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一 諸論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諸論 (2)

1. 論治病略例第三

夫天布五行以植萬類,人稟五常以為五臟,經絡腑輸,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易》曰:非天下之至賾,其孰能與於此?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終循舊,省病問疾,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彷彿,明堂闕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夫欲視死別生,固亦難矣。

此皆醫之深戒,病者可不謹以察之,而自防慮也。

古來醫人,皆相嫉害。扁鵲為秦太醫令李醯所害,即其事也。一醫處方,不得使別醫和合,脫或私加毒藥,令人增疾,漸以致困。如此者非一,特須慎之,寧可不服其藥,以任天真,不得使愚醫相嫉,賊人性命,甚可哀傷。

夫百病之本,有中風傷寒、寒熱溫瘧、中惡霍亂、大腹水腫、腸澼下痢、大小便不通、奔豚上氣、咳逆嘔吐、黃疸消渴、留飲癖食、堅積癥瘕,驚邪癲癇、鬼疰、喉痹齒痛、耳聾目盲,金瘡踒折、癰腫惡瘡、痔瘻瘤癭,男子五勞七傷、虛乏羸瘦,女子帶下崩中、血閉陰蝕,蟲蛇蠱毒所傷,此皆大略宗兆,其間變動枝葉,各依端緒以取之。

又有冷熱勞損,傷飽房勞,驚悸恐懼,憂恚怵惕,又有產乳落胎,墮下瘀血,又有貪餌五石,以求房中之樂。此皆病之根源,為患生諸枝葉也。不可不知其本末,但向醫說,男女長幼之病,有半與病源相附會者,便可服藥也。男子者,眾陽所歸,常居於燥。陽氣遊動,強力施泄,便成勞損。

損傷之病,亦以眾矣。若比之女人,則十倍易治。凡女子十四以上,則有月事。月事來日得風冷濕熱、四時之病相協者,皆自說之。不爾與治誤相觸動,更增困也。處方者,亦應問之。

凡用藥皆隨土地所宜,江南嶺表,其地暑濕,其人肌膚薄脆,腠理開疏,用藥輕省。關中河北,土地剛燥,其人皮膚堅硬,腠理閉塞,用藥重複。

世有少盛之人,不避風濕,觸犯禁忌,暴竭精液,雖得微疾,皆不可輕以利藥下之。一利大重,竭其精液,困滯著床,動經年月也。凡長宿病,宜服利湯,不須盡劑,候利之足則止。病源未除者,於後更合耳。稍有氣力堪盡劑,則不論也。

病源須服利湯取除者,服利湯後,宜將丸散時時助之。

凡病服利湯得瘥者,此後慎不中服補湯也。若得補湯,病勢還覆成也,更重瀉之,則其人重受弊也。若初瘥,氣力未甚平復者,但消息之,須服藥者,當以平藥和之。夫常患之人,不妨行走,氣力未衰,欲將補益。冷熱隨宜丸散者,可先服利湯,瀉除胸腹中壅積痰實,然後可服補藥也。

夫極虛勞應服補湯者,不過三劑即止。若治風病應服治風湯者,皆非三五劑可知也。自有滯風洞虛,即服十數劑,乃至百餘日可瘥也。故曰:實則瀉之,虛則補之。

白話文:

論治病略例第三

天地造化萬物,人體也遵循五行五臟的規律,經絡、臟腑互相聯繫,陰陽氣血流通。然而人體奧妙深邃,變化莫測,《易經》說:「如果不是探究天地至深奧妙的人,怎能理解這一切?」觀察現在的醫生,不深入研究經典要旨,只憑經驗行事,各守祖傳技法,墨守成規。診病問疾,只注重口頭應對,匆匆忙忙就開方配藥,只把脈手腕,不察全身,不仔細觀察人迎、趺陽等部位,脈搏呼吸次數不滿五十次就下結論,九候診法也不全面運用,面部氣色等重要部位也觀察不夠,只像管中窺豹一樣。想要分辨生死,談何容易!

這些都是醫生應該引以為戒的,病人也應該謹慎觀察,做好預防。

古來醫者,互相傾軋。扁鵲被秦國太醫令李醯害死,就是一個例子。一個醫生開出的處方,不應讓其他醫生摻和,以免暗中下毒,加重病情,最終導致病人死亡。這種情況並非個例,務必小心謹慎,寧可不服藥,依靠自身免疫力,避免被庸醫嫉恨而危害生命,實在令人痛心。

百病的根本原因,包括中風、傷寒、寒熱、溫瘧、中惡、霍亂、腹水、腸胃疾病、大小便不通、氣逆、嘔吐、黃疸、消渴、積食、腫塊、驚癇、癲癇、喉痹、齒痛、耳聾、目盲、外傷、癰腫、惡瘡、痔瘡、廔管、瘤、癭等,以及男子勞損、虛弱消瘦,女子帶下、崩漏、閉經等,還有蟲蛇毒物侵害等等,這些都是主要的病症,其他病症都由此衍生變化。

此外,還有寒熱勞損、飲食過度、房事過度、驚恐憂慮、產後疾病、胎漏、服用五石藥物追求房事快感等等,這些都是疾病的根源,會導致各種病症的發生。不可不知疾病的本末,應向醫生詳細說明病情,男女老幼的疾病,有一半都與病因有關聯,方能對症下藥。男子是陽氣聚集的地方,通常比較燥熱,陽氣過盛則容易勞損。

勞損的病症很多,相比之下,女子更容易治療。十四歲以上的女子都有月經,月經期間如果遇到風寒濕熱等外邪,都會有相應的表現,應向醫生說明情況,否則治療不當,會加重病情。醫生開方也應該詢問這些情況。

用藥應該因地制宜,江南嶺南地區,氣候濕熱,人體皮膚嬌嫩,腠理疏鬆,用藥應輕省;關中河北地區,氣候乾燥,人體皮膚粗糙,腠理緻密,用藥應重些。

一些年輕力壯的人,不注意防寒保暖,違背禁忌,過度房事,即使患上輕微疾病,也不可輕易使用瀉下藥,因為瀉藥會損耗精氣,造成身體虛弱,影響日久。久病的人,應該服用瀉下藥,但不必服用完畢,等藥效達到就停止,如果病根未除,之後再繼續服用。如果體力允許,可服用完全劑量。

需要服用瀉下藥去除病根的,服用後應該配合丸散藥物。

服用瀉下藥痊癒後,應避免服用補藥,否則病情會復發,甚至加重。如果剛剛痊癒,體力尚未完全恢復,應以調理為主,需要服藥的話,應服用平和的藥物。經常患病的人,如果能行走,體力未衰,想要補益身體,可以先服用瀉下藥,清除胸腹中的痰濕積聚,然後再服用補藥。

極度虛弱的人服用補藥,一般三劑就夠了。治療風寒的藥物,則需要服用三五劑甚至更多,有的需要服用十幾劑,甚至一百多天才能痊癒。所以說:實則瀉之,虛則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