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二十九 針灸上 (4)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九 針灸上 (4)

1. 側脅十穴遠近法第二

章門,一名:長平,在大橫紋外,直臍季肋端。京門,在監骨腰中季肋本挾脊。帶脈,在季肋下一寸八分。五樞,在帶脈下三寸。一云:在水道下一寸半。維道,在章門下五寸三分。居髎,在長平下八寸三分,監骨上。泉腋,在腋下三寸宛宛中,舉臂得之。(中風捲云:腋門在腋下攢毛中。

白話文:

章門: 別名:長平。位於肚臍外側,橫紋外緣,與季肋端垂直。

京門: 位於腰椎骨中段,在季肋下,緊靠脊椎。

帶脈: 位於季肋下約一寸八分處。

五樞: 位於帶脈下約三寸處。另有說法稱位於水道下約一寸半處。

水道: 位於章門下約五寸三分處。

居髎: 位於長平下約八寸三分處,監骨上方。

泉腋: 位於腋窩下方約三寸,手臂上舉時可觸摸到。(《中風捲》記載,腋門位於腋窩下毛髮聚集處。)

一名泉腋,即淵腋是也。),大包,在泉腋下三寸。輒筋,在腋下三寸,復前行一寸著脅。天池,在乳後一寸,腋下著肋直腋撅肋間。

白話文:

  • 泉腋:也稱淵腋,位於腋下。
  • 大包:位於泉腋下方三寸。
  • 輒筋:位於腋下三寸,再往前一寸,緊貼肋骨。
  • 天池:位於乳房後方一寸,腋下肋骨直上腋骨隆起的部位。

2. 側人手陽明大腸經二十穴遠近法第三

商陽,在手大指,次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二間,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前內側陷者中。三間,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後內側陷者中。合谷,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間。陽谿,在腕中上側,兩筋間陷中。偏歷,在腕後三寸,手陽明絡別走太陰。溫溜,在腕後小士五寸,大士六寸,手陽明郄也。

白話文:

商陽穴:位於大拇指和食指的內側,距離指甲角約為韭葉寬度。

二間穴 :位於大拇指和食指的第一個關節內側的凹陷處。

三間穴 :位於大拇指和食指的第一個關節後側的凹陷處。

合谷穴 :位於大拇指和食指相接的虎口處。

陽谿穴 :位於手腕上側的中部,兩條肌腱之間的凹陷處。

偏歷穴 :位於腕關節後方三寸,手陽明脈絡分出太陰經的地方。

溫溜穴 :位於手陽明經的郄穴,在上腕橫紋上方五寸、尺側六寸處。

,下廉,在輔骨下,去上廉一寸。上廉,在三里下一寸。三里,在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兌肉之端。曲池,在肘後轉屈肘曲骨之中。肘髎,在肘大骨外廉陷中。五里,在肘上行向里大脈中,不刺。臂臑,在肘上七寸䐃肉端。肩髎,在肩端臑上,斜舉臂取之。

白話文:

**下廉:**位於輔骨下方,距離上廉一寸。

上廉: 位於三里穴下方一寸。

三里: 位於曲池穴下方二寸,按壓時肌肉會浮起,按壓肌肉前端。

曲池: 位於肘後,肘關節彎曲時骨頭凹陷處。

肘髎: 位於肘部大骨的外側凹陷處。

五里: 位於肘部向上內側的大脈中,不可針灸。

臂臑: 位於肘部上方七寸,肌肉隆起處。

肩髎: 位於肩部肌肉羣的上方,抬起手臂時可找到。

,秉風,挾天髎外,肩上髃,後舉臂有空。肩井,在肩上陷解中缺盆上大骨前。天髎,在肩缺盆中,上毖骨之際陷者中。肩髃,在肩端兩骨間。(脈極篇云:在肩外頭近後,以手按之在解宛宛中。《外臺》名扁骨。),巨骨,在肩端上行,兩叉骨間陷中。

白話文:

肩秉風穴:位於耳朵後側的枕骨附近,在聳肩時位置空虛。

肩井穴:位於肩部凹陷處,鎖骨上方的突起骨前緣。

天髎穴:位於肩部鎖骨與肩胛骨交界凹陷處。

肩髃穴:位於肩部外側,兩塊骨頭之間的凹陷處。(根據《脈極篇》記載,該穴位於肩部外側後方,用手按壓時可以感覺到空洞。外臺醫書稱其為扁骨。)

