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八 治諸風方 (12)

回本書目錄

卷八 治諸風方 (12)

1. 風痱第五

(論二首,方九首,灸法一首)

白話文:

論二首

  1. 氣有餘,便是火;血有餘,便是熱。火熱相爭,正為壯熱之疾。

  2. 凡物過度,則為災;過則為氣,氣則為病。

方九首

  1. 麥門冬湯:治熱病壯熱、煩渴,脈洪數而有力。
  2. 桂枝湯:治傷寒表證,惡寒發熱,無汗,苔薄白。
  3. 麻黃湯:治傷寒表證,發熱惡寒,有汗,脈浮數。
  4. 柴胡湯:治少陽病,口苦咽乾,脅痛,脈弦。
  5. 黃連湯:治熱病,小便不利,舌紅苔黃。
  6. 白虎湯:治熱病壯熱,汗出多,脈洪大。
  7. 葛根湯:治傷寒表證,發熱惡寒,無汗,脈浮遲。
  8. 茵陳湯:治濕熱黃疸,皮膚發黃,小便短赤。
  9. 香蘇散:治濕熱感冒,咳嗽、流涕、怕冷。

灸法一首

凡灸百壯,逐日漸加,不可驟灸。初灸宜輕,漸漸加重。灸後皮破潰出水,乃灸之極也。

論曰:夫風痱者,猝不能語口噤,手足不遂而強直者是也。治之以伏龍肝五升為末,冷水八升和攪,取汁飲之,能盡為善。(《肘後》此方治心煩恍惚,腹中痛滿,絕而復甦。)自此以下九方皆主此風,用之次第宜細尋之。

白話文:

古人說:所謂「中風」是指說話突然失語,口不能言,手腳麻痺不能活動,而且身體僵硬。

治療方法是用五升的伏龍肝研磨成粉末,用八升冷水攪拌,取汁液飲用,就能徹底治癒。(《肘後方》記載此方可用於治療心煩意亂、腹中疼痛飽脹,以及死而復甦的情況。)

從此文開始列出的九種方劑都針對中風,使用時應仔細辨別它們的順序。

論曰:凡欲醫此病,當知先後次第,不得漫投湯藥以失機宜,非但殺人,因茲遂為痼疾。已既得之,當進三味竹瀝,飲少似有勝於常,更進湯也。竹瀝飲子,患熱風者,必先用此制其熱毒。

白話文:

中醫認為,治療這種病,必須清楚了解先後順序,不能隨意亂用湯藥,否則不僅可能致命,還會導致疾病變成慢性病。如果已經染病,應先服用竹瀝,少量服用,感覺比平常好轉,再服用湯藥。患熱風者,必須先用竹瀝飲子來抑制熱毒。

2. 竹瀝湯

治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方。

竹瀝(二升),生葛汁(一升),生薑汁(三合)

上三味相和,溫暖,分三服。平旦、日晡、夜各一服,服訖覺四體有異似好,次進後湯方:

白話文:

竹瀝(二升)、生葛汁(一升)、生薑汁(三合)

將以上三味藥材混合均勻,溫熱後分三次服用。早晚各一次,服用後感覺四肢有所改善,再服用後續的湯方:

竹瀝(一升),生葛汁(五合),川芎,防己,附子,人參,芍藥,黃芩,甘草,桂心(各一兩),生薑(四兩),羚羊角(二兩),石膏(六兩),杏仁(四十枚),麻黃,防風(各一兩半)

白話文:

竹瀝(500毫升),葛根汁(250毫升),川芎、防己、附子、人參、芍藥、黃芩、甘草、桂心(各50克),生薑(200克),羚羊角(100克),石膏(300克),杏仁(40顆),麻黃、防風(各75克)

上十六味㕮咀,以水七升煮減半,納瀝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取汗,間五日更服一劑,頻與三劑,漸覺少減,仍進後方。

白話文:

將上面十六種藥材打碎,用七升水煮,直到水量減少一半,過濾後取二升五合的湯液,分三次服用,發汗後,每隔五天再服用一劑,連續服用三劑,逐漸感覺症狀減輕,再進行下一步治療。

竹瀝(三升),防風,升麻,羚羊角,防己,桂心,芎藭(各二兩),麻黃(三兩)

白話文:

竹瀝三升 防風二兩 升麻二兩 羚羊角二兩 防己二兩 桂心二兩 芎藭二兩 麻黃三兩

上八味㕮咀,以水四升合竹瀝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兩日服一劑。常用加獨活三兩最佳,此方神良,頻進三劑。若手足冷者加生薑五兩、白朮二兩。若未除更進後方。

白話文:

將上述八種藥材搗碎,用四升水和竹瀝一起煮,煮到剩兩升半,分三次服用,兩天服用一劑。經常加入三兩獨活效果最好,這個方子非常有效,連續服用三劑。如果手腳發冷,再加入五兩生薑和兩兩白朮。如果還沒痊癒,可以繼續服用後面的方子。

竹瀝(一升),甘草(一本作葛根二兩),人參,川芎,獨活,升麻(各一兩),防風,麻黃芍藥(各一兩半),生薑,石膏,羚羊角,防己,桂心,黃芩,附子(一本作杏仁四十枚),白朮(各二兩)

白話文:

竹瀝: 1 升

甘草: 葛根(2 兩,或甘草 1 本)

