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要方》~ 卷七 風毒腳氣方 (1)
卷七 風毒腳氣方 (1)
1. 卷七 風毒腳氣方
(凡五類)
白話文:
在這部分的內容中,它主要講述了五種類型的風毒腳氣病的治療方式。在古文中,“風毒腳氣”通常是指一種因風邪、濕氣等外在因素引起的腳部疾病,可能包括腫脹、疼痛、麻木等症狀。
而“凡五類”,則是指對於此類病症,古人歸納出了五種不同的情況或類型。每種類型可能由不同的原因導致,或是呈現出不同的症狀,因此對應的治療方法也會有所不同。但是具體的五類分類和相應的療法,在你提供的文字中並未詳細說明。
在現代醫學中,腳氣病通常指的是維生素B1缺乏所導致的疾病,與中醫中的“風毒腳氣”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無論是哪一種情況,如果出現相關的症狀,都應該及時尋求專業醫生的診斷和治療。但根據你的要求,這裡就不進行進一步的醫療建議了。
注意:以上資訊並不能作為任何醫療行為的依據,若身體有不適,請及時尋求專業醫師協助。
2. 論風毒狀第一
論曰:考諸經方往往有腳弱之論,而古人少有此疾。自永嘉南渡,衣纓士人,多有遭者。嶺表江東,有支法存、仰道人等,並留意經方,偏善斯術;晉朝仕望,多獲全濟,莫不由此二公。又宋齊之間,有釋門深師師道人述法存等諸家舊方為三十卷,其腳弱一方近百餘首。魏周之代,蓋無此病,所以姚公《集驗》殊不殷勤,徐王撰錄未以為意。
特以三方鼎峙,風教未一,霜露不均,寒暑不等,是以關西、河北不識此疾。自聖唐開闢,六合無外。南極之地,襟帶是重,爪牙之寄,作鎮於彼,不習水土,往者皆遭。近來,中國士大夫雖不涉江表,亦有居然而患之者,良由今代天下風氣混同,物類齊等所致之耳。然此病發初得先從腳起,因即脛腫,時人號為腳氣。
深師云:腳弱者即其義也。深師述支法存所用永平山敷、施連、範祖耀、黃素等諸腳弱方,凡八十餘條,皆是精要;然學者尋覽,頗覺繁重,正是方集耳,猝欲救急,莫測指南。今取其所經用灼然有效者,以備倉猝,余者不復具述。
論何以得之於腳。問曰:風毒中人,隨處皆得,作病何偏著於腳也?答曰:夫人有五臟,心肺二臟,經絡所起在手十指;肝腎與脾三臟,經絡所起在足十趾。夫風毒之氣,皆起於地。地之寒暑風濕皆作蒸氣,足常履之,所以風毒之中人也必先中腳;久而不瘥,遍及四肢腹背頭項也;微時不覺,痼滯乃知。經云:次傳、間傳是也。
論得已便令人覺不。凡腳氣病,皆由感風毒所致。得此病,多不令人即覺。會因它病,一度乃始發動。或奄然大悶,經三兩日不起,方乃覺之。諸小庸醫,皆不識此疾,漫作余病治之,莫不盡斃,故此病多不令人識也。始起甚微,食飲嬉戲,氣力如故。惟猝起腳屈弱不能動,有此為異耳。黃帝云:緩風濕痹是也。
