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二十一 消渴淋閉方 (4)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一 消渴淋閉方 (4)

1. 骨填煎

治虛勞渴無不效方。

白話文:

治療虛勞口渴無不有效的方子。

茯苓,菟絲子,當歸山茱萸,牛膝,五味子附子巴戟天石膏,麥冬(各三兩),石葦人參,蓯蓉(《外臺》作遠志),桂心(各四兩),大豆卷(一升),天冬(五兩)

白話文:

茯苓、菟絲子、當歸、山茱萸、牛膝、五味子、附子、巴戟天、石膏、麥冬(各120克),石葦、人參、蓯蓉(《外臺》一書寫作遠志)、桂心(各160克),大豆卷(400克),天冬(200克)

上十六味為末,次取生地黃、栝蔞根各十斤搗,絞取汁於微火上煎減半,便作數分,納藥,並下白蜜三斤,牛髓一斤,微火煎令如糜食,如雞子黃大,日三。亦可飲服之。

白話文:

將上述十六種藥材磨成粉末。

然後取生地黃、栝蔞根各十斤,搗碎後絞出汁液,用小火煎煮至汁液減半。

將藥粉分為數份,加入汁液中,再加入三斤白蜜和一斤牛髓。

用小火煎煮,直至藥物濃稠成糊狀,並製成雞子黃般大小的藥丸。

每天服用三次。也可以溶解藥丸後飲用。

2. 茯神煮散

治虛熱,四肢羸乏,渴熱不止,消渴補虛方。

白話文:

古代文字:

甘草湯 生地黃一兩,熟地黃二兩,芍藥一兩,麥門冬一兩,玉竹一兩,五味子半兩,阿膠半兩,生地黃三錢,麥冬半兩,玉竹半兩,五味子三分,阿膠二錢

甘草湯

治虛熱,四肢羸乏,渴熱不止,消渴補虛方。

材料:

  • 生地黃 60 克
  • 熟地黃 120 克
  • 芍藥 60 克
  • 麥門冬 60 克
  • 玉竹 60 克
  • 五味子 30 克
  • 阿膠 30 克
  • 生地黃20 克
  • 麥冬 30 克
  • 玉竹 30 克
  • 五味子 2 克
  • 阿膠 12 克

茯神,蓯蓉,葳蕤(各四兩),生石斛黃連(各八兩),栝蔞根,丹參(各五兩),甘草五味子知母當歸人參(各三兩),麥糵(三升,《外臺》作小麥

白話文:

茯苓、蓯蓉、葳蕤:各 4 兩 生石斛、黃連:各 8 兩 栝蔞根、丹參:各 5 兩 甘草、五味子、知母、當歸、人參:各 3 兩 麥粉:3 升(《外臺》中記載為小麥)

上十三味為末,以絹袋盛三方寸匕,水三升,煮取一升,日二服,一作一服。

白話文:

將這十三味藥材研成細末,裝入一個三方寸大小的絹布袋中,放入三升水,煎煮取一升藥液,分兩次服用,也可以一次服用。

3. 枸杞湯

治虛勞,口中苦渴,骨節煩熱或寒者方。

白話文:

古文:

桂枝茯苓丸

繁體中文:

桂枝茯苓丸

桂枝茯苓丸用於治療虛勞,口乾舌燥,骨節痠熱或寒冷的疾病。

枸杞根白皮(切,五升),麥門冬(三升),小麥(二升)

白話文:

枸杞根白皮(切成片,五升),麥門冬(三升),小麥(二升)

上三味以水二斗,煮麥熟,藥成去滓,每服一升,日再。

白話文:

用三味藥材加入二斗水,煮至麥子熟透,藥汁熬好後去掉渣滓,每次服用一升,一天服用兩次。

4. 巴郡太守奏三黃丸

治男子五勞七傷,消渴,不生肌肉,婦人帶下,手足寒熱者方。

白話文:

治男子五勞七傷、消渴、不生肌肉、婦人帶下、手足寒熱方

組成:

  • 人參一兩
  • 黃耆一兩
  • 白朮一兩
  • 當歸二兩
  • 川芎一兩
  • 熟地黃二兩
  • 枸杞子一兩
  • 麥冬一兩
  • 五味子五錢
  • 炙甘草五錢

使用方法:

將藥材加水煎煮,服用湯液。

功效:

  • 治療男子因過度勞累、傷身體造成的虛弱、口渴、肌肉萎縮。
  • 治療婦女白帶過多。
  • 治療手足冷熱異常。

春三月黃芩(四兩),大黃(三兩),黃連(四兩),夏三月黃芩(六兩),大黃(一兩),黃連(七兩),秋三月黃芩(六兩),大黃(二兩),黃連(三兩),冬三月黃芩(三兩),大黃(五兩),黃連(二兩)上三味隨時加減和搗,以蜜為丸如大豆,飲服五丸,日三。不知稍加至七丸,取下而已,一月病愈。

