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二十九 針灸上 (5)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九 針灸上 (5)

1. 針灸禁忌法第三

針禁忌法:

白話文:

針灸禁忌法

不可針灸

  • 臟腑空虛之人。
  • 積聚於胸中之人。
  • 酒醉之人。
  • 瘋狂之人。
  • 孕婦。
  • 腹中症疾之人。
  • 膿包或潰瘍處。
  • 傷口未癒合處。
  • 脈搏微弱無力之人。
  • 身體發冷發熱之人。
  • 血色蒼白之人。
  • 初生嬰兒。
  • 經期女性。
  • 暴怒或哀傷之人。
  • 飢餓疲勞之人。
  • 風雨交加之時。
  • 房事過後。
  • 身體過於虛弱之人。
  • 患有癲癇之人。
  • 患有麻風病之人。
  • 患有癌症之人。
  • 患有傳染病之人。

宜謹慎針灸

  • 患有心血管疾病之人。
  • 患有糖尿病之人。
  • 患有血液病之人。
  • 患有神經系統疾病之人。
  • 服用抗凝血藥物之人。
  • 精神異常或意識不清之人。

大寒無刺。(《素問》云:天寒無刺,天溫無疑。),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郭空無治。新內無刺。已刺無內。大怒無刺。已刺無怒。大勞無刺。已刺無勞。大醉無刺。已刺無醉。大飽無刺。已刺無飽。大飢無刺。已刺無飢。大渴無刺。已刺無渴。

白話文:

極度寒冷時不可針刺。(《素問》中說:天氣極寒時不可針刺,天氣溫熱時則無妨。)

月暈出現時不可瀉下。(月滿時也不宜進補。)

月亮四周有空隙時,不可施行治療。

針灸後,新患處不可再刺。

已經刺過的地方,不可再刺。

大發怒時不可針刺。

已經刺過的地方,不可再發怒。

過度勞累時不可針刺。

已經刺過的地方,不可再過度勞累。

大醉時不可針刺。

已經刺過的地方,不可再大醉。

過飽時不可針刺。

已經刺過的地方,不可再過飽。

過度飢餓時不可針刺。

已經刺過的地方,不可再過度飢餓。

過度口渴時不可針刺。

已經刺過的地方,不可再過度口渴。

,乘車來者,臥以休息如食頃,乃刺之。步行來者,坐以休息如行十里頃,乃刺之。大驚大恐,必定其氣乃刺之。刺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刺中肺三日死,其動為咳。刺中肝五日死,其動為語。刺中脾十五日死,其動為吞。刺中腎三日死,其動為嚏。刺中膽一日半死,其動嘔吐。

白話文:

刺中膈為傷中,不過一歲死。刺趺上中大脈,血出不止死。刺陰股中大脈,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流脈,不幸為盲。刺客主人內陷中脈,為內漏,為聾。刺膝臏出液,為跛。刺頭中腦戶,入腦即死。刺舌下中脈太過,血出不止為喑。刺臂太陰脈,血出多者即死。

,刺足下布絡中脈,血不出為腫。刺足少陽脈,重虛出血,舌難以言。刺郄中大脈,令人僕脫色。刺膺中陷中肺,為喘逆仰息。刺氣衝中脈,血不出為腫鼠鼷。刺肘中內陷氣歸之,為不屈伸。刺脊間中髓,為傴。刺陰股下三寸內陷,令人遺溺。刺乳上中乳房,為腫根蝕。

  1. 針刺腳底的絡脈(布絡),如果不出血,會導致腫脹。

    1. 針刺足少陽經脈,會出現氣血虛脫而出血,說話困難。

    2. 針刺郄穴中的大脈,會讓人暈厥,臉色蒼白。
    3. 針刺胸中的陷穴,會導致氣喘,仰頭呼吸。
    4. 針刺氣衝中的經脈,如果不出血,會腫脹成老鼠大小的腫塊。
    5. 針刺肘部內側陷穴,會使氣血運行不暢,導致手臂無法屈伸。
    6. 針刺脊椎骨之間的髓穴,會導致駝背。
    7. 針刺大腿內側三寸的陷穴,會導致小便和大便失禁。
    8. 針刺乳房上的陷穴,會導致乳房腫脹並潰爛。

白話文:

  1. 針刺腳底的經絡,若不出血,會導致腫脹。
  2. 針刺足少陽經脈,會導致氣血虛脫、出血,且說話困難。
  3. 針刺郄穴中的大穴位,會使人暈厥、臉色蒼白。
  4. 針刺胸中的陷穴,會導致氣喘、仰頭呼吸。
  5. 針刺氣衝中的經脈,若不出血,會腫脹成老鼠般大小的腫塊。
  6. 針刺肘部內側的陷穴,會使氣血運行不順暢,導致手臂無法彎曲伸直。
  7. 針刺脊椎骨之間的髓穴,會導致駝背。
  8. 針刺大腿內側三寸的陷穴,會導致小便和大便失禁。
  9. 針刺乳房上的陷穴,會導致乳房腫脹化膿。

,刺腋下脅間內陷,令人咳。刺缺盆中內陷氣泄,令人喘咳逆。刺小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小腹滿。刺手魚腹內陷,為腫。刺腨腸內陷,為腫。刺目眶上陷骨中脈,為漏、為盲。刺關節中液出,不得屈伸。神庭,禁不可刺。上關,刺不可深。缺盆,刺不可深。顱息,刺不可多出血。

白話文:

  • 針刺腋窩內側凹陷處,會引起咳嗽。
  • 針刺缺盆穴中間凹陷處,氣洩會導致喘咳逆。
  • 針刺小腹部膀胱穴,會導致小腹脹滿。
  • 針刺手背魚際穴凹陷處,會引起腫脹。
  • 針刺腨腸穴凹陷處,會引起腫脹。
  • 針刺眼眶上陷骨中的主脈,會導致漏眼、失明。
  • 針刺關節處,會導致液體滲出,無法屈伸。
  • 神庭穴,禁止針刺。
  • 上關穴,針刺深度不宜過深。
  • 缺盆穴,針刺深度不宜過深。
  • 顱息穴,針刺後出血不宜過多。

,臍中,禁不可刺。左角,刺不可久留。雲門:刺不可深。(今雲門多忌不刺,宜詳悉之。),五里,禁不可刺。伏兔,禁不可刺。(按《甲乙經》伏兔刺入五分。),三陽絡,禁不可刺。復溜,刺無多見血。承筋,禁不可刺。然谷,刺無多見血。乳中,禁不可刺。

白話文:

  • **肚臍:**禁止針刺。
  • **左角:**針刺不可久留。
  • **雲門:**針刺不可太深。(現今很多人忌諱刺雲門穴,宜詳加辨明。)
  • **五里:**禁止針刺。
  • **伏兔:**禁止針刺。(《甲乙經》載:刺入五分。)
  • **三陽絡:**禁止針刺。
  • **復溜:**針刺不要見太多血。
  • **承筋:**禁止針刺。
  • **然谷:**針刺不要見太多血。
  • **乳中:**禁止針刺。

,鳩尾,禁不可刺。

灸禁忌法:

頭維,禁不可灸。承光,禁不可灸。

腦戶,禁不可灸。暗門,禁不可灸。

風府,禁不可灸。陰市,禁不可灸。

白話文:

刺灸禁忌法:

胸口正中央位置,禁止刺灸。眼睛正下方,禁止刺灸。

頭頂百會穴,禁止刺灸。緊鄰百會穴的穴位,禁止刺灸。

後腦勺下方凹陷處,禁止刺灸。腳底心湧泉穴,禁止刺灸。

下關,耳中有干適低,無灸。耳門,耳中有膿乃適低,無灸。人迎,禁不可灸。陽關,禁不可灸。絲竹空,灸之,不幸使人目小及盲。承泣,禁不可灸。脊中,禁不可灸。乳中,禁不可灸。瘛脈,禁不可灸。石門女子,禁不可灸。白環俞,禁不可灸。氣衝灸之,不幸不得息。

白話文:

  • **下關穴:**耳朵中有刺痛、發癢的感覺,不宜針灸。
  • **耳門穴:**耳朵中有膿液纔可用於針灸,否則不宜針灸。
  • **人迎穴:**禁止針灸。
  • **陽關穴:**禁止針灸。
  • **絲竹空穴:**針灸此穴,可能會導致視力減弱甚至失明。
  • **承泣穴:**禁止針灸。
  • **脊中穴:**禁止針灸。
  • **乳中穴:**禁止針灸。
  • **瘛脈穴:**禁止針灸。
  • **石門穴(女子):**禁止針灸。
  • **白環俞穴:**禁止針灸。
  • **氣沖穴:**針灸此穴,可能會導致氣喘不止。

