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一 諸論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諸論 (2)

1. 論診候第四

夫欲理病,先察其源,候其病機。五臟未虛,六腑未竭,血脈未亂,精神未散,服藥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勢已過,命將難全。

白話文:

想要治療疾病,首先要找到疾病的根源,觀察病情的發展。如果五臟沒有虛損,六腑沒有衰竭,氣血沒有紊亂,精神沒有渙散,服用藥物一定能治癒。如果疾病已經形成,可以治癒一半。如果病情已經惡化,性命就難保了。

夫診候之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均,氣血未亂,精取其脈,知其逆順,非其時不用也。深察三部九候而明告之,古之善為醫者,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又曰上醫聽聲,中醫察色,下醫診脈。又曰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於事混淆,即病者難以救矣。

白話文:

診脈的方法,通常在清晨,陰氣尚未活動,陽氣尚未散發,飲食尚未進食,經脈尚未充盈,絡脈通暢,氣血未亂,此時取脈,瞭解其脈搏的盛衰,不適宜在其他時間。仔細觀察手寸、關尺三部九候的脈象,然後準確地告知患者。古代醫術精湛的醫生,上等的醫生治國,中等的醫生治人,下等的醫生治病。又說:上等的醫生聽聲音就能判斷病情,中等的醫生觀察面色,下等的醫生才診脈。還說:上等的醫生治療尚未發病的疾病,中等的醫生治療即將發病的疾病,下等的醫生治療已經發病的疾病。如果不用心考察,會導致混淆不清,這樣難以拯救患者。

何謂三部?寸關尺也。上部為天,肺也;中部為人,脾也;下部為地,腎也。何謂九候?部各有三,合為九候。上部天,兩額動脈,主頭角之氣也;上部地,兩頰動脈,主口齒之氣也;上部人,耳前動脈,主耳目之氣也。中部天,手太陰,肺之氣也;中部地,手陽明,胸中之氣也;中部人,手少陰,心之氣也。

白話文:

什麼是三部?

三部指的是「寸、關、尺」三部脈。

什麼是九候?

九候是指三部脈各有三種表現,總共有九候。

上部

  • 天候:兩側額頭的動脈跳動,反映頭部陽氣的強弱。
  • 地候:兩側臉頰的動脈跳動,反映口齒的氣血狀況。
  • 人候:耳前的動脈跳動,反映耳目聽力的狀況。

中部

  • 天候:手太陰肺經脈搏,反映肺氣的狀況。
  • 地候:手陽明大腸經脈搏,反映胸中陽氣的狀況。
  • 人候:手少陰心經脈搏,反映心氣的狀況。

下部天,足厥陰,肝之氣也;下部地,足少陰,腎之氣也;下部人,足太陰,脾之氣也。合為九候。

白話文:

下部的天,是足厥陰,也就是肝的氣;下部的土地,是足少陰,也就是腎的氣;下部的人體,是足太陰,也就是脾的氣。綜合起來,就是九候。

夫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死;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形氣相得者生;三五不調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愚醫不通三部九候,及四時之經,或用湯藥倒錯,針灸失度,順方治病,更增他疾,遂致滅亡。哀哉蒸民,枉死者半,可謂世無良醫。為其解釋經說,地水火風,和合成人。

白話文:

人的身體強壯,脈搏細小,氣息微弱而不足以正常呼吸者,會死亡;身體瘦弱,脈搏粗大,胸中氣機過盛者,會死亡;身體強弱和氣息相匹配者,會活下去;三種體質和五種脈象不協調者,會生病;三部(上、中、下)九候(三部各具三候)完全不正常者,會死亡。

庸醫不懂三部九候和四季經絡變化,有時亂用湯藥,有時針灸失誤,按著既定的方子治病,卻造成更多的疾病,最後導致患者死亡。可悲的是,枉死的百姓佔了一半,可見世上沒有好醫生。人是由地、水、火、風四種元素和合而成的。

凡人火氣不調,舉身蒸熱;風氣不調,全身強直,諸毛孔閉塞;水氣不調,身體浮腫,氣滿喘粗;土氣不調,四肢不舉,言無音聲。火去則身冷,風止則氣絕,水竭則無血,土散則身裂,然愚醫不思脈道,反治其病,使臟中五行共相剋切,如火熾燃,重加其油,不可不慎。凡四氣合德,四神安和,一氣不調,百一病生。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體內的火氣失調,全身就會發熱。風氣失調,全身會僵硬,毛孔也會閉塞。水氣失調,身體會浮腫,呼吸會變粗重。土氣失調,四肢無法動彈,說話也會失去聲音。如果火氣過盛,身體就會寒冷;風氣過盛,呼吸就會停止;水氣過盛,血液就會乾涸;土氣過盛,身體就會四分五裂。但是,愚昧的醫生不考慮脈象,反而盲目治療,導致體內五行相互剋制。就像火勢旺盛時再添油,後果將不堪設想,不可不謹慎。只有當四氣協調,四神安寧,身體才會健康。如果一氣失調,就會引發百病。