白話文:

春天三月:黃芩(120公克),大黃(90公克),黃連(120公克)。 夏天三月:黃芩(180公克),大黃(30公克),黃連(210公克)。 秋天三月:黃芩(180公克),大黃(60公克),黃連(90公克)。 冬天三月:黃芩(90公克),大黃(150公克),黃連(60公克)。

以上三種藥材隨時可以加減,研磨成粉後,加入蜂蜜做成大小如黃豆的丸劑。一天服用三次,每次五丸。不知道效果如何時,可以逐漸增加到七丸,直到症狀消失,通常一個月後會痊癒。

久服走逐奔馬,常試有驗。(一本云:夏三月不服)。

治熱渴頭痛壯熱,及婦人血氣上衝,悶不堪者方:

茅根二升(切),三搗取汁令盡,渴即飲之。

治嶺南山瘴風熱毒氣,入腎中變寒熱,腳弱虛滿而渴方:

白話文:

長期服用可消散奔馳的馬匹,經常試驗都有效果。(一本醫書說:夏季三月不可服用)

治療熱渴、頭痛、壯熱,以及婦女血氣上衝,感到悶熱難受的人的方子:

茅根二升(切斷),搗三次取汁盡,口渴就飲用。

治療嶺南山地瘴氣風熱毒氣,侵入腎臟轉成寒熱,腳部虛弱脹滿而口渴的方子:

黃連(不限多少),生栝蔞根(搗汁),生地黃(汁),羊乳(汁)

白話文:

黃連(適量) 生栝蔞根(搗碎成汁) 生地黃(榨成汁) 羊奶(榨成汁)

上四味,以三汁和黃連末為丸,空腹飲服三十丸,如梧子大,漸加至四十丸,日三。重病五日瘥。輕者三日瘥。無羊乳,牛乳、人乳亦得。若藥苦難服,即煮小麥粥飲服之,主虛熱。(張文仲云:名黃連丸,一名羊乳丸)。

白話文:

以上四種藥材,用三種藥汁和黃連粉末製成丸藥,空腹服用三十丸,大小如梧桐子,逐漸增加到四十丸,每天三次。重病五天可痊癒,輕症三天可痊癒。若沒有羊奶,可用牛奶或人奶代替。如果藥丸苦澀難以服用,可以煮點小麥粥服用,適用於虛熱症狀。 (張文仲說:名稱為黃連丸,又名羊乳丸)

5. 阿膠湯

治虛熱,小便利而多服石散,人虛熱,當風取冷患腳氣,喜發動兼渴消腎,脈細弱方。

白話文:

繁體中文譯文:

虛熱,小便利而多服石散,人虛熱,當風取冷患腳氣,喜發動兼渴消腎,脈細弱方。

治療虛熱:小便次數少,但經常服用利尿藥物。患者虛熱,受風寒後患上腳氣病,容易活動後發作,伴有口渴、腎虛,脈搏細弱。

阿膠(二挺),麻子(一升),附子(一枚),乾薑(二兩),遠志(四兩)

白話文:

阿膠(兩塊),芝麻(一升),附子(一顆),乾薑(兩兩),遠志(四兩)

上五味為末,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納膠令烊,分三服。說云:小便利多白,日夜數十行至一石,頻服五日良。

白話文:

將五種藥材磨成粉末,加入七升水煮沸,取兩升半的湯汁,去除渣滓,加入膠體溶解,分三次服用。古書記載:小便頻繁且顏色偏白,一天可達十多次至一壺,連續服用五天,可見顯著效果。

6. 灸法

論曰:凡消渴病經百日以上,不得灸刺,灸刺則於瘡上漏膿水不歇,遂至癰疽羸瘦而死。亦忌有所誤傷,但作針許大瘡,所飲之水,皆於瘡中變成膿水而出。若水出不止必死,慎之慎之。初得患者,可如方灸刺之。

白話文:

古文:凡消渴病經百日以上,不得灸刺,灸刺則於瘡上漏膿水不歇,遂至癰疽羸瘦而死。亦忌有所誤傷,但作針許大瘡,所飲之水,皆於瘡中變成膿水而出。若水出不止必死,慎之慎之。初得患者,可如方灸刺之。

白話文:對於患有消渴病超過一百天的患者,不能再採用灸刺治療。如果進行灸刺,會導致傷口化膿且久久不癒,最終形成癰疽,身體消瘦虛弱而死亡。同時,也要避免對傷口造成誤傷。只應刺出針尖大小的傷口,患者飲用的一切水液都會從傷口化膿而出。如果傷口滲水不止,患者必定會死亡。因此,必須謹慎再謹慎。對於病情初發的患者,可以按照處方進行灸刺治療。

治消渴咽喉干,灸胃脘下輸三穴各百壯,穴在背第八椎下橫三寸。(一云灸胸堂五十壯。又灸足太陽五十壯。)