,淵腋灸之,不幸生膿蝕。天府,禁不可灸。經渠,禁不可灸。伏兔,禁不可灸。地五會,禁不可灸。鳩尾,禁不可灸。

白話文:

淵腋處不可灸,否則會化膿潰爛。 天府穴不可灸。 經渠穴不可灸。 伏兔穴不可灸。 地五會穴不可灸。 鳩尾穴不可灸。

2. 五臟六腑變化旁通訣第四

凡五臟六腑,變化無窮,散在諸經,其事隱沒,難得俱知。今纂集相附,以為旁通,令學者少留意推尋,造次可見矣。

白話文:

所有的五臟六腑都有不同的變化,遍佈在各條經絡中。這些變化藏得很深,很難一次全部瞭解。現在將它們編輯彙集起來,作為輔助參考,讓學習者稍加留心探究,就能隨時看懂。

五臟:腎(水一),心(火二),肝(木三),肺(金四),脾(土五)

六腑:膀胱,小腸,膽,大腸,胃,三焦

五臟經:足少陰,手少陰,足厥陰,手太陰,足太陰

六腑經:足太陽,手太陽,足少陽,手陽明,足陽明,手少陽

五臟脈:沉濡,洪盛,弦長,浮短,緩大

白話文:

五臟: 腎(屬水,一) 心(屬火,二) 肝(屬木,三) 肺(屬金,四) 脾(屬土,五)

六腑: 膀胱 小腸 膽 大腸 胃 三焦

五臟經: 足少陰(腎經) 手少陰(心經) 足厥陰(肝經) 手太陰(肺經) 足太陰(脾經)

六腑經: 足太陽(膀胱經) 手太陽(小腸經) 足少陽(膽經) 手陽明(大腸經) 足陽明(胃經) 手少陽(三焦經)

五臟脈: 沉濡(腎脈) 洪盛(心脈) 弦長(肝脈) 浮短(肺脈) 緩大(脾脈)

五臟斤兩:一斤二兩(又云:一斤一兩),十二兩(三毛七孔),四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三斤三兩(六葉兩耳),二斤三兩

白話文:

各臟器的重量(以市斤兩計算):

  • 心臟:一斤二兩(一說一斤一兩)
  • 肝臟:十二兩(有三個門戶和七個孔竅)
  • 脾臟:四斤四兩(左側有三葉,右側有四葉)
  • 肺臟:三斤三兩(有六葉兩耳)
  • 腎臟:二斤三兩

六腑斤兩:九兩二銖,二斤十四兩,三兩三銖,二斤十二兩,二斤十四兩

六腑丈尺:縱廣七寸(又云:九寸),長二丈四尺廣二寸四分,三寸三分,一丈二尺廣六寸,大一尺五寸

六腑所受:九升二合(又云:九升九合),二斗四升,一合(《難經》作三合),一斗二升,三斗五升

五臟官:後宮列女,帝王,上將軍(又為郎官),大尚書(又為上將軍),諫議大夫

六腑官:水曹掾,監倉吏,將軍決曹吏,監倉掾,內嗇吏

五腑俞:十四椎,五椎,九椎,三椎,十一椎

六腑俞:十九椎,十八椎,十椎,十六椎,十二椎,十三椎

五臟募:京門,巨闕,期門,中府,章門

白話文:

**六腑斤兩:**九兩二銖、二斤十四兩、三兩三銖、二斤十二兩、二斤十四兩

**六腑丈尺:**縱廣七寸(又云:九寸)、長二丈四尺廣二寸四分、三寸三分、一丈二尺廣六寸、大一尺五寸

**六腑所受:**九升二合(又云:九升九合)、二斗四升、一合(《難經》作三合)、一斗二升、三鬥五升

**五臟官:**後宮列女、帝王、上將軍(又為郎官)、大尚書(又為上將軍)、諫議大夫

**六腑官:**水曹掾、監倉吏、將軍決曹吏、監倉掾、內嗇吏

**五腑俞:**十四椎、五椎、九椎、三椎、十一椎

**六腑俞:**十九椎、十八椎、十椎、十六椎、十二椎、十三椎

**五臟募:**京門、巨闕、期門、中府、章門

**六腑募:**中極、關元、日月、天樞、中脘、石門

**五臟脈出:**湧泉、中衝(此心包絡經,心經出少衝)、大敦、少商、隱白

**流(《甲乙》作留:)然谷、勞宮(心經流少府)、行間、魚際、大都

**注:太谿、大陵(心經注神門)、太衝、大泉、太白

**過:水泉、內關(心經過通裏)、中封、列缺、公孫

**行:復溜、間使(心經行靈道)、中郄、經渠、商丘

**入:陰谷、曲澤(心經入少海)、曲泉、尺澤、陰陵泉

**六腑脈出:**至陰、少澤、竅陰、商陽、厲兌、關衝(此三焦經出入)

**流:通谷、前谷、俠谿、二間、內庭、液門

**注:束骨、後谿、臨泣、三間、陷谷、中渚

**過:京骨、腕骨、丘墟、合谷、衝陽、陽池

**行:崑崙、陽谷、陽輔、陽谿、解谿、支溝

**入:委中、小海、陽陵泉、曲池、三里、天井

**五竅:**耳(二陰)、舌(口)、目、鼻、脣

**五養:**骨(精)、血(脈)、筋、皮毛(氣)、肉

**五液:**唾、汗、淚、涕、涎

**五聲:**呻(噫)、言、呼、哭、歌

**六氣:**呬、吹、呼、呵、噓、唏

**五神:**志(精)、神、血(魂)、氣(魄)、意(智又作營意)

**五有餘病:**脹滿、笑不止、怒、喘喝仰息、涇溲不利

**五不足病:**厥逆、憂(一作悲)、恐、息利少氣、四肢不用

**六情:**惡哀、怵慮(一作惠好)、好喜(一作直喜)、威怒、樂愚、貪狠、廉貞、陰賊、寬大、公正、奸邪

**八性:**欲忌、友愛、慈(惠悲)、氣(正)、公私(怨)

**五常:**智(謀)、禮(哲)、仁(肅)、義、信(聖)

**五事:**聽(聰)、視(明)、貌(恭)、言(從)、思(睿)

**五咎:**急、豫、狂、僭、蒙

**五音:**吟詠、肆呼、諷、唱、歌

**五聲:**羽(四十八絲)、徵(五十四絲)、角(六十四絲)、商(七十二絲)、宮(八十一絲)

**五色:**黑、赤、青、白、黃

**五味:**鹹、苦、酸、辛、甘

**五臭:**腐、焦、羶、腥、香

**五宜(子來扶母:)**酸、甘、苦、鹹、辛

**五惡(味之惡:)**甘、鹹、辛、苦、酸

**五惡(氣之惡:)**燥、熱、風、寒、濕

**五數:**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五(十)

**五行:**水、火、木、金、土

**五時:**冬、夏、春、秋、季夏

**五形(外應五行之形,內法五臟之象),**曲、兌、直、方、圓

六腑募:中極,關元,日月,天樞,中脘,石門

五臟脈出:湧泉,中衝(此心包絡經,心經出少衝),大敦,少商,隱白

流(《甲乙》作留:)然谷,勞宮(心經流少府),行間,魚際,大都

注:太谿,大陵(心經注神門),太衝,大泉,太白

過:水泉,內關(心經過通里),中封,列缺,公孫

行:復溜,間使(心經行靈道),中郄,經渠,商丘

入:陰谷,曲澤(心經入少海),曲泉,尺澤,陰陵泉

六腑脈出:至陰,少澤,竅陰,商陽,厲兌,關衝(此三焦經出入)

流:通谷,前谷,俠谿,二間,內庭,液門

注:束骨,後谿,臨泣,三間,陷谷,中渚

白話文:

**六腑斤兩:**九兩二銖、二斤十四兩、三兩三銖、二斤十二兩、二斤十四兩

**六腑丈尺:**縱廣七寸(又云:九寸)、長二丈四尺廣二寸四分、三寸三分、一丈二尺廣六寸、大一尺五寸

**六腑所受:**九升二合(又云:九升九合)、二斗四升、一合(《難經》作三合)、一斗二升、三鬥五升

**五臟官:**後宮列女、帝王、上將軍(又為郎官)、大尚書(又為上將軍)、諫議大夫

**六腑官:**水曹掾、監倉吏、將軍決曹吏、監倉掾、內嗇吏

**五腑俞:**十四椎、五椎、九椎、三椎、十一椎

**六腑俞:**十九椎、十八椎、十椎、十六椎、十二椎、十三椎

**五臟募:**京門、巨闕、期門、中府、章門

**六腑募:**中極、關元、日月、天樞、中脘、石門

**五臟脈出:**湧泉、中衝(此心包絡經,心經出少衝)、大敦、少商、隱白

**流(《甲乙》作留:)然谷、勞宮(心經流少府)、行間、魚際、大都

**注:太谿、大陵(心經注神門)、太衝、大泉、太白

**過:水泉、內關(心經過通裏)、中封、列缺、公孫

**行:復溜、間使(心經行靈道)、中郄、經渠、商丘

**入:陰谷、曲澤(心經入少海)、曲泉、尺澤、陰陵泉

**六腑脈出:**至陰、少澤、竅陰、商陽、厲兌、關衝(此三焦經出入)

**流:通谷、前谷、俠谿、二間、內庭、液門

**注:束骨、後谿、臨泣、三間、陷谷、中渚

**過:京骨、腕骨、丘墟、合谷、衝陽、陽池

**行:崑崙、陽谷、陽輔、陽谿、解谿、支溝

**入:委中、小海、陽陵泉、曲池、三里、天井

**五竅:**耳(二陰)、舌(口)、目、鼻、脣

**五養:**骨(精)、血(脈)、筋、皮毛(氣)、肉

**五液:**唾、汗、淚、涕、涎

**五聲:**呻(噫)、言、呼、哭、歌

**六氣:**呬、吹、呼、呵、噓、唏

**五神:**志(精)、神、血(魂)、氣(魄)、意(智又作營意)

**五有餘病:**脹滿、笑不止、怒、喘喝仰息、涇溲不利

**五不足病:**厥逆、憂(一作悲)、恐、息利少氣、四肢不用

**六情:**惡哀、怵慮(一作惠好)、好喜(一作直喜)、威怒、樂愚、貪狠、廉貞、陰賊、寬大、公正、奸邪

**八性:**欲忌、友愛、慈(惠悲)、氣(正)、公私(怨)

**五常:**智(謀)、禮(哲)、仁(肅)、義、信(聖)

**五事:**聽(聰)、視(明)、貌(恭)、言(從)、思(睿)

**五咎:**急、豫、狂、僭、蒙

**五音:**吟詠、肆呼、諷、唱、歌

**五聲:**羽(四十八絲)、徵(五十四絲)、角(六十四絲)、商(七十二絲)、宮(八十一絲)

**五色:**黑、赤、青、白、黃

**五味:**鹹、苦、酸、辛、甘

**五臭:**腐、焦、羶、腥、香

**五宜(子來扶母:)**酸、甘、苦、鹹、辛

**五惡(味之惡:)**甘、鹹、辛、苦、酸

**五惡(氣之惡:)**燥、熱、風、寒、濕

**五數:**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五(十)

**五行:**水、火、木、金、土

**五時:**冬、夏、春、秋、季夏

**五形(外應五行之形,內法五臟之象),**曲、兌、直、方、圓

過:京骨,腕骨,丘墟,合谷,衝陽,陽池

行:崑崙,陽谷,陽輔,陽谿,解谿,支溝

入:委中,小海,陽陵泉,曲池,三里,天井

五竅:耳(二陰),舌(口),目,鼻,唇

五養:骨(精),血(脈),筋,皮毛(氣),肉

五液:唾,汗,淚,涕,涎

五聲:呻(噫),言,呼,哭,歌

六氣:呬,吹,呼,呵,噓,唏

五神:志(精),神,血(魂),氣(魄),意(智又作營意)

五有餘病:脹滿,笑不止,怒,喘喝仰息,涇溲不利

五不足病:厥逆,憂(一作悲),恐,息利少氣,四肢不用

六情:惡哀,怵慮(一作惠好),好喜(一作直喜),威怒,樂愚,貪狠,廉貞,陰賊,寬大,公正,奸邪

白話文:

**六腑斤兩:**九兩二銖、二斤十四兩、三兩三銖、二斤十二兩、二斤十四兩

**六腑丈尺:**縱廣七寸(又云:九寸)、長二丈四尺廣二寸四分、三寸三分、一丈二尺廣六寸、大一尺五寸

**六腑所受:**九升二合(又云:九升九合)、二斗四升、一合(《難經》作三合)、一斗二升、三鬥五升

**五臟官:**後宮列女、帝王、上將軍(又為郎官)、大尚書(又為上將軍)、諫議大夫

**六腑官:**水曹掾、監倉吏、將軍決曹吏、監倉掾、內嗇吏

**五腑俞:**十四椎、五椎、九椎、三椎、十一椎

**六腑俞:**十九椎、十八椎、十椎、十六椎、十二椎、十三椎

**五臟募:**京門、巨闕、期門、中府、章門

**六腑募:**中極、關元、日月、天樞、中脘、石門

**五臟脈出:**湧泉、中衝(此心包絡經,心經出少衝)、大敦、少商、隱白

**流(《甲乙》作留:)然谷、勞宮(心經流少府)、行間、魚際、大都

**注:太谿、大陵(心經注神門)、太衝、大泉、太白

**過:水泉、內關(心經過通裏)、中封、列缺、公孫

**行:復溜、間使(心經行靈道)、中郄、經渠、商丘

**入:陰谷、曲澤(心經入少海)、曲泉、尺澤、陰陵泉

**六腑脈出:**至陰、少澤、竅陰、商陽、厲兌、關衝(此三焦經出入)

**流:通谷、前谷、俠谿、二間、內庭、液門

**注:束骨、後谿、臨泣、三間、陷谷、中渚

**過:京骨、腕骨、丘墟、合谷、衝陽、陽池

**行:崑崙、陽谷、陽輔、陽谿、解谿、支溝

**入:委中、小海、陽陵泉、曲池、三里、天井

**五竅:**耳(二陰)、舌(口)、目、鼻、脣

**五養:**骨(精)、血(脈)、筋、皮毛(氣)、肉

**五液:**唾、汗、淚、涕、涎

**五聲:**呻(噫)、言、呼、哭、歌

**六氣:**呬、吹、呼、呵、噓、唏

**五神:**志(精)、神、血(魂)、氣(魄)、意(智又作營意)

**五有餘病:**脹滿、笑不止、怒、喘喝仰息、涇溲不利

**五不足病:**厥逆、憂(一作悲)、恐、息利少氣、四肢不用

**六情:**惡哀、怵慮(一作惠好)、好喜(一作直喜)、威怒、樂愚、貪狠、廉貞、陰賊、寬大、公正、奸邪

**八性:**欲忌、友愛、慈(惠悲)、氣(正)、公私(怨)

**五常:**智(謀)、禮(哲)、仁(肅)、義、信(聖)

**五事:**聽(聰)、視(明)、貌(恭)、言(從)、思(睿)

**五咎:**急、豫、狂、僭、蒙

**五音:**吟詠、肆呼、諷、唱、歌

**五聲:**羽(四十八絲)、徵(五十四絲)、角(六十四絲)、商(七十二絲)、宮(八十一絲)

**五色:**黑、赤、青、白、黃

**五味:**鹹、苦、酸、辛、甘

**五臭:**腐、焦、羶、腥、香

**五宜(子來扶母:)**酸、甘、苦、鹹、辛

**五惡(味之惡:)**甘、鹹、辛、苦、酸

**五惡(氣之惡:)**燥、熱、風、寒、濕

**五數:**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五(十)

**五行:**水、火、木、金、土

**五時:**冬、夏、春、秋、季夏

**五形(外應五行之形,內法五臟之象),**曲、兌、直、方、圓

八性:欲忌,友愛,慈(惠悲),氣(正),公私(怨)

五常:智(謀),禮(哲),仁(肅),義,信(聖)

五事:聽(聰),視(明),貌(恭),言(從),思(睿)

五咎:急,豫,狂,僭,蒙

五音:吟詠,肆呼,諷,唱,歌

五聲:羽(四十八絲),徵(五十四絲),角(六十四絲),商(七十二絲),宮(八十一絲)

五色:黑,赤,青,白,黃

五味:咸,苦,酸,辛,甘

五臭:腐,焦,膻,腥,香

五宜(子來扶母:)酸,甘,苦,咸,辛

五惡(味之惡:)甘,咸,辛,苦,酸

五惡(氣之惡:)燥,熱,風,寒,濕

白話文:

**六腑斤兩:**九兩二銖、二斤十四兩、三兩三銖、二斤十二兩、二斤十四兩

**六腑丈尺:**縱廣七寸(又云:九寸)、長二丈四尺廣二寸四分、三寸三分、一丈二尺廣六寸、大一尺五寸

**六腑所受:**九升二合(又云:九升九合)、二斗四升、一合(《難經》作三合)、一斗二升、三鬥五升

**五臟官:**後宮列女、帝王、上將軍(又為郎官)、大尚書(又為上將軍)、諫議大夫

**六腑官:**水曹掾、監倉吏、將軍決曹吏、監倉掾、內嗇吏

**五腑俞:**十四椎、五椎、九椎、三椎、十一椎

**六腑俞:**十九椎、十八椎、十椎、十六椎、十二椎、十三椎

**五臟募:**京門、巨闕、期門、中府、章門

**六腑募:**中極、關元、日月、天樞、中脘、石門

**五臟脈出:**湧泉、中衝(此心包絡經,心經出少衝)、大敦、少商、隱白

**流(《甲乙》作留:)然谷、勞宮(心經流少府)、行間、魚際、大都

**注:太谿、大陵(心經注神門)、太衝、大泉、太白

**過:水泉、內關(心經過通裏)、中封、列缺、公孫

**行:復溜、間使(心經行靈道)、中郄、經渠、商丘

**入:陰谷、曲澤(心經入少海)、曲泉、尺澤、陰陵泉

**六腑脈出:**至陰、少澤、竅陰、商陽、厲兌、關衝(此三焦經出入)

**流:通谷、前谷、俠谿、二間、內庭、液門

**注:束骨、後谿、臨泣、三間、陷谷、中渚

**過:京骨、腕骨、丘墟、合谷、衝陽、陽池

**行:崑崙、陽谷、陽輔、陽谿、解谿、支溝

**入:委中、小海、陽陵泉、曲池、三里、天井

**五竅:**耳(二陰)、舌(口)、目、鼻、脣

**五養:**骨(精)、血(脈)、筋、皮毛(氣)、肉

**五液:**唾、汗、淚、涕、涎

**五聲:**呻(噫)、言、呼、哭、歌

**六氣:**呬、吹、呼、呵、噓、唏

**五神:**志(精)、神、血(魂)、氣(魄)、意(智又作營意)

**五有餘病:**脹滿、笑不止、怒、喘喝仰息、涇溲不利

**五不足病:**厥逆、憂(一作悲)、恐、息利少氣、四肢不用

**六情:**惡哀、怵慮(一作惠好)、好喜(一作直喜)、威怒、樂愚、貪狠、廉貞、陰賊、寬大、公正、奸邪

**八性:**欲忌、友愛、慈(惠悲)、氣(正)、公私(怨)

**五常:**智(謀)、禮(哲)、仁(肅)、義、信(聖)

**五事:**聽(聰)、視(明)、貌(恭)、言(從)、思(睿)

**五咎:**急、豫、狂、僭、蒙

**五音:**吟詠、肆呼、諷、唱、歌

**五聲:**羽(四十八絲)、徵(五十四絲)、角(六十四絲)、商(七十二絲)、宮(八十一絲)

**五色:**黑、赤、青、白、黃

**五味:**鹹、苦、酸、辛、甘

**五臭:**腐、焦、羶、腥、香

**五宜(子來扶母:)**酸、甘、苦、鹹、辛

**五惡(味之惡:)**甘、鹹、辛、苦、酸

**五惡(氣之惡:)**燥、熱、風、寒、濕

**五數:**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五(十)

**五行:**水、火、木、金、土

**五時:**冬、夏、春、秋、季夏

**五形(外應五行之形,內法五臟之象),**曲、兌、直、方、圓

五數: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五(十)

五行:水,火,木,金,土

五時:冬,夏,春,秋,季夏

五形(外應五行之形,內法五臟之象),曲,兌,直,方,圓

白話文:

**六腑斤兩:**九兩二銖、二斤十四兩、三兩三銖、二斤十二兩、二斤十四兩

**六腑丈尺:**縱廣七寸(又云:九寸)、長二丈四尺廣二寸四分、三寸三分、一丈二尺廣六寸、大一尺五寸

**六腑所受:**九升二合(又云:九升九合)、二斗四升、一合(《難經》作三合)、一斗二升、三鬥五升

**五臟官:**後宮列女、帝王、上將軍(又為郎官)、大尚書(又為上將軍)、諫議大夫

**六腑官:**水曹掾、監倉吏、將軍決曹吏、監倉掾、內嗇吏

**五腑俞:**十四椎、五椎、九椎、三椎、十一椎

**六腑俞:**十九椎、十八椎、十椎、十六椎、十二椎、十三椎

**五臟募:**京門、巨闕、期門、中府、章門

**六腑募:**中極、關元、日月、天樞、中脘、石門

**五臟脈出:**湧泉、中衝(此心包絡經,心經出少衝)、大敦、少商、隱白

**流(《甲乙》作留:)然谷、勞宮(心經流少府)、行間、魚際、大都

**注:太谿、大陵(心經注神門)、太衝、大泉、太白

**過:水泉、內關(心經過通裏)、中封、列缺、公孫

**行:復溜、間使(心經行靈道)、中郄、經渠、商丘

**入:陰谷、曲澤(心經入少海)、曲泉、尺澤、陰陵泉

**六腑脈出:**至陰、少澤、竅陰、商陽、厲兌、關衝(此三焦經出入)

**流:通谷、前谷、俠谿、二間、內庭、液門

**注:束骨、後谿、臨泣、三間、陷谷、中渚

**過:京骨、腕骨、丘墟、合谷、衝陽、陽池

**行:崑崙、陽谷、陽輔、陽谿、解谿、支溝

**入:委中、小海、陽陵泉、曲池、三里、天井

**五竅:**耳(二陰)、舌(口)、目、鼻、脣

**五養:**骨(精)、血(脈)、筋、皮毛(氣)、肉

**五液:**唾、汗、淚、涕、涎

**五聲:**呻(噫)、言、呼、哭、歌

**六氣:**呬、吹、呼、呵、噓、唏

**五神:**志(精)、神、血(魂)、氣(魄)、意(智又作營意)

**五有餘病:**脹滿、笑不止、怒、喘喝仰息、涇溲不利

**五不足病:**厥逆、憂(一作悲)、恐、息利少氣、四肢不用

**六情:**惡哀、怵慮(一作惠好)、好喜(一作直喜)、威怒、樂愚、貪狠、廉貞、陰賊、寬大、公正、奸邪

**八性:**欲忌、友愛、慈(惠悲)、氣(正)、公私(怨)

**五常:**智(謀)、禮(哲)、仁(肅)、義、信(聖)

**五事:**聽(聰)、視(明)、貌(恭)、言(從)、思(睿)

**五咎:**急、豫、狂、僭、蒙

**五音:**吟詠、肆呼、諷、唱、歌

**五聲:**羽(四十八絲)、徵(五十四絲)、角(六十四絲)、商(七十二絲)、宮(八十一絲)

**五色:**黑、赤、青、白、黃

**五味:**鹹、苦、酸、辛、甘

**五臭:**腐、焦、羶、腥、香

**五宜(子來扶母:)**酸、甘、苦、鹹、辛

**五惡(味之惡:)**甘、鹹、辛、苦、酸

**五惡(氣之惡:)**燥、熱、風、寒、濕

**五數:**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五(十)

**五行:**水、火、木、金、土

**五時:**冬、夏、春、秋、季夏

**五形(外應五行之形,內法五臟之象),**曲、兌、直、方、圓

五畜:豕(《外臺》云:豕鼠),羊(《外臺》云:蛇、馬),雞(《外臺》云:虎、兔),犬(《外臺》云:猴、雞),牛(《外臺》云:龍、羊、犬、牛)

五穀:大豆,麥,麻,稻(黃黍),稷

五果:慄,杏,李,桃,棗

五菜:藿,薤,韭,蔥,葵

白話文:

五畜:

  • 豬(《外臺祕要》說:豬、老鼠)
  • 羊(《外臺祕要》說:蛇、馬)
  • 雞(《外臺祕要》說:老虎、兔子)
  • 狗(《外臺祕要》說:猴子、雞)
  • 牛(《外臺祕要》說:龍、羊、狗、牛)

五穀:

  • 大豆
  • 稻(黃黍)

五果:

  • 慄(栗子)

五菜:

  • 藿(一種野菜)
  • 薤(薤白)

論曰:假令人腎、心、肝、肺、脾為臟,則膀胱、小腸、膽、大腸、胃為腑。足少陰為腎經,足太陽為膀胱經,下至五臟、五果、五菜,皆爾觸類長之,他皆仿此。(《外臺》續添二十三條,本非《千金》之舊,今更不附入。)

白話文:

現在的說法:如果把腎、心、肝、肺、脾叫做臟的話,那麼膀胱、小腸、膽、大腸、胃就是腑。足少陰經是腎經,足太陽經是膀胱經,它們能使臟腑、五穀和五菜發育成長,其他類推。(《外臺》一書中續添的這二十三條,本來不是《千金》一書的舊內容,現在也不再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