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要方》~ 卷九 傷寒方上 (3)
卷九 傷寒方上 (3)
1. 赤散
闢溫疫氣傷寒熱病方。
白話文:
闢溫疫氣傷寒熱病方
**發病原因:**因寒邪侵入體內,與疫氣相結合,形成溫疫或傷寒熱病。
**症狀:**頭痛身熱,惡寒體痛,飲食無味,口渴欲飲,舌苔白或薄黃,脈浮數。
治療方法:
一、辛溫解表散寒方
- 麻黃湯:麻黃、桂枝、杏仁、甘草
- 桂枝湯:桂枝、芍藥、甘草、大棗、生薑
- 香蘇散:香蘇葉、藿香、佩蘭、薄荷、甘草
二、清熱解毒方
- 銀翹散:銀花、連翹、蒲公英、薄荷、甘草
- 板藍根湯:板藍根、丹參、黃芩、金銀花
- 荊防敗毒散:荊芥、防風、敗醬草、薄荷、甘草
三、益氣固表方
- 人參敗毒散:人參、黃芪、敗醬草、防風、甘草
- 玉屏風散:黃芪、白朮、防風、甘草
- 補中益氣湯:黃芪、黨參、白朮、甘草、當歸
四、攻下法
- 大承氣湯:大黃、芒硝、甘遂、厚朴、枳實
- 礞石化痰湯:礞石、星砂、滑石、甘草
- 犀角地黃湯:犀角、生地黃、麥冬、五味子
注意事項:
- 藥方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調整。
- 服藥時請諮詢合格的中醫師。
- 孕婦、哺乳期婦女及兒童應慎用。
藜蘆,躑躅花(各一兩),丹皮,皂莢(各一兩六銖),附子,桂心,真珠(各一兩),細辛乾薑(各十八銖)
白話文:
藜蘆、杜鵑花(各 30 克),丹皮、皁莢(各 48 克),烏頭、桂心、珍珠(各 30 克),細辛、乾薑(各 22.5 克)
上九味末之,納真珠合治之。分一方寸匕置絳囊中帶之,男左女右,著臂自隨。覺有病之時,便以粟米大納著鼻中。又酒服一錢匕,覆取汗,日三服,當取一過汗耳。
又方,凡時行疫癘,常以月望日,細銼東引桃枝,煮湯浴之。
白話文:
將上方的九味藥材磨成細末,加入真珠粉混合調製。分成一寸見方的量,放入紅色的布袋中隨身攜帶,男性放在左邊,女性放在右邊,掛在手臂上。
當感覺有病症時,立即將米粒大小的藥粉放入鼻中。同時以酒送服一錢匙的藥膏,然後覆蓋保暖以發汗,每天服用三次,只要出過一次汗即可。
另外一種方法,無論何時發生瘟疫,固定在農曆每月望日的當天,將東引的桃樹枝細細地銼碎,煮成湯水來洗澡。
2. 粉身散
闢溫病常用方。
白話文:
闢溫病常用方
銀翹散
材料:銀花、連翹、薄荷、荊芥、甘草、竹葉、淡豆豉 功效:清熱解毒,疏散風熱
桑菊飲
材料:桑葉、菊花、薄荷、荊芥、甘草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止渴
麻黃湯
材料:麻黃、桂枝、杏仁、甘草 功效: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蘇葉湯
材料:蘇葉、生薑、紅棗 功效:溫肺散寒,止咳化痰
清瘟敗毒飲
材料:連翹、金銀花、板藍根、大青葉、薄荷、荊芥、甘草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化瘀
川芎,白芷,藁本(各等分)
白話文:
川芎、白芷、藁本(各份量相等)
上三味治下篩,納米粉中以粉身。
斷溫疫轉相染著,乃至滅門延及外人,無敢視者方:
白話文:
三味治下篩,放入米粉中,搗成粉末。
瘟疫肆虐,導致家族滅門,甚至傳染到外人,無人敢接近的人羣:
赤小豆,鬼箭羽,鬼臼,雄黃(各二兩)
上四味末之,以蜜和,服如小豆一丸,可與病人同床無妨。
白話文:
赤小豆、鬼箭羽、鬼臼、雄黃(各 120 克)
將以上四種藥材磨成細末,用蜂蜜調和成如小豆大的丸子,服下後不必與病人分牀而睡。
