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二十 膀胱腑方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 膀胱腑方 (1)

1. 卷二十 膀胱腑方

(凡七類)

白話文:

一、臟腑

  • 肝:"木"行,色青,主藏血,主疏泄。
  • 心:"火"行,色赤,主血脈,主神志。
  • 脾:"土"行,色黃,主運化,主肌肉。
  • 肺:"金"行,色白,主呼吸,主皮毛。
  • 腎:"水"行,色黑,主藏精,主骨髓。

二、經絡

經脈為人體運行氣血的通道,分為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

三、氣血

  • 氣:無形無質,運行全身,推動生命活動。
  • 血:有形有質,滋養全身,濡養臟腑。

四、體質

  • 平和質:臟腑功能正常,氣血調和,身心健康。
  • 氣虛質:身體虛弱,氣短乏力,容易感冒。
  • 血虛質:血量不足,面色蒼白,頭暈目眩。
  • 陽虛質:陽氣不足,畏寒肢冷,面色晦暗。
  • 陰虛質:陰液不足,口乾咽燥,盜汗失眠。

五、病因

  • 內因:情志失調、飲食不節、勞累過度等。
  • 外因:風、寒、暑、濕、燥、火等六淫之邪。

六、證候

  • 陰證:表現為寒、虛、靜等症狀。
  • 陽證:表現為熱、實、動等症狀。

七、治法

  • 溫陽:溫煦陽氣,散寒除濕。
  • 補益:充實氣血,強健臟腑。
  • 瀉火:清熱瀉火,緩解熱證。
  • 活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瘀滯。
  • 利水:祛除水濕,緩解水腫。

2. 膀胱腑脈論第一

(論一首,脈四首)

白話文:

論一首

脈者,血之府也。血行く處,脈亦至焉。脈行人身,絡於臟腑肢體,通達上下,無所不通。故曰:脈者,決死生、處百合、審吉凶者也。

脈四首

浮脈

浮脈者,脈行皮表,指下淖軟,輕按即得。其主病症:

  • 表證:風寒、外感等
  • 虛證:氣虛、血虛等

沉脈

沉脈者,脈行深沉,指下堅實,重按始得。其主病症:

  • 裏證:內熱、氣鬱等
  • 實證:熱盛、氣滯等

遲脈

遲脈者,脈搏緩慢,一息不足三至。其主病症:

  • 寒證:陽虛、氣衰等
  • 虛證:氣虛、血虛等

數脈

數脈者,脈搏急促,一息超過三至。其主病症:

  • 熱證:陰虛、火旺等
  • 實證:氣盛、血旺等

論曰:膀胱者,主腎也,耳中是其候也。腎合氣於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號水曹掾,名玉海,重九兩二銖,左回疊積上下縱廣九寸,受津液九升九合,兩邊等。應二十四氣,鼻空在外,膀胱漏泄。

白話文:

中醫理論說:膀胱是腎臟的主管器官,耳朵是腎臟的表現部位。腎臟與膀胱之間相通。膀胱是體液貯藏的地方,被稱為「水曹掾」,又名「玉海」,重九兩二銖,左邊呈環狀,上下並排疊積,寬度和長度都是九寸,可以容納九升九合的體液,左右兩邊相等。膀胱與二十四節氣相應。如果鼻子出現空虛的現象,這表示膀胱有漏尿的問題。

黃帝問曰:夫五臟各一名一形,腎乃獨兩何也?岐伯對曰:膀胱為腑,有二處、腎亦二形應腑,有二處。臟名一,腑名二,故五臟六腑也。一說腎有左右,而膀胱無二,今用當以左腎合膀胱,右腎合三焦。

白話文:

黃帝問道:五臟各有不同的名稱和形狀,唯獨腎臟有兩個,這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道:膀胱是腑臟,分為兩個部位,腎臟也有兩個形狀,與膀胱相應,所以也有兩個部位。臟器的名稱是單一的,而腑臟的名稱是成雙的,因此有五臟六腑之說。另一種說法是腎臟有左腎和右腎,而膀胱沒有兩個部位,如今的做法是將左腎與膀胱相連接,右腎與三焦相連接。

