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九 傷寒方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九 傷寒方上 (2)

1. 闢溫第二

(方三十三首,濕䘌病證條)

白話文:

濕痰病證條

方三十三首

症見:發表不透,肢體睏倦,胃中脹滿,噫氣酸腐,胸膈痞悶,口苦不欲食,苔白膩,脈濡滑。 治法:化痰祛濕。 方藥:橘皮陳皮藿香半夏茯苓枳實甘草

症見:濕熱交蒸,頭目昏重,身倦乏力,肌肉痠痛,脘腹脹滿,大便軟溏,苔黃膩,脈濡數。 治法:清熱利濕。 方藥:黃連黃柏蒼朮茯苓連翹茵陳甘草

症見:寒濕留滯,惡寒發熱,渾身痠痛,頭重如裹,胸膈滿悶,苔白膩,脈濡緩。 治法:溫化寒濕。 方藥:附子乾薑桂枝吳茱萸草果甘草

症見:陰陽兩傷,內寒外熱,發熱惡寒,脈浮緊,苔黃膩。 治法:溫養陽氣,清熱利濕。 方藥:麻黃桂枝附子乾薑蒼朮連翹甘草

症見:痰濕阻滯,心胸痞悶,噁心嘔吐,苔白膩,脈濡緩。 治法:化痰利濕。 方藥:陳皮半夏秫米茯苓麥芽枳實甘草

症見:濕熱蘊結,心煩口渴,小便黃赤,苔黃膩,脈數。 治法:清熱利濕。 方藥:黃連黃柏澤瀉梔子山梔車前草甘草

症見:脾濕內阻,腹脹納呆,大便溏瀉,苔白膩,脈濡緩。 治法:健脾利濕。 方藥:蒼朮厚朴茯苓半夏陳皮甘草

症見:濕熱蘊結,小便不利,苔黃膩,脈數。 治法:清熱利濕。 方藥:澤瀉梔子車前草連翹茵陳甘草

症見:濕寒凝滯,小便不利,苔白膩,脈濡緩。 治法:溫化寒濕。 方藥:茯苓蒼朮桂枝附子吳茱萸甘草

症見:濕痰阻滯,胸脅脹悶,咳喘痰多,苔白膩,脈濡緩。 治法:化痰利濕。 方藥:陳皮半夏茯苓枳實甘草

十一 症見:濕熱蘊結,胸脅脹痛,咳喘痰黃,苔黃膩,脈數。 治法:清熱利濕。 方藥:黃連黃柏澤瀉梔子山梔車前草甘草

十二 症見:脾胃濕熱,脘腹脹滿,嘔吐酸水,苔黃膩,脈濡數。 治法:清熱利濕,健脾和胃。 方藥:黃連黃柏蒼朮茯苓半夏陳皮甘草

十三 症見:濕熱蘊結,腹脹腹痛,大便溏瀉,苔黃膩,脈數。 治法:清熱利濕。 方藥:黃連黃柏澤瀉車前草山梔梔子甘草

十四 症見:濕寒凝滯,腹脹腹痛,大便溏瀉,苔白膩,脈濡緩。 治法:溫化寒濕。 方藥:茯苓蒼朮附子乾薑桂枝吳茱萸甘草

十五 症見:濕痰阻滯,咳嗽痰多,氣喘胸悶,苔白膩,脈濡緩。 治法:化痰利濕。 方藥:陳皮半夏茯苓枳實甘草

十六 症見:濕熱蘊結,咳嗽痰黃,氣喘胸悶,苔黃膩,脈數。 治法:清熱利濕。 方藥:黃連黃柏澤瀉梔子山梔車前草甘草

十七 症見:脾胃濕熱,腹脹腹痛,嘔吐酸水,苔黃膩,脈濡數。 治法:清熱利濕,健脾和胃。 方藥:黃連黃柏蒼朮茯苓半夏陳皮甘草