人參: 1 兩

川芎: 1 兩

獨活: 1 兩

升麻: 1 兩

防風: 1 兩半

麻黃: 1 兩半

芍藥: 1 兩半

生薑: 2 兩

石膏: 2 兩

羚羊角: 2 兩

防己: 2 兩

桂心: 2 兩

黃芩: 2 兩

附子: 40 顆(或杏仁 2 兩)

白朮: 2 兩

上十七味㕮咀,以水八升煮減半,納瀝煮取二升半,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更服。若有氣者,加橘皮、牛膝、五加皮一兩。

白話文:

將上述的十七種藥材切碎,加入八升的水中煮沸,直到水量減半,再過濾並取出二升半的湯液。將湯液分成三份,每隔走十里路的時間服下一份。如果有氣滯的情況,可以添加橘皮、牛膝、五加皮各一兩。

3. 煮散

凡風痱服前湯得瘥,訖可常服此除風方。

白話文:

凡是吹風受涼後生病,服用本湯後痊癒,即可經常服用這個祛風的方劑。

防風,防己,獨活,秦艽,黃耆,芍藥,人參,白朮,茯神,川芎,遠志,升麻,石斛,牛膝,羚羊角,丹參,甘草,厚朴,天門冬,五加皮,地骨皮,黃芩(《翼方》作薯蕷)桂心各(一兩,一云各四兩),乾地黃,橘皮,生薑,麻黃(各三兩),檳榔,藁本(《翼方》作附子),杜仲(《翼方》作麥門冬),烏犀角(各二兩,《翼方》作山茱萸),薏苡仁(一升,石膏六兩,一云三兩)

白話文:

防風、防己、獨活、秦艽、黃耆、芍藥、人參、白朮、茯神、川芎、遠志、升麻、石斛、牛膝、羚羊角、丹參、甘草、厚朴、天門冬、五加皮、地骨皮、黃芩(《翼方》作薯蕷)桂心各(15克,或說各60克),乾地黃、橘皮、生薑、麻黃(各45克),檳榔、藁本(《翼方》作附子)、杜仲(《翼方》作麥門冬)、烏犀角(各30克,《翼方》作山茱萸),薏苡仁(150克),石膏90克(或說45克)

上三十三味搗篩為粗散,和攪令勻,每服以水三升、藥三兩煮取一升,綿濾去滓,頓服之,取汗,日一服。若覺心中熱煩、以竹瀝代水煮之。

白話文:

將以上 33 味藥材搗碎過篩,並攪拌均勻。每次取藥三兩,加水三升煮沸,減至一升後,用棉布過濾去除藥渣,一次性服用。此藥可發汗,每天服用一次。如果服用後感到心中燥熱煩悶,可用竹瀝代替水煎煮。

4. 荊瀝湯

凡患風人多熱,常宜服此方。

荊瀝,竹瀝,生薑汁(各三合)

上三味相合,溫暖為一服,每日旦服煮散,午後進此,平復好瘥乃止。

白話文:

凡患有風寒的病人多半會發熱,常應服用此方。

荊瀝、竹瀝、生薑汁(各三合)

以上三味藥材合在一起,加溫成一劑,每天早晨服用煮好的藥散,下午進食此藥,身體恢復健康後即可停止服用。

5. 獨活煮散

治諸風痱方。

白話文:

治諸風痱方

桂枝風邪證

  • 桂枝二錢,細辛一錢,生薑三片,紅棗二枚,甘草半錢,煎水服。

驅頭面諸風

  • 白芷三錢,蟬衣一錢,荊芥穗一錢,菊花一錢,薄荷一錢,防風一錢,煎水服。

祛風消腫

  • 防風一錢,羌活一錢,獨活一錢,川芎一錢,黃耆一錢,煎水服。

驅散風寒

  • 麻黃三錢,桂枝二錢,荊芥穗一錢,杏仁五錢,煎水服。

止痛解痙

  • 白芥子二錢,木瓜一錢,川芎一錢,煎水服。

驅風止痙

  • 鉤藤一錢,川芎一錢,白芥子一錢,煎水服。

清熱解毒

  • 荊芥二錢,防風二錢,蟬衣一錢,菊花二錢,煎水服。

止咳平喘

  • 款冬花一錢,杏仁三錢,陳皮一錢,煎水服。

化痰止咳

  • 蘇子一錢,厚朴一錢,半夏一錢,煎水服。

補氣益血

  • 熟地一錢,當歸一錢,白芍一錢,川芎一錢,煎水服。

獨活(八兩),川芎,芍藥,茯苓,防風,防己,葛根(各一兩),羚羊角,當歸,人參,桂心,麥門冬,石膏(各四兩),磁石(十兩),甘草(三兩),白朮(三兩)

白話文:

獨活(500克),川芎(60克),芍藥(60克),茯苓(60克),防風(60克),防己(60克),葛根(60克),羚羊角(250克),當歸(250克),人參(250克),桂心(250克),麥門冬(250克),石膏(250克),磁石(600克),甘草(180克),白朮(180克)

上十六味各切銼,分為二十四份,每份入生薑、生地黃切一升、杏仁二七枚,以水二升,煮取七合。或日晚、或夜中、或日一服,或間日服,無所忌。

白話文:

將上述十六種藥材切碎,分成二十四份。每份加入生的薑、生的生地黃各一升、杏仁二十七枚,加上二升水,煮成七分之一的量。可以每天早晚服用一次,或隔天服用一次,沒有任何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