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要方》~ 卷八 治諸風方 (15)
卷八 治諸風方 (15)
1. 倉公當歸湯
治賊風口噤角弓反張痙者方。
當歸,防風(各十八銖),獨活(一兩半),附子(一枚),細辛(半兩),麻黃(三十銖)
上六味㕮咀,以酒五升,水三升煮取三升,服一升。口不開者,格口納湯,一服當蘇,二服小汗,三服大汗。
又方,酒一斗,膠二斤,煮令烊,得六升,每服一升,稍服得愈。
又方,單服荊瀝良。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突然中風導致的口歪眼斜、身體僵硬如拉滿的弓,以及抽搐症狀的處方。
所需藥材為:當歸、防風(各約9克),獨活(約22.5克),附子(1個),細辛(約15克),麻黃(約15克)。
將以上六種藥材切碎,用五升的酒和三升的水一起煎煮,煮至剩三升時,每次服用一升。如果病人口不能開,則需強行灌入藥湯,服用一次後病情應會有所緩解,服用二次後會有微汗,服用三次後則會有大汗。
另一個處方是,用一斗的酒和兩斤的阿膠一起煮,直到阿膠融化,剩下六升的藥液,每次服用一升,逐漸服用可以痊癒。
另外,單純服用荊瀝也是有效的。
2. 秦艽散
治半身不遂、言語錯亂,乍喜乍悲、角弓反張、皮膚風癢方。
秦艽,獨活(胡洽用烏頭),黃耆,人參,甘菊(各二兩,胡洽用蜀椒),茵芋(十八銖,胡洽用菵草),防風,石斛(胡洽用萆薢),山茱萸,桂心(各二兩半),附子,川芎(胡洽用桔梗),細辛,當歸,五味子,甘草,白朮,乾薑,白蘚皮(胡洽用白蘞,各三十銖),麻黃,天雄,遠志(各一兩,胡洽用防己)
上二十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再,漸漸加至二匕。又云治風無新久並補。
白話文:
[秦艽散]
這個處方用於治療半身不遂、言語混亂、情緒忽喜忽悲、身體僵硬如角弓反張、皮膚風癢等症狀。
藥材包含:秦艽、獨活(胡洽版使用烏頭)、黃耆、人參、甘菊(各取二兩,胡洽版使用蜀椒)、茵芋(十八銖,胡洽版使用菵草)、防風、石斛(胡洽版使用萆薢)、山茱萸、桂心(各取二兩半)、附子、川芎(胡洽版使用桔梗)、細辛、當歸、五味子、甘草、白朮、乾薑、白蘚皮(胡洽版使用白蘞,各取三十銖)、麻黃、天雄、遠志(各取一兩,胡洽版使用防己)。
將以上二十二種藥材研磨成粉後過篩,用酒送服一小匙量,每日二次,逐漸增加到兩小匙。另記載此方也可用於治療各種風邪,不論新舊,同時具有補益作用。
3. 吳秦艽散
治風注入肢體百脈,身腫,角弓反張,手足痠疼,皮膚習習,身體盡痛,眉毛墮落,耳聾驚悸,心滿短氣,魂志不定,陰下濕癢,大便有血,小便赤黃,五勞七傷,萬病皆治方。
秦艽,蜀椒,人參,茯苓,牡蠣,細辛,栝蔞根,麻黃(各十八銖),乾薑,附子,白朮桔梗,桂心,獨活,當歸(各一兩),黃芩,柴胡,牛膝,天雄,石南,杜仲,莽草,烏頭(各半兩),甘草,川芎,防風(各一兩半)
上二十六味治下篩,盛以葦袋,食前溫酒一升服方寸七,日三服,急行七百步許,更飲酒一升,忌如常法。
白話文:
這份處方名為「吳秦艽散」,主要用於治療由風邪侵入肢體及全身脈絡所導致的病症。症狀包括身體浮腫、肌肉僵硬如角弓反張、手腳痠痛、皮膚感覺異常、全身疼痛、眉毛脫落、耳鳴聽力下降、心悸驚恐、胸悶氣短、精神恍惚、私密部位濕疹瘙癢、大便帶血、小便色赤黃、五勞七傷等各種慢性疾病,此方對多種疾病均有療效。
藥方成分如下:秦艽、蜀椒、人參、茯苓、牡蠣、細辛、栝蔞根、麻黃各18銖;乾薑、附子、白朮、桔梗、桂心、獨活、當歸各1兩;黃芩、柴胡、牛膝、天雄、石南、杜仲、莽草、烏頭各半兩;甘草、川芎、防風各1兩半。
以上26種藥材應先進行研磨過篩,然後裝入葦製的袋子中。在飯前,使用溫熱的酒送服,每次服用量為方寸匕大小七次,每日三次。服用後,立即快步行走約700步,再飲酒一杯。服用期間,需遵守一般的禁忌原則。
4. 風痹第八
(論一首,方九首)