十八 症見:濕熱蘊結,腹脹腹痛,大便溏瀉,苔黃膩,脈數。 治法:清熱利濕。 方藥:黃連黃柏澤瀉車前草山梔梔子甘草

十九 症見:濕寒凝滯,腹脹腹痛,大便溏瀉,苔白膩,脈濡緩。 治法:溫化寒濕。 方藥:茯苓蒼朮附子乾薑桂枝吳茱萸甘草

二十 症見:濕痰阻滯,心胸痞悶,咳喘痰多,苔白膩,脈濡緩。 治法:化痰利濕。 方藥:陳皮半夏茯苓枳實甘草

二十一 症見:濕熱蘊結,心煩口渴,小便黃赤,苔黃膩,脈數。 治法:清熱利濕。 方藥:黃連黃柏澤瀉梔子山梔車前草甘草

二十二 症見:脾濕內阻,腹脹納呆,大便溏瀉,苔白膩,脈濡緩。 治法:健脾利濕。 方藥:蒼朮厚朴茯苓半夏陳皮甘草

二十三 症見:濕熱蘊結,小便不利,苔黃膩,脈數。 治法:清熱利濕。 方藥:澤瀉梔子車前草連翹茵陳甘草

二十四 症見:濕寒凝滯,小便不利,苔白膩,脈濡緩。 治法:溫化寒濕。 方藥:茯苓蒼朮桂枝附子吳茱萸甘草

二十五 症見:濕痰阻滯,胸脅脹悶,咳喘痰多,苔白膩,脈濡緩。 治法:化痰利濕。 方藥:陳皮半夏茯苓枳實甘草

二十六 症見:濕熱蘊結,胸脅脹痛,咳喘痰黃,苔黃膩,脈數。 治法:清熱利濕。 方藥:黃連黃柏澤瀉梔子山梔車前草甘草

二十七 症見:脾胃濕熱,脘腹脹滿,嘔吐酸水,苔黃膩,脈濡數。 治法:清熱利濕,健脾和胃。 方藥:黃連黃柏蒼朮茯苓半夏陳皮甘草

二十八 症見:濕熱蘊結,腹脹腹痛,大便溏瀉,苔黃膩,脈數。 治法:清熱利濕。 方藥:黃連黃柏澤瀉車前草山梔梔子甘草

二十九 症見:濕寒凝滯,腹脹腹痛,大便溏瀉,苔白膩,脈濡緩。 治法:溫化寒濕。 方藥:茯苓蒼朮附子乾薑桂枝吳茱萸甘草

三十 症見:濕痰阻滯,心胸痞悶,咳喘痰多,苔白膩,脈濡緩。 治法:化痰利濕。 方藥:陳皮半夏茯苓枳實甘草

三十一 症見:濕熱蘊結,心煩口渴,小便黃赤,苔黃膩,脈數。 治法:清熱利濕。 方藥:黃連黃柏澤瀉梔子山梔車前草甘草

三十二 症見:脾濕內阻,腹脹納呆,大便溏瀉,苔白膩,脈濡緩。 治法:健脾利濕。 方藥:蒼朮厚朴茯苓半夏陳皮甘草

三十三 症見:濕熱蘊結,小便不利,苔黃膩,脈數。 治法:清熱利濕。 方藥:澤瀉梔子車前草連翹茵陳甘草

2. 屠蘇酒

闢疫氣令人不染溫病及傷寒之方。

白話文:

闢疫氣令人不染溫病及傷寒之方

預防瘟疫的藥方,能避免感染溫病和傷寒。

大黃(十五銖),白朮,桂心(各十八銖),桔梗,蜀椒(各十五銖),烏頭(六銖),菝葜(十二銖)

白話文:

大黃(9克),白朮,桂心(各10克),桔梗,蜀椒(各9克),烏頭(3克),菝葜(7克)

上七味㕮咀絳袋盛,以十二月晦日日中懸沉井中令至泥。正月朔旦平曉出藥,置酒中煎數沸,於東向戶中飲之。屠蘇之飲先從小起,多少自在,一人飲一家無疫,一家飲一里無疫,飲藥酒得三朝,還滓置井中,能仍歲飲,可世無病。當家內外有井,皆悉著藥闢溫氣也。

