和曰:夫陽盛陰虛(《外臺》作表和里病),汗之則死,下之則愈。陽虛陰盛(《外臺》作里和表病),下之則死,汗之則愈。夫如是則神丹安可以誤發,甘遂何可以妄攻。虛盛之治(《外臺》作表裡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機,應若影響。然則桂枝下咽,陽盛則斃(《外臺》作表和則斃)。
白話文:
王叔和說:如果陽氣旺盛而陰氣不足,出汗後就會死亡,而使用瀉下藥就會痊癒。如果陽氣不足而陰氣旺盛,使用瀉下藥就會死亡,而發汗後就會痊癒。既然如此,那麼神丹怎麼可以用錯,甘遂怎麼可以亂用呢?虛症和實症的治療方法,相差甚遠,對於吉凶的影響,就像影子與實物一樣。因此,如果陽盛時服用了桂枝湯,就會導致死亡。
承氣入胃,陰盛以亡(《外臺》作里平以亡)。若此陰陽虛實之交錯,其候至微,發汗吐下之相反,其禍至速,而醫術淺狹不知不識,病者殞沒,自謂其分。至令冤魂塞於冥路,夭死盈於曠野,仁愛鑑茲,能不傷楚。夫傷寒病者,起自風寒,入於腠理,與精氣分爭,營衛痞隔,周行不通,病一日至二日,氣在孔竅皮膚之間,故病者頭痛惡寒,腰背強重,此邪氣在表,發汗則愈。三日以上氣浮在上部,填塞胸心,故頭痛胸中滿,當吐之則愈。
白話文:
承氣湯作用於胃,如果陰氣過盛,服用後會導致死亡(《外臺祕要》中記述為「裏平以亡」)。這種陰陽虛實交錯的情況,症狀十分細微,汗吐下兩種療法剛好相反,而如果醫術淺薄不知曉這種情況,病人就會死亡,而醫生卻認為是病人的命數。導致冤魂塞滿冥路,夭折的屍體遍佈荒野,心懷仁愛之人看到這種情況,怎能不感到悲痛。傷寒病是由風寒引起,侵入肌膚腠理,與人體精氣爭鬥,營衛之氣滯阻隔絕,周身運行不暢通,發病一到兩天,邪氣在孔竅皮膚之間,因此病人會頭痛惡寒,腰背痠痛,這是邪氣在體表,發汗就能治癒。三天以上邪氣浮在上部,充塞胸心,因此會頭痛胸中滿悶,此時應使用吐法就能治癒。
五日以上氣沉結在臟,故腹脹身重,骨節煩疼,當下之則愈。明當消息病之狀候,不可亂投湯藥,虛其胃氣也。經言脈微不可吐,虛細不可下。又夏月亦不可下也,此醫之大禁也。脈有沉浮轉能變化,或人得病數日,方以告醫,雖云初覺,視病已積日在身,其疹瘵結成,非復發汗解肌所除,當診其脈,隨時形勢救解求免也,不可苟以次第為固,失其機要,乃致禍矣。
白話文:
病症發作超過五天後,氣血停滯在內臟,導致腹部脹滿、身體沉重、骨節痠痛,這時瀉下治療可以痊癒。務必詳細查看病人的病情,不可隨意用藥,以免損傷胃氣。經書中說,脈象虛弱不能用催吐法,脈象虛細不能用瀉下法。此外,夏季也不宜用瀉下法,這是醫學中的大忌。脈象會浮沉轉化,有些人發病好幾天後纔去看醫生,雖然說是剛發現,但實際上病症已經在體內累積了一段時間,疹子已經形成,無法再用發汗解肌的方法去除。此時應診脈,根據脈象的變化進行救治,爭取痊癒。不可拘泥於固定的治療程序,錯失治療關鍵,導致病情惡化。
此傷寒次第,病三日以內發汗者,謂當風解衣,夜臥失覆,寒溫所中,並時有疾疫賊風之氣而相染易,為惡邪所中也。至於人自飲食生冷過多,腹藏不消,轉動稍難,頭痛身溫,其脈實大者,便可吐下之,不可發汗也。
白話文:
這種類型的傷寒,在發病後三天內出汗的,是因為吹風脫衣,晚上睡覺沒有蓋好被子,寒氣和熱氣同時入侵,再加上當時流行的瘟疫邪風感染所致,屬於邪惡之氣侵襲造成的。至於因為飲食生冷過多,腸胃無法消化,導致消化不良、轉動困難、頭痛發燒的,脈搏實大者,可以通過嘔吐和瀉下治療,而不能發汗。
陳廩丘云:或問得病連服湯藥發汗,汗不出如之何?答曰:醫經云,連發汗汗不出者,死病也。吾思也,可蒸之如蒸中風法,熱溫之氣於外迎之,不得不汗出也。後以問張苗,苗云,曾有人做事疲極汗出,臥單簟中冷得病,但苦寒踡,諸醫與丸散湯,四日之內凡八過發汗,汗不出,苗令燒地布桃葉蒸之,即得大汗,於被中就粉敷身,使極燥乃起便愈,後數以此發汗,汗皆出也。人性自有難汗出者,非唯病使其然也,蒸之則無不汗出也。
白話文:
陳廩丘說:有人問,得病後連續服用發汗的湯藥,但是汗不出該怎麼辦?回答說:醫書上說,連續發汗卻汗不出的人,會死亡。我認為,可以像治療中風那樣蒸他,讓溫熱的氣息從外部引導出來,這樣必然會出汗。後來問張苗,張苗說,曾經有人做事過度疲勞而出汗,躺在單薄的竹蓆上受寒得了病,只感到寒冷縮成一團,各個醫生都給他丸散湯藥,四天之內發汗了八次,但汗都沒有出。張苗就讓人在地上鋪上桃葉,讓病人蒸,病人隨即大量出汗,在被子裡用粉末敷身,直到非常乾燥才起來,病就好了。後來多次用這種方法發汗,汗液都出了。人的體質中本來就容易出汗,並不是隻有生病時才會出汗,蒸一下沒有不出汗的。
諸病發熱惡寒脈浮洪者,便宜發汗,溫粉粉之,勿令遇風,當發汗。而其人適失血及大下利,則不可大汗也,數少與桂枝,使體潤漐漐,汗出連日,當自解也。
白話文:
所有發燒怕冷,脈搏浮而有力的人,都可以發汗治療,可以用溫熱的粉末敷在身上,避免接觸風寒,這樣才能順利發汗。但是,如果患者剛失血過多或大便稀爛,就不可以大量發汗。可以少服一些桂枝湯,讓身體略微出汗,連續出汗幾天,就能自己痊癒了。
論曰:凡人有少苦似不如平常,即須早道,若隱忍不治,冀望自瘥,須臾之間,以成痼疾。小兒女子益以滋甚。若時氣不和,當自戒謹。若小有不和即須治療,尋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時早治,鮮不愈者。患人忍之數日乃說,邪氣入臟則難可制止。雖和緩亦無能為也。癰疽疔腫,喉痹客忤,尤為其急,此自養生之要也。
白話文:
古人說:凡是人體出現輕微的病痛,即使不如平常,也要及早治療。如果隱忍不治,期望自癒,很快就會變成慢性病。小孩子和女人尤其容易加重病情。如果天氣不好,更要小心謹慎。如果身體有一點不舒服,就要立即治療,找出病因,及早治療,很少有不治癒的。病人忍耐幾天才說出來,邪氣入侵臟腑就難以控制了。即使病情緩和,也無能為力。癰疽、疔腫、喉痹、客忤,更是需要及時治療,這是養生的重要原則。
凡作湯藥,不可避晨夜時日吉凶,覺病須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則易愈矣。服藥當如方法,若縱意違師,不須治之也。凡傷寒多從風寒得之,始表中風寒,入里則不消矣,未有溫覆而當不消也。凡得時氣病,五六日而渴欲飲水,飲不能多,不當與也。所以爾者,腹中熱尚少,不能消之,便更為人作病矣。
白話文:
凡是煎製藥湯,不要避諱清晨、夜晚、白天或黑夜,什麼時候覺得生病了,就應該立即就醫,不要等到早晚,這樣才容易康復痊癒。服藥時要遵照醫囑,如果任性違背醫囑,就不要治療了。所有的傷寒大多是從風寒侵入體內而得來的。一開始風寒侵襲體表,如果不及時治療,就會深入體內而不消除,沒有溫暖覆蓋身體就不會消除。
凡是感染時令疫病,五六天後會渴欲飲水,但不能多喝,也不應該多喝。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腹中熱量還少,無法消化水液,反而會加重病情。
若至七八日大渴欲飲水者,猶當依證而與之,與之勿令極意也。言能飲一斗者與五升。若飲而腹滿小便澀,若喘若噦,不可與之。忽然大汗出者,欲自愈也,人得病能飲水,欲愈也。凡溫病可針刺者五十九穴。又身之穴六百五十有五,其三十六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為災。
論曰:夫尋方學之要,以救速為貴。是以養生之家,常須預合成熟藥,以備倉卒之急,今具之於下。
白話文:
如果患者在五六天後出現極度口渴,想要喝水,仍然應該根據具體情況給予喝水,但不要讓患者喝得過多。如果患者說能喝一斗水,就給他喝五升。如果患者喝了水後,腹部脹滿、小便不通暢,或者出現喘息、嘔吐,就不要再給他喝水。如果患者突然出大汗,說明他快要康復了。患病的人,如果能喝水,說明病情好轉。對於溫熱病,可以用針灸治療的穴位有五十九個。人體上的穴位共有六百五十五個,其中有三十六個穴位灸之有害,七十九個穴位刺之有損。
尋找合適的藥方和學習中醫療法,以快速救治為要務。因此,養生保健之家,平時應當準備好已配製好的中藥,以備緊急情況需要。現在將其列舉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