左手關後尺中陽絕者,無膀胱脈也。病苦逆冷,婦人月使不調,旺月則閉。男子失精,尿有餘瀝,刺足少陰經,治陰。在足內踝下動脈是也。

白話文:

如果左手脈搏在「關」和「尺」之間的「陽絕」位置沒有跳動,表示沒有膀胱脈。患者會感到寒冷逆流,女性會月經失調、月經旺盛時會閉經。男性會失精、小便後還會殘留尿液。可以針灸足少陰經,治療陰部的問題。針灸點位於足內踝下方的動脈處。

右手關後尺中陽絕者,無子戶脈也。病苦足逆寒,絕產,帶下,無子,陰中寒,刺足少陰經,治陰。

左手關後尺中陽實者,膀胱實也。病苦逆冷,脅下邪氣相引痛,刺足太陽經,治陽。在足小趾外側,本節後陷中。

白話文:

左手關沖穴後方,尺澤穴中陽氣實盛,表示膀胱太過實熱。症狀包括:反覆發生的寒氣逆行身體,脅肋下方有邪氣引發疼痛。治療方法是針刺足太陽膀胱經,改善陽氣。穴位位於足小趾外側,在第一個關節後方的凹陷處。

右手關後尺中陽實者,膀胱實也。病苦小腹滿引腰痛,刺足太陽經,治陽。

白話文:

右手關後尺中陽氣實盛,代表膀胱中有實熱。病症會導致小腹脹滿,引發腰痛,此時應針刺足部的太陽經,以治療陽氣過盛。

病先發於膀胱者,背膂筋痛,小便閉五日之腎,小腹腰脊痛,脛酸,一日之小腸脹,一日之脾,閉塞不通,身痛體重。二日不已,死。冬雞鳴,夏下晡,(一云日夕)。

白話文:

疾病如果從膀胱開始發作,會伴隨背部肩胛骨痠痛、小便閉塞,持續五天的話會影響腎臟功能。小腹部、腰脊痠痛、脛骨痠痛,持續一天的話會影響小腸功能。持續一天的話會影響脾臟功能,身體會閉塞不通,全身痠痛沉重感。如果持續兩天沒有好轉,可能會致命。冬天在雞鳴時發作,夏天在下晡時發作(另一種說法是黃昏)。

膀胱病者,小腹偏腫而痛,以手按之,則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熱。若脈陷,及足小趾外側及脛踝後皆熱。若脈陷,取委中。

白話文:

患有膀胱疾病的人,小腹會偏腫疼痛,用手按壓時,會有想小便卻排不出來的感受,肩部發熱。如果脈搏沉細,而且腳的小趾外側和後腳踝都發熱,脈搏沉細時,可以取委中穴進行治療。

膀胱脹者,小腹滿而氣癃。

腎前受病,傳於膀胱,腎咳不已,咳則遺溺。

厥氣客於膀胱,則夢遊行。

白話文:

膀胱脹滿

小腹脹滿而小便不通。

腎與膀胱受病

腎氣不足,傳至膀胱,腎氣虛弱咳嗽不止,咳嗽時會小便失禁。

膀胱受邪氣

邪氣侵犯膀胱,會出現夢遊、亂走的症狀。

腎應骨,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腠理疏者,三焦膀胱緩。急皮而無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結也。

白話文:

腎臟與骨骼對應,骨骼緻密、皮膚厚的人,三焦和膀胱氣血運行也較厚實。骨骼疏鬆、皮膚薄的人,三焦和膀胱氣血運行也較虛弱。皮膚疏鬆的人,三焦和膀胱氣血運行較緩。皮膚緊緻但沒有汗毛的人,三焦和膀胱氣血運行較急。汗毛旺盛且粗的人,三焦和膀胱氣血運行較直。汗毛稀疏的人,三焦和膀胱氣血運行較結實。