白話文:

將這七味藥材研成粉末,放入紅色的袋子中,在十二月最後一天的中午掛在井中,讓藥粉到達井底泥土處。正月初一早上天亮時取出藥粉,放入酒中煎煮幾沸,在朝東的門口喝下。屠蘇酒的飲用量可以從少量開始,沒有固定規定,一個人喝一家人不會生病,一家人喝一個村子的人都不會生病。連續喝三天的藥酒,剩下的藥渣放在井中,每年都能喝,一家人都可以免除疾病。凡家家戶戶有井的,都要放入此藥,以驅除瘟疫之氣。

(一方有防風一兩。)

又,正月旦取東行桑根如指大長七寸,以丹塗之,懸門戶上,又令人帶之。

又方,正旦吞麻子、赤小豆各二七粒,又以二七粒投井中。

又方,常以七月七日閤家吞赤小豆,向日吞二七枚。

又方,七月七日男吞大豆七枚,女吞小豆二七枚。

又方,神仙教人立春後有庚子日,溫蕪菁菹汁,合家大小並服,不限多少。

白話文:

另外,正月初一採東方生長的桑根,像手指一樣粗,長七寸,用朱紅色塗抹,懸掛在門戶之上,或者佩戴在身上。

另一個方子是,於正月初一吞服麻子、赤小豆各二十七顆,再將二十七顆投入井中。

又一方是,每年七月七日全家人一起吞服赤小豆,朝向太陽吞服二十七枚。

再一方是,在七月七日這天,男性吞服大豆七枚,女性吞服小豆二十七枚。

還有一個方子是,神仙教導人們,在立春後遇到庚子日,溫熱蕪菁醃漬的汁液,全家大小一起服下,不限制數量。

3. 太乙流金散

闢溫氣方。

白話文:

闢溫氣方

組成:

  • 僵蠶
  • 涎香
  • 烏藥
  • 雄黃

製法:

將以上四味藥材研磨成細粉。

用法:

用溫黃酒送服,一次一錢。

功效:

祛除溫熱病邪,開通經絡,疏散表邪。

主治:

  • 身熱發汗
  • 惡寒惡風
  • 頭痛項強
  • 腰膝酸軟
  • 脈浮數

雄黃(三兩),雌黃(二兩),礬石(一兩半),鬼箭羽(一兩半,即衛茅),羖羊角(燒,二兩)

白話文:

雄黃:150 克 雌黃:100 克 礬石:75 克 鬼箭羽(衛茅):75 克 燒過的羖羊角:100 克

上五味治下篩,三角絳袋盛。一兩帶心前,並掛門戶上。若逢大疫之年,以月旦青布裹一刀圭,中庭燒之。溫病人亦燒熏之。

白話文:

將這五種藥材熬煮成濃縮的藥液,並倒入三角形的絳色布袋中。一兩(約 37.5 克)的藥液,連同藥材本身,放在門框的前面,並同時掛在門上。如果遇到大疫之年,在每月的朔日用青布包裹一刀圭(約 0.6 克)的藥材,在庭院中焚燒。如果有人感染溫病,也可以用這種方法燻蒸治療。

4. 雄黃散

闢溫氣方。

白話文:

古代文字:

發溫氣方:

生薑三兩,颳去皮,切作片,炒令香,去皮核。 蔥白二梃,切作片,用油炒香,去蔥頭。 蜜棗三十枚,去核,同蔥薑炒令香滑,服之。

驅逐溫氣方:

生薑三兩,颳去皮,切成片狀,炒至香氣撲鼻,去除皮核。 蔥白二根,切成片狀,用油炒香,去除蔥頭。 蜜棗三十枚,去除果核,與蔥薑同炒至香滑,食用即可。

雄黃(五兩),硃砂,菖蒲,鬼臼(各二兩)

上四味治下篩,以塗五心、額上、鼻人中及耳門。

白話文:

  • 雄黃:五兩
  • 硃砂:二兩
  • 菖蒲:二兩
  • 鬼臼:二兩

四味藥材用於治療下痢,塗抹在手掌心、腳心、額頭、鼻孔中和耳門。

5. 殺鬼燒藥方

闢溫氣。

白話文:

原中醫古代文字:

闢溫氣

預防溫病

詳細解釋:

溫病是指由暑、濕、熱等因素引起的疾病,常表現為發熱、頭暈、口渴、四肢乏力等症狀。

預防溫病需要採取以下措施:

  • 避暑:避免在炎熱天氣下長時間待在陽光下或通風不良的地方。
  • 防濕:保持環境乾燥,避免潮濕。
  • 清熱:多喝水、吃清熱解毒的食物,如綠豆湯、蓮藕湯。
  • 預防感染:注意個人衛生,經常洗手、消毒。

雄黃,丹砂,雌黃(各一斤),羚羊角(羖羊角亦得),蕪荑,虎骨,鬼臼,鬼箭羽,野丈人(即白頭翁),石長生,猳豬屎,馬懸蹄(各三兩),青羊脂,菖蒲,白朮(各八兩),蜜蠟(八斤)

上十六味末之,以蜜蠟和為丸如彈許大,朝暮及夜中,戶前微火燒之。

白話文:

雄黃、丹砂、雌黃(各 500 克) 羚羊角(或羖羊角)(150 克) 蕪荑(150 克) 虎骨(150 克) 鬼臼(150 克) 鬼箭羽(150 克) 野丈人(即白頭翁)(150 克) 石長生(150 克) 猳豬屎(150 克) 馬懸蹄(150 克) 青羊脂(400 克) 菖蒲(400 克) 白朮(400 克) 蜜蠟(4,000 克)

十餘種藥材磨成粉末後,用蜜蠟調和製成如彈珠般大小的丸子。 清晨、傍晚和半夜,於戶外微火上燒熱後服用。

6. 虎頭殺鬼丸

闢溫方。

白話文:

古代文字:

闢溫方

【組成】

荊芥穗 二兩

防風 二兩

白芷 二兩

川芎 二兩

蟬衣 一升

羌活 一兩

獨活 一兩

防己 二兩

桂枝 二兩

烏頭(炮) 二錢

蘇葉 三兩

細辛 一兩

皁角刺 一兩

避溫方

組成:

荊芥穗 60 克

防風 60 克

白芷 60 克

川芎 60 克

蟬衣 300 克

羌活 30 克

獨活 30 克

防己 60 克

桂枝 60 克

烏頭(炮製過) 6 克

蘇葉 90 克

細辛 30 克

皁角刺 30 克

虎頭(五兩),硃砂,雄黃,雌黃(各一兩半),鬼臼,皂莢,蕪荑(各一兩)

白話文:

虎頭(五兩), 硃砂、雄黃、雌黃(各一兩半), 鬼臼、皁莢、蕪荑(各一兩)

上七味末之,以蜜蠟和為丸如彈子大,絳袋盛係臂,男左女右,懸屋四角,晦望夜半,中庭燒一丸。

白話文:

把這七種藥材研成粉末,用蜜蠟調製,做出大小如彈珠的藥丸。將藥丸裝在紅色布袋中,掛在手臂上,男性掛在左臂,女性掛在右臂。將四個藥丸懸掛在家中的四個角落。在陰曆初一、十五的半夜,在庭院中焚燒一粒藥丸。

7. 闢溫殺鬼丸

熏百鬼惡氣方。

白話文:

燻百鬼惡氣方

組成:

  • 艾葉三斤
  • 石硫黃半斤
  • 雄黃半斤
  • 雌黃半斤
  • 硃砂半斤
  • 雄雞一隻
  • 雄鴨一隻

製法:

  1. 將艾葉搓成團狀,放入鍋中。
  2. 加入其他藥材和雄雞、雄鴨。
  3. 用文火慢慢煨,直到鍋內藥材變乾為止。

用法:

  1. 將煨好的藥物磨成粉末。
  2. 每晚睡前,取一勺藥粉放入香爐中,點燃後燻蒸房屋。

功效: 驅除百鬼惡氣,淨化環境。

雄黃,雌黃(各二兩),龍骨,龜甲,鯪鯉甲,蝟皮(各三兩),羖羊角,虎骨(各七兩),樗雞(十五枚),空青(一兩),芎藭,真珠(各五兩),東門上雞頭(一兩)

白話文:

雄黃、雌黃(各 120 克) 龍骨、龜甲、鯪鯉甲、蝟皮 (各 180 克) 羖羊角、虎骨 (各 420 克) 樗雞 (15 顆) 空青 (60 克) 芎藭、真珠 (各 300 克) 東門上雞頭 (60 克)

上十三味末之,烊蠟二十兩,並手丸如梧子,正旦門戶前燒一丸,帶一丸,男左女右,闢百惡。獨宿弔喪問病各吞一丸小豆大,天陰大霧日燒一丸於戶牖前佳。

白話文:

以上十三種藥材磨成粉末,溶化二十兩蠟,用手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正月初一,在門口前燒一丸,隨身帶一丸,男性在左手,女性在右手,可以避邪。單獨住宿、弔喪、探病時,各吞服一丸黃豆大小。陰天、大霧時,在窗戶前燒一丸效果較好。

8. 雄黃丸

漢建寧二年,太歲在酉,疫氣流行,死者極眾。有書生丁季回從蜀青城山來,東過南陽,從西市門入,見患疫癘者頗多,遂於囊中出藥,人各惠之一丸。靈藥沾唇,疾無不瘥。市中疫鬼數百千餘見書生施藥,悉皆驚怖而走。乃有鬼王見書生,謂有道法兼自施藥,感眾鬼等奔走若是。

白話文:

東漢建寧二年,太歲在酉,瘟疫流行,死亡人數眾多。一位名叫丁季回的書生從四川青城山來,東行經過南陽,從西市門進入。他看到很多患有瘟疫的人,於是從口袋中拿出藥來,每人贈送一丸。這神奇的藥丸沾到嘴脣,沒有不痊癒的。市集裡的疫鬼,數量多達數百上千,看到書生施藥,全都驚慌失措地逃走。一位鬼王見到書生,說他擁有道術,而且施藥救人,讓眾鬼等都四處奔逃。

遂詣書生欲求受其道法。書生曰,吾無道法,乃囊中之藥呈於鬼王,鬼王睹藥,驚惶叩頭乞命而走。此方藥帶之入山能闢虎狼蟲蛇,入水能除水怪蛟蜃。

白話文:

於是前往拜訪書生,想求取他的法術。書生說:「我沒有什麼法術,只是囊中配製了一種藥,呈給鬼王。鬼王看到藥後,驚慌失措,叩頭求命而逃。這種藥方帶入山裡可以避開老虎、狼和蛇,帶入水中可以驅除水怪和龍捲風。」

雄黃,雌黃,曾青,鬼臼,真珠,丹砂,虎頭骨,桔梗,白朮,女青,川芎,白芷,鬼督郵,蕪荑,鬼箭羽,藜蘆,菖蒲,皂莢(各一兩)

上十八味末之,蜜丸如彈子大,絹袋盛,男左女右帶之。卒中惡病及時疫,吞如梧子一丸,燒彈大一丸戶內。

白話文:

雄黃、雌黃、曾青、鬼臼、珍珠、丹砂、虎頭骨、桔梗、白朮、女青、川芎、白芷、鬼督郵、荑草、鬼箭羽、藜蘆、菖蒲、皁莢(各 1 兩)

服用末藥完成後,將藥粉製成如彈珠大小的蜜丸,以絹布袋盛裝。男性佩戴在左側,女性佩戴在右側。如果突然發作惡疾或傳染病,一次服用一丸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同時在屋內燃燒一丸如彈珠大小的藥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