治消渴,口乾不可忍者,灸小腸俞百壯,橫三間寸灸之。

消渴口乾煩悶,灸足厥陰百壯。

又灸陽池五十壯。

消渴咳逆,灸手厥陰,隨年壯。

消渴小便數,灸兩手小指頭及兩足小趾頭,並灸項椎。

又灸當脊梁中央解間一處,與腰目上兩處,凡三處。

又灸背上脾俞下四寸,當挾脊梁兩處。凡諸灸,皆當隨年壯。又灸腎俞二處。

白話文:

治療口渴難耐

  • 灸胃脘下輸穴位,各灸百壯。此穴位位於背部第八椎下,橫向三寸處。(另一種說法:灸胸堂穴位五十壯。另灸足太陽穴位五十壯。)

治療口乾難耐

  • 灸小腸俞穴位百壯。此穴位位於橫向三寸灸之。

消渴口乾煩悶

  • 灸足厥陰穴位百壯。

  • 再灸陽池穴位五十壯。

消渴咳嗽嘔吐

  • 灸手厥陰穴位。根據年齡灸壯。

消渴小便次數多

  • 灸兩手小指頭和兩足小趾頭,並灸項椎。

  • 再灸脊椎骨中央解間一處,腰目上兩處。共三處。

  • 再灸背部脾俞穴位下四寸,位於脊椎骨兩側。所有灸治,均根據年齡灸壯。再灸腎俞穴位兩處。

又灸腰目,在腎俞下三寸,亦挾脊骨兩旁各一寸半。左右以指按取關元一處。又兩旁各二寸二處。又陰市二處,在膝上,當伏兔上行三寸,臨膝取之,或三二列灸,相去一寸,名曰腎系者,(黃帝經云:伏兔下一寸)。曲泉、陰谷、陰陵泉復溜,此諸穴斷小便最佳,不損陽氣。

白話文:

再灸腰部和眼睛,位置在腎俞穴下方三寸,也靠近脊骨兩側各一寸半。左右兩側以手指按壓關元穴一處。再在左右兩邊各二寸處各一處。還有陰市穴兩處,在膝蓋上方,位於伏兔穴上方三寸,靠近膝蓋的位置取穴,也可以灸三到四列,相隔一寸,稱為腎系穴(黃帝經中說:伏兔穴下方一寸)。至於曲泉穴、陰谷穴、陰陵泉穴和復溜穴,這些穴位對於緩解小便不順非常有效,而且不會損傷陽氣。

又云:止遺溺也。太谿、中封、然谷、太白、大都、趺陽、行間、大敦、隱白、湧泉,凡此諸穴各一百壯,腹背兩腳凡四十七處。其腎俞、腰目、關元、水道,此可灸三十壯,五日一報,各得一百五十壯,佳。湧泉一處,可灸十壯,大敦、隱白、行間三處,可灸三壯,余悉七壯,皆五日一報,滿三灸可止也,若發,灸諸陰而不愈,宜灸諸陽,諸陽在腳表。並灸肺俞募,按流注孔穴,壯數如灸陰家法。

白話文:

另外說,能夠治療遺尿。在太谿、中封、然谷、太白、大都、趺陽、行間、大敦、隱白、湧泉等穴,每個穴位艾灸一百次,腹部、背部和雙腳共四十七個穴位。腎俞、腰目、關元、水道等穴,可以艾灸三十次,每五天施灸一次,每個穴位合計一百五十次,效果很好。湧泉一個穴位,可以艾灸十次,大敦、隱白、行間三個穴位,可以艾灸三次,其餘的穴位都艾灸七次,每五天施灸一次,完成三次艾灸療程後,可以痊癒。如果遺尿發作,艾灸陰經穴位卻不見好轉,那麼就應該艾灸陽經穴位,陽經穴位位於腳背。同時,還要艾灸肺俞募穴,按照經絡的流注方向取穴,艾灸的次數與艾灸陰經穴位的次數相同。

小便數而少且難,用力輒失精者,令其人舒兩手合掌,並兩大指令齊急逼之,令兩爪甲相近,以一炷灸兩爪甲本肉際。肉際方後自然有角令炷當角中,小侵入爪上,此兩指共用一炷也。亦灸腳大趾,與手同法,各三炷而已。經三日又灸之。

白話文:

如果小便頻繁但尿液很少且排尿困難,每次用力都會遺精的人,讓這個人伸出雙手合掌,並用兩根大拇指同時用力按壓對方的手掌,使兩隻拇指的指甲相互靠近。然後用一炷艾灸兩隻拇指的指甲根部,肉與指甲交界處,在那裏會自然形成一個小角,將艾灸柱對準小角,稍稍插進指甲內。這兩根手指共用一炷艾灸。同樣的方法艾灸腳上的大拇指,每處三炷艾灸即可。每隔三天再灸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