扁鵲云:六腑有病徹面形,腎膀胱與足少陰太陽為表裡。膀胱總通於五臟,所以五臟有疾即應膀胱,膀胱有疾即應胞囊。傷熱則小便不通,膀胱急尿苦黃赤,傷寒則小便數清白,或發石水,根在膀胱,四肢小,其腹獨大也。(方見治水篇中)。

白話文:

扁鵲說:六腑有病會反映在臉色上,腎和膀胱與足少陰太陽經絡是表裏關係。膀胱總管通往五臟,所以五臟有病就會影響膀胱,膀胱有病就會影響胞囊。受熱則小便不通,膀胱急尿,尿液呈黃紅色;受寒則小便次數多且清白,或出現尿路結石,根源在於膀胱,四肢瘦小,只有肚子很大。(具體治療方法請參閱治水篇)。

骨絕不治,齒黃落,十日死。

白話文:

骨頭失去潤澤,無法治療;牙齒發黃脫落,十天後死亡。

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會於後陰,下貫臀入膕中。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胂,(一作髖),過髀樞,循髀外後廉,下合膕中以下貫腨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趾外側是也。

白話文:

足太陽經的經脈,從眼睛內眥向上交會到額頭,再到頭頂。其分支從頭頂到耳角。經脈本幹從頭頂進入腦內,再沿下頸部外出,沿著肩膀、胳膊內側,夾著脊柱到腰部,再進入脊柱,與腎臟和膀胱相連。其分支經脈從腰部向下會合於肛門,再向下貫穿臀部進入膝窩。其分支經脈從胳膊內側左右分支,向下貫穿大腿(一作「髖」),經過大腿關節,沿著大腿外後側,向下交合於膝窩,再向下貫通小腿內側,從小腿外踝後方出來,沿著跟骨到腳小趾外側。

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一作回),膕如結,腨如裂,是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癲疾,頭腦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膕腨腳皆痛,小趾不用,盛者則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則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白話文:

當身體活動時引起頭痛,眼睛像脫窗,脖子像被拔起,脊椎疼痛,腰部像斷折,大腿無法彎曲,小腿肌肉緊繃,小腿腓骨像裂開,這就是所謂的「踝厥」。這是以筋脈疾患為主所引發的症狀,包括痔瘡、瘧疾、狂躁、癲癇,頭痛、頸項痛、眼睛發黃、流淚、鼻出血,項背、腰部、臀部、小腿、腓骨、腳部疼痛,小腳趾無法使用。症狀嚴重者,人迎脈搏會比寸口脈搏大上許多倍。症狀虛弱者,人迎脈搏反而會比寸口脈搏更小。

3. 膀胱虛實第二

(脈四首,方六首)

膀胱實熱

左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陽實者,足太陽經也。病苦逆滿腰中痛,不可俯仰勞也,名曰膀胱實熱也。

右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陽實者,足太陽經也。病苦胞轉不得小便,頭眩痛煩滿,脊背強,名曰膀胱實熱也。

治膀胱實熱方:

白話文:

膀胱實熱

脈象四首

  1. 左手尺脈神門穴以後脈象陽實,屬於足太陽經。症狀為腰部疼痛、脹滿疼痛,不能彎腰勞累。稱為「膀胱實熱」。
  2. 右手尺脈神門穴以後脈象陽實,屬於足太陽經。症狀為小便困難,脹痛煩滿,頭暈頭痛,脊背強痛。稱為「膀胱實熱」。

方劑六首

治療膀胱實熱方劑:

石膏(八兩),梔子仁(一作瓜子仁),茯苓知母(各三兩),蜜(五合),淡竹葉,生地(切,各一升)

白話文:

石膏(320 克),梔子仁(或瓜子仁),茯苓,知母(各 120 克),蜂蜜(250 毫升),竹葉,生地黃(切片,各 400 克)

上七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下蜜,煮二沸,分三服,須利,加芒硝三兩。

白話文:

將上方的七種中藥材搗碎,加入七升水,煮沸取兩升藥液,去除藥渣,加入蜂蜜,再煮沸兩次,分三次服下。如果需要通便,可以加入三錢芒硝。

治膀胱熱病不已,舌乾咽腫方:

白話文:

古代文字:

腎氣丸方:

山萸肉二兩,茯苓一兩,丹皮一兩,澤瀉一兩,車前子半兩,滑石三錢,滑石末用酒調下

腎氣丸方:

山茱萸肉二兩,茯苓一兩,丹皮一兩,澤瀉一兩,車前子半兩,滑石三錢。滑石研成細末,用酒調服。

此方用於治療膀胱熱病久治不癒,舌乾咽腫。

蜜(七合),升麻大青(各三兩),射干,生元參,黃柏,薔微根白皮(各四兩)

白話文:

蜂蜜(七兩),升麻、大青(各三兩),射干、生元參、黃柏、薔微根白皮(各四兩)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去滓,下蜜,煮二沸,細細含之。

膀胱虛冷

白話文:

七味藥材用七升水煮沸,取一升藥液,過濾掉渣滓,加入蜂蜜,再煮沸兩次,慢慢含服於口中。

**主治:**膀胱虛寒

左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陽虛者,足太陽經也。病苦腳中筋急,腹中痛,引腰背不可屈伸,轉筋惡風偏枯,腰痛,外踝後痛,名曰膀胱虛冷也。

白話文:

如果病人左手腕尺脈的神門穴以下的脈搏陽氣不足,則屬於足太陽經虛。病症表現為腳部筋脈僵硬,腹內疼痛,牽連腰部和背部,導致無法彎曲或伸展,容易抽筋,怕冷風,一側肢體癱瘓,腰部疼痛,腳踝外側後方疼痛。這種情況稱為膀胱虛寒。

右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陽虛者,足太陽經也。病苦肌肉振動,腳中筋急,耳聾,忽忽不聞,惡風颼颼作聲,名曰膀胱虛冷也。

白話文:

在右手尺脈的神門穴以後,脈象虛弱的,屬於足太陽經。這種病會引起肌肉抽搐、腳部筋骨僵硬、耳聾、聽力忽好忽壞,怕風發出颼颼的聲音,這種情況稱為膀胱虛寒。

治膀胱虛冷,飢不欲飲食,面黑如炭,腰脅疼痛方:

白話文:

治膀胱虛冷,飢不欲飲食,面黑如炭,腰脅疼痛方:

五靈脂三錢,鹿茸、附子各二錢,熟地、川芎、白芍、山藥、山茱萸、淮山藥、茯苓、澤瀉、丹皮、車前子各一錢,肉桂半錢。

治療膀胱虛冷,導致飢餓卻不想進食,面色黝黑,腰部兩側疼痛的方子:

五靈脂三錢,鹿茸、附子各二錢,熟地、川芎、白芍、山藥、山茱萸、淮山藥、茯苓、澤瀉、丹皮、車前子各一錢,肉桂半錢。

磁石(六兩),黃耆,茯苓(各三兩),五味子杜仲(各四兩),白朮白石英(各五兩)

白話文:

磁石(360 克),黃耆,茯苓(各 180 克),五味子,杜仲(各 240 克),白朮,白石英(各 300 克)

上七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膀胱冷咳唾則有血,喉鳴喘息方:

白話文:

將七味草藥研成細末,以九升水煮,取三升藥液,分三次服用。

用於治療膀胱虛寒導致的咳嗽、咳吐帶血,以及喉嚨有聲音、喘息的症狀。

羊腎(一具),人參,元參,黃耆,桂心,川芎甘草(各三兩),茯苓(四兩),骨皮,生薑(各五兩),白朮(六兩)

白話文:

羊腎(一付),人參、元參、黃耆、桂心、川芎、甘草(各 150 公克),茯苓(200 公克),骨皮、生薑(各 250 公克),白朮(300 公克)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羊腎,減三升,去腎下藥,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白話文:

用十一種藥材搗碎,加入一斗二升的水,先煮羊腎,待水量減少三升後,取出羊腎,加入藥材,再煮取三升的藥汁,去掉渣滓,分三次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