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要方》~ 卷二十 膀胱腑方 (1)
卷二十 膀胱腑方 (1)
1. 卷二十 膀胱腑方
(凡七類)
白話文:
在這部分的內容中,它主要講述了與膀胱相關疾病的七種治療方式或藥方。但由於未提供具體的古文內容,我只能根據標題和括號內的描述來推測其意涵。
「在這第二十卷中,我們專注於膀胱這個器官相關的治療方法。總共會介紹七種不同的治療類別或藥方。」
2. 膀胱腑脈論第一
(論一首,脈四首)
論曰:膀胱者,主腎也,耳中是其候也。腎合氣於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號水曹掾,名玉海,重九兩二銖,左回疊積上下縱廣九寸,受津液九升九合,兩邊等。應二十四氣,鼻空在外,膀胱漏泄。
黃帝問曰:夫五臟各一名一形,腎乃獨兩何也?岐伯對曰:膀胱為腑,有二處、腎亦二形應腑,有二處。臟名一,腑名二,故五臟六腑也。一說腎有左右,而膀胱無二,今用當以左腎合膀胱,右腎合三焦。
左手關後尺中陽絕者,無膀胱脈也。病苦逆冷,婦人月使不調,旺月則閉。男子失精,尿有餘瀝,刺足少陰經,治陰。在足內踝下動脈是也。
右手關後尺中陽絕者,無子戶脈也。病苦足逆寒,絕產,帶下,無子,陰中寒,刺足少陰經,治陰。
左手關後尺中陽實者,膀胱實也。病苦逆冷,脅下邪氣相引痛,刺足太陽經,治陽。在足小趾外側,本節後陷中。
右手關後尺中陽實者,膀胱實也。病苦小腹滿引腰痛,刺足太陽經,治陽。
病先發於膀胱者,背膂筋痛,小便閉五日之腎,小腹腰脊痛,脛酸,一日之小腸脹,一日之脾,閉塞不通,身痛體重。二日不已,死。冬雞鳴,夏下晡,(一云日夕)。
膀胱病者,小腹偏腫而痛,以手按之,則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熱。若脈陷,及足小趾外側及脛踝後皆熱。若脈陷,取委中。
膀胱脹者,小腹滿而氣癃。
腎前受病,傳於膀胱,腎咳不已,咳則遺溺。
厥氣客於膀胱,則夢遊行。
腎應骨,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腠理疏者,三焦膀胱緩。急皮而無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結也。
扁鵲云:六腑有病徹面形,腎膀胱與足少陰太陽為表裡。膀胱總通於五臟,所以五臟有疾即應膀胱,膀胱有疾即應胞囊。傷熱則小便不通,膀胱急尿苦黃赤,傷寒則小便數清白,或發石水,根在膀胱,四肢小,其腹獨大也。(方見治水篇中)。
骨絕不治,齒黃落,十日死。
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會於後陰,下貫臀入膕中。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胂,(一作髖),過髀樞,循髀外後廉,下合膕中以下貫腨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趾外側是也。
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一作回),膕如結,腨如裂,是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癲疾,頭腦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膕腨腳皆痛,小趾不用,盛者則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則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白話文:
【膀胱腑脈論第一】
