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要方》~ 卷一 諸論 (1)
卷一 諸論 (1)
1. 論大醫習業第一
凡欲為大醫,必須諳《素問》、《甲乙》、《黃帝針經》、明堂流注、十二經脈、三部九候、五臟六腑、表裡孔穴、本草藥對,張仲景、王叔和、阮河南、範東陽、張苗、靳邵等諸部經方,又須妙解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並須精熟,如此乃得為大醫。若不爾者,如無目夜遊,動致顛殞。
白話文:
要成為一名傑出的醫生,必須精通《素問》、《甲乙》、《黃帝針經》。熟知明堂流注、十二經脈、三部九候、五臟六腑、表裡穴位、中草藥配伍,並對張仲景、王叔和、阮河南、範東陽、張苗、靳邵等人的醫學著作深入理解。另外,還要精通陰陽五行、祿命學、各種相術、灼龜五兆、《周易》六壬等。只有全面掌握這些知識,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醫生。否則,就像在黑暗中行路,隨時可能跌倒。
次須熟讀此方,尋思妙理,留意鑽研,始可與言於醫道者矣。又須涉獵群書,何者?若不讀五經,不知有仁義之道。不讀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讀諸子,睹事則不能默而識之。不讀《內經》,則不知有慈悲喜捨之德。不讀《莊》《老》,不能任真體運,則吉凶拘忌,觸塗而生。
至於五行休王,七耀天文,並須探賾。若能具而學之,則於醫道無所滯礙,盡善盡美矣。
白話文:
再來就是必須熟讀這個藥方,探究其中精妙的道理,用心鑽研,才能與學中醫的人討論。此外還需要博覽羣書,為什麼呢?如果不讀《五經》,就不懂得仁義之道;如果不讀《三史》,就不瞭解古今大事;如果不讀諸子百家,遇到事情就不能仔細體會並明辨是非;如果不讀《黃帝內經》,就不懂得慈悲喜捨的德行;如果不讀《莊子》和《老子》,就無法任性而自由地運用道理,就會受困於吉凶禁忌,觸碰禁區就會產生麻煩。
五行相生相剋,七曜在天文中的運行規律,這些需要深入探討和了解。如果能夠全面深入地學習這些知識,那麼在醫學道路上將不會遇到什麼障礙,可以達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2. 論大醫精誠第二
張湛曰:夫經方之難精,由來尚矣。今病有內同而外異,亦有內異而外同,故五臟六腑之盈虛,血脈榮衛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診候以審之。而寸口關尺有浮沉弦緊之亂,腧穴流注有高下淺深之差,肌膚筋骨有厚薄剛柔之異,唯用心精微者,始可與言於茲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於至粗至淺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虛而損之,通而徹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熱而溫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見其死矣。故醫方卜筮,藝能之難精者也。
白話文:
張湛說:經典醫方難以精通,這是一個由來已久的問題。現在疾病有內在相同而外在表現不同的,也有內在不同而外在表現相同的,因此五臟六腑的虛實,血脈榮衛的通暢或阻塞,並非僅憑眼見耳聞即可察覺,必須先通過診斷確定。而寸口、關脈、尺脈有浮沉、弦緊等變化,腧穴的氣血流動有高低、深淺等差別,肌膚、筋骨有厚薄、剛柔等差異,只有用心精細的人才能在此方面有所建樹。現在用非常精細微妙的方法,去解決非常粗糙淺顯的問題,這樣做難道不危險嗎?如果實證再益之,虛證再損之,通證再通之,塞證再塞之,寒證再冷之,熱證再溫之,這是加重病情卻希望患者能痊癒,我預見病人因此而死亡。因此醫術、方術、卜筮之術,都是難以精通的學問。
