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十七 肺臟方 (3)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七 肺臟方 (3)

1. 酥蜜膏酒

治肺氣虛寒,癘風所傷,語聲嘶塞,氣息喘憊咳唾,止氣嗽通聲方。

白話文:

治肺氣虛寒,癘風所傷,語聲嘶塞,氣息喘憊咳唾,止氣嗽通聲方

原文:

橘皮仁 三錢 白芍藥 一兩 地黃 一兩 麥門冬 七錢 五味子 五錢 杏仁 四十粒 半夏半升 甘草 四錢 生薑 三錢 大棗 十枚

治療肺氣虛寒,身體虛弱,聲音嘶啞,呼吸急促疲憊,咳嗽咳出痰液的藥方,可以止咳化痰,通暢聲音。

藥材及用量:

  • 橘皮仁:三錢
  • 白芍藥:一兩
  • 地黃:一兩
  • 麥門冬:七錢
  • 五味子:五錢
  • 杏仁:四十粒
  • 半夏:半升
  • 甘草:四錢
  • 生薑:三錢
  • 大棗:十枚

酥,崖蜜,飴糖生薑汁,生百部汁,棗肉,杏仁(各一升研),甘皮(五具末)

白話文:

  • 酥油:1升
  • 崖蜜:1升
  • 飴糖:1升
  • 生薑汁:1升
  • 生百部汁:1升
  • 棗肉:1升(研磨成粉)
  • 杏仁:1升(研磨成粉)
  • 甘皮(橘子皮):5個(研磨成末)

上八味合和,微火煎常攪三上三下約一炊久,取薑汁等各減半止,溫酒一升,服方寸匕,細細嚥之,日二夜一。

又方,豬胰(三具),大棗(百枚)

白話文:

將八種藥材混合煎煮,用小火慢慢煎,邊煎邊攪動,三上三下,大約一頓飯的時間。將薑汁等減半,溫酒一升,服用方寸匕,慢慢嚥下。每天服用兩次,晚上一次。

另有一方:豬胰(三具),大棗(一百枚)

上二味,以酒五升漬之,秋冬七日,春夏五日出,布絞去滓,七日服盡,二七日忌鹽。羊胰亦得。治咳嗽胸脅支滿多喘上氣,尤良(《肘後方》治久咳上氣,二十年諸治不痊者。)

白話文:

以上兩種藥材,用五升酒浸泡。秋冬浸泡七天,春夏浸泡五天後,過濾去除渣滓,七天內服完。服用期間的二七天內忌食鹽。羊胰也可以用。此方專治咳嗽胸痛、胸悶氣喘、氣上不接下氣,效果尤佳。(出自《肘後方》,用於治療多年久咳氣喘,二十年來各種治療方法都沒有效果的患者。)

治肺寒損傷氣嗽及涕唾鼻塞方:

白話文:

古代文字:

桂枝湯 麻黃湯 蔥豉湯 小青龍湯

治療肺寒損傷,導致氣喘和涕唾鼻塞的方劑:

  • 桂枝湯
  • 麻黃湯
  • 蔥豉湯
  • 小青龍湯

棗肉(二斤研作脂),杏仁(一升熬研為脂),酥,生薑汁,白糖,白蜜,生百部汁(各一升)

白話文:

大棗肉(兩斤,研磨成膏狀),杏仁(一升,煮熟研磨成膏狀),酥油,生薑汁,白糖,白蜂蜜,生百部汁(各一升)

上七味合和,微火煎常攪約一炊久,下之細細溫清酒服二合,日二。

又方,專取豬胰滌除痰垢,大棗通行津液,漬酒治證如前或易羊胰入肺,尤捷。

又方,即酥蜜膏酒,倍用棗肉、杏仁之通津,而去甘皮之耗氣。

白話文:

將七種藥材混合起來,用小火煎煮,不斷攪拌,約煮一頓飯的時間後,取藥汁細細溫熱後用清酒送服二合,每天服用兩次。

另一種方法,專門取豬胰臟洗淨痰垢,加入大棗以通利津液,浸泡在酒中治療證狀,如同前面所述,或將豬胰臟換成羊胰臟,治療肺部疾病時效果更佳。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酥蜜膏酒」的配方,加倍使用大棗肉和杏仁以通利津液,去除甘草皮可能會消耗氣血的成分。