討論如下:膀胱主要與腎相連,其健康狀況可從耳朵中觀察。腎與膀胱相配合,膀胱是身體儲存津液的地方,也被稱為水曹掾,又名玉海,重量約為九兩二銖,左側呈現疊積狀,上下縱寬各九寸,能儲存九升九合的津液,兩側容量相等。它能應對二十四節氣的變化,鼻子外部與膀胱相連,膀胱有排泄功能。
黃帝問道:五臟各有獨立的名稱和形態,但腎臟卻有兩個,這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膀胱作為腑,有兩個部位,腎臟也有兩個形態來與之相應,因此五臟六腑的名稱中,臟有一個名稱,腑則有兩個,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五臟六腑。另一種說法認為腎臟有左右之分,而膀胱沒有,現在我們認為左腎與膀胱相連,右腎則與三焦相連。
左手腕後尺中的陽脈如果消失,表示膀胱脈象異常。患者可能會感到寒冷,女性月經可能不規則,在月經旺盛的月份可能出現閉經。男性可能會有失精的情況,尿液也可能有殘留,治療時可以針刺足少陰經,具體位置在足內踝下的動脈。
右手腕後尺中的陽脈如果消失,表示子宮脈象異常。患者可能會感到足部寒冷,可能有生育障礙,帶下,無法生育,私處寒冷,治療時也可以針刺足少陰經。
左手腕後尺中的陽脈如果過強,表示膀胱可能有實症。患者可能會感到寒冷,肋下可能有邪氣引發疼痛,治療時可以針刺足太陽經,具體位置在足小趾外側,本節後陷中。
右手腕後尺中的陽脈如果過強,表示膀胱可能有實症。患者可能會感到小腹飽滿,腰部疼痛,治療時也可以針刺足太陽經。
如果疾病首先在膀胱發生,可能會導致背部肌肉疼痛,小便困難,小腹、腰部和脊椎疼痛,小腿痠痛,一天後可能會有小腸脹氣,一天後可能是脾臟問題,身體可能會感到疼痛和沉重。如果兩天後病情仍未改善,可能有生命危險。
膀胱疾病患者可能會有小腹局部腫脹和疼痛,用手按壓時,患者想要小便但無法排尿,肩部可能發熱。如果脈象下沉,足小趾外側和腳踝後方都可能發熱。如果脈象下沉,可以針刺委中穴。
膀胱腫脹可能會導致小腹飽滿,呼吸困難。
腎臟前面受到疾病影響,可能會傳到膀胱,腎臟咳嗽不止,咳嗽時可能會有尿失禁。
如果有氣厥進入膀胱,可能會做遊走的夢。
腎臟對應骨骼,皮膚緊緻且厚的人,三焦和膀胱通常較厚。皮膚粗糙且薄的人,三焦和膀胱通常較薄。皮膚毛孔疏鬆的人,三焦和膀胱通常較鬆弛。皮膚緊繃且無毛的人,三焦和膀胱通常較緊。毛髮濃密且粗的人,三焦和膀胱通常較直。毛髮稀疏的人,三焦和膀胱通常較結實。
扁鵲指出:六腑若有疾病,可能會反映在面部。腎臟和膀胱與足少陰太陽相互表裡。膀胱與五臟相通,因此五臟有疾病時可能會影響膀胱,膀胱有疾病時也可能會影響胞囊。如果受到熱傷,可能會導致小便困難,膀胱緊繃,尿色黃紅;如果受到寒傷,可能會頻繁小便,尿色清白,或者導致石水病,根源在膀胱,四肢可能縮小,腹部卻獨自膨大。
骨髓若完全受損,無法治療,牙齒可能變黃脫落,十天後可能死亡。
足太陽經的脈絡,起始於眼內角,向上延伸至額頭,交會在頭頂。其中一分支從頭頂延伸至耳上方。主脈從頭頂進入腦部,再從腦部出來,繞過頸項,沿著肩胛骨內側,夾著脊椎,抵達腰部,進入脊椎旁,絡通腎臟,連接膀胱。其中一分支從腰部向下延伸至後陰部,再向下穿過臀部,進入膕中。另一分支從肩胛骨內側向左右分開,穿過髖部,經過大腿樞紐,沿著大腿外側後方,向下匯合於膕中,再向下穿過腓腸肌內側,從外踝後方穿出,沿著京骨,到達小趾外側。
如果此脈絡受損,可能會引起頭痛,眼睛感覺像是要脫落,頸項感覺像是被拉扯,脊椎和腰部疼痛,大腿無法彎曲,膕中像被束縛,腓腸肌像被撕裂,這被稱為踝厥。如果此脈絡受損,可能會引發痔瘡、瘧疾、精神疾病、頭痛、頸項痛、腰痛、尾骶部痛、膕中痛、腓腸肌痛、腳痛、小趾不能活動。如果脈搏強烈,人迎脈會比寸口脈大兩倍。如果脈搏虛弱,人迎脈反而會比寸口脈小。
3. 膀胱虛實第二
(脈四首,方六首)
膀胱實熱
左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陽實者,足太陽經也。病苦逆滿腰中痛,不可俯仰勞也,名曰膀胱實熱也。