論曰:血痹病從何而得之?師曰: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形如風狀。(巢源云其狀如被微風所吹。)但以脈自微澀,澀在寸口,關上緊,宜針引陽氣,令脈和緊去則愈。
白話文:
(一則理論討論,九則治療方法)
理論部分說:血痹這種疾病是怎麼來的呢?老師解釋:那些生活優渥、養尊處優的人,他們的骨骼較脆弱,肌肉皮膚卻很豐厚。當他們勞累後出了汗,躺著休息時沒有及時調整姿勢或蓋好被子,讓身體受到輕微的風吹,就可能得到這種病。這種病的症狀看起來就像被微風吹過一樣。(巢元方曾描述其症狀如同被微風吹拂。)然而,從脈象上來看,脈搏會顯得微弱且遲滯,這種遲滯主要出現在寸口和關上的位置。對於這種情況,應該用針灸來引導陽氣,讓脈搏恢復和緩,等到緊繃的脈象消失,病情就會好轉。
5. 防己黃耆湯
治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方。
甘草(二兩),黃耆(五兩),漢防己(四兩),生薑,白朮(各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服了坐被中,欲解如蟲行皮中,臥取汗。
白話文:
[防己黃耆湯的用法]
這帖藥用來治療風濕症狀,症見脈象浮、身體沉重、容易出汗且畏風的情況。
所需藥材如下:甘草二兩,黃耆五兩,漢防己四兩,生薑及白朮各三兩,大棗十二枚。
將以上六種藥材切碎,然後用六升水煎煮至剩三升,將藥汁分成三次服用。服藥後應蓋上被子休息,會感覺到像有蟲在皮膚下爬行一般的微熱感,躺下讓自己出汗。
6. 黃耆湯
治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狀方。
蜀黃耆,人參(《要略》無),芍藥,桂心(各二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服七合,日三服,令盡。
治風痹遊走無定處,名曰血痹大易方:
萆薢,薯蕷,牛膝,澤瀉(各二兩),白朮,地膚子(各半兩),乾漆,蠐螬,車前子,狗脊,天雄(各十銖),茵芋(六銖),山茱萸(三十銖),乾地黃(二兩半)
上十四味為末,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酒下十丸,日三,後稍加。
治遊風行走無定,腫或如盤大,或如甌,或著腹背,或著臂,或著腳,悉主之方:
海藻,茯苓,防風,獨活,附子,白朮(各三兩),大黃(五兩),當歸(一本作當陸),鬼箭(各二兩)
上九味㕮咀,以酒二斗漬五日,初服二合,漸加,以知為度。
白話文:
【黃耆湯】
這帖藥方用於治療一種稱為血痹的病症,病徵是脈象顯示陰陽兩氣都很微弱,在手腕脈搏關節處的脈象微弱,而在手肘內側的脈象則偏緊。患者身體會有麻木感,就像被風吹過一樣。
藥方成分包括:蜀產的黃耆、人參(在《要略》中並未提及)、芍藥、桂心(以上皆需二兩)、生薑(需六兩)、大棗(需十二枚)。
將這些藥材共六種切碎,然後用六升水煎煮,最終取得二升的藥液。每次服用七合,一天三次,直至喝完。
【血痹大易方】
這是治療風痹,症狀為痛楚遊走不定的一個藥方,此病症又稱為血痹。
藥方成分包括:萆薢、薯蕷、牛膝、澤瀉(以上皆需二兩)、白朮、地膚子(以上皆需半兩)、乾漆、蠐螬、車前子、狗脊、天雄(以上皆需十銖)、茵芋(需六銖)、山茱萸(需三十銖)、乾地黃(需二兩半)。
將上述十四種藥材磨成粉末,再加入蜂蜜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每次用酒吞服十粒,一天三次,之後可根據病情適量增加。
【遊風行走無定方】
這帖藥方用於治療遊風,症狀為痛楚遊走不定,患處可能腫脹至盤子大小,或如碗般大小,可能出現在腹部、背部、手臂或腳部。
藥方成分包括:海藻、茯苓、防風、獨活、附子、白朮(以上皆需三兩)、大黃(需五兩)、當歸(一版本寫作當陸)、鬼箭(以上皆需二兩)。
將以上九種藥材切碎,用二斗酒浸泡五日。首次服用時可先飲二合,逐漸增加份量,直到病情有所改善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