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八 治諸風方 (15)

回本書目錄

卷八 治諸風方 (15)

1. 倉公當歸湯

治賊風口噤角弓反張痙者方。

白話文:

治賊風口噤、角弓反張、痙攣之方:

當歸,防風(各十八銖),獨活(一兩半),附子(一枚),細辛(半兩),麻黃(三十銖)

白話文:

當歸:18 克 防風:18 克 獨活:75 克 附子:1 枚 細辛:25 克 麻黃:15 克

上六味㕮咀,以酒五升,水三升煮取三升,服一升。口不開者,格口納湯,一服當蘇,二服小汗,三服大汗。

又方,酒一斗,膠二斤,煮令烊,得六升,每服一升,稍服得愈。

又方,單服荊瀝良。

白話文:

上六味藥材製成藥末,以五升酒、三升水煎煮,煎取三升,服一升。若病人嘴巴無法張開,就用器具撬開嘴巴灌入湯液,一服藥應能甦醒,二服藥會微微出汗,三服藥會大量出汗。

另一種方法,一斗酒、二斤膠,煮到膠融化成六升,每次服一升,漸漸服藥就能痊癒。

還有一種方法,直接服用荊瀝,效果也很不錯。

2. 秦艽散

治半身不遂、言語錯亂,乍喜乍悲、角弓反張、皮膚風癢方。

白話文:

治療半身不遂、言語錯亂、忽喜忽悲、角弓反張、皮膚風癢的方劑

方劑一

  • 生黃耆三錢
  • 生白芍三錢
  • 生當歸三錢
  • 川芎二錢
  • 川續斷二錢
  • 杜仲二錢
  • 山萸肉三錢
  • 桑寄生三錢
  • 熟地黃三錢
  • 炒棗仁三錢
  • 炙甘草二錢

方劑二

  • 生黃耆三錢
  • 生白芍三錢
  • 生當歸三錢
  • 川芎二錢
  • 川續斷二錢
  • 杜仲二錢
  • 茯苓三錢
  • 澤瀉三錢
  • 豬苓三錢
  • 芡實三錢
  • 薏苡仁三錢

方劑三

  • 當歸三錢
  • 川芎三錢
  • 桃仁三錢
  • 紅花三錢
  • 地黃三錢
  • 白芍三錢
  • 生薑三片
  • 炙甘草二錢

用法:

以上方劑各取一帖,水煎服。

秦艽,獨活(胡洽用烏頭),黃耆,人參,甘菊(各二兩,胡洽用蜀椒),茵芋(十八銖,胡洽用菵草),防風,石斛(胡洽用萆薢),山茱萸,桂心(各二兩半),附子,川芎(胡洽用桔梗),細辛,當歸,五味子,甘草,白朮,乾薑,白蘚皮(胡洽用白蘞,各三十銖),麻黃,天雄,遠志(各一兩,胡洽用防己)

上二十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再,漸漸加至二匕。又云治風無新久並補。

白話文:

秦艽、獨活(胡洽用烏頭)、黃耆、人參、甘菊(各 80 克,胡洽用蜀椒)、茵芋(7.2 克,胡洽用菵草)、防風、石斛(胡洽用萆薢)、山茱萸、桂心(各 100 克)、附子、川芎(胡洽用桔梗)、細辛、當歸、五味子、甘草、白朮、乾薑、白蘚皮(胡洽用白蘞,各 12 克)、麻黃、天雄、遠志(各 40 克,胡洽用防己)

二十二味治下痢,用酒服下,一次一匙,一天兩次,逐漸增加至兩匙。又說治療風寒無論新舊,都能補充元氣。

3. 吳秦艽散

治風注入肢體百脈,身腫,角弓反張,手足痠疼,皮膚習習,身體盡痛,眉毛墮落,耳聾驚悸,心滿短氣,魂志不定,陰下濕癢,大便有血,小便赤黃,五勞七傷,萬病皆治方。

白話文:

治療風寒入侵四肢百脈,導致身體腫脹、肌肉痙攣、手腳痠痛,皮膚發癢,全身疼痛,眉毛脫落,耳鳴心悸,心臟滿脹、呼吸困難,精神恍惚,陰部濕癢,大便帶血,小便赤黃。適用於五勞七傷、各種疾病的治療。

秦艽,蜀椒,人參,茯苓,牡蠣,細辛,栝蔞根,麻黃(各十八銖),乾薑,附子,白朮桔梗,桂心,獨活,當歸(各一兩),黃芩,柴胡,牛膝,天雄,石南,杜仲,莽草,烏頭(各半兩),甘草,川芎,防風(各一兩半)

上二十六味治下篩,盛以葦袋,食前溫酒一升服方寸七,日三服,急行七百步許,更飲酒一升,忌如常法。

白話文:

秦艽、蜀椒、人參、茯苓、牡蠣、細辛、栝蔞根、麻黃(各 18 克) 乾薑、附子、白朮、桔梗、桂心、獨活、當歸(各 30 克) 黃芩、柴胡、牛膝、天雄、石南、杜仲、莽草、烏頭(各 15 克) 甘草、川芎、防風(各 45 克)