右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陽實者,足太陽經也。病苦胞轉不得小便,頭眩痛煩滿,脊背強,名曰膀胱實熱也。
治膀胱實熱方:
石膏(八兩),梔子仁(一作瓜子仁),茯苓,知母(各三兩),蜜(五合),淡竹葉,生地(切,各一升)
上七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下蜜,煮二沸,分三服,須利,加芒硝三兩。
治膀胱熱病不已,舌乾咽腫方:
蜜(七合),升麻,大青(各三兩),射干,生元參,黃柏,薔微根白皮(各四兩)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去滓,下蜜,煮二沸,細細含之。
膀胱虛冷
左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陽虛者,足太陽經也。病苦腳中筋急,腹中痛,引腰背不可屈伸,轉筋惡風偏枯,腰痛,外踝後痛,名曰膀胱虛冷也。
右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陽虛者,足太陽經也。病苦肌肉振動,腳中筋急,耳聾,忽忽不聞,惡風颼颼作聲,名曰膀胱虛冷也。
治膀胱虛冷,飢不欲飲食,面黑如炭,腰脅疼痛方:
磁石(六兩),黃耆,茯苓(各三兩),五味子,杜仲(各四兩),白朮,白石英(各五兩)
上七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膀胱冷咳唾則有血,喉鳴喘息方:
羊腎(一具),人參,元參,黃耆,桂心,川芎,甘草(各三兩),茯苓(四兩),骨皮,生薑(各五兩),白朮(六兩)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羊腎,減三升,去腎下藥,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白話文:
[膀胱虛實第二]
(脈象四種,治療方劑六種)
膀胱實熱: 如果左手腕後部的脈象顯示出太陽經絡的陽氣過盛,會導致腰部疼痛難忍,彎腰及勞動困難,這被稱為膀胱實熱。 同樣地,右手腕後部的脈象顯示出太陽經絡的陽氣過盛,會導致小便不暢,頭痛、頭暈和背部僵硬,這也被視為膀胱實熱。
治療膀胱實熱的處方: 所需材料:石膏(八兩),梔子仁或瓜子仁(三兩),茯苓(三兩),知母(三兩),蜂蜜(五合),淡竹葉,生地(切片,各一升)。 將以上七種材料切碎,加入七升水煮至剩二升,去渣後加入蜂蜜再煮至沸騰兩次,分三次服用。若病情未見好轉,可再加入芒硝三兩。
另一個治療膀胱熱病持續不愈,舌乾燥、咽喉腫痛的處方: 所需材料:蜂蜜(七合),升麻,大青(各三兩),射干,生元參,黃柏,薔薇根白皮(各四兩)。 將以上七種材料用水七升煮至剩一升,去渣後加入蜂蜜再煮至沸騰兩次,然後慢慢含在口中。
膀胱虛冷: 如果左手腕後部的脈象顯示出太陽經絡的陽氣不足,會導致腳筋緊繃、腹部疼痛、腰背疼痛、轉筋、畏寒、腰痛、外踝後側疼痛等,這被稱為膀胱虛冷。 同樣地,右手腕後部的脈象顯示出太陽經絡的陽氣不足,會導致肌肉震顫、腳筋緊繃、聽力下降、風聲耳鳴等,這也被視為膀胱虛冷。
治療膀胱虛冷,食慾不佳,面色如炭,腰脅疼痛的處方: 所需材料:磁石(六兩),黃耆,茯苓(各三兩),五味子,杜仲(各四兩),白朮,白石英(各五兩)。 將以上七種材料切碎,加入九升水煮至剩三升,分三次服用。
另一個治療膀胱虛冷引起的咳嗽帶血,喉嚨鳴叫,呼吸困難的處方: 所需材料:羊腎(一個),人參,元參,黃耆,桂心,川芎,甘草(各三兩),茯苓(四兩),骨皮,生薑(各五兩),白朮(六兩)。 將以上十一種材料切碎,先用水十二升煮羊腎至剩九升,去除羊腎後加入其他藥材,煮至剩三升,去渣,分三次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