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八 治諸風方 (13)

回本書目錄

卷八 治諸風方 (13)

1. 五補丸

凡風服湯藥多患虛熱翕翕然,宜除熱方。

防風,人參,蓯蓉,乾地黃,羚羊角,麥門冬,天門冬(各一兩半),芍藥,獨活,乾薑白朮,丹參,食茱萸(一雲山茱萸),甘草,茯神,升麻,黃耆,甘菊,地骨皮,石斛,牛膝,五加皮,薯蕷(各三十銖),秦艽,川芎,桂心,防己,生薑屑,黃芩(各一兩),附子(十八銖),石膏(三兩),寒水石(三兩)

上三十二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生薑蜜湯服二十丸,日三,稍加至三十丸,忌油麵蒜生冷酢滑及豬羊雞魚等肉。

論曰:古人立方,皆準病根冷熱制之。今人臨急造次搜尋,故多不驗。所以欲用方者,先定其冷熱,乃可檢方,用無不效,湯酒既爾,丸散亦然。凡此風之發也,必由熱盛,故有竹瀝、葛汁等諸冷藥焉。後之學者,不能仔細識其方意,故有茲論具而述之。其人無密室者,不可與療風。強人居室不密,尚中風邪,況服藥之人乎。

治風痱不能語手足不遂方:

度病者手小指內歧間至指端為度,以置臍上直望心下,以丹注度上端畢,又作兩度。續所註上合其下,開其上取其本,度橫置其開上令三合,其狀如倒作「厶」字形。男度左手,女度右手,嫌不分了,故上丹注三處,同時起火,各一百壯愈。

白話文:

[五補丸]

凡是因為風邪服用湯藥後,常會出現身體虛弱及低燒的症狀,這種情況適合採用清熱的方子來治療。

成分包括:防風、人參、蓯蓉、乾地黃、羚羊角、麥門冬、天門冬(各1.5兩)、芍藥、獨活、乾薑、白朮、丹參、食茱萸(一說應為山茱萸)、甘草、茯神、升麻、黃耆、甘菊、地骨皮、石斛、牛膝、五加皮、薯蕷(各30銖)、秦艽、川芎、桂心、防己、生薑屑、黃芩(各1兩)、附子(18銖)、石膏(3兩)、寒水石(3兩)。

將以上32種藥材研磨成粉,用蜂蜜調和成梧桐籽大小的丸子,每日三次,每次服用二十粒,以生薑蜜湯送服,漸漸增加到三十粒。服藥期間避免食用油膩、麵食、大蒜、生冷、酸性以及豬羊雞魚等肉類。

古人制定藥方時,都是根據病人的病根是冷還是熱來決定的。而現代人在緊急時匆忙找尋藥方,因此效果往往不佳。所以,在使用藥方前,應先判斷清楚病情的冷熱,再對症下藥,這樣才能確保藥效。無論是湯藥還是酒藥,丸劑或散劑,都應該遵循這一原則。通常風病的發生,都是因為體內熱氣過盛,所以會使用竹瀝、葛汁等清涼的藥物。然而,後世的醫學學習者,未能細緻理解藥方的意圖,所以這裡詳細闡述此理論。對於沒有隱私空間的人,不能為他治療風病。健康的人如果房間密封不好,尚且可能遭受風邪侵襲,更何況正在服藥的人呢?

以下是一個治療風痱、無法說話以及手足不靈活的藥方:

量測病人小手指內側分叉點到指尖的長度,以此為標準,從肚臍上方直視心臟下方的位置,用紅色標記出這個長度的頂端,再在這個標記上方做出兩個同樣長度的標記。然後將三個標記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倒立的「厶」字形。對於男性病人,應在左手上做這個標記;女性病人則在右手上做標記。為了防止標記不清,所以在上面用紅色做了三個標記,同時在每個標記點上灸火,各灸一百次,可以達到治療的效果。

2. 風懿第六

(論三首,方二十三首,針灸法六首)

白話文:

對不起,你所提供的內容並非具體的句子或段落,而是一本書或者章節的標題和描述,這在古代醫書中很常見。它說明瞭該章節是關於"風懿"的討論,其中包含三篇理論性的文章,二十三個藥方,以及六種針灸的方法。"風懿"在中醫學中可能指的是與風邪相關的一種疾病或症狀。但若要進一步翻譯或解析,則需要更詳細的上下文或具體的語句。

3. 獨活湯

治風懿不能言,四肢不收、手足嚲曳方。

獨活(四兩),桂心,芍藥,栝蔞根,生葛(各二兩),生薑(六兩),甘草(三兩)

上七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論曰:脾脈絡胃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心之別脈系舌本,今心脾二臟受風邪,故舌強不得語也。

治中風口噤不能言方:

防己,桂心,麻黃(各二兩),葛根(三兩),甘草,防風,芍藥(各一兩),生薑(四兩)

上八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喑啞不語皆治之。

白話文:

【獨活湯】

這帖藥方用來治療因風邪導致無法說話,四肢無法活動自如,手腳拖拉無力的病症。

藥材如下:獨活四兩,桂心、芍藥、栝蔞根、生葛各二兩,生薑六兩,甘草三兩。

以上七種藥材切碎,加入五升的水煮至剩三升,分三次服用,每日三次。

理論上說,脾臟的經脈聯繫到胃部和咽喉,且連接舌根,散佈於舌下。心臟的旁支經脈也連結舌根,如果心臟和脾臟受到風邪影響,就可能導致舌頭僵硬,無法說話。

以下是一帖治療中風導致嘴巴閉合,無法說話的藥方:

防己、桂心、麻黃各二兩,葛根三兩,甘草、防風、芍藥各一兩,生薑四兩。

將以上八種藥材切碎,加入六升的水煮至剩二升半,分三次服用,對於無法發聲或說話困難的情況都有治療效果。

4. 石南湯

治六十四種風注走入皮膚中如蟲行,腰脊強直、五緩六急、手足拘攣,隱疹搔之則作瘡、風屍身癢,猝風面目腫起,手不出頭、口噤不能言方。

石南,乾薑,黃芩,細辛,人參(各一兩),桂心,麻黃,當歸,芎藭(各一兩半),甘草(二兩),乾地黃(十八銖),食茱萸(三十銖)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六升、酒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大汗勿怪。

治中風口噤不知人者方:

芥子(一升),酢(三升)

上二味煮取一升,敷頭以布裹之,日一度。(《肘後》以治猝不得語。)

又方,豉(五升),吳茱萸(一升)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漸飲之。(《肘後》以治不能語。)

又方,白朮四兩,以酒三升,煮取一升,頓服。

又方,服荊瀝一升。

又方,服淡竹瀝一升。

白話文:

【石南湯】

這帖藥方用來治療六十四種風濕侵入皮膚,感覺像有蟲在爬行,以及導致腰背僵硬、五緩六急(一種神經肌肉疾病)、手腳抽筋,皮膚出現隱疹,抓撓後會形成傷口,以及身體因風濕而癢,突然風濕發作導致面部腫脹,手不能伸出頭部,嘴緊閉無法說話等症狀。

藥材包含:石南、乾薑、黃芩、細辛、人參(各30公克),桂心、麻黃、當歸、芎藭(各45公克),甘草(60公克),乾地黃(約21公克),食茱萸(約45公克)

將以上十二種藥材切碎,加入六公升的水和三公升的酒,煮至剩三公升,分成三次服用,服用後可能會大量出汗,這屬正常反應。

另一個用來治療中風後嘴巴緊閉無法說話的藥方:

藥材為芥子(1000公克),醋(3000公克)

將兩種藥材煮至剩1000公克,然後敷在頭部,並用布包裹住,每日一次。

另一個治療無法說話的藥方:

藥材為豆豉(2500公克),吳茱萸(1000公克)

將兩種藥材加七公升的水煮至剩三公升,慢慢飲用。

另一個治療無法說話的藥方:

藥材為白朮(120公克),以三公升的酒煮至剩一公升,一次喝完。

另一個治療無法說話的藥方:

服用荊瀝一公升。

另一個治療無法說話的藥方:

服用淡竹瀝一公升。

5. 針灸法

中風口噤不得開,灸機關(《翼》名頰車)二穴。穴在耳下八分小近前,灸五壯,即得語,又灸,隨年壯。僻者逐僻,左右灸之。中風失喑不能言語,緩縱不隨,先灸天窗五十壯,息火仍移灸百會五十壯,畢還灸天窗五十壯者。始發先灸百會,則風氣不得泄。內攻五臟,喜閉伏仍失音也。

所以先灸天窗,次百會佳。一灸五十壯悉泄火勢,復灸之,視病輕重,重者一處三百壯大效。凡中風服藥益劇者,但是風穴悉皆灸之三壯,無不愈也。

論曰:風寒之氣客於中,滯而不能發,故喑不能言及喉痹失音,皆風邪所為也,入臟皆能殺人。故附之於治風之末。凡屍厥而死脈動如故,此陽脈下墜,陰脈上爭,氣閉故也。針百會入三分,補之,炙熨斗熨兩脅下,又灶突墨彈丸大,漿水和服之。又針足中趾頭去甲如韭葉,又刺足大趾甲下內側去甲三分。

白話文:

[針灸治療法]

若是中風導致嘴巴無法張開說話,可以針灸「機關」這個穴位,根據古籍《翼》中的記載,這個穴位又名為「頰車」,位置在耳朵下方約八分處,靠近前面的地方。一次灸五次,患者就能恢復說話能力,再繼續灸下去,依照患者的年齡來決定灸的次數。如果病情有偏癱的情況,就針對偏癱的那一邊進行針灸。

中風導致失語,以及身體肌肉鬆弛無法隨意活動的情況,應先灸「天窗」穴位五十次,讓火氣得以緩解,然後再灸「百會」穴位五十次,最後再回到灸「天窗」五十次。如果一開始就灸「百會」,風氣可能會被封住,進而影響到內臟,導致聲音喪失。

因此,我們先灸「天窗」,再灸「百會」是比較好的選擇。灸五十次可以讓火氣完全釋放,再依病情的嚴重程度,重病者可灸同一處三百次,效果極佳。若中風患者服用藥物後病情反而加重,只要是風穴都可灸三次,都能痊癒。

根據理論,風寒之氣進入人體後,如果滯留不出,就會導致失語或喉部麻痺、失去聲音等症狀,這些都是風邪所導致的。如果風邪進入臟腑,可能危及生命。所以這類病症通常列在治療風邪的最後。對於突然倒地看似死亡但脈搏依然跳動的患者,這是因為陽脈下沉,陰脈上沖,導致氣閉所致。應針灸「百會」穴位,深度約三分,再補灸。同時用熱熨斗在兩脅下熨燙,並服用由竈突墨製成的丸藥,用水調和。此外,還可以針灸腳趾尖端,距離趾甲如韭菜葉寬度的地方,以及腳大拇指甲下內側,距離趾甲三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