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要方》~ 卷二十一 消渴淋閉方 (4)
卷二十一 消渴淋閉方 (4)
1. 骨填煎
治虛勞渴無不效方。
茯苓,菟絲子,當歸,山茱萸,牛膝,五味子,附子,巴戟天,石膏,麥冬(各三兩),石葦,人參,蓯蓉(《外臺》作遠志),桂心(各四兩),大豆卷(一升),天冬(五兩)
上十六味為末,次取生地黃、栝蔞根各十斤搗,絞取汁於微火上煎減半,便作數分,納藥,並下白蜜三斤,牛髓一斤,微火煎令如糜食,如雞子黃大,日三。亦可飲服之。
白話文:
這是一個用來治療因體虛導致的口渴且據說非常有效的古方,名為「骨填煎」。
藥方成分包含茯苓、菟絲子、當歸、山茱萸、牛膝、五味子、附子、巴戟天、石膏、麥冬,以上各需三兩;石葦、人參、蓯蓉(另一版本為遠志)、桂心,以上各需四兩;大豆卷需一升;天冬需五兩。
首先將上述十六種藥材研磨成粉末。然後取生地黃和栝蔞根各十斤,搗碎後絞出汁液,在小火上熬煮至汁量減半。接著,將熬好的藥汁分成幾份,分別加入之前研磨好的藥粉,再添加三斤的白蜜和一斤的牛髓,以小火熬煮至濃稠如粥狀。每次服用時,取雞蛋黃大小的一塊,每日三次。此外,也可以將其溶解在水中飲用。
2. 茯神煮散
治虛熱,四肢羸乏,渴熱不止,消渴補虛方。
茯神,蓯蓉,葳蕤(各四兩),生石斛,黃連(各八兩),栝蔞根,丹參(各五兩),甘草,五味子,知母,當歸,人參(各三兩),麥糵(三升,《外臺》作小麥)
上十三味為末,以絹袋盛三方寸匕,水三升,煮取一升,日二服,一作一服。
白話文:
這是一個用於治療虛熱症狀,像是四肢無力疲倦、口渴且不斷出汗、以及因消渴病而虛弱的處方。
所需藥材及其分量如下:茯神、蓯蓉、葳蕤各四兩;生石斛、黃連各八兩;栝蔞根、丹參各五兩;甘草、五味子、知母、當歸、人參各三兩;麥糵三升(《外臺》記載為小麥)。
將以上十三種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絹布包裝約三方寸的藥粉,加入三升的水煮沸,直到剩下大約一升的藥汁,每日服用兩次。也有一說法是將所有藥材一次熬煮成一劑服用。
3. 枸杞湯
治虛勞,口中苦渴,骨節煩熱或寒者方。
枸杞根白皮(切,五升),麥門冬(三升),小麥(二升)
上三味以水二斗,煮麥熟,藥成去滓,每服一升,日再。
白話文:
這份處方是用於治療身體虛弱疲勞,口中有苦澀乾渴感,或是骨頭關節有煩熱或寒冷感的情況。
所需材料為:枸杞根的白色部分五升(需切片),麥門冬三升,以及小麥二升。
將上述三種材料與二斗的水一同烹煮,直到小麥煮熟,然後把藥渣濾掉。每次服用一升,每日服用兩次。
4. 巴郡太守奏三黃丸
治男子五勞七傷,消渴,不生肌肉,婦人帶下,手足寒熱者方。
春三月黃芩(四兩),大黃(三兩),黃連(四兩),夏三月黃芩(六兩),大黃(一兩),黃連(七兩),秋三月黃芩(六兩),大黃(二兩),黃連(三兩),冬三月黃芩(三兩),大黃(五兩),黃連(二兩)上三味隨時加減和搗,以蜜為丸如大豆,飲服五丸,日三。不知稍加至七丸,取下而已,一月病愈。
久服走逐奔馬,常試有驗。(一本云:夏三月不服)。
治熱渴頭痛壯熱,及婦人血氣上衝,悶不堪者方:
茅根二升(切),三搗取汁令盡,渴即飲之。
治嶺南山瘴風熱毒氣,入腎中變寒熱,腳弱虛滿而渴方:
黃連(不限多少),生栝蔞根(搗汁),生地黃(汁),羊乳(汁)
上四味,以三汁和黃連末為丸,空腹飲服三十丸,如梧子大,漸加至四十丸,日三。重病五日瘥。輕者三日瘥。無羊乳,牛乳、人乳亦得。若藥苦難服,即煮小麥粥飲服之,主虛熱。(張文仲云:名黃連丸,一名羊乳丸)。