論風毒相貌。夫有腳未覺異,而頭項臂膊已有所苦,有諸處皆悉未知,而心腹五內已有所困。又風毒之中人也,或見食嘔吐憎聞食臭,或有腹痛下痢,或大小便秘澀不通,或胸中衝悸、不欲見光明,或精神昏憒,或喜迷忘、語言錯亂,或壯熱頭痛,或身體酷冷疼煩,或覺轉筋,或腫不腫,或䏶腿頑痹,或時緩縱不隨,或復百節攣急,或小腹不仁,此皆腳氣狀貌也,亦云風毒腳氣之候也。其候難知,當須細意察之,不爾必失其機要。
一朝病成,難可以理,婦人亦爾。又有婦人產後,春夏取涼,多中此毒,宜深慎之。其悶熱掣瘲、驚悸心煩、嘔吐氣上,皆其候也。又但覺臍下冷痞,愊愊然不快,兼小便淋瀝,不同生平,即是腳氣之候。頑弱名緩風,疼痛為濕痹。
論得之所由。凡四時之中,皆不得久立、久坐濕冷之地;亦不得因酒醉汗出,脫衣、靴、襪當風取涼,皆成腳氣。若暑月久坐、久立濕地者,則濕熱之氣蒸人經絡,病發必熱,四肢痠痛煩悶。若寒月久坐、久立濕冷地者,則冷濕之氣上入經絡,病發則四體酷冷轉筋。若當風取涼得之者,病發則皮肉頑痹,諸處瞤動,漸漸向頭。
凡常之日,忽然暴熱,人皆不能忍得者,當於此時必不得頓取於寒以快意也,卒有暴寒復不得受之,皆生病也。世有勤功力學之士,一心注意於事,久坐行立於濕地,不時動轉,冷風來擊,入於經絡,不覺成病也。故風毒中人,或先中手足十指,因汗毛孔開,腠理疏通,風如急箭,或先中足心,或先中足趺,或先中膝以下腨脛表裡者。若欲使人不成病者,初覺即灸所覺處二三十壯,因此即愈,不復發也。
黃帝云:當風取涼,醉已入房,能成此疾。
論冷熱不同。問曰:何故得者有冷有熱?答曰:足有三陰三陽,寒中三陽,所患必冷;暑中三陰,所患必熱,故有表裡冷熱不同。熱者治以冷藥,冷者療以熱藥,以意消息之。脾受陽毒即熱頑,腎受陰濕即寒痹。
論因腳氣續生諸病。雖患腳氣,不妨乳石動發,皆須服壓石藥療之。夫因患腳氣續生諸病者,則以諸藥對之。或小便不利,則以豬苓、茯苓及諸利小便藥治之;大便極堅者,則以五柔麻仁丸等治之;遍體腫滿成水病者,則取治水方中諸治水之藥治之。余皆效此,更無拘忌。
論須療緩急。凡小覺病候有異,即須大怖畏,決意急治之勿緩。傷緩氣上入腹,或腫或不腫,胸脅逆滿,氣上肩息,急者死不旋踵,寬者數日必死,不可不急治也。但看心下急氣喘不停,或自汗數出,或乍寒乍熱,其脈促短而數,嘔吐不止者皆死。
論虛實可服藥不可服藥。凡腳氣之疾,皆由氣實而死,終無一人以服藥致虛而殂。故腳氣之人,皆不得大補,亦不可大瀉,終不得畏虛,故預止湯不服也,如此者皆死不治也。
論看病問疾人。世間大有病人親朋故舊交遊來問疾,其人曾不經一事,未讀一方,自騁了了,詐作明能談說異端。或言是虛,或道是實;或云是風,或云是蠱;或道是水,或云是痰,紛紜謬說,種種不同。破壞病人心意,不知孰是;遷延未定,時不待人;欻然致禍,各自散走。
是故大須好人及好名醫,識病深淺,探賾方書,博覽古今,是事明解者。看病不爾,大誤人事,竊悲其如此者眾,故一一顯析,具述病之由狀,令來世病者讀之以自防備也。但有一狀相應,則須依方急治,勿取外人言議,自貽憂悔;但詳方意,人死不難莫信他言,以自誤也。余嘗為人撰門冬煎。
(方見十二卷膽腑門,名天門冬煎。)此方治腳氣大有驗,病者須用之。
