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五上 少小嬰孺方上 (5)

回本書目錄

卷五上 少小嬰孺方上 (5)

1. 驚癇第三

兒立夏後有病,治之慎勿妄灸,不欲吐下,但以除熱湯浴之,除熱散粉之(除熱湯、散,見下篇傷寒條中),除熱赤膏摩之,又以膏塗臍中,令兒在涼處,勿禁水漿,常以新水飲之。

小兒衣甚薄,則腹中乳食不消,不消則大便皆醋臭,此欲為癖之漸也,便將紫丸以微消之,服法,先從少起,常令大便稀,勿大下也,稀後便漸減之,不醋臭,乃止藥也。

凡小兒冬月下無所畏,夏月下難瘥,然有病者,不可不下,下後腹中當小脹滿,故當節哺乳數日,不可妄下。又乳哺小兒常令多少有常劑,兒漸大當小小增之,若減少者,此腹中已有小不調也,便微服藥,勿復哺之,但當與乳,甚者十數日,微者五六日止,哺自當如常。若都不肯食哺,而但欲乳者,此是有癖,為疾重要,當下之,不可不下,不下則致寒熱,或吐而發癇,或更致下痢,此皆病重不早下之所為也,此即難治矣。但先治其輕時,兒不耗損而病可速愈。

凡小兒屎黃而臭者,此腹中有伏熱,宜微將服龍膽湯。若白而醋臭者,此挾宿食不消也,當服紫丸,微者少與藥,令內消,甚者小增藥,令小下,皆復節乳哺數日,令胃氣平和,若不節乳哺,則病易復,復下之則傷其胃氣,令腹脹滿,再三下之尚可,過則傷矣。

凡小兒有癖,其脈大必發癇,此為食癇,下之便愈,當審候掌中與三指脈不可令起,而不時下致於發癇,則難療矣。若早下之,此脈終不起也,脈在掌中尚可早療,若至指則病增矣。

凡小兒腹中有疾生,則身寒熱,寒熱則血脈動,動則心不定,心不定則易驚,驚則癇發速也。

白話文:

驚癇第三

孩子立夏後生病,治療要謹慎,不要隨便灸療,也不要輕易使用吐下之法。只要用溫熱的洗澡水幫他洗澡,並使用除熱散粉(除熱湯、散的配方見下篇傷寒條),再用除熱赤膏塗抹,並在肚臍塗上藥膏。讓孩子待在涼爽的地方,不要限制他喝水,經常給他喝新鮮的水。

如果孩子穿得太少,肚子裡的奶水和食物不容易消化,消化不良就會導致大便有醋酸味,這是將要產生癖證的徵兆。此時可以用紫丸少量服用,慢慢消解。服用方法是先從少量開始,讓大便保持稀軟,不要瀉得太厲害;等大便變稀後再逐漸減少藥量,直到大便不再有醋酸味就停藥。

一般來說,孩子在冬天生病比較容易痊癒,但在夏天生病則較難治好。但是,如果孩子生病了,就不能不下瀉藥。瀉藥後,孩子的肚子會稍微脹脹的,因此應該減少哺乳幾天,不要隨便使用瀉藥。此外,哺乳的量要保持穩定,孩子長大後再慢慢增加。如果減少哺乳的量,就表示孩子的肚子已經有些不適了,這時候就要給孩子服用少量藥物,暫停哺乳,只給孩子喝奶水;病情嚴重者,要停哺乳十幾天;病情較輕的,停個五六天就可以了,之後再恢復正常的哺乳。如果孩子完全不肯吃奶,只想喝奶水,這就表示他已經有癖證了,病情嚴重,必須要瀉藥,不能不下瀉藥,否則會導致寒熱交加,甚至嘔吐而引起驚癇,或更嚴重地導致下痢,這些都是因為病情嚴重卻沒有及時瀉藥造成的,這樣就難以治療了。所以要及早治療輕症,這樣孩子就不會消耗太多體力,疾病也能迅速痊癒。