白話文:
這份古文是關於「巴郡太守奏三黃丸」的方劑,用於治療男性因過度勞累及內傷導致的各種症狀,包括消瘦、口渴、肌肉萎縮,以及婦女的帶下病,還有手足冷熱不均的情況。
在春季的三個月裡,應使用黃芩四兩、大黃三兩、黃連四兩;夏季則需黃芩六兩、大黃一兩、黃連七兩;秋季時,黃芩六兩、大黃二兩、黃連三兩;冬季則黃芩三兩、大黃五兩、黃連二兩。以上三種藥材會根據季節調整比例,然後研磨混合,以蜂蜜製成丸狀,大小如大豆,每次服用五丸,每日三次。如果效果不明顯,可逐漸增加至七丸,直到病癥有所改善,一個月後病情應會恢復。
長期服用此藥,可以使人精力充沛,如同奔馬般充滿活力,經過多次實驗,其療效已被證實。(另一版本指出:夏季三個月不宜服用此藥)。
對於治療熱渴、頭痛、高熱,以及婦女因血氣上沖導致的悶悶不樂,甚至無法忍受的情況,可用茅根兩升,切成段,反覆搗碎三次,榨出汁液,口渴時即可飲用。
針對南方山嶺中的瘴氣、風熱毒氣侵入腎臟,導致發燒、腳軟、虛弱浮腫並伴有口渴的症狀,可以使用不限量的黃連、生栝樓根汁、生地黃汁、羊奶汁。將以上四種材料混合,以黃連粉和三種汁液製成丸狀,空腹時服用三十粒,如梧桐籽大小,逐漸增加至四十粒,每日三次。重症患者五天內會好轉,輕症患者三天內會康復。如果沒有羊奶,牛乳或人乳也是可以替代的。若藥物太苦難以下嚥,可煮些小麥粥一同服用,有助於緩解虛熱的問題。(張文仲說:此藥被稱為黃連丸,又名羊乳丸)。
5. 阿膠湯
治虛熱,小便利而多服石散,人虛熱,當風取冷患腳氣,喜發動兼渴消腎,脈細弱方。
阿膠(二挺),麻子(一升),附子(一枚),乾薑(二兩),遠志(四兩)
上五味為末,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納膠令烊,分三服。說云:小便利多白,日夜數十行至一石,頻服五日良。
白話文:
[阿膠湯]這個處方用於治療因體虛導致的虛熱症狀,特別是對於那些大量服用礦物質類藥散後出現小便頻繁的人。此外,也適用於那些因為在風中或冷涼環境下待久而導致腳氣病,且容易發作,同時伴有口渴及腎臟功能減退,脈象呈現細弱的人。
所需藥材包含:阿膠兩挺、胡麻一升、附子一枚、乾薑二兩、遠志四兩。
製作方法如下:將以上五種藥材研磨成粉末,然後加入七升的水進行煎煮,直至剩下二升半的藥液。接著將藥渣濾掉,再將阿膠加入剩下的藥液中讓其融化,最後將藥湯分成三次服用。
據說,對於那些小便顏色偏白,且一天內小便次數高達數十次,甚至達到一石的情況,連續服用此湯五天會有很好的療效。
6. 灸法
論曰:凡消渴病經百日以上,不得灸刺,灸刺則於瘡上漏膿水不歇,遂至癰疽羸瘦而死。亦忌有所誤傷,但作針許大瘡,所飲之水,皆於瘡中變成膿水而出。若水出不止必死,慎之慎之。初得患者,可如方灸刺之。
治消渴咽喉干,灸胃脘下輸三穴各百壯,穴在背第八椎下橫三寸。(一云灸胸堂五十壯。又灸足太陽五十壯。)
治消渴,口乾不可忍者,灸小腸俞百壯,橫三間寸灸之。
消渴口乾煩悶,灸足厥陰百壯。
又灸陽池五十壯。
消渴咳逆,灸手厥陰,隨年壯。
消渴小便數,灸兩手小指頭及兩足小趾頭,並灸項椎。
又灸當脊梁中央解間一處,與腰目上兩處,凡三處。
又灸背上脾俞下四寸,當挾脊梁兩處。凡諸灸,皆當隨年壯。又灸腎俞二處。
又灸腰目,在腎俞下三寸,亦挾脊骨兩旁各一寸半。左右以指按取關元一處。又兩旁各二寸二處。又陰市二處,在膝上,當伏兔上行三寸,臨膝取之,或三二列灸,相去一寸,名曰腎系者,(黃帝經云:伏兔下一寸)。曲泉、陰谷、陰陵泉復溜,此諸穴斷小便最佳,不損陽氣。