3. 預備一物柏枝散
天氣不和疾疫流行方。
取南向社中柏東南枝曝令乾,搗末,酒服方寸匕,神良。
治溫病令不相染方:
以桃樹中蠹屎末之,水服方寸匕。
又方,朮豉等分,酒漬服之妙。
又方,赤豆一升,新布袋盛,納井中三日出,舉家服二七枚。
又方,松葉末之,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治溫令不相染方:
新布袋盛大豆一升,納井中一宿出,服七枚。
白話文:
天氣不和疾疫流行方
取得面南社廟中的柏樹東南枝,曝曬乾燥後搗碎成末,用酒送服一匙,非常靈驗。
治療溫病不互相傳染方
將桃樹中蛀出的糞末,用水送服一匙。
另一方
石鼓等分,用酒浸泡服下,效果很好。
另一方
取赤豆一升,放入新布袋中,浸泡在井中三天後取出,全家服用二十至十四枚。
另一方
將松葉搗碎成末,用酒送服一匙,每日三次。
治療溫病不互相傳染方
將大豆一升放入新布袋中,浸泡在井中一晚後取出,服用七枚。
又方,白蜜和上色硃砂粉一兩,以太歲日平旦,大小勿食,向東方立,吞服三七丸如麻子大,勿令齒近之,併吞赤小豆七枚,投井泉中。
白話文:
另外有一種方法,將白蜜與一兩硃砂粉混合。在太歲日清晨,空腹朝東方站立,吞服三七粒麻子大小的藥丸,不要用牙齒咬碎,同時吞服七顆赤小豆,然後將它們丟入井水中。
治瘴氣方:蒜(五十子並皮碎之),豉心(一升)
上二味以三歲男兒尿二升煮五六沸,去滓服之。(蒜疑蔥之誤。)
又方,青竹茹二升,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分作三服。
治患霧氣者,心內煩悶少氣,頭痛項急,起則眼眩欲倒,身微熱戰掉不安,時復憎寒,心中欲吐,吐時無物方:
白話文:
治瘴氣方
大蒜(五十顆連皮搗碎),豆豉(一升)
上述兩味藥材用三歲男童尿兩升煮沸五六次,過濾渣滓,服用。(蒜疑為蔥的誤寫。)
另一方
青竹茹二升,用水四升煮沸取三升,分為三份服用。
治霧氣方
症狀:心胸煩悶、少氣、頭痛、頸部僵直,起身時眼花眩暈欲倒,身體微熱、戰慄不安,時而畏寒,心中有嘔吐感,但嘔吐不出東西。
新豬屎二升半,納好酒一升攪令散,以生布絞取汁,更以綿濾頓服之取盡。即地鋪暖臥覆蓋,鋪前著火,當汗出。若得汗,當細細去上衣,勿使心寒,寒即不瘥,看汗自干乃起。慎風冷。亦治瘧及風勞蠱毒。
治肝腑臟溫病陰陽毒,頸背雙筋牽,先寒後熱,腰強急縮,目中生花方:
白話文:
新鮮豬糞二升半,倒入一升好酒攪拌至溶解,用生布過濾取汁,再用棉布過濾後一次性服下。服藥後,立即躺下蓋上被子保暖,在被子前點燃火,促使出汗。如果出汗了,要慢慢脫掉上衣,避免身體受寒,受寒會影響療效,等到汗液自然風乾後再起身。注意保暖,避免受風寒。此方也可治療瘧疾、風勞蠱毒。
治肝腑臟溫病陰陽毒,頸背雙筋牽。先寒後熱,腰強急縮,目中生花方:
用於治療因肝臟和肺臟受損導致的發熱性疾病。症狀包括頸部和背部的肌肉僵硬和疼痛,先是怕冷後是發熱,腰部僵硬和彎曲,眼中出現幻視。
配方:
- 生石膏(研細) 30 克
- 知母(洗淨) 15 克
- 麥冬(去心) 15 克
- 生地黃 15 克
- 玄參 12 克
- 丹皮(去心) 10 克
- 芍藥(切片) 10 克
- 甘草(炙) 6 克
- 川芎(去須) 6 克
- 水煎服,一日一劑。
桂心(一兩),白朮,芒硝,大青,梔子(各三兩),柴胡(五兩),石膏,生薑(各八兩),生地黃,香豉(各一升)
白話文:
桂皮(100克),白朮、芒硝、大青葉、梔子(各300克),柴胡(500克),石膏、生薑(各800克),生地黃、香豉(各1升)
