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要方》~ 卷二十九 針灸上 (6)
卷二十九 針灸上 (6)
1. 用針略例第五
夫用針刺者,先明其孔穴,補虛瀉實,送堅付濡,以急隨緩,榮衛常行,勿失其理。夫為針者,不離乎心,口如銜索,目欲內視,消息氣血,不得妄行。針入一分,知天地之氣。針入二分,知呼吸出入,上下水火之氣。針入三分,知四時五行、五臟六腑、順逆之氣。針皮毛腠理者,勿傷肌肉。針肌肉者,勿傷筋脈。針筋脈者,勿傷骨髓。針骨髓者,勿傷諸絡。
東方甲乙木,主人肝、膽、筋膜、魂。南方丙丁火,主人心、小腸、血脈、神。西方庚辛金,主人肺、大腸、皮毛、魄。北方壬癸水,主人腎、膀胱、骨髓、精、志。中央戊己土,主人脾、胃、肌肉、意智。針傷筋膜者,令人愕視失魂。傷血脈者,令人煩亂失神。傷皮毛者,令人上氣失魄。
傷骨髓者,令人呻吟失志。傷肌肉者,令人四肢不收失智。此為五亂,因針所生。若更失度者,有死之憂也。所謂針能殺生人,不能起死人,謂愚人妄針必死,不能起生人也。又須審候與死人同狀者,不可為醫。與亡國同政者,不可為謀,雖聖智神人,不能活死人,存亡國也。
故曰: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凡愚人貪利,不曉於治亂存亡,危身滅族,彼此俱喪,亡國破家,亦醫之道也。
凡用針之法,以補瀉為先,呼吸應江漢,補瀉校升斗,經緯有法則,陰陽不相干,震為陽氣始(火生於寅,)兌為陰氣終(戊為土墓,)坎為太玄華(冬至之日夜半,一陽爻生。)離為太陽精(為中女之象,)欲補從卯南(補不足地戶至巽為地虛,)欲瀉從酉北(天門在乾。
)針入因日明(向寅至午,)針出隨月光(從申向午,午為日月光之位,)如此思五行,氣以調營衛,用以將息之,是曰:隨身寶。凡用鋒針針者,除疾速也,先補五呼,刺入五分留十呼,刺入一寸留二十呼,隨師而將息之。刺急者,深納而久留之。刺緩者,淺納而疾髮針。
刺大者,微出其血。刺滑者,疾髮針淺納而久留之。刺澀者,必得其脈,隨其順逆久留之,疾出之,壓其穴,勿出其血。諸小弱者,勿用大針,然氣不足宜調以百藥。餘三針者,正中破癰堅、瘤結、息肉也,亦治久疾也。火針亦用鋒針,以油火燒之,務在猛熱,不熱即有損於人也。
隔日一報,三報之後,當膿水大出為佳。巨闕、太倉、上下脘,此之一行有六穴,忌火針也。大癥塊當停針轉動須臾為佳。每針常須看脈,脈好乃下針,脈惡勿亂下針也。下針一宿發熱惡寒,此為中病,勿怪之。
白話文:
標題翻譯爲:[針刺應用概要第五]
內容翻譯如下:
使用針刺療法時,首先必須明確穴位位置,根據虛實進行補瀉,對堅硬部位施以柔和手法,對柔軟部位則採用堅挺手法,快慢相隨,使氣血運行正常,不要違背生理規則。
施針者須全神貫注,口中似含線般小心翼翼,眼睛彷彿內視,隨時觀察氣血變化,不可隨意行動。針入一分,能感知天地之氣;針入二分,能察覺呼吸出入,以及體內水火之氣的上下流動;針入三分,可理解四季五行,五臟六腑及氣血順逆狀態。刺皮毛時,避免傷及肌肉;刺肌肉時,避免傷及筋脈;刺筋脈時,避免傷及骨髓;刺骨髓時,避免傷及其他絡脈。
東方甲乙屬木,主肝臟、膽囊、筋膜與魂魄;南方丙丁屬火,主心臟、小腸、血脈與精神;西方庚辛屬金,主肺部、大腸、皮膚與魄力;北方壬癸屬水,主腎臟、膀胱、骨髓、精液與意志;中央戊己屬土,主脾胃、肌肉與智慧。
針刺傷及筋膜,會使人驚恐失魂;傷及血脈,會使人煩亂失神;傷及皮毛,會使人上氣不足失去魄力;傷及骨髓,會使人呻吟失去意志;傷及肌肉,會使人四肢無力失去智慧。這稱爲五種紊亂,皆由針刺不當引起。若更失度,則可能有生命危險。所謂針刺可以救人,卻無法救活死者,是指無知者胡亂針刺,不僅不能救人,反而可能致死。
再者,若患者症狀與死者相似,醫生不可輕易治療;若國家政策與亡國相同,不可參與謀劃,即便是聖賢智者,也無法讓死人復活,亡國復存。
因此有言:“危難之地,不宜進入;混亂之國,不宜居住。”凡庸之人貪圖利益,不明治亂存亡之道,最終可能導致自身乃至家族毀滅,彼此都遭殃,國家破敗,家庭破碎,這也符合醫道。
使用針刺的原則,以補瀉爲先,呼吸應合於自然規律,補瀉量需恰到好處,經絡調理有其法則,陰陽不相混雜,震代表陽氣初生(火生於寅),兌代表陰氣終了(戊爲土墓),坎代表最深奧的陰氣(冬至之夜半,一陽爻初生),離代表太陽之精華(象徵中女),欲補則從卯時南向施針(補不足之地戶至巽爲地虛),欲瀉則從酉時北向施針(天門在乾)。針刺時應根據日光明亮程度(從寅至午),拔針時應隨月光亮度(從申向午,午爲日月光最強位置),以此思考五行原理,調和營衛之氣,以此保養身體,這就是所謂的“隨身寶”。
使用鋒針進行鍼刺,可迅速祛病。先進行五次吸氣補氣,刺入五分深度停留十次呼吸時間,刺入一寸停留二十次呼吸時間,依個人情況調整休息。對於急症,深刺並長時間留針;對於緩症,淺刺並快速拔針。對於體重大者,可輕微出血;對於滑脈者,快速拔針並淺刺長時間留針;對於澀脈者,需找準脈搏,順其自然長時間留針,快速拔針,按壓針孔,防止出血。對於體質虛弱者,不宜使用大針,而應以藥物調養爲主。其他三種針法,用於破癰腫、結瘤、息肉等頑固疾病,也可治療長期病症。火針同樣使用鋒針,將其在油火中燒熱,務必達到高溫,否則可能對人造成傷害。
每隔一天進行一次治療,三次之後,膿水大量排出爲佳。巨闕、太倉、上下脘穴,這一列共有六個穴位,不宜使用火針。對於大的腫塊,應在針刺後稍作轉動,效果更佳。每次針刺前都要檢查脈象,脈象良好纔可下針,脈象不佳則不可隨意針刺。下針後一夜發熱惡寒,這是正常反應,不必驚訝。
以上便是針刺療法的概要,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2. 灸例第六
凡孔穴在身,皆是臟腑、榮衛、血脈流通,表裡往來各有所主,