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讀方三年,便謂天下無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無方可用。故學者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不得道聽途說,而言醫道已了,深自誤哉。
白話文:
任何一位優秀的醫生看病時,都必須心平氣和、堅定心志,不存任何私念,首先升起廣闊的慈悲心,發誓要普度所有生靈的痛苦。如果有病人前來求救,不論其地位高低、貧富貴賤、年齡大小、相貌美醜、親疏遠近、國籍智愚,都一視同仁,如同自己的至親。也不可瞻前顧後,擔心自己的安危,珍惜自己的生命,看見病人痛苦,要感同身受,憐憫悲傷。不要逃避險惡之地,無論白天黑夜,無論寒冬酷暑,無論飢餓疲勞,都要一心一意地救治病人,不要有功利之心和鋪張的行為。這樣的人才能稱得上是普救眾生的良醫。 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悽愴,勿避險巇,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
反此則是含靈巨賊。自古名賢治病,多用生命以濟危急,雖曰賤畜貴人,至於愛命,人畜一也。損彼益己,物情同患,況於人乎?夫殺生求生,去生更遠,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為藥者,良由此也。其虻蟲、水蛭之屬,市有先死者,則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雞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處,不得已隱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為大哲亦所不及也。
白話文:
當我看到有人疾病纏身、腹瀉不止,臭氣難聞,令人不忍直視,一般人會厭惡排斥,但我會發起慚愧、憐憫和關懷之心,而不會產生一絲嫌棄。這就是我的志向。 其有患瘡痍下痢,臭穢不可瞻視,人所惡見者,但發慚愧、淒憐、憂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夫大醫之體,欲得澄神內視,望之儼然,寬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診疾,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纖毫勿失,處判針藥,無得參差。雖曰病宜速救,要須臨事不惑,唯當審諦覃思,不得於性命之上,率爾自逞俊快,邀射名譽,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縱綺羅滿目,勿左右顧眄,絲竹湊耳,無得似有所娛,珍饈迭薦,食如無味,醽醁兼陳,看有若無。
白話文:
優秀的醫生,應當保持心靈澄澈,內視自己的身心。外表莊嚴肅穆,內心寬宏博大,不偏不倚。探查病情時用心良苦,細致觀察各種徵兆,絲毫不漏。處理疾病,處方用藥,沒有絲毫差錯。雖然說救人如救火,但也需要臨危不亂。必須仔細審查,反覆思考,不能草率行事,輕易自詡為才華洋溢、貪圖名利,這是極為不仁道的行為。此外,到患者家中看病時,儘管周圍華麗奢靡,也不應左顧右盼。即使有絲竹音樂在耳邊,也不應表現出愉悅。珍饈美食擺在面前,應食之無味。美酒佳餚並陳,也要視如無物。