上十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肝腑臟溫病陰陽毒,先寒後熱,頸筋攣牽,面目赤黃,身中直強方:
白話文:
十味藥材:
水九升煮成三升,分成三份服用。
治療肝臟內臟熱病,陰陽毒氣交雜,先寒後熱,頸部筋脈攣縮牽拉,面部發赤發黃,身體僵直疼痛。
元參(一兩),細辛(二兩),梔子,黃芩,升麻,芒硝(各三兩),石膏(三兩),竹葉(切,五升),車前草(曝,切,二升)
白話文:
元參(100 克),細辛(200 克),梔子、黃芩、升麻、芒硝(各 300 克),石膏(300 克),竹葉(切碎,5 升),車前草(曬乾,切碎,2 升)
上九味㕮咀,以水一斗半煮竹葉、車前,取七升去滓,下諸藥煎至三升,納芒硝,分三服。
治心腑臟溫病陰陽毒,戰掉不安驚動方:
白話文:
取上九味藥材,加入七升半的水,與竹葉和車前子一起煮。去渣後,加入藥材煮至剩三升。加入芒硝,分三次服用。
治心腹臟腑溫病陰陽毒,戰掉不安驚動方:
治療心、腹臟腑的溫熱病,陰陽之毒,戰慄不安,驚擾的方劑:
大青,黃芩,梔子,知母,芒硝(各三兩),麻黃(四兩),元參(六兩),石膏,生葛根(各八兩),生地黃(切,一升)
白話文:
大青、黃芩、梔子、知母、芒硝(各 90 克),麻黃(120 克),元參(180 克),石膏、生葛根(各 240 克),生地黃(切片,360 克)
上十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納芒硝,分三服。
治脾腑臟溫病陰陽毒,頭重頸直,皮肉痹,結核隱起方:
白話文:
十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渣滓,加入芒硝,分成三服服用。
主治脾腑熱病,陰陽中毒,頭痛頸僵,皮肉麻痺,結核隱發的方劑:
大青,羚羊角,升麻,射干,芒硝(各三兩),梔子(四兩),寒水石(五兩),元參(八兩)
上八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肺腑臟溫病陰陽毒,咳嗽連續聲不絕嘔逆方:
白話文:
大青 (30 克)、羚羊角 (30 克)、升麻 (30 克)、射干 (30 克)、芒硝 (30 克)、梔子 (40 克)、寒水石 (50 克)、元參 (80 克)
以上八味藥材研成粗末,加入七升水煎煮,取三升藥湯,分三次服用。
主治肺部和內臟熱病,陰陽失調所致的咳嗽不止、嘔吐不止。
麻黃,梔子,紫菀,大青,元參,葛根(各三兩),桂心,甘草(各二兩),杏仁,前胡((各四兩),石膏(八兩)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腎腑臟溫病,身面如刺,腰中欲折,熱毒內傷方:
白話文:
麻黃、山梔子、紫菀、大青葉、元參、葛根(各30克)
桂心、甘草(各20克)
杏仁、前胡(各40克)
石膏(80克)
十一味草藥,用水九升煎煮,取三升藥液,分三次服用。
治療腎臟和內臟有熱毒的疾病,症狀包括全身和臉部像被刺痛,腰部疼痛劇烈,熱毒傷及內部。
茵陳蒿,梔子,芒硝(各三兩),苦參,生葛(各四兩),生地黃,石膏(各八兩),蔥白,豉(各一升)
上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下芒硝,分三服。
白話文:
茵陳蒿、梔子、芒硝(各180克) 苦參、生葛(各240克) 生地黃、石膏(各480克) 蔥白、豆豉(各1升)
九種藥物先切成小塊,用九升水煮沸後取二升半的藥液,加入芒硝,分三次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