2. 補肺湯

治肺氣不足,逆滿上氣,咽中悶塞短氣,寒從背起,口中如含霜雪,言語失聲甚者吐血方。

白話文:

治肺氣不足,逆滿上氣,咽中悶塞,短氣,寒從背起,口中如含霜雪,言語失聲,甚者吐血方。

治療肺氣虛弱,導致氣逆上衝、胸悶氣短、咽喉堵塞、呼吸困難、自背部感受到寒意、口中感覺如含霜雪、聲音嘶啞、嚴重者甚至吐血的方劑。

五味子(三兩),乾薑,桂心,款冬花(各二兩),麥冬(一升),桑根白皮(一斤),大棗(一百枚),粳米(一合)

白話文:

五味子(210 克),乾薑、桂心、款冬花(各 134 克),麥冬(2.2 公斤),桑根白皮(454 克),大棗(100 枚),粳米(180 克)

上八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桑白皮五沸下藥,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

白話文:

八味煎服,用一斗水,先將桑白皮煮沸五次,再將其他藥材放入,煮取三升藥液,分三次服。

其他配方:

黃耆(五兩),甘草,鍾乳,人參(各二兩),乾地黃,桂心,茯苓石英,桑白皮,厚朴,乾薑,紫菀橘皮當歸,五味子,遠志,麥冬(各三兩),大棗(二十枚)

白話文:

黃耆(250克),甘草,鍾乳,人參(各100克),乾地黃,桂心,茯苓,石英,桑白皮,厚朴,乾薑,紫菀,橘皮,當歸,五味子,遠志,麥冬(各150克),大棗(20顆)

上十八味㕮咀,以水一斗四升,煮取四升,分五服,日三夜二。

又方,治肺氣不足,咳逆上氣,牽繩而坐,吐沫唾血,不能飲食方。

白話文:

十八種草藥,用一斗四升的水煮沸,取四升藥汁,分五次服用,白天三次,晚上二次。

另外,治療肺氣不足、咳嗽逆氣上衝、坐著都要彎腰駝背、吐出泡沫狀痰液和血絲,不能飲食的方子。

蘇子(一升),桑白皮(五兩),半夏(六兩),紫菀,人參,甘草,五味子,杏仁(各二兩),款冬花,射干(各一兩),麻黃,乾薑,桂心(各三兩),細辛(一兩半)

白話文:

蘇子(500 克),桑白皮(250 克),半夏(300 克),紫菀(100 克),人參(100 克),甘草(100 克),五味子(100 克),杏仁(100 克),款冬花(50 克),射干(50 克),麻黃(150 克),乾薑(150 克),桂心(150 克),細辛(75 克)

上十四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半,分五服,日三夜二。

又方,治肺氣不足咳逆短氣,寒從背起,口中如含霜雪,語無聲音而渴,舌本乾燥方。

白話文:

取十四味藥材,加水一斗二升,煮沸後取三升半藥液。分五次服用,白天服用三次,晚上服用兩次。

另有方子,用於治療肺氣不足導致的咳嗽、氣喘、背部發寒、口中感覺含著冰雪、說話聲音微弱、口渴、舌根乾燥等症狀。

五味子,蘇子(各一升),白石英,鍾乳(各三兩),款冬花,竹葉,橘皮,桂心,桑白皮,茯苓,紫菀(各二兩),麥冬(四兩),生薑(五兩),杏仁(五十枚),粳米(二合),大棗(十枚)

白話文:

五味子、蘇子(各一公斤) 白石英、鍾乳(各150克) 款冬花、竹葉、橘皮、桂心、桑白皮、茯苓、紫菀(各100克) 麥冬(200克) 生薑(250克) 杏仁(50顆) 粳米(500公克) 大棗(10顆)

上十六味㕮咀,以水一斗三升,先煮桑白皮、粳米、大棗,以米熟去滓納諸藥,煮取五升,分六服,日三。

白話文:

十六味藥材一起研磨成小塊,用三鬥水先將桑白皮、粳米、大棗煮沸,待米煮熟後撈除殘渣,放入其他藥材繼續煮,煮取五升藥液,分成六次服用,一天服三次。

又方,治肺氣不足,心腹支滿,咳嗽喘逆上氣唾膿血,胸背痛,手足煩熱,惕然自驚皮毛起,或哭或歌或怒,乾嘔心煩,耳中聞風雨聲,面色白方。

白話文:

另一個方劑,用於治療肺氣不足,心腹脹滿,咳嗽氣喘、上氣咳血,胸背疼痛,手足發熱,突然驚嚇,皮膚發寒,有時哭泣、歌唱或發怒,乾嘔心煩,耳中聽到風雨聲,面色蒼白浮腫。

款冬花,桂心(各二兩),桑白皮(一斤),生薑,五味子,鍾乳(各三兩),麥冬(四兩),粳米(五合),大棗(十枚)

白話文:

款冬花、桂枝心(各 120 克),桑白皮(600 克),生薑、五味子、鐘乳石(各 30 克),麥冬(240 克),粳米(250 克),大棗(10 顆)

上九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棗令熟,去滓納藥,煎取二升,分三服,溫服之。

一方用白石英二兩(《廣濟》有紫菀,人參各二兩,名紫菀湯。)

白話文:

取上九味藥材,加入水一斗二升,先將粳米、棗煮熟,去掉渣滓放入藥材,煎煮取二升藥汁,分成三份服用,溫熱飲用。

另一種方子使用白石英二兩(《廣濟》版本中還加入紫菀、人參各二兩,稱為「紫菀湯」。)

3. 麻子湯

治肺氣不足,咳唾膿血,氣短不得臥方。

白話文:

中醫古代文字:

肺氣不足,咳唾膿血,氣短不得臥方。

肺氣虛弱,咳嗽咳出膿血,呼吸急促無法平躺者之方。

**適用情況:**肺氣虛弱,導致咳嗽,咳出膿血,呼吸困難無法平躺的患者。

麻子(一升),桑皮,餳(各一斤),桂心,人參(各二兩),阿膠紫菀(各一兩),生薑(三兩),乾地黃(四兩)

白話文:

黑芝麻(一公斤),桑樹皮、小麥(各半公斤),桂心、人參(各 100 克),阿膠、紫苑(各 50 克),生薑(150 克),乾地黃(200 克)

上九味㕮咀,以酒一斗五升,水一斗五升,合煮取四升,分五服。

白話文:

上九味草藥切碎研末,加入一斗五升酒,一斗五升水,一起煮沸取四升,分五次服用。

4. 餳煎

治肺氣不足,咽喉苦幹方。

白話文:

古代文字:

乾葛根一兩,甘草二錢,黃芩二錢,麥冬二錢,石膏一兩,人參二錢,訶子肉二錢,玄參二錢,杏仁十枚, beş湯煎服。

  • 乾葛根:6克
  • 甘草:3克
  • 黃芩:3克
  • 麥冬:3克
  • 石膏:6克
  • 人參:3克
  • 訶子肉:3克
  • 玄參:3克
  • 杏仁:10顆

將以上藥材一起煎煮,取藥液服用。

作餳任多少,取干棗一升,去核熟搗,水五升和使相得,絞去滓,澄去上清,取濁者納飴中攪火上煎,勿令堅,令連服如雞子大,漸漸服之,日三夜二。

白話文:

熬粥時可自行決定分量,取一升紅棗,去核搗爛,加入五升水攪拌均勻,過濾掉渣滓,澄清後去除上面的清液,取剩下的濁液放入鍋中,在火上加熱攪拌,不要煮到變硬,製成如雞蛋大小的藥丸,逐漸服下,每天三次,晚上兩次。

治肺風氣痿絕,四肢滿脹喘逆胸滿方:

灸肺俞各二壯,肺俞對乳引繩度之,在第三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

肺與大腸俱虛

白話文:

中醫古代文字:

灸肺俞各二壯,肺俞對乳引繩度之,在第三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

肺與大腸俱虛

用艾灸刺激肺俞穴,每穴各灸兩壯。肺俞穴位於與乳頭相對的部位,用繩子測量,在第三胸椎下方兩旁,相距各一寸五分。

肺氣虛弱且大腸機能不佳。

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陰陽俱虛者,手太陰與陽明經俱虛也。病苦耳鳴嘈嘈,時妄見光明,情中不樂或如恐怖,名曰肺與大腸俱虛也。

白話文:

右手寸關部位的脈象,陰陽脈都虛弱,表示手太陰肺經和陽明大腸經都虛弱。

患者會感到耳鳴、心煩意亂,偶爾會看見幻光,心情鬱悶或有恐懼的感覺,這種情況稱為肺和大腸都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