論脈候法。凡腳氣雖復,診候多塗,而三部之脈,要須不違四時者為吉,其逆四時者勿治。余如脈經所說,此中不復具載。其人本黑瘦者易治,肥大肉厚赤白者難愈;黑人耐風濕,赤白不耐風;瘦人肉硬,肥人肉軟,肉軟則受疾至深,難愈也。
論腫不腫。凡人久患腳氣不自知別,於後因有他疾發動,治之得瘥後,直患嘔吐而復腳弱,余診之,乃告為腳氣。病者曰:某平生不患腳腫,何因名為腳氣。不肯服湯。余醫以為石發,狐疑之間,不過一旬而死。故腳氣不得一向以腫為候,亦有腫者,有不腫者。其以小腹頑痹不仁者,腳多不腫。
小腹頑後不過三五日,即令人嘔吐者,名腳氣入心,如此者死在旦夕。凡患腳氣到心難治,以其腎水克心火故也。
論須慎不慎。凡腳氣之病,極須慎房室,羊肉牛肉,魚蒜蕺菜菘菜蔓菁瓠子,酒面酥油乳糜,豬雞鵝鴨。有方用鯉魚頭,此等並切禁,不得犯之。並忌大怒。惟得食粳粱粟米,醬豉蔥韭薤椒姜橘皮,又不得食諸生果子酸醋之食,犯者皆不可瘥。又大宜生牛乳生栗子矣。
論善能治者幾日可瘥。凡腳氣病,枉死者眾。略而言之,有三種:一覺之傷晚,二驕狠恣傲,三狐疑不決,此三種正當枉死之色。故世間誠無良醫,雖有良醫,而病人有性靈堪受入者,更復鮮少,故雖有騏驥而不遇伯樂,雖有尼父而人莫之師,其為枉橫亦猶此也。今有病者,有受入性依法,使余治之,不過十日,可得永瘥矣;若無受入性者,亦不須為治,縱令治之,恐無瘥日也。非但腳氣,諸病皆然。
良藥善言,觸目可致,不可使人必服;法為信者施,不為疑者說。
論灸法。凡腳氣,初得腳弱便速灸之,並服竹瀝湯。灸訖可服八風散,無不瘥者。惟急速治之,若人但灸而不能服散,服散而不灸,如此者半瘥半死。雖得瘥者,或至一二年復更發動。覺得便依此法速灸之,及服散者治十十愈。此病輕者登時雖不即惡,治之不當,根源不除,久久期於殺人,不可不精以為意。
初灸風市,次灸伏兔,次灸犢鼻,次灸膝兩眼,次灸三里,次灸上廉,次灸下廉,次灸絕骨。凡灸八處,第一風市穴,可令病人起,正身平立。垂兩臂直下,舒十指掩著兩髀,便點當手中央指頭髀大筋上是,灸之百壯,多亦任人。輕者不可減百壯,重者乃至一處五六百壯。勿令頓灸,三報之佳。
第二伏兔穴,令病人累夫端坐,以病人手夫掩橫膝上,夫下旁與曲膝頭齊上旁側夫際當中央是,灸百壯,亦可五十壯。第三犢鼻穴,在膝頭蓋骨上際外骨邊平處,以手按之得節解則是。一云在膝頭下近外三骨箕踵中動腳以手按之得窟解是,灸之五十壯,可至百壯。第四膝眼穴,在膝頭骨下兩旁陷者宛宛中是。
第五三里穴,在膝頭骨節下一夫附脛骨外是,一云在膝頭骨節下三寸,人長短大小當以病人手夫度取,灸之百壯。第六上廉穴,在三里下一夫,亦附脛骨外是,灸之百壯。第七下廉穴,在上廉下一夫,一云附脛骨外是,灸之百壯。第八絕骨穴,在腳外踝上一夫,亦云四寸是。
凡此諸穴,灸不必一頓灸盡壯數,可日日報灸之,三日之中,灸令盡壯數為佳。凡病一腳則灸一腳,病兩腳則灸兩腳,凡腳弱病皆多兩腳。又一方云如覺腳惡,便灸三里及絕骨各一處。兩腳惡者,合四處灸之,多少隨病輕重。大要雖輕不可減百壯,不瘥速以次灸之,多多益佳。