巨骨穴:位於肩部外緣,兩塊叉狀骨之間的凹陷處。

3. 足少陽膽經十五穴遠近法第四

竅陰,在足小趾、次趾之端,去爪甲如韭葉。(前伏人門,耳後穴,一名竅陰。),俠谿,在足小趾、次趾歧間本節前。地五會,在足小趾、次趾本節後。不灸。臨泣,在足小趾本節後間陷中,去俠谿一寸半。丘墟,在足外踝,如前陷者中,去臨泣三寸。付陽,在外踝上三寸,太陽前少陽後筋骨間。

白話文:

竅陰穴,位於足部小腳趾和第二腳趾的頂端,去除指甲後像韭葉一樣。(前面有伏人門穴,位於耳後,又名竅陰。)

俠谿穴 ,位於足部小腳趾和第二腳趾分叉處的前面一節。

地五會穴 ,位於足部小腳趾和第二腳趾第一節後面。此穴不灸。

臨泣穴 ,位於足部小腳趾第一節後面中央的凹陷處,距離俠谿穴一寸半。

丘墟穴 ,位於足部外踝,與前面凹陷處相同,距離臨泣穴三寸。

付陽穴 ,位於外踝上方三寸,陽明經在前、少陽經在後的筋骨之間。

,懸鐘,一名:絕骨,在外踝上三寸動者中,足三陽絡。陽輔,在外踝上,輔骨前,絕骨端三分,去丘墟七寸。光明,在足外踝上五寸,足少陽絡別走厥陰。外丘,在外踝上七寸,足少陽郄也。少陽所生。陽交,一名別陽,一名足髎陽維郄,在外踝上七寸,斜屬三陽分肉間。

白話文:

懸鐘穴:又稱絕骨,位於外踝骨上方三寸,屬於足三陽絡脈。

陽輔穴:位於外踝骨上方,輔骨之前,絕骨端三分,距丘墟穴七寸。

光明穴:位於外踝骨上方五寸,屬於足少陽經絡別走厥陰經。

外丘穴:位於外踝骨上方七寸,乃是足少陽經郄穴,由足少陽經生出。

陽交穴:又稱別陽穴或足髎穴,為陽維經郄穴,位於外踝骨上方七寸,斜屬三陽經的分肉間。

(一本云:踝上三寸。),陽陵泉,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關陽,在陽陵泉上三寸,犢鼻外。(一本云:關陵。),中瀆,在髀骨外,膝上五寸分肉間。環跳,在髀樞中。

白話文:

  • 陽陵泉:在膝蓋下約1寸處,外側凹陷的中間。
  • 關陽:在陽陵泉上方約3寸處,小腿外側外踝凸起處的外緣。
  • 中瀆:在大腿骨外側,膝蓋上方約5寸,肌肉縫隙中。
  • 環跳:在臀部轉動的中心。

4. 足厥陰肝經十一穴遠近法第五

大敦,在足大趾端,去爪甲如韭葉及三毛中。行間,在足大趾間動應手陷中。太衝,在足大趾本節後二寸。(或云:一寸半陷中。)中封,在足內踝前一寸,仰足取之,伸足乃得。蠡溝,在足內踝上五寸,足厥陰絡別走少陽。中郄,在內踝上七寸胻骨中,與少陰相值。一名中都。

白話文:

**大敦穴:**位於大腳趾頂端,在趾甲邊緣靠近中間的凹陷處。

行間穴: 位於大腳趾隙縫間,按壓會凹陷。

太衝穴: 位於大腳趾根部向後兩寸處。(另一說法:一寸半凹陷處。)

中封穴: 位於內踝前一寸處,足部向上伸展時可找到。

蠡溝穴: 位於內踝上方五寸處,足厥陰經的支脈與足少陽經相通。

中郄穴: 位於內踝上方七寸的腓骨邊緣,與足少陰經相接。又稱中都穴。

,膝關,在犢鼻下三寸陷中,足厥陰郄也。(《甲乙》《銅人經》云:二寸。《甲乙》又以中郄為厥陰郄。),曲泉,在膝輔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乃得。陰包,在膝上四寸,股內廉,兩筋間。五里,在陰廉下二寸。陰廉,在羊矢下,去氣衝二寸動脈。

白話文:

犢鼻下三寸陷中: 位於膝蓋骨下端(犢鼻)下方三寸的凹陷處,是足厥陰經的郄穴。

曲泉: 位於膝蓋骨外側,股骨外上髁下緣,大筋(股二頭肌)上,小筋(股薄肌)下方的凹陷處,必須屈膝才能找到。

陰包: 位於膝蓋上四寸,大腿內側,兩條筋之間。

五里: 位於陰廉下兩寸。

陰廉: 位於膝蓋骨內側,小腿內側動脈(氣衝)下方二寸處。

5. 足少陰腎經十一穴遠近法第六

湧泉,一名地衝,在足心陷中,屈足卷趾宛宛中。(肝臟捲雲:在腳心大趾下大筋。)然谷,一名:龍泉,在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者中。(《婦人方》上捲雲:在內踝前直下一寸。)太谿,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大鐘,在足跟後沖中,足少陰絡別走太陽。水泉,在大溪下一寸,內踝下,足少陰郄也。

白話文:

湧泉穴,又稱地衝穴,位於腳心中央,屈曲腳趾後顯著的凹陷處。(《肝臟捲雲》:"位於腳心大拇指下方大筋處")

然谷穴 ,又稱龍泉穴,位於內踝前方,在大骨下陷處。(《婦人方》上卷:"位於內踝前方垂直向下1寸")

太谿穴 ,位於內踝後方跟骨上,動脈凹陷處。

大鐘穴 ,位於腳後跟後方中間,足少陰經絡分支與足太陽經相連。

水泉穴 ,在太谿穴下方1寸,內踝下方,是足少陰經的郄穴。

,照海,陰蹺脈所生,在足內踝下。復溜,一名:昌陽,一名:伏白,在足內踝上二寸陷中。交信,在內踝上二寸,少陰前,太陰後廉,筋骨間。築賓,在內踝上腨分中。陰谷,在膝內輔骨之後,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按之應手,屈膝得之。會陰,一名屏翳,在大便前小便後,兩陰間。

白話文:

**照海穴:**陰蹺脈起始之穴,位於足內側踝骨下方。

復溜穴: 又名昌陽、伏白,位於足內踝上兩寸的凹陷處。

交信穴: 位於內踝上兩寸,少陰脈之前,太陰脈之後,筋骨之間。

築賓穴: 位於內踝上肌肉分開處。

陰谷穴: 位於膝蓋內側的腓骨後方,大筋下方,小筋上方,按壓時有應手感,需屈膝才能找到。

會陰穴: 又名屏翳,位於大便孔前方、小便孔後方,兩陰之間。

以上三人圖,共三百四十九穴。

白話文:

三人圖穴位

上圖:百會穴

位於頭頂,百脈會聚之處。

中圖:足三里穴

位於小腿外側,三寸開外,膝下三寸。

下圖:湧泉穴

位於足底,湧泉之處。

共計三百四十九穴

6. 手三陰三陽穴流注法第二(上)

凡孔穴所出為井。所流為榮。所注為輸。所過為源。所行為經。所入為合。

灸刺大法:春取滎。夏取輸。季夏取經。秋取合。冬取井。

肺,出少商為井,手太陰脈也。流於魚際為滎,注於大泉為輸,過於列缺為源,行於經渠為經,入於尺澤為合。

白話文:

所有點狀凹陷處叫做井。氣血流出的地方叫做榮。氣血注入的地方叫做輸。氣血流過的地方叫做源。氣血運行的路線叫做經。氣血注入了叫做合。

灸刺大法:

春天針灸滎穴。夏天針灸輸穴。初夏針灸經穴。秋天針灸合穴。冬天針灸井穴。

肺經:

氣血從少商穴流出,這是井穴,屬於手太陰經脈。氣血流到魚際穴,這是榮穴;注入大泉穴,這是輸穴;流過列缺穴,這是源穴;運行在經渠穴,這是經穴;注入了尺澤穴,這是合穴。

心,出於中衝為井,心包絡脈也。流於勞宮為滎,注於大陵為輸,過於內關為源,行於間使為經,入於曲澤為合。

白話文:

心經:

從心臟的「中衝」穴開始,經過心包經的「勞宮」穴,流到「大陵」穴,再經過「內關」穴,繼續行經「間使」穴,最後注入「曲澤」穴,與肺經相合。

又心,出於少衝為井,手少陰脈也。流於少府為滎,注於神門為輸,過於通里為源,行於靈道為經,入於少海為合。

白話文:

又心經的脈絡,從少衝穴開始,稱為井穴,屬於手少陰經脈。流經少府穴,稱為榮穴;注於神門穴,稱為輸穴;經過通裏穴,稱為源穴;流經靈道,稱為經穴;進入少海穴,稱為合穴。

大腸,出於商陽為井,手陽明脈也。流於二間為滎,注於三間為輸,過於合谷為源,行於陽谿為經,入於曲池為合。

白話文:

大腸經,從商陽穴開始,這是井穴,屬於手陽明經。從二間穴流到三間穴是滎穴、輸穴,經過合谷穴是原穴,在陽谿穴行經,進入曲池穴是合穴。

三焦,出於關衝為井,手少陽脈也。流於液門為滎,注於中渚為輸,過於陽池為源,行於支溝為經,入於天井為合。

白話文:

三焦的經脈,從關衝穴發出,是井穴,屬於手少陽經。流經液門穴為滎穴,流入中渚穴為輸穴,經過陽池穴為原穴,流經支溝穴為經穴,最後進入天井穴為合穴。

小腸,出於少澤為井,手太陽脈也。流於前谷為滎,注於後溪為輸,過於腕骨為源,行於陽谷為經,入於小海為合。

白話文:

小腸經:

  • 起於小拇指外側邊緣的小澤穴,為「井」穴,屬於手太陽經。
  • 流經前臂的前方,為「滎」穴。
  • 由「滎」穴流至手腕後方,為「輸」穴。
  • 經過手腕骨,為「源」穴。
  • 行經手掌的陽谷穴,為「經」穴。
  • 匯入肘部的少海穴,為「合」穴。

7. 足三陰三陽穴流注法第二(下)

胃,出於厲兌為井,足陽明脈也。流於內庭為滎,注於陷谷為輸,過於衝陽為源,行於解谿為經,入於三里為合。

白話文:

胃經從足陽明穴位厲兌開始,稱為井穴。然後流經內庭穴為滎穴,輸注於陷谷穴為輸穴,經過衝陽穴為源穴,流經解谿穴為經穴,最後進入三里穴為合穴。

膽,出於竅陰為井,足少陽脈也。流於俠谿為滎,注於臨泣為輸,過於丘墟為源,行於陽輔為經,入於陽陵泉為合。

白話文:

膽經,發源於竅陰穴(足大拇指內側),屬於足少陽經。

流經俠谿穴(足背外側)為滎穴,注入臨泣穴(足背內側)為輸穴,經過丘墟穴(足背外側)為源穴,運行於陽輔穴(足太陽膀胱經上的穴位)為經穴,進入陽陵泉穴(小腿外側)為合穴。

膀胱,出於至陰為井,足太陽脈也。流於通谷為滎,注於束骨為輸,過於京骨為源,行於崑崙為經,入於委中為合。

白話文:

膀胱經,源頭在至陰穴,屬於井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起始點。經絡流經通谷穴為滎穴,注於束骨穴為輸穴,經過京骨穴為源穴,行經崑崙穴為經穴,進入委中穴為合穴。

脾,出於隱白為井,足太陰脈也。流於大都為滎,注於太白為輸,過於公孫為源,行於商丘為經,入於陰陵泉為合。

白話文:

脾經的經脈,從隱白穴開始,是井穴,屬於足太陰經。流經大都穴是滎穴,注入太白穴是輸穴,經過公孫穴是源穴,行走到商丘穴是經穴,進入陰陵泉穴是合穴。

肝,出於大敦為井,足厥陰脈也。流於行間為滎,注於太衝為輸,過於中封為源,行於中郄為經,入於曲泉為合。

白話文:

肝經的脈絡:

  • 起源於腳拇指內側「大敦」穴,這是井穴。
  • 流經腳背腳趾間,稱為滎穴。
  • 匯聚於「太衝」穴,這是輸穴。
  • 經過「中封」穴,這是源穴。
  • 行經「中郄」穴,這是經穴。
  • 進入「曲泉」穴,這是合穴。

腎,出於湧泉為井,足少陰脈也。流於然谷為滎,注於太谿為輸,過於水泉為源,行於復溜為經,入於陰谷為合。

白話文:

腎臟之氣從湧泉穴湧出為井穴,屬於足少陰經。流經然谷穴為滎穴,注入太谿穴為輸穴,經過水泉穴為原穴,在復溜穴運行為經穴,進入陰谷穴為合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