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要方》~ 卷九 傷寒方上 (2)
卷九 傷寒方上 (2)
1. 闢溫第二
(方三十三首,濕䘌病證條)
白話文:
對不起,你所提供的內容並未包含具體要翻譯的古文。"[闢溫第二]"和"[(方三十三首,濕䘌病證條)]"似乎是章節標題,並非具體的古文內容。如果你有具體的古文中醫文字需要翻譯,請提供詳細內容,我將樂於協助。例如,如果有一段古文"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其現代白話文翻譯即為"當太陰經發生病變時,會出現腹部脹滿、嘔吐,無法進食,自發性腹瀉且情況嚴重,腹部還會不定時地自行疼痛"。但因為你提供的資料中並無具體古文,所以我無法進行翻譯。如果有更詳細的內容,請告知。
2. 屠蘇酒
闢疫氣令人不染溫病及傷寒之方。
大黃(十五銖),白朮,桂心(各十八銖),桔梗,蜀椒(各十五銖),烏頭(六銖),菝葜(十二銖)
上七味㕮咀絳袋盛,以十二月晦日日中懸沉井中令至泥。正月朔旦平曉出藥,置酒中煎數沸,於東向戶中飲之。屠蘇之飲先從小起,多少自在,一人飲一家無疫,一家飲一里無疫,飲藥酒得三朝,還滓置井中,能仍歲飲,可世無病。當家內外有井,皆悉著藥闢溫氣也。
(一方有防風一兩。)
又,正月旦取東行桑根如指大長七寸,以丹塗之,懸門戶上,又令人帶之。
又方,正旦吞麻子、赤小豆各二七粒,又以二七粒投井中。
又方,常以七月七日閤家吞赤小豆,向日吞二七枚。
又方,七月七日男吞大豆七枚,女吞小豆二七枚。
又方,神仙教人立春後有庚子日,溫蕪菁菹汁,合家大小並服,不限多少。
白話文:
這段文字講的是製作與服用「屠蘇酒」的方法,以預防瘟疫和傷寒。具體做法如下:
所需藥材包括:大黃(15銖)、白朮、桂心(各18銖)、桔梗、蜀椒(各15銖)、烏頭(6銖)、菝葜(12銖)。
將以上七種藥材切碎,裝入紅色袋子中,在農曆十二月最後一天中午時分,將藥包懸掛在井中,使其沉到井底泥層。等到農曆新年第一天清晨,將藥包取出,放入酒中煮沸幾次。然後,在面向東方的門檻中飲用此酒。飲用屠蘇酒的習慣是從最小的孩子開始,飲用量隨個人意願。一個人飲用,全家不受瘟疫侵擾;一家飲用,整個鄰裏不受影響。連續三天飲用藥酒,然後將剩下的藥渣放回井中。如果每年持續這樣做,可以達到終生無病的效果。只要家中有井,都應放入藥材,以預防溫疫。
另有一個配方中包含了一兩的防風。
此外,還有一些其他方法:
- 在農曆新年第一天,取東方生長的桑樹根,直徑如手指粗,長約七寸,用硃砂塗抹,懸掛在門戶上,同時讓人們佩戴。
- 另一個方法是在農曆新年第一天,吞食黑芝麻和紅小豆各27粒,再將同樣數量的黑芝麻和紅小豆投入井中。
- 另一個方法是在農曆七月七日,全家人吞食紅小豆,面向太陽吞下27粒。
- 另一個方法是在農曆七月七日,男性吞食大豆7粒,女性吞食紅小豆27粒。
- 另一個方法是由神仙傳授,要求在立春後的第一個庚子日,用溫熱的蕪菁漬汁,全家人不分年齡都可以服用,不限制服用量。
3. 太乙流金散
闢溫氣方。
雄黃(三兩),雌黃(二兩),礬石(一兩半),鬼箭羽(一兩半,即衛茅),羖羊角(燒,二兩)
上五味治下篩,三角絳袋盛。一兩帶心前,並掛門戶上。若逢大疫之年,以月旦青布裹一刀圭,中庭燒之。溫病人亦燒熏之。
白話文:
這是一則避瘟疫的古方,名為[太乙流金散]。內容如下:
所需材料有:雄黃三兩、雌黃二兩、礬石一兩半、鬼箭羽一兩半(即衛矛)、羖羊角燒過的二兩。
將以上五種材料研磨後篩細,再用三角形的紅色袋子裝起來。取一兩的分量掛在胸前,同時也要掛在門戶上。如果遇到大規模的疫情,每月初一可以用青布包一小塊藥粉,在院子中燃燒。對於已感染溫病的人,也可以用這種方式燒燻來治療。
4. 雄黃散
闢溫氣方。
雄黃(五兩),硃砂,菖蒲,鬼臼(各二兩)
上四味治下篩,以塗五心、額上、鼻人中及耳門。
白話文:
這是一則用來防禦瘟疫之氣的古方,名為「雄黃散」。
所需材料及其份量如下:雄黃五兩,硃砂、菖蒲、鬼臼各二兩。
將上述四種藥材研磨過篩製成粉末後,可將此粉沫塗抹在手心腳心(合稱五心)、額頭、鼻子上方的人中穴以及耳朵的入口處。
5. 殺鬼燒藥方
闢溫氣。
雄黃,丹砂,雌黃(各一斤),羚羊角(羖羊角亦得),蕪荑,虎骨,鬼臼,鬼箭羽,野丈人(即白頭翁),石長生,猳豬屎,馬懸蹄(各三兩),青羊脂,菖蒲,白朮(各八兩),蜜蠟(八斤)
上十六味末之,以蜜蠟和為丸如彈許大,朝暮及夜中,戶前微火燒之。
白話文:
這份古方旨在防禦瘟疫之氣。
所需材料有:雄黃、硃砂、雌黃(以上各需一斤)、公羊角(或可用公羚羊角替代)、蕪荑、虎骨、鬼臼、鬼箭羽、野丈人(即白頭翁)、石長生、公豬糞、馬蹄鐵(以上各需三兩)、青羊油、菖蒲、白朮(以上各需八兩)、蜜蠟(需八斤)。
將上述十六種材料研磨成粉末後,用蜜蠟調和製成丸狀,大小約如彈珠。每日早晨、傍晚以及夜間,在門前以微火燒烤此藥丸。
6. 虎頭殺鬼丸
闢溫方。
虎頭(五兩),硃砂,雄黃,雌黃(各一兩半),鬼臼,皂莢,蕪荑(各一兩)
上七味末之,以蜜蠟和為丸如彈子大,絳袋盛係臂,男左女右,懸屋四角,晦望夜半,中庭燒一丸。
白話文:
這是一則古時用於防禦瘟疫的藥方,名為「虎頭殺鬼丸」。
所需材料如下:虎骨(換算後約250克)、硃砂、雄黃、雌黃(各換算後約75克)、鬼臼、皁莢、蕪荑(各換算後約50克)。
將以上七種材料研磨成粉末,再使用蜂蜜和蠟混合這些粉末,製成丸狀,大小如同彈珠。然後將這些丸狀藥物放入紅色袋子中,綁在手臂上,男性綁左臂,女性綁右臂。同時,你也可以將它們掛在房間的四個角落。每月最後一天的半夜,在庭院中燃燒一粒此丸狀藥物。
7. 闢溫殺鬼丸
熏百鬼惡氣方。
雄黃,雌黃(各二兩),龍骨,龜甲,鯪鯉甲,蝟皮(各三兩),羖羊角,虎骨(各七兩),樗雞(十五枚),空青(一兩),芎藭,真珠(各五兩),東門上雞頭(一兩)
上十三味末之,烊蠟二十兩,並手丸如梧子,正旦門戶前燒一丸,帶一丸,男左女右,闢百惡。獨宿弔喪問病各吞一丸小豆大,天陰大霧日燒一丸於戶牖前佳。
白話文:
這是一種名為「闢溫殺鬼丸」的古方,用於驅逐各種邪氣和不祥。配方如下:
- 雄黃與雌黃各取二兩,
- 龍骨、龜甲、鯪鯉甲、蝟皮各取三兩,
- 純羊角和虎骨各取七兩,
- 樗雞十五隻,
- 空青一兩,
- 芎藭和珍珠各取五兩,
- 東門上的雞頭取一兩。
將上述十三種材料研磨成粉末後,加入融化的蜂蠟二十兩,攪拌均勻,手工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在新年第一天,在門口燒一顆丸,同時在身上佩戴一顆,男性佩於左側,女性則佩於右側,可防百種邪惡。單獨住宿或參加葬禮、探視病人時,可以吞服一顆小豆大小的丸子。在天氣陰沉或多霧的日子裡,在門窗前燃燒一顆丸子,效果更佳。
8. 雄黃丸
漢建寧二年,太歲在酉,疫氣流行,死者極眾。有書生丁季回從蜀青城山來,東過南陽,從西市門入,見患疫癘者頗多,遂於囊中出藥,人各惠之一丸。靈藥沾唇,疾無不瘥。市中疫鬼數百千餘見書生施藥,悉皆驚怖而走。乃有鬼王見書生,謂有道法兼自施藥,感眾鬼等奔走若是。
遂詣書生欲求受其道法。書生曰,吾無道法,乃囊中之藥呈於鬼王,鬼王睹藥,驚惶叩頭乞命而走。此方藥帶之入山能闢虎狼蟲蛇,入水能除水怪蛟蜃。
雄黃,雌黃,曾青,鬼臼,真珠,丹砂,虎頭骨,桔梗,白朮,女青,川芎,白芷,鬼督郵,蕪荑,鬼箭羽,藜蘆,菖蒲,皂莢(各一兩)
上十八味末之,蜜丸如彈子大,絹袋盛,男左女右帶之。卒中惡病及時疫,吞如梧子一丸,燒彈大一丸戶內。
白話文:
【雄黃丸】
在漢朝建寧二年,太歲位於酉位,當時瘟疫盛行,死亡的人非常多。有一個叫丁季回的書生,從四川的青城山來到這裡,經過南陽,從西市門進入,他發現患瘟疫的人非常多,於是從他的包裹中拿出藥物,每人都送了一顆。
這種藥物效果靈驗,只要病人服用,病情都能獲得緩解。市集中的瘟疫鬼魂見到書生發放藥物,都感到非常驚恐而四散逃開。其中一個鬼王看到這一幕,認為書生除了會發放藥物,本身還具有道法,導致眾鬼如此逃竄。
於是鬼王去拜訪書生,想要學習他的道法。書生回答說:「我並沒有什麼道法,只是有這個藥物。」接著拿出藥物給鬼王看,鬼王一看見藥物,立刻驚慌失措,磕頭求饒後便逃走了。這款藥物,佩戴在身上進山可以防止虎狼蟲蛇的攻擊,在水中則可以避免水怪蛟蜃的侵擾。
藥方成分包含:雄黃、雌黃、曾青、鬼臼、珍珠、丹砂、虎頭骨、桔梗、白朮、女青、川芎、白芷、鬼督郵、蕪荑、鬼箭羽、藜蘆、菖蒲、皁莢(各一兩)。
將上述十八種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搓成彈子大小的丸狀,然後放入絹袋中,男性佩戴在左手,女性則佩戴在右手。如果突然遭受惡疾或是感染瘟疫,可以吞服一顆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或者在室內燒掉一顆彈子大小的藥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