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十七 肺臟方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七 肺臟方 (2)

1. 肺虛實第二

(脈四首,方二十首,灸法三首)

肺實熱

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陰實者,手太陰經也,病苦肺脹汗出若露,上氣喘逆咽中塞如欲嘔狀,名曰肺實熱也。

治肺實熱,胸憑仰息泄氣除熱方

白話文:

肺實熱

右手的「寸口」部位,氣口之前的脈象陰盛堅實,這是手太陰肺經的問題。病症表現為肺脹氣喘,汗如露珠,上氣逆行咽喉阻塞,似有欲嘔之狀,這就是所謂的「肺實熱」。

治療肺實熱,胸中閉塞喘息,泄氣導熱

  • 除熱方

石膏(八兩),白前杏仁(各三兩),白朮橘皮(各五兩),枸杞根皮(切二升),赤蜜(七合)

白話文:

石膏(八兩) 白前(三兩) 杏仁(三兩) 白朮(五兩) 橘皮(五兩) 枸杞根皮(切碎,二升) 蜂蜜(七合)

上七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下蜜,煮三沸,分三服。

治肺熱悶不止,胸中喘急驚悸,客熱來去,欲死不堪,服藥泄胸中喘氣方:

桃皮,芫花(各一升)

上二味㕮咀,以水四斗,煮取一斗五升,去滓,以故布手巾納汁中,敷胸溫四肢,不盈數日即歇。

白話文:

將七種藥材搗碎,加入七升水煮,煮到剩兩升,濾去渣滓,加入蜂蜜,再煮沸三次,分三次服用。

**主治:**肺熱悶熱不止,胸中喘急驚悸,客熱反覆發作,嚴重到快要死去,服用本方可緩解胸中喘氣。

藥材:

  • 桃皮、芫花(各一升)

用法:

以上兩種藥材搗碎,加入四鬥水煮,煮到剩下一斗五升,濾去渣滓,用乾淨的布或手巾將藥液吸入,敷在胸部並溫暖四肢,幾日內即可緩解症狀。

2. 橘皮湯

治肺熱氣上咳息奔喘方。

白話文:

古文:

肺熱氣上 咳息奔喘方

款冬花 五錢 炙五味子 二錢 生石膏 二錢 杏仁 一錢 甘草 一錢 浙貝母 一錢

治療肺熱上蒸,導致咳嗽氣喘的方劑

款冬花 5 錢,炙五味子 2 錢,生石膏 2 錢,杏仁 1 錢,甘草 1 錢,浙貝母 1 錢

橘皮麻黃柴胡,乾紫蘇(《刪繁》作干蘭,各三兩),杏仁,宿姜(各四兩),石膏(八兩)

白話文:

橘皮、麻黃、柴胡、紫蘇(有部分版本記載為蘭草),各 180 公克,杏仁、乾薑,各 240 公克,石膏 480 公克。

上七味㕮咀,以水九升煮麻黃兩沸,去沫,下藥,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不瘥與兩劑。

治肺熱喘息鼻衄血方:

白話文:

古代文字:

七味㕮咀,以水九升煮麻黃兩沸,去沫,下藥,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不瘥與兩劑。

使用七味藥材組成的湯劑,加入九升水煮沸兩次後,去除泡沫,放入藥材並繼續煮,直到藥液剩三升。將藥渣濾出,分三次服用。如果症狀未改善,再服用兩劑。

**治療疾病:**肺熱喘息、流鼻血

羚羊角,元參,射干,雞蘇,芍藥,升麻,柏皮(各三兩),生地(切一升),梔子仁(四兩),淡竹茹雞子大一枚)

白話文:

羚羊角、元參、射干、雞蘇、芍藥、升麻、柏皮(各120克),生地(切片,500克),梔子仁(200克),淡竹茹(一顆雞蛋大小)

上十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須利者下芒硝三兩,更煮三沸。

治肺熱飲酒當風,風入肺,膽氣妄泄,目青氣喘者方:

白話文:

取十味草藥搗碎,以九升的水煮沸,取其三升藥汁,分三次服下。需要通便者,可再加入三兩芒硝,再煮沸三次。

治療肺部發熱、貪飲酒又吹風受寒,風邪入侵肺部,膽氣亂行,眼睛發青、喘氣的人。

麻黃(四兩),甘草五味子(各三兩),杏仁(五十粒),母姜(五兩),淡竹葉(切,一升)

白話文:

麻黃(160 公克),甘草、五味子(各 120 公克),杏仁(50 粒),生薑(200 公克),淡竹葉(切碎,約 400 毫升)

上六味㕮咀,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沫,下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白話文:

取六味藥材研碎,加入七升水,先煮麻黃,除去浮沫,然後放入其他藥材,煮沸取三升藥液,去掉藥渣,分三次服用。

3. 瀉肺散

治酒客勞倦或出當風,喜怒氣舍於肺,面目黃腫,起即頭眩,咳逆上氣,時忽忽欲絕,心下弦急不能飲食,或吐膿血,胸痛引背,支滿欲嘔方。

白話文:

治療酒客勞累或吹風受涼,導致情緒激動或憂鬱,影響肺部,出現面部浮腫發黃,站立時頭暈目眩,咳嗽氣逆,有時突然昏厥,心下疼痛,不能飲食,或吐膿血,胸痛延伸到背部,胸悶欲嘔的方劑。

五味子百部(各二兩半),茯苓附子肉蓯蓉石斛當歸遠志,川續斷(各一兩),細辛甘草(各七分),防風,川椒,紫菀,桂心,乾薑款冬花(各一兩半),桃仁(六十枚),杏仁(三十枚)

白話文:

五味子、百部(各 150 克),茯苓、附子、肉蓯蓉、石斛、當歸、遠志、川續斷(各 60 克),細辛、甘草(各 42 克),防風、川椒、紫菀、桂心、乾薑、款冬花(各 90 克),桃仁(60 粒),杏仁(30 粒)

上十九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後稍加至二匕。

白話文:

十九味治,下篩,以酒服一湯匙,每日三次,之後逐漸增加至兩湯匙。

灸法:肺脹氣搶脅下熱痛,灸陰都,隨年壯,穴在挾胃脘兩邊相去一寸,胃脘在心下三寸。肺脹脅滿,嘔吐上氣等病,灸大椎並兩乳上第三肋間各七壯。

白話文:

灸法:

  • **肺脹、氣搶肋下、熱痛:**灸「陰都穴」,隨著年齡增長,穴位位於胃脘兩側,相距一寸。胃脘位於心下三寸。
  • **肺脹、脅滿、嘔吐、上氣:**灸「大椎穴」和兩側乳房上方第三肋間,各灸七壯。

肺與大腸俱實

白話文:

肺和大腸均有實證。

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陰陽俱實者,手太陰與陽明經俱實也。病苦頭痛,目眩驚狂,喉痹痛,手臂卷,唇吻不收,名曰肺與大腸俱實也。

白話文:

右手寸口脈的氣口前,脈象又緊又滑者,表示手太陰肺經與陽明大腸經都實證。症狀會出現劇烈頭痛、頭暈目眩、驚恐發狂、喉嚨痛、手臂抽搐、嘴脣口角歪斜,稱為「肺大腸俱實」。

煮散:治肺與大腸俱實,令人氣憑滿方。

白話文:

煮散:治療肺與大腸皆實熱,令人氣悶脹滿的方劑。

麻黃,茯苓(各六分),黃耆大青,桂心(各三分),細辛,杏仁(各五分),石膏(二兩),丹參(半兩),五味子,甘草,橘皮,貝母,川芎(各一兩),枳實(三枚)

白話文:

麻黃:六分 茯苓:六分 黃耆:三分 大青:三分 桂心:三分 細辛:五分 杏仁:五分 石膏:二兩 丹參:半兩 五味子:一兩 甘草:一兩 橘皮:一兩 貝母:一兩 川芎:一兩 枳實:三枚

上十五味治,下篩為粗散,帛裹一方寸匕半,以井花水一升五合,煮取七合,為三服,日再。

肺虛冷

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陰虛者,手太陰經也。病苦少氣,不足以息,咽乾不津液,名曰肺虛冷也。

治肺虛冷聲嘶傷,語言用力戰掉緩弱,虛瘠風入肺方:

白話文:

十五味治

篩為粗散,用絹帛包裹方寸許,半匙。以井花水一升五合,煎煮取七合為三服日再服

肺虛冷

右手寸口脈氣口之前脈象陰虛者,為手太陰肺經。病患症狀有氣虛,呼吸不足,咽喉乾燥無津液,稱為肺虛冷。

治肺虛冷聲嘶傷,語言用力戰掉緩弱,虛瘠風入肺方:

防風,獨活,川芎,秦椒,乾薑,黃耆(各四十二銖),天雄,麻黃,山萸肉,五味子(各三十八銖),甘草(三十六銖),秦艽,桂心,山藥杜仲人參,細辛,防己(各三十銖),菊花,紫菀(各二十四銖),貫眾(二枚),附子(七分)

白話文:

防風、獨活、川芎、秦椒、乾薑、黃耆(各 72 克) 天雄、麻黃、山茱萸肉、五味子(各 66 克) 甘草(63 克) 秦艽、桂心、山藥、杜仲、人參、細辛、防己(各 52 克) 菊花、紫苑(各 42 克) 貫眾(2 片) 附子(12 克)

上二十二味治,下篩,以酒服方寸匕,日二服。(一方有石膏六分,當歸五分。)

白話文:

用二十二味藥材治癒,濾渣後,以酒送服一茶匙,每天兩次。(另一方含有石膏六分、當歸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