四神動作,四百四病同時俱發。又云:一百一病,不治自愈;一百一病,須治而愈;一百一病,難治難愈;一百一病,真死不治。

白話文:

身體出現四種症狀,就會同時產生四百四十種疾病。又說:一百一十種疾病,不需要治療就會自行痊癒;一百一十種疾病,需要治療才能痊癒;一百一十種疾病,難以治療,即使治療也不容易痊癒;一百一十種疾病,確實無法救治。

張仲景曰:欲療諸病,當先以湯盪滌五臟六腑,開通諸脈,治道陰陽,破散邪氣,潤澤枯朽,悅人皮膚,益人氣血。水能淨萬物,故用湯也。若四肢病久,風冷發動,次當用散。散能逐邪,風氣濕痹,表裡移走,居無常處者,散當平之。次當用丸,丸藥者,能逐風冷,破積聚,消諸堅癖,進飲食,調和榮衛,能參合而行之者,可謂上工,故曰醫者意也。又曰:不須汗而強汗之者,出其津液,枯竭而死。

白話文:

張仲景說:想要治療各種疾病,應先用熱湯清洗五臟六腑,疏通各種脈絡,調和陰陽,驅散邪氣,滋潤乾燥枯萎,使人皮膚光澤,增強氣血。水能淨化萬物,所以使用熱湯。如果四肢疾病已久,風寒發作,接下來應使用散藥。散藥能驅邪,風濕痹痛,表裡遊走,沒有固定部位,散藥能使之平復。接著應使用丸藥,丸藥能驅風寒,破積聚,消散各種硬結疼痛,增加食慾,調和氣血,能參合運用這些方法的,稱得上是高明的醫者,所以說這是醫者的意圖。又說:不需要出汗卻強迫出汗的,會耗盡體液,導致枯竭而死。

須汗而不與汗之者,使諸毛孔閉塞,令人悶絕而死。又不須下而強下之者,令人開腸,洞泄不禁而死;須下而不與下之者,使人心內懊憹,脹滿煩亂,浮腫而死。又不須灸而強與灸者,令人火邪入腹,干錯五臟,重加其煩而死。須灸而不與灸之者,令人冷結重凝,久而彌固,氣上衝心,無地消散,病篤而死。

白話文:

需要發汗卻不給發汗的,會讓毛孔閉塞,導致人悶絕而死。不需要瀉下卻強行瀉下的,會導致腸子破裂,大便不止而死。需要瀉下卻不給瀉下的,會讓人感到心煩意亂,腹脹煩悶,出現浮腫而死。不需要艾灸卻強行艾灸的,會導致火邪侵入腹部,損害五臟,病情加重而死。需要艾灸卻不給艾灸的,會導致寒冷凝聚,時間久了會更加嚴重,氣血上衝心臟,無處消散,病情惡化而死。

黃帝問曰:淫邪泮衍奈何?岐伯對曰:正邪從外襲內,而未有定舍,及淫於臟,不得定處,與榮衛俱行,而與魂魄飛揚,使人臥不得安而喜夢也。凡氣淫於腑,則有餘於外,不足於內;氣淫於臟,則有餘於內,不足於外。

白話文:

黃帝問:「淫邪之氣散佈遊走,會怎樣?」 岐伯回答:「正氣和邪氣從外部侵襲到內部,還沒有固定的居所,等侵入臟腑,又找不到固定的位置,便跟著氣血一起運行,又與魂魄一起飄揚,使人睡不安穩而喜歡做夢。凡是氣血淫於腑,就會在外表有餘,在內部不足;氣血淫於臟,就會在內部有餘,在外表不足。」

問曰:有餘、不足有形乎?對曰:陰盛則夢涉大水而恐懼,陽盛則夢蹈大火而燔灼,陰陽俱盛則夢相殺毀傷;上盛則夢飛揚,下盛則夢墮墜;甚飽則夢與(巢源云:夢行)甚飢則夢取(巢源云:夢臥);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盛則夢恐懼、哭泣,心氣盛則夢喜笑及恐畏,脾氣盛則夢歌樂、體重、手足不舉,腎氣盛則夢腰脊兩解而不屬。凡此十二盛者,至而瀉之立已。

白話文:

有人問道:「是否有形跡可以判斷身體有餘或不足?」

回答說:「陰氣過盛的人,會夢到涉水而恐懼;陽氣過盛的人,會夢到踩踏大火而灼傷;陰陽兩氣都過盛的人,會夢到相互殘殺或毀傷;上半身氣盛的人,會夢到飛揚;下半身氣盛的人,會夢到墜落;吃得很飽的人,會夢到行走;飢餓的人,會夢到躺臥;肝氣過盛的人,會夢到發怒;肺氣過盛的人,會夢到恐懼、哭泣;心氣過盛的人,會夢到喜笑或恐懼;脾氣過盛的人,會夢到唱歌跳舞、身體沉重、手腳不能抬起;腎氣過盛的人,會夢到腰背分離。以上這十二種過盛的情況,只要瀉去過盛之氣,就會立即好轉。

厥氣客於心,則夢見丘山煙火;客於肺,則夢飛揚,見金鐵之器奇物;客於肝,則夢見山林樹木;客於脾,則夢見丘陵大澤,壞屋風雨;客於腎,則夢見臨淵,沒居水中;客於膀胱,則夢見遊行;客於胃,則夢見飲食;客於大腸,則夢見田野;客於小腸,則夢見聚邑、街衢;客於膽,則夢見鬥訟、自刳;客於陰器,則夢交接鬥內;客於項,則夢見斬首;客於胯,則夢見行走而不能前進,及池渠阱窊中居;客於股,則夢見禮節拜跪;客於胞䐈,則夢見溲溺便利。凡此十五不足者,至而補之立已。

白話文:

《史記》上說:有六種情況的病,是無法醫治的: 善診候者,亦可深思此意,乃盡善盡美矣。

《史記》曰:病有六不治:驕恣不論於理,一不治也;輕身重財,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陰陽並臟氣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藥,五不治也;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生候尚存,形色未改,病未入腠理,針藥及時,能將節調理,委以良醫,病無不愈。

1. 自大任性,不講道理的。

2. 輕視身體,重視錢財的。

3. 衣食不適應環境的。

4. 陰陽和臟腑之氣不穩定。

5. 身體虛弱,無法服用藥物的。

6. 相信巫師,不相信醫生的。

如果生命跡象仍在,外觀沒有改變,病症還沒有深入皮膚,及時用針灸和藥物治療,配合節制的調理,並託付給好的醫生,那麼沒有不能治癒的病。

白話文:

  1. 個性豪爽霸道,不講道理。
  2. 忽視身體健康,重視金錢財富。
  3. 衣著飲食不合適環境氣候。
  4. 體內陰陽和臟腑的功能不平衡。
  5. 身體虛弱,無法接受藥物治療。
  6. 迷信巫術,不信任醫生。
  7. 如果生命徵象仍存,外表沒有變化,病症未深入肌膚,及時運用針灸和藥物治療,配合合理的飲食調節,並託付給醫術高明的醫生,則沒有不能治癒的疾病。

2. 論處方第五

夫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飲食不消以吐下藥,鬼疰蠱毒以蠱毒藥,癰腫瘡瘤以瘡瘤藥,風濕以風濕藥,風勞氣冷各隨其所宜。雷公云:藥有三品,病有三階,藥有甘苦,輕重不同,病有新久,寒溫亦異,重熱膩滑,咸醋藥石、飲食等,於風病為治,余病非對。輕冷粗澀,甘苦藥草、飲食等,於熱病為治,余病非對。

白話文:

治療寒冷的疾病使用溫熱的藥物,治療炎熱的疾病使用寒涼的藥物,飲食不消化的症狀使用嘔吐或瀉下的藥物,邪靈附體或蠱毒的中毒現象使用驅邪的法術藥物,膿腫和腫塊使用針對這些病症的藥物,風濕病使用治療風濕的藥物,風勞病(一種因風氣入侵導致的疾病)和寒氣引起的不適應症狀,都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合的藥物。

雷公說:藥物分為三種類型,疾病分為三個等級,藥物有甘甜、苦澀等不同味道,輕、重等不同性質,疾病有新發和久病之分,寒熱的症狀也不同。對於嚴重發熱、油膩黏滑的疾病,應使用鹹味、酸味的藥石和食物,對風病會有治療效果,但對其他類型的疾病就不適合。對於症狀輕微、寒涼、粗糙、乾燥的疾病,應使用甘甜、苦澀的草藥和食物,對熱病會有治療效果,但對其他類型的疾病就不適合。

輕熱辛苦、淡藥、飲食等,於冷病為治,余病非對。其大綱略顯其源流,自余睹狀可知。臨事制宜,當識斯要。

白話文:

輕熱辛苦、淡藥、飲食等,對於寒症是有效的治療方法,對於其他病症就未必適用。我所說的這些大綱要略,僅僅顯露其源流,其他症狀可依此類推。在臨牀上應根據具體情況制定治療方案,這是醫生必須掌握的要領。

《藥對》曰:夫眾病積聚,皆起於虛,虛生百病。積者,五臟之所積,聚者,六腑之所聚。如斯等疾,多從舊方,不假增損,虛而勞者,其弊萬端,宜應隨病增減。古之善為醫者,皆自採藥,審其體性所主,取其時節早晚,早則藥勢未成,晚則盛勢已歇。今之為醫,不自採藥,且不委節氣早晚,只供採取,用以為藥。

白話文:

《藥對》一書中說:各種疾病的積聚,都是由虛弱所引起,虛弱就會產生各種疾病。積聚是指五臟的積聚,凝聚是指六腑的凝聚。像這樣的疾病,大多從舊有的方法(治療),不用增加或減少(藥物),虛弱而疲勞的人(治療時)弊端很多,應該根據病情增減(藥物)。古代醫術高明的人,都親自採集藥材,仔細研究藥材的性質和主治功能,採集藥材時選擇合適的時間和季節,時間太早藥效還未形成,時間太晚藥效已經衰竭。現在的醫生,不親自採集藥材,也不注意採集時的節氣和早晚,只供應別人採集的藥材,用來當作藥材使用。

又不知冷熱消息,分兩多少,徒有療病之心,永無必愈之效,此實浮惑。聊復審其冷熱,記其增損之主耳。虛勞而苦頭痛,復熱,加枸杞、葳蕤;虛而欲吐,加人參;虛而不安,亦加人參;虛而多夢紛紜,加龍骨;虛而多熱,加地黃、牡蠣地膚子甘草;虛而冷,加當歸、芎藭、乾薑;虛而損,加鍾乳、棘刺、肉蓯蓉巴戟天;虛而大熱,加黃芩天門冬;虛而多忘,加茯神遠志;虛而驚悸不安,加龍齒紫石英沙參小草;冷則用紫石英、小草;若客熱即用沙參、龍齒;不冷不熱無用之;虛而口乾,加麥門冬知母;虛而吸吸,加胡麻、覆盆子柏子仁;虛而多氣,兼微咳,加五味子大棗;虛而身強,腰中不利,加磁石、杜仲;虛而多冷,加桂心、吳茱萸附子烏頭;虛而小便赤,加黃芩;虛而客熱,加地骨皮、白水黃耆;虛而冷,用隴西黃耆;虛而痰,復有氣,加生薑半夏枳實;虛而小腸利,加桑螵蛸、龍骨、雞肶胵;虛而小腸不利,加茯苓澤瀉;虛而溺白加厚朴。諸藥無有一一歷而用之,但據體性冷熱,的相主對,聊敘增損之一隅,入處方者宜准此。

白話文:

如果不知道病人的冷熱情況,虛實程度,僅僅想要治療疾病,卻不可能達到必然痊癒的效果,這是很膚淺的迷惑。我姑且再檢查一下他的冷熱情況,記下應該增補和減少的藥物。

虛勞而頭疼,再發熱,增加枸杞、葳蕤。 虛而想吐,增加人參。 虛而不安心,也增加人參。 虛而多夢雜亂,增加龍骨。 虛而多熱,增加地黃、牡蠣、地膚子、甘草。 虛而冷,增加當歸、芎藭、乾薑。 虛而虛弱,增加鍾乳、棘刺、肉蓯蓉、巴戟天。 虛而大熱,增加黃芩、天門冬。 虛而多忘,增加茯神、遠志。 虛而心悸不安,增加龍齒、紫石英、沙參、小草。 冷的話用紫石英、小草;如果是外來的熱,就用沙參、龍齒;不冷不熱就不用。 虛而口乾,增加麥門冬、知母。 虛而氣息微弱,增加胡麻、覆盆子、柏子仁。 虛而多氣,兼有輕微咳嗽,增加五味子、大棗。 虛而身體強壯,腰部不適,增加磁石、杜仲。 虛而多冷,增加桂心、吳茱萸、附子、烏頭。 虛而小便赤,增加黃芩。 虛而外來的熱,增加地骨皮、白水黃耆。 虛而冷,用隴西黃耆。 虛而有痰,又兼有氣,增加生薑、半夏、枳實。 虛而小腸腹瀉,增加桑螵蛸、龍骨、雞肶胵。 虛而小腸不通利,增加茯苓、澤瀉。 虛而小便色白而量多,增加厚朴。

各種藥物不可能全部都依次使用,但可以根據患者體質的冷熱情況,實際相應地使用,我僅簡要敘述需要增加和減少的藥物的一方面,開藥方的人應該根據這些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