又云:止遺溺也。太谿、中封、然谷、太白、大都、趺陽、行間、大敦、隱白、湧泉,凡此諸穴各一百壯,腹背兩腳凡四十七處。其腎俞、腰目、關元、水道,此可灸三十壯,五日一報,各得一百五十壯,佳。湧泉一處,可灸十壯,大敦、隱白、行間三處,可灸三壯,余悉七壯,皆五日一報,滿三灸可止也,若發,灸諸陰而不愈,宜灸諸陽,諸陽在腳表。並灸肺俞募,按流注孔穴,壯數如灸陰家法。
小便數而少且難,用力輒失精者,令其人舒兩手合掌,並兩大指令齊急逼之,令兩爪甲相近,以一炷灸兩爪甲本肉際。肉際方後自然有角令炷當角中,小侵入爪上,此兩指共用一炷也。亦灸腳大趾,與手同法,各三炷而已。經三日又灸之。
白話文:
[灸法]
討論中提到,對於患有消渴病超過百日的病人,不適合進行灸刺治療,因為這樣會導致創口持續流出膿水,最終可能發展為瘍疽,造成身體虛弱,甚至死亡。同樣地,也要避免任何可能的誤傷,即使只是針尖大小的傷口,患者喝下的水分也可能會從傷口中排出,轉化為膿水。如果這種情況一直持續,患者很可能會死亡,所以要特別小心。對於剛確診的患者,可以按照醫方進行灸刺治療。
治療消渴病造成的喉嚨乾燥,應在背部第八椎下橫向三寸處的胃脘下輸穴,進行一百次灸刺。另一種說法是,在胸堂進行五十次灸刺,以及在足太陽穴進行五十次灸刺。
對於因消渴病感到口乾難耐的患者,應在小腸俞穴進行一百次灸刺,位置在橫向三寸的位置。
對於因消渴病感到口乾煩悶的患者,應在足厥陰穴進行一百次灸刺。
另外,還可以在陽池穴進行五十次灸刺。
對於因消渴病咳嗽不止的患者,應在手厥陰穴進行灸刺,灸刺次數等同於患者的年齡。
對於因消渴病頻繁小便的患者,應在雙手小指頭和雙腳小趾頭進行灸刺,同時還要在頸椎進行灸刺。
另外,還可以在脊柱正中解間一處,以及腰部上方兩處進行灸刺,總共三處。
還可以在脾俞穴下方四寸,脊柱兩側的位置進行灸刺。所有灸刺次數都應等同於患者的年齡。另外,還可以在腎俞穴進行灸刺。
另外,還可以在腎俞穴下方三寸,脊骨兩側各一寸半的位置,即腰目穴進行灸刺。左右兩側可以用手指找到關元穴一處,以及關元穴兩側各兩寸的位置兩處。另外,還可以在陰市穴兩處進行灸刺,位置在膝蓋上方,當伏兔上行三寸的位置,或者在該位置附近排列進行灸刺,每次灸刺之間距離一寸,這個區域被稱為腎系。
根據黃帝內經的說法,伏兔穴下方一寸的位置也可以進行灸刺。曲泉、陰谷、陰陵泉、復溜等穴位,對於控制小便非常有效,而且不會損害陽氣。
另一種說法是,這些穴位也可以用來治療尿失禁。太谿、中封、然谷、太白、大都、趺陽、行間、大敦、隱白、湧泉等穴位,每個穴位都可以進行一百次灸刺,腹部、背部和雙腳總共有四十七處穴位。腎俞、腰目、關元、水道等穴位,可以進行三十次灸刺,每五天進行一次,總共可以達到一百五十次灸刺,效果非常好。湧泉穴可以進行十次灸刺,大敦、隱白、行間三處可以進行三次灸刺,其餘穴位可以進行七次灸刺,每五天進行一次,完成三次灸刺即可停止。如果發作,灸刺陰部無效,可以試著灸刺陽部,陽部位於腳背。同時,還可以在肺俞募穴進行灸刺,根據流注孔穴的方法進行灸刺,灸刺次數等同於灸刺陰部的方法。
對於小便頻繁、量少且排尿困難,稍一用力就容易失精的患者,可以讓患者雙手合掌,將兩大拇指緊密相接,使指甲靠近,然後在兩指甲根部肉際進行灸刺。肉際後方自然有一個角度,應該將灸炷放在角度中心,稍微進入指甲上方,這兩個手指共用一個灸炷。同時,還可以在腳的大拇趾進行灸刺,方法和手一樣,每個位置灸刺三次即可。三天後再進行一次灸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