如果孩子的糞便呈黃色且臭味濃烈,表示腹中有伏熱,應該少量服用龍膽湯。如果糞便呈白色且有醋酸味,表示是宿食積滯不消化,應該服用紫丸,病情輕微的少服藥,讓藥物在體內慢慢發揮作用;病情嚴重的,可以稍微增加藥量,讓其稍微瀉一下,之後都要減少哺乳幾天,讓孩子的胃氣平和下來。如果不調整哺乳的量,疾病很容易復發,再次瀉藥就會傷到胃氣,導致腹脹滿;瀉個兩三次還可以,次數太多就會傷到身體。

如果孩子有癖證,脈象有力,必然會發作驚癇,這叫做食癇,瀉藥就能痊癒。要仔細觀察孩子手掌和三個手指的脈象,不可以讓脈象跳動起來,而不要因為不時地瀉藥導致驚癇,這樣就難以治療了。如果及早使用瀉藥,這種脈象就不會出現。脈象在手掌還容易治療,如果已經到手指了,病情就加重了。

如果孩子腹中有疾病,就會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寒熱交替則會使血脈運行加快,血脈運行加快則心神不安,心神不安就容易受驚,受驚則驚癇很快就發作。

2. 候癇法

夫癇,小兒之惡病也,或有不及求醫而致困者也。然氣發於內,必先有候,常宜審察其精神,而探其候也。

手白肉魚際脈黑者,是癇候;魚際脈赤者,熱;脈青大者,寒;脈青細為平也。

鼻口乾燥,大小便不利,是癇候。

眼不明上視喜陽,是癇候。

耳後完骨上有青絡盛,臥不靜,是癇候,青脈刺之令血出也。

小兒發逆上啼笑面暗,色不變,是癇候。

鼻口青時小驚,是癇候。

目閉青時小驚,是癇候。

身熱頭常汗出,是癇候。

身熱吐哯而喘,是癇候。

身熱目時直視,是癇候。

喜欠,目上視,是癇候。

身熱,目視不精,是癇候。

目瞳子卒大黑於常,是癇候。

臥惕惕而驚,手足振搖,是癇候。

臥夢笑,手足動搖,是癇候。

意氣下而妄怒,是癇候。

咽乳不利,是癇候。

身熱小便難,是癇候。

吐痢不止,厥痛時起,是癇候。

弄舌搖頭,是癇候。

以上諸候二十條,皆癇之初也,見其候,便抓其陽脈所應灸,抓之皆重手,令兒驟啼,及足絕脈,亦依方與湯。直視瞳子動,腹滿轉鳴下血,身熱口禁不得乳,反張脊強,汗出發熱,為臥不悟,手足掣瘲,善驚,凡八條,癇之劇者也,如有此,非復湯抓所能救,便當時灸之。論曰:若病家始發便來詣師,師可診候,所解為法作次序治之,以其節度首尾取瘥也。

病家已經雜治無次序,不能制病,病則變異其本候,師便不知其前證虛實,只依後證作治,亦不得瘥也。要應精問察之,為前師所配依,取其前蹤跡以為治,乃無逆耳。前師處湯本應數劑乃瘥,而病家服一兩劑未效,便謂不驗,以後更問他師,師不尋前人為治寒溫次序,而更為治,而不次前師治則弊也。

或前已下之,後須平和療以接之,而得瘥也;或前人未下之,或不去者,或前治寒溫失度,後人應調治之,是為治敗病,皆須邀射之,然後免耳。不依次第,及不審察,必及重弊也。

白話文:

[診斷癇病的方法]