將下篩藥材二十六味加在一起,用葦草袋子裝盛。於進食前,用溫酒一升服用約方寸七,每日三次;服用後,快走七百步左右,再飲用溫酒一升。忌口與一般情況相同。

4. 風痹第八

(論一首,方九首)

白話文:

體虛汗多,四肢無力,內熱煩渴,語言蹇澀,脈洪大,汗出格陽,寐少多夢。

  1. 玉女煎:生地黃、麥門冬、沙參、麥冬、天花粉、山藥、澤瀉、丹皮。
  2. 益肺湯:麥冬、天花粉、天門冬、山藥、茯苓、甘草、人參。
  3. 涼膈煎:麥冬、天花粉、石膏、知母、黃芩、菊花、竹葉。
  4. 調脾散:茯苓、白朮、甘草、山藥、芡實、蓮子、扁豆。
  5. 潤肺湯:麥冬、天花粉、山藥、玉竹、百合、黃耆。
  6. 補肺陰湯:麥冬、天花粉、山藥、五味子、麥門冬、石斛。
  7. 強陽散:附子、肉桂、幹薑、當歸、川芎、芍藥、白朮。
  8. 補脾腎湯:山藥、茯苓、白朮、澤瀉、丹皮、地黃、牛膝。
  9. 八珍湯:黨參、白朮、茯苓、甘草、當歸、川芎、芍藥、炙甘草。

論曰:血痹病從何而得之?師曰: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形如風狀。(巢源云其狀如被微風所吹。)但以脈自微澀,澀在寸口,關上緊,宜針引陽氣,令脈和緊去則愈。

白話文:

論述中說:血痹疾病是怎麼得來的?老師說:尊貴的人骨弱肌膚多,因為疲勞出汗,睡覺的時候不時翻動,加上有微風吹過,於是得病了。症狀就像中風的樣子(巢源說症狀就像被微風吹過)。但主要表現是脈象又微弱又澀,澀在寸口,關上脈緊繃,應該針灸引導陽氣,使脈象和緩,緊繃感消除就會痊癒。

5. 防己黃耆湯

治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方。

白話文:

治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方

症狀:脈浮身重,汗出惡風。

方劑:

  • 生薑(炮)三錢(10克)
  • 桂枝三錢(10克)
  • 白朮二錢(6克)
  • 茯苓三錢(10克)
  • 澤瀉二錢(6克)
  • 防己三錢(10克)
  • 黃芪三錢(10克)
  • 麻黃二錢(6克)
  • 甘草二錢(6克)

用法:

將所有藥材加水煎煮,取汁服用。

甘草(二兩),黃耆(五兩),漢防己(四兩),生薑,白朮(各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服了坐被中,欲解如蟲行皮中,臥取汗。

白話文:

甘草(60 克),黃芪(150 克),防己(120 克),生薑(90 克),白朮(90 克),紅棗(12 顆)

上六味藥碾碎,以水六升煎煮,取三升藥液,分成三次服用。服用後蓋上被子,會有如蟲子在皮膚底下爬行的感覺,臥著以達到出汗的效果。

6. 黃耆湯

治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狀方。

白話文:

古代文字:

治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狀方。

治療血痹,陰陽兩虛,寸口關脈微弱,尺脈中段略緊,患者肢體麻木不仁,如風狀。

蜀黃耆,人參(《要略》無),芍藥,桂心(各二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

白話文:

蜀黃耆、人參(《要略》中沒有)、芍藥、桂心(各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顆)

上六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服七合,日三服,令盡。

治風痹遊走無定處,名曰血痹大易方:

白話文:

配製六味湯劑,以六升水煎煮,煎取二升藥液,每次服七合(約現代一茶杯),一日三次,將藥液全部服用完畢。

治療風寒痹症遊走不定,稱作血痹大易方:

萆薢,薯蕷,牛膝,澤瀉(各二兩),白朮,地膚子(各半兩),乾漆,蠐螬,車前子,狗脊,天雄(各十銖),茵芋(六銖),山茱萸(三十銖),乾地黃(二兩半)

白話文:

車前草、薯蕷、牛膝、澤瀉(各 90 克) 白朮、地膚子(各 22.5 克) 乾漆、蠐螬、車前子、狗脊、天雄(各 6 克) 茵芋(3 克) 山茱萸(15 克) 乾地黃(112.5 克)

上十四味為末,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酒下十丸,日三,後稍加。

治遊風行走無定,腫或如盤大,或如甌,或著腹背,或著臂,或著腳,悉主之方:

白話文:

取十四味藥研成細末,用蜂蜜和丸,大小如梧桐子,以酒送服十丸,每日三次,逐漸增加用量。

適用於治療遊走不定、腫脹如盤、如甌者,無論發生在腹背、手臂或腳部,皆可使用此方。

海藻,茯苓,防風,獨活,附子,白朮(各三兩),大黃(五兩),當歸(一本作當陸),鬼箭(各二兩)

上九味㕮咀,以酒二斗漬五日,初服二合,漸加,以知為度。

白話文:

海藻、茯苓、防風、獨活、附子、白朮(各 90 公克),大黃(150 公克),當歸(一本作當陸,15 公克),鬼箭(各 60 公克)

將九種藥材合在一起,用二斗酒浸泡五天,一開始服用二合,逐漸增加服用量,以身體狀況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