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要方》~ 卷一 諸論 (4)
卷一 諸論 (4)
1. 論診候第四
夫欲理病,先察其源,候其病機。五臟未虛,六腑未竭,血脈未亂,精神未散,服藥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勢已過,命將難全。
夫診候之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均,氣血未亂,精取其脈,知其逆順,非其時不用也。深察三部九候而明告之,古之善為醫者,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又曰上醫聽聲,中醫察色,下醫診脈。又曰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於事混淆,即病者難以救矣。
何謂三部?寸關尺也。上部為天,肺也;中部為人,脾也;下部為地,腎也。何謂九候?部各有三,合為九候。上部天,兩額動脈,主頭角之氣也;上部地,兩頰動脈,主口齒之氣也;上部人,耳前動脈,主耳目之氣也。中部天,手太陰,肺之氣也;中部地,手陽明,胸中之氣也;中部人,手少陰,心之氣也。
下部天,足厥陰,肝之氣也;下部地,足少陰,腎之氣也;下部人,足太陰,脾之氣也。合為九候。
夫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死;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形氣相得者生;三五不調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愚醫不通三部九候,及四時之經,或用湯藥倒錯,針灸失度,順方治病,更增他疾,遂致滅亡。哀哉蒸民,枉死者半,可謂世無良醫。為其解釋經說,地水火風,和合成人。
凡人火氣不調,舉身蒸熱;風氣不調,全身強直,諸毛孔閉塞;水氣不調,身體浮腫,氣滿喘粗;土氣不調,四肢不舉,言無音聲。火去則身冷,風止則氣絕,水竭則無血,土散則身裂,然愚醫不思脈道,反治其病,使臟中五行共相剋切,如火熾燃,重加其油,不可不慎。凡四氣合德,四神安和,一氣不調,百一病生。
四神動作,四百四病同時俱發。又云:一百一病,不治自愈;一百一病,須治而愈;一百一病,難治難愈;一百一病,真死不治。
張仲景曰:欲療諸病,當先以湯盪滌五臟六腑,開通諸脈,治道陰陽,破散邪氣,潤澤枯朽,悅人皮膚,益人氣血。水能淨萬物,故用湯也。若四肢病久,風冷發動,次當用散。散能逐邪,風氣濕痹,表裡移走,居無常處者,散當平之。次當用丸,丸藥者,能逐風冷,破積聚,消諸堅癖,進飲食,調和榮衛,能參合而行之者,可謂上工,故曰醫者意也。又曰:不須汗而強汗之者,出其津液,枯竭而死。
須汗而不與汗之者,使諸毛孔閉塞,令人悶絕而死。又不須下而強下之者,令人開腸,洞泄不禁而死;須下而不與下之者,使人心內懊憹,脹滿煩亂,浮腫而死。又不須灸而強與灸者,令人火邪入腹,干錯五臟,重加其煩而死。須灸而不與灸之者,令人冷結重凝,久而彌固,氣上衝心,無地消散,病篤而死。
白話文:
論診候第四
想要治療疾病,首先要觀察疾病的根源,探究疾病的病理機制。如果五臟沒有虛損,六腑沒有衰竭,血脈沒有紊亂,精神沒有渙散,服用藥物就一定能治癒。如果疾病已經形成,或許可以治癒一半;如果病勢已經發展到極點,生命就難以保全了。
診斷疾病的方法,通常選擇清晨,陰氣尚未活動,陽氣尚未散失,飲食尚未進食,經脈尚未充盈,絡脈運行均衡,氣血尚未紊亂的時候,精準地診察脈象,就能了解氣血的運行順逆。如果不是這個時候診脈,就不要診治。深入觀察三部九候,並詳細告知病人病情,這是古代善於行醫者的做法。上等的醫生治國安邦,中等醫生治病救人,下等的醫生只治疾病。又說,上等的醫生聽聲就能診斷,中等醫生察看顏色就能診斷,下等的醫生才需要診脈。又說,上等的醫生治未發之病,中等醫生治將發之病,下等的醫生治已發之病。如果不能用心診察,混淆病情,那麼病人就難以救治了。
什麼是三部?就是寸關尺三部脈象。上部屬於天,指的是肺;中部屬於人,指的是脾;下部屬於地,指的是腎。什麼是九候?每一部各有三個部位,合起來就是九候。上部的天,是兩額的動脈,主宰頭角的氣息;上部的地,是兩頰的動脈,主宰口齒的氣息;上部的人,是耳前的動脈,主宰耳目的氣息。中部的天,是手太陰肺經,肺的氣息;中部的地,是手陽明大腸經,胸中的氣息;中部的人,是手少陰心經,心的氣息。
下部的天,是足厥陰肝經,肝的氣息;下部的地,是足少陰腎經,腎的氣息;下部的人,是足太陰脾經,脾的氣息。合起來就是九候。
身體強壯而脈搏細弱,氣息不足以維持呼吸的人會死亡;身體消瘦而脈搏有力,胸中氣息旺盛的人也會死亡;形體與氣息相協調的人則能生存;三部九候之中,若有五個部位失調,就會生病;三部九候全部失調的人會死亡。愚笨的醫生不懂三部九候以及四季的經脈變化,或者用藥錯誤,針灸失當,按照庸醫的方子治病,反而加重病情,最終導致病人死亡。可悲啊!百姓枉死的有一半,可見世上沒有好醫生。因此要解釋經絡的道理,地、水、火、風四種元素和合才能形成人體。
凡是人體火氣失調,就會全身燥熱;風氣失調,就會全身僵硬,毛孔閉塞;水氣失調,就會身體浮腫,氣喘吁吁;土氣失調,就會四肢無力,說話失聲。火氣消失則身體寒冷,風氣停止則氣息絕亡,水氣枯竭則血液不足,土氣散失則身體崩潰。然而愚笨的醫生不思考脈絡的道理,反而錯誤治療,導致臟腑中的五行互相克制,如同火勢熾烈,又往裡面加油,實在是不可不慎。凡是四種氣息調和,四神安寧,一旦有一種氣息失調,就會產生一百多種疾病。
四神(指心、肝、脾、腎)功能失調,就會同時出現四百多種疾病。又說:一百多種疾病中,有一部分可以不治自愈;有一部分需要治療才能痊癒;有一部分難以治療也難以痊癒;還有一部分是真正無法治療的絕症。
張仲景說:想要治療各種疾病,應該首先用湯藥洗滌五臟六腑,疏通經脈,調治陰陽,驅散邪氣,滋潤枯竭,使皮膚光澤,增強氣血。水能淨化萬物,所以要用湯藥。如果四肢疾病久治不愈,風寒之邪再次發作,就應該用散劑。散劑能驅散邪氣,風、寒、濕三邪痹阻經絡,在表裡之間遊走不定,散劑可以使之平復。然後再用丸劑。丸藥能驅散風寒,消除積聚,化解堅硬腫塊,促進飲食消化,調和營衛。能夠根據病情恰當使用湯、散、丸三種劑型,可謂是上等的醫生,所以說,醫生的技術在於用心。又說:不應該出汗而強行使之出汗的,會耗損津液,導致枯竭而死;應該出汗而沒有使之出汗的,會使毛孔閉塞,令人悶絕而死。不應該瀉下而強行使之瀉下的,會導致腸道破損,腹瀉不止而死;應該瀉下而沒有使之瀉下的,會使人心煩意亂,腹部脹滿,身體浮腫而死。不應該灸而強行灸治的,會使火邪入侵腹中,損傷五臟,加重病情而死;應該灸而沒有灸治的,會使寒邪凝結,久而彌固,氣息上衝心臟,無處消散,病情加重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