一說灸絕骨最要。人有患此腳弱不即治,及入腹,腹腫大上氣,於是乃須大法灸,隨諸輸及諸管開節腹背盡灸之,並服八風散,往往得瘥。諸管輸節解法,並在第二十九卷中。覺病入腹,若病人不堪痛,不能盡作大灸,但灸胸心腹諸穴,及兩腳諸穴,亦有得好瘥者。凡量一夫之法,覆手並舒四指對度四指上中節上橫過為一夫。
夫有二種,有三指為一夫者,此腳弱灸以四指為一夫也。亦依支法存舊法。梁丘、犢鼻、三里、上廉、下廉、解谿、太衝、陽陵泉、絕骨、昆倉、陰陵泉、三陰交、足太陰、復溜、然谷、湧泉、承山、束骨等,此一十八穴,舊法多灸百會、風府。五臟六腑俞募頃來,灸者悉覺引氣向上,所以不取其法。
氣不上者可用之。其要病已成恐不救者,悉須灸之。其足十趾去趾奇一分,兩足凡八穴,曹氏乃曰八沖,極下氣有效。其足十趾端名曰氣端,日灸三壯,並大神要。其八沖可日灸七壯。氣下即止。病者非深相委悉,慎勿為人灸之。慎之。凡灸八沖艾炷須小作之。
論服湯藥色目。風毒之氣入人體中,脈有三品,內外證候相似,但脈有異耳。若脈浮大而緩,宜服續命湯兩劑應瘥。若風盛宜作越婢湯加白朮四兩。若脈浮大緊轉快,宜作竹瀝湯。若病人脈微而弱,宜服風引湯,此人脈多是因虛而得之。若大虛短氣力乏,可其間作補湯,隨病冷熱而用之。
若未愈,更服竹瀝湯。若病人脈浮大而緊快,此是三品之中最惡脈也。或沉細而快者,此脈正與浮大而緊者同是惡脈,浮大者病在外,沉細者病在內,治亦不異,當消息以意耳。其形尚可,而手腳未容至弱,數日之中,氣上即便命終。如此之脈,往往有人得之,無一存者。急服竹瀝湯,日服一劑。
切要湯勢常令相及,勿令半日之中空無湯也。此湯竹汁多,服之若不極熱,輒停在胸心,更為人患,每服當使極熱。若服竹瀝湯得下者必佳也。若已服三劑竹瀝湯,病及脈勢未折而苦脹滿,可以大鱉甲湯下之;湯勢盡而不得下,可以丸藥助湯令下,下後更服竹瀝湯,趣令脈勢折氣息料理便停服。三十二物八風散佳。
凡初得病便摩野葛膏,日再,頑痹腳弱都愈乃止。若服竹瀝湯脈勢折如未病時,氣力轉勝腳,故未能行,體力充足,然後漸微行步。病重者瘥,後半年始能扶人行耳。既覺脈及體內瘥,但當勤服八風散,勿以腳未能行,輕加余治,未必全得益,更生諸惡失此諸治也。猥人邊亦勿行野葛膏。
有人聞竹瀝湯云,恐傷腰腳者,即勿與治。宜知此法,此皆人無受入性,不可與醫故也,不為疑者說此之謂也。竹瀝湯有三首,輕者服前方,重者以次第後方。此風毒乃相注易病人,宜將空缺服小金牙散,以少許塗鼻孔耳門,病困人及新亡人喜易人強健人,宜將服之。亦以塗耳鼻乃可臨近亡人及視疾者,絳囊帶一方寸匕男左女右臂上,此散毒宜從少為始。
(金牙散方在十四卷膽腑門)。病人惟宜飲赤小豆散,冬服側子金牙酒續命湯。治風毒,病初得,似時行毒病,而脈浮緩,終不變快,此不治。或數日而死,或十日而死,或得便不識人,或發黃,或發斑,或目赤,或下部穿爛者,此最急得之。即先服續命湯一劑,須服葛根湯麻黃湯下之。
若此不折,更與續命湯兩三劑必瘥。此病大急常令湯勢相接,不可使半日缺湯即便殺人。(續命湯方見十卷諸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