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要方》~ 卷十九 腎臟方 (1)
卷十九 腎臟方 (1)
1. 黃耆建中湯
治虛勞裡急諸不足方。
黃耆,生薑,桂心(各三兩),甘草(二兩),芍藥(六兩),大棗(十二枚),飴(一升)
上七味㕮咀,以水一升,煮取三升,去滓,納飴,溫服一升,日三。間日再作嘔者,倍加生薑。腹滿者,去棗加茯苓四兩,佳。(仲景、《古今錄驗》並同深師,治虛勞腹滿食少,小便多者無飴,有人參二兩,半夏一升。又治大虛不足,小腹裡急勞寒拘引臍,氣上衝胸,短氣,言語謬誤,不能食,吸吸氣乏悶亂必效。治虛勞,下焦虛冷不甚渴,小便數者,有人參、當歸各二兩。
若失精加龍骨、白蘞各一兩。《古今錄驗》治虛勞裡急,小腹急痛,氣引胸脅或心痛短氣者,以乾薑代生薑,加當歸四兩)。
白話文:
這份古方是用於治療身體虛弱、內臟緊迫感及各種能量不足的狀態。
所需藥材如下:黃耆、生薑、桂皮(各90克)、甘草(60克)、芍藥(180克)、大棗(12個)、麥芽糖(1公升)。
將上述七種藥材切碎,加入1公升的水煮沸,熬煮至剩下3公升,濾去藥渣後,加入麥芽糖,溫熱服用1公升,每日三次。若出現嘔吐症狀,則生薑用量加倍。若腹部脹滿,應去掉大棗,改加茯苓120克,效果更佳。
張仲景和《古今錄驗》所記載的療法相同,此方亦可治療因下焦虛冷導致的虛弱、小腹緊迫、胸口氣悶、無法進食、精神錯亂等症狀,以及因虛弱導致的小便頻繁。在這種情況下,應加入人參和當歸各60克。
如果出現精液流失的情況,應加入龍骨和白蘞各30克。根據《古今錄驗》的記載,此方也可用於治療小腹疼痛、氣滯胸脅、心痛短氣等症狀,此時應用乾薑代替生薑,並加入當歸120克。
2. 前胡建中湯
治大勞虛羸劣,寒熱嘔逆,下焦虛熱,小便赤痛,客熱上熏頭目,及骨肉疼痛口乾方。
前胡(二兩),黃耆,白芍,當歸,茯苓,桂心(各二兩),甘草(一兩),人參,半夏,白糖(各六兩),生薑(八兩)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去滓,納糖,分四服。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嚴重勞累導致身體虛弱,有冷熱交替的發燒、噁心嘔吐、下身有虛火導致的小便紅色且排尿時疼痛,外來的熱氣影響到頭部和視線,以及全身骨骼肌肉疼痛與口乾的處方。
所需藥材為:前胡二兩,黃耆二兩,白芍二兩,當歸二兩,茯苓二兩,桂心二兩,甘草一兩,人參六兩,半夏六兩,白糖六兩,生薑八兩。
將以上十一種藥材切碎,用十二升的水煎煮,直到剩下四升的藥汁,然後去掉藥渣,加入白糖,分成四次服用。
3. 樂令建中湯
治虛勞少氣,心胸淡冷,時驚惕,心中悸動,手足逆冷,體常自汗,五臟六腑虛損,腸鳴風濕,營衛不調百病,補諸不足,又治風裡急方。
黃耆,人參,橘皮,當歸,桂心,細辛,前胡,芍藥,甘草,茯苓,麥冬(各一兩),半夏(二兩半),生薑(五兩),大棗(二十枚)
上十四味㕮咀,以水二斗,煮取四升,每服五合,日三夜一。(深師無橘皮、細辛、前胡、甘草、麥冬,有烏頭三兩,川椒二兩,遠志二兩。胡洽、崔氏有烏頭五枚、川椒一兩,崔氏樂令大黃耆湯即此。)
白話文:
[樂令建中湯]用於治療因身體虛弱導致的氣力不足,心胸感覺冷淡,偶爾會感到驚嚇和心悸,手腳冰冷,身體經常自發出汗,以及五臟六腑的虛弱損耗,腸胃鳴叫,風濕等問題,以及因營養和防禦系統失調所引發的各種疾病,可以補充身體所需,同時也適用於風邪侵襲導致的肌肉緊張的療法。
藥材包括:黃耆,人參,陳皮,當歸,肉桂,細辛,前胡,白芍,甘草,茯苓,麥冬(各40克),半夏(87.5克),生薑(200克),大棗(20顆)
以上十四種藥材切碎後,加入40公升的水熬煮,直到剩下8公升的藥汁,每次服用166毫升,一天三次,晚上一次。(深師的配方中沒有陳皮,細辛,前胡,甘草,麥冬,但有烏頭90克,花椒60克,遠志60克。胡洽和崔氏的配方中有烏頭五顆,花椒30克,崔氏的樂令大黃耆湯就是這個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