癇症是兒童的一種嚴重疾病,有時候因未能及時就醫而導致病情加重。然而,疾病自體內發作前,必定會有一些徵兆,我們應該密切觀察孩子的精神狀態,並留意這些徵兆。

如果手掌的肉際部分出現黑色脈絡,這可能是癇病的徵兆;如果該部位的脈絡呈現紅色,可能代表體內有熱;脈絡青色且粗大的,可能代表體內有寒;脈絡青色且細的,則屬正常。

如果鼻和口感覺乾燥,大小便不順暢,這可能是癇病的徵兆。

如果孩子眼睛無法清晰視物,常向上看,喜歡在明亮的地方,這可能是癇病的徵兆。

如果耳後的頸骨上出現青色的血管,且睡覺時不安穩,這可能是癇病的徵兆,此時應進行針刺治療,讓血液流出。

如果孩子突然開始哭鬧、笑,臉色暗沉,但面色沒有改變,這可能是癇病的徵兆。

如果鼻子和嘴巴偶爾出現青色,且伴有輕微驚嚇,這可能是癇病的徵兆。

如果眼睛閉著時偶爾出現青色,且伴有輕微驚嚇,這可能是癇病的徵兆。

如果身體持續發熱,且頭部經常出汗,這可能是癇病的徵兆。

如果身體持續發熱,且伴有嘔吐、喘息,這可能是癇病的徵兆。

如果身體持續發熱,且眼睛偶爾直視,這可能是癇病的徵兆。

如果孩子常打哈欠,眼睛向上看,這可能是癇病的徵兆。

如果身體持續發熱,且眼睛視力模糊,這可能是癇病的徵兆。

如果瞳孔突然比平常大且呈黑色,這可能是癇病的徵兆。

如果睡覺時常常感到驚恐,手腳顫抖,這可能是癇病的徵兆。

如果睡覺時做夢笑,手腳不停搖晃,這可能是癇病的徵兆。

如果情緒低落,卻無緣無故發怒,這可能是癇病的徵兆。

如果吞嚥母乳困難,這可能是癇病的徵兆。

如果身體持續發熱,且小便困難,這可能是癇病的徵兆。

如果嘔吐或腹瀉不止,且時有劇烈疼痛,這可能是癇病的徵兆。

如果孩子玩舌頭,搖頭,這可能是癇病的徵兆。

以上列舉了20種癇病的早期徵兆,一旦發現這些徵兆,應立即找尋相應的陽脈進行灸療。灸療時應用力,讓孩子突然大哭,同時對足部的脈絡進行灸療,並給予適當的藥湯。

如果孩子眼睛直視,瞳孔震顫,腹部脹滿,腸鳴,便血,身體持續發熱,嘴巴緊閉無法吸吮,背部肌肉僵硬,出汗,發燒,睡覺時沒有反應,手腳抽搐,容易驚嚇,以上8種情況是癇病的嚴重徵兆。一旦出現這些徵兆,僅靠藥湯和灸療可能無法救治,必須立即進行灸療。

如果患者在病情剛開始時就尋求醫生的幫助,醫生可以根據病情的發展進行診斷,並按照一定的治療程序來治療,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然而,如果患者已經接受過多種治療,但治療程序混亂,無法有效控制病情,那麼病情可能會發生變化,原本的徵兆也會發生變化。這種情況下,醫生可能無法瞭解之前的病情虛實,只能根據目前的病情來進行治療,這樣很難達到治療效果。因此,醫生應該詳細詢問患者的病情,瞭解之前醫生的治療方案,根據之前的治療軌跡來制定治療方案,這樣才能避免治療上的誤差。

如果之前的醫生已經採取了治療措施,那麼後續的治療應該以平和的方式進行,這樣才能取得好的治療效果。如果之前的醫生沒有採取治療措施,或者治療效果不佳,或者之前的治療方式有誤,那麼後續的醫生應該調整治療方案,這是治療失敗的病情所必需的。在這種情況下,後續的醫生需要仔細分析病情,才能避免治療上的失誤。

如果不按照一定的治療程序進行治療,或者治療過程中沒有仔細觀察病情,那麼病情可能會進一步惡化,造成更大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