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二 婦人方上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婦人方上 (1)

1. 灸法

論曰:小兒新生無疾,慎不可逆針灸之,如逆針灸,則忍痛動其五臟,因喜成病。河洛關中土地多寒,兒喜病痙,其生兒三日,多逆灸以防之,又灸頰以防噤,有噤者舌下脈急,牙車筋急,其土地寒,皆決舌下去血,灸頰以防噤也。吳蜀地溫,無此疾也。古方既傳之,今人不詳南北之殊,便按方而用之,是以多害於小兒也。

所以田舍小兒,任其自然皆得,無有夭橫也。

小兒驚啼,眠中四肢掣動,變蒸未解,慎不可針灸抓之,動其百脈,仍因驚成癇也,惟陰癇噤痙可針灸抓之。

凡灸癇,當先下兒使虛,乃承虛灸之。未下有實而灸者,氣逼前後不通,殺人。

癇發平旦者,在足少陽。晨朝發者,在足厥陰。日中發者,在足太陽。黃昏發者,在足太陰。人定發者,在足陽明。夜半發者,在足少陰。

上癇發時病所在,視其發早晚,灸其所也。夫癇有五臟之癇,六畜之癇,或在四肢,或在腹內,當審其候,隨病所在灸之,雖少必瘥,若失其要,則為害也。

肝癇之為病面青,目反視,手足搖,灸足少陽、厥陰各三壯。

心癇之為病面赤,心下有熱,短氣息微數,灸心下第二肋端宛宛中,此為巨闕也,又灸手心主及少陰各三壯。

脾癇之為病,面黃腹大,喜痢,灸胃脘三壯,挾胃脘旁灸二壯,足陽明、太陰各二壯。

肺癇之為病,面目白,口沫出,灸肺俞三壯,又灸手陽明、太陰各二壯。

腎癇之為病,面黑,正直視不搖如屍狀,灸心下二寸二分三壯,又灸肘中動脈各二壯,又灸足太陽、少陰各二壯。

膈癇之為病,目反,四肢不舉,灸風府,又灸頂上鼻人中下唇承漿,皆隨年壯。

腸癇之為病,不動搖、灸兩承山,又灸足心兩手勞宮,又灸兩耳後完骨,各隨年壯,又灸臍中五十壯。

上五臟癇證候。

馬癇之為病,張口搖頭,馬鳴欲反折,灸項風府、臍中三壯,病在腹中,燒馬蹄末,服之良。

牛癇之為病,目正直視腹脹,灸鳩尾骨及大椎各三壯,燒牛蹄末,服之良。

羊癇之為病,喜揚目吐舌,灸大椎上三壯。

豬癇之為病,喜吐沫,灸完骨兩旁各一寸七壯。犬癇之為病,手足攣,灸兩手心一壯,灸足太陽一壯,灸肋戶一壯。

雞癇之為病,搖頭反折,喜驚自搖,灸足諸陽各三壯。

上六畜癇證候。

小兒暴癇,灸兩乳頭,女兒灸乳下二分。

治小兒暴癇者,身軀正直如死,及腹中雷鳴,灸太倉及臍中上下兩旁各一寸,凡六處,又灸當腹度取背,以繩繞頸下至臍中竭,便轉繩向背順脊下行,盡繩頭,灸兩旁各一寸五壯。

若面白啼聲色不變,灸足陽明、太陰。

若目反上視,眸子動,當灸囟中,取之法,橫度口盡兩吻際,又橫度鼻下亦盡兩邊,折去鼻度半,都合口為度,以額上髮際上行度之。灸度頭一處,正在囟上未合骨中,隨手動者是,此最要處也。次灸當額上入發二分許,直望鼻為正。次灸其兩邊,當目瞳子直上入髮際二分許。

白話文:

灸法

古人說:新生兒沒有疾病,絕對不能逆著針灸的順序施針灸,如果逆著針灸,就會刺激五臟,造成疼痛,容易生病。河洛、關中地區天氣寒冷,嬰兒容易得驚厥,所以嬰兒出生三天後,常用反方向灸法預防,又在臉頰處灸以預防牙關緊閉。牙關緊閉的症狀是舌下脈搏急促,牙齒咬合的肌肉緊繃,因為當地寒冷,所以會割開舌頭放血,灸臉頰預防牙關緊閉。吳蜀地區氣候溫暖,沒有這種疾病。古代療法流傳下來,現代人卻不了解南北方的差異,就照方抓藥,因此常常傷害嬰兒。

所以農村的孩子,順其自然就好,很少夭折。

嬰兒受驚啼哭,睡覺時四肢抽搐,熱症未解,絕對不能針灸或抓傷,會擾亂全身經脈,反而因受驚而變成癇症,只有陰性癇症引起的牙關緊閉和驚厥可以針灸或抓傷。

凡是灸治癇症,應先讓嬰兒身體虛弱下來,再趁虛施灸。如果孩子身體未虛弱就施灸,氣血受阻,前後不通,會危及生命。

癇症發作在清晨的,灸足少陽經;早晨發作的,灸足厥陰經;中午發作的,灸足太陽經;傍晚發作的,灸足太陰經;晚上發作的,灸足陽明經;半夜發作的,灸足少陰經。

治療癇症,要根據發作時間,灸相應的經絡。癇症有五臟之癇、六畜之癇,或在四肢,或在腹部,應仔細觀察病情,根據病灶所在施灸,即使灸的次數少,也一定會痊癒,如果方法錯了,就會有害。

肝癇的症狀是面色青白,眼球上翻,手足抽動,灸足少陽、厥陰各三壯。

心癇的症狀是面色發紅,心窩部發熱,呼吸急促而淺,灸心窩部第二肋骨末端(巨闕穴),再灸手心勞宮穴和少陰經各三壯。

脾癇的症狀是面色發黃,腹部膨脹,容易腹瀉,灸胃脘穴三壯,胃脘穴旁灸二壯,足陽明、太陰經各二壯。

肺癇的症狀是面色蒼白,流口水,灸肺俞穴三壯,再灸手陽明、太陰經各二壯。

腎癇的症狀是面色發黑,眼睛直視,身體僵直不動像死了一樣,灸心窩下二寸二分處三壯,再灸肘中動脈處各二壯,再灸足太陽、少陰經各二壯。

膈癇的症狀是眼球上翻,四肢不能動彈,灸風府穴,再灸百會穴、印堂穴、人中穴、承漿穴,灸的壯數依年齡而定。

腸癇的症狀是不動也不抽搐,灸承山穴,再灸足心、勞宮穴,再灸兩耳後完骨穴,灸的壯數依年齡而定,再灸臍中五十壯。

以上是五臟癇的症狀。

馬癇的症狀是張口搖頭,像馬叫一樣,想要翻身,灸項部的風府穴、臍中各三壯,如果病在腹部,燒馬蹄末服用效果更好。

牛癇的症狀是眼睛直視,腹部膨脹,灸鳩尾骨和第七頸椎(大椎穴)各三壯,燒牛蹄末服用效果更好。

羊癇的症狀是喜歡揚起眼睛,吐出舌頭,灸大椎穴上方三壯。

豬癇的症狀是喜歡吐口水,灸完骨穴兩旁各一寸七壯。

犬癇的症狀是手足抽搐,灸兩手心各一壯,灸足太陽經一壯,灸肋部一壯。

雞癇的症狀是搖頭翻身,容易受驚嚇,自己搖晃,灸足部的諸陽經各三壯。

以上是六畜癇的症狀。

嬰兒突然發作的癇症,灸兩乳頭,女孩灸乳頭下方二分。

治療嬰兒突然發作的癇症,身體僵直像死了一樣,腹部發出雷鳴般的聲音,灸太倉穴和臍中上下兩旁各一寸,共六處,再灸腹部相對應的背部,用繩子從頸下繞到臍中,再把繩子移到背部沿脊椎向下,在繩子兩側各灸一寸五壯。

如果面色蒼白,哭聲、面色沒有變化,灸足陽明、太陰經。

如果眼球上翻,瞳孔轉動,應灸囟門穴,尋找囟門穴的方法是:橫量嘴巴的兩端,再橫量鼻子下面的兩端,把鼻子寬度的一半加到嘴巴的寬度上,就是囟門穴的寬度,從額頭髮際向上量這個寬度,就能找到囟門穴,在顱骨未癒合的地方,用手摸著動的地方就是囟門穴,這是最重要的穴位。其次灸額頭髮際上二分,正對鼻子;再次灸眼睛瞳孔正上方髮際二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