所以爾者,夫一人向隅,滿堂不樂,而況病人苦楚,不離斯須,而醫者安然歡娛,傲然自得,茲乃人神之所共恥,至人之所不為,斯蓋醫之本意也。
白話文:
因此,一個人受到冷落,整個大廳的人都會感到不安。更何況是病人承受著痛苦,一刻也離不開病痛。可是醫生卻安然自得,洋洋得意,這不僅是人神共同恥辱的事情,也是仁義之人所不為的事情,這就是醫道的根本宗旨。
夫為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譁,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則昂頭戴面,而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此醫人之膏肓也。老君曰:人行陽德,人自報之;人行陰德,鬼神報之。人行陽惡,人自報之;人行陰惡,鬼神害之。
白話文:
作為一名醫生,不能多說話、開玩笑、喧鬧、議論是非、評論他人、炫耀名聲、詆毀其他醫生、自誇德行。偶然治癒了一位病人,就昂首闊步,一副自命不凡的樣子,自以為天下無雙,這是醫生致命的缺陷。老君說:人行善積德,自然會得到善報;人行暗中積德,神靈也會報答。人行善事,自然會得到善報;人行暗中作惡,神靈也會懲罰。
尋此二途,陰陽報施豈誣也哉。所以醫人不得恃己所長,專心經略財物,但作救苦之心,於冥運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貴,處以珍貴之藥,令彼難求,自炫功能,諒非忠恕之道。志存救濟,故亦曲碎論之。學者不可恥言之鄙俚也。
白話文:
探究這兩種途徑,陰陽報應豈會是虛假不實呢?因此醫者不可仗恃自己的長處,專門盤算財物,而應抱著救苦救難的心,在冥冥中的運道中,自然會感受到福氣加身。也不應因為病患富有,就開立昂貴的藥方,讓他們難以負擔,藉此炫耀自己的醫術,這絕非忠恕之道。因為我的志願是救人濟世,因此才能詳細地探討這些問題。有志於醫學的人不可恥於自己言辭淺白。
3. 論治病略例第三
夫天布五行以植萬類,人稟五常以為五臟,經絡腑輸,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易》曰:非天下之至賾,其孰能與於此?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終循舊,省病問疾,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彷彿,明堂闕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夫欲視死別生,固亦難矣。
此皆醫之深戒,病者可不謹以察之,而自防慮也。
白話文:
天地布佈五行以孕育萬物,人身稟承五常,形成五臟,經絡、器官、陰陽氣血交會通達,玄妙幽深,變化無窮難以窮盡。《易經》說:如果不是天下最聰明的人,誰能掌握這些道理?看看現在的醫生,不思考經義,不鑽研知識,只承襲家傳技法,始終沿用舊方法,看病問診,只靠口才流利。面對病人短短几分鐘,就開藥,按脈不超過手腕,握手不到腳,人不迎,趺陽脈不診,三部脈不對比,只動幾下鼻子,不到五十次換氣,短時間無法明確診斷,九種候診方法從未了解,明堂、闕庭都未曾察看,這就是所謂的「管中窺豹」。想要判斷生死,自然是很困難的。
此乃醫學中的重要誡律,求醫者不可不仔細遵守,以預防或自保。
古來醫人,皆相嫉害。扁鵲為秦太醫令李醯所害,即其事也。一醫處方,不得使別醫和合,脫或私加毒藥,令人增疾,漸以致困。如此者非一,特須慎之,寧可不服其藥,以任天真,不得使愚醫相嫉,賊人性命,甚可哀傷。
白話文:
自古以來,醫生之間互相妒忌傷害。扁鵲就是被秦國太醫令李醯所殺害的例子。一個醫生開了藥方,不準許其他醫生會診,如果私自加了毒藥,會讓病人病情加重,逐漸危及生命。類似這樣的案例並不少見,大家一定要小心,寧可不去吃藥順其自然,也不能讓無知的醫生互相嫉妒,危害人的性命,實在令人悲哀。
夫百病之本,有中風傷寒、寒熱溫瘧、中惡霍亂、大腹水腫、腸澼下痢、大小便不通、奔豚上氣、咳逆嘔吐、黃疸消渴、留飲癖食、堅積癥瘕,驚邪癲癇、鬼疰、喉痹齒痛、耳聾目盲,金瘡踒折、癰腫惡瘡、痔瘻瘤癭,男子五勞七傷、虛乏羸瘦,女子帶下崩中、血閉陰蝕,蟲蛇蠱毒所傷,此皆大略宗兆,其間變動枝葉,各依端緒以取之。
白話文:
百病的根源有:中風傷寒、感冒發燒、瘧疾、食物中毒、霍亂、腹部積水、腸道疾病、便祕、尿閉、胸悶氣喘、咳嗽嘔吐、黃疸、消渴、消化不良、積食、脹氣、痙攣、癲癇、鬼魅作祟、喉嚨痛、牙痛、耳聾、失明、外傷骨折、膿腫、惡性腫瘤、痔瘡、瘻管、腫瘤、男性過勞、體弱消瘦、女性陰道異常出血、閉經、陰道潰瘍、蟲咬蛇傷、蠱毒詛咒等。這些只是一些主要的徵兆,還有許多不同的變化,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辨證治療。
又有冷熱勞損,傷飽房勞,驚悸恐懼,憂恚怵惕,又有產乳落胎,墮下瘀血,又有貪餌五石,以求房中之樂。此皆病之根源,為患生諸枝葉也。不可不知其本末,但向醫說,男女長幼之病,有半與病源相附會者,便可服藥也。男子者,眾陽所歸,常居於燥。陽氣遊動,強力施泄,便成勞損。
白話文:
此外,還有因冷熱變化過度、過度房事、驚嚇恐懼、憂愁和害怕所造成的疾病。還有產後缺乳、流產和墮胎導致的瘀血。另外,還有服用五石散等藥物以求房中之樂的疾病。這些都是疾病的根源,它們會導致各種不同的疾病症狀。必須認識到疾病的根本原因,不能只聽醫生的話。男女老少疾病中,有一半與病源有關,因此可以服用藥物治療。男性屬於陽性體質,體內陽氣旺盛。陽氣運行活躍,容易耗散,因此容易勞損。
損傷之病,亦以眾矣。若比之女人,則十倍易治。凡女子十四以上,則有月事。月事來日得風冷濕熱、四時之病相協者,皆自說之。不爾與治誤相觸動,更增困也。處方者,亦應問之。
白話文:
損傷的疾病,種類也很多。如果把它比作女性,那女性會更容易治療十倍。凡是十四歲以上的女性,就會有月經。月經來潮時,遇到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這些病症往往會互相影響。不瞭解這些情況而與治療相衝突,只會增加病人的痛苦。開具藥方的醫生,也應該詢問清楚這些情況。
凡用藥皆隨土地所宜,江南嶺表,其地暑濕,其人肌膚薄脆,腠理開疏,用藥輕省。關中河北,土地剛燥,其人皮膚堅硬,腠理閉塞,用藥重複。
白話文:
所有用藥都應根據當地的環境氣候而定。江南和嶺南地區,天氣炎熱潮濕,當地人皮膚薄而脆弱,毛孔稀疏,用藥應輕柔。關中和河北地區,土地乾燥寒冷,當地人皮膚堅硬,毛孔閉塞,用藥應重一些。
世有少盛之人,不避風濕,觸犯禁忌,暴竭精液,雖得微疾,皆不可輕以利藥下之。一利大重,竭其精液,困滯著床,動經年月也。凡長宿病,宜服利湯,不須盡劑,候利之足則止。病源未除者,於後更合耳。稍有氣力堪盡劑,則不論也。
白話文:
服用瀉下藥物治療疾病而康復的人,之後應謹慎不服用補藥。如果服用補藥,病情將會復發並加重,再次進行瀉下治療將會對身體造成更大的損害。如果剛剛康復,體力尚未完全恢復,只能服用平緩藥物調理身體。如果必須服藥,應選用平性藥物進行調理。對於經常患病的人,如果行動自如,體力未衰,想要進補。對於需要對寒熱進行調養的藥丸散劑,可以先服用瀉下藥物,清除胸腹中的痰濕積滯,然後再服用補益藥物。 病源須服利湯取除者,服利湯後,宜將丸散時時助之。
凡病服利湯得瘥者,此後慎不中服補湯也。若得補湯,病勢還覆成也,更重瀉之,則其人重受弊也。若初瘥,氣力未甚平復者,但消息之,須服藥者,當以平藥和之。夫常患之人,不妨行走,氣力未衰,欲將補益。冷熱隨宜丸散者,可先服利湯,瀉除胸腹中壅積痰實,然後可服補藥也。
夫極虛勞應服補湯者,不過三劑即止。若治風病應服治風湯者,皆非三五劑可知也。自有滯風洞虛,即服十數劑,乃至百餘日可瘥也。故曰:實則瀉之,虛則補之。
白話文:
對於極度虛弱需要服用補湯的人,至多喝三劑即可停止。如果要治療風疾而服用治療風疾的湯藥,就不像補虛湯那麼快見效。如果又有氣血滯留又虛弱的狀況,服用十幾劑,甚至持續一百多天才能治好。因此說:實症就瀉實,虛症就補虛。
夫二儀之內,陰陽之中,唯人最貴。人者,稟受天地中和之氣,法律禮樂,莫不由人。人始生,先成其精,精成而腦髓生。頭圓法天,足方象地,眼目應日月,五臟法五星,六腑法六律,以心為中極。
白話文:
在天地之間,陰陽之中,唯獨人最為尊貴。人,稟受天地間的和氣,倫理道德規範和禮儀樂律,都是人所創造。人剛開始形成時,最先形成精氣,精氣凝結後,腦髓才產生。頭部圓形仿效天,足部方正像徵地,眼睛和陽光月亮相對應,五臟仿效金木水火土五星,六腑仿效宮商角徵羽六律,以心臟為中心。
大腸長一丈二尺,以應十二時;小腸長二丈四尺,以應二十四氣;身有三百六十五絡,以應一歲;人有九竅,以應九州;天有寒暑,人有虛實;天有刑德,人有愛憎;天有陰陽,人有男女;月有大小,人有長短。所以服食五穀不能將節,冷熱鹹苦更相牴觸,共為攻擊,變成疾病。
白話文:
大腸長度為一丈二尺,對應一天的十二個時辰;小腸長度為二丈四尺,對應一年的二十四個節氣;人體有三百六十五條經絡,對應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人體有九竅,對應九州;天地有寒暑,人體有虛實;天地有刑德,人有愛憎;天地有陰陽,人有男女;月亮有大小,人有長短。因此,如果不節制飲食,冷熱鹹苦等不同味道的食物相互影響,就會形成疾病。
凡醫診候,固是不易,又問而知之,別病深淺,名曰巧醫。仲景曰:凡欲和湯合藥,針灸之法,宜應精思,必通十二經脈,辨三百六十孔穴榮衛氣行,知病所在,宜治之法,不可不通。古者上醫相色,色脈與形不得相失,黑乘赤者死,赤乘青者生。中醫聽聲,聲合五音,火聞水聲,煩悶干驚;木聞金聲,恐畏相刑。
白話文:
對於所有醫生來說,診斷疾病並不容易,而能夠透過詢問並判斷病情深淺的,才能稱為「巧醫」。
東漢醫學家張仲景說:想要調配湯劑藥物,或者進行針灸,都必須深思熟慮。必須通曉人體的十二經脈和三百六十個穴位,瞭解氣血運行的情況,才能找出病痛所在,並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法。
古代的高明醫師能夠從一個人的氣色來判斷疾病,氣色和脈象必須協調一致,如果黑色壓住紅色,代表死亡;紅色壓住青色,代表生機。
中醫還會聽取病人的聲音,聲音與五音相應。例如,火性疾病的人聽到水聲,會感到煩躁不安;木性疾病的人聽到金屬聲,會感到恐懼緊張。
脾者土也,生育萬物,回助四旁,善者不見,死則歸之,太過則四肢不舉,不及則九竅不通,六識閉塞,猶如醉人。四季運轉,周而復始。下醫診脈,知病源由,流轉移動,四時逆順,相害相生,審知臟腑之微,此乃為妙也。
白話文:
脾臟猶如大地,孕育著萬物,滋養著身體各處。脾臟健康時,我們感覺不到它的存在,脾臟衰竭時,身體就會垮掉。脾氣過盛,四肢無力;脾氣不足,九竅不通,六識閉塞,就像醉酒一樣。一年四季交替循環,周而復始。高明的醫生通過診脈,就能瞭解疾病的根源,掌握疾病的發展規律,知道四季變化對疾病的影響,辨別臟腑的虛實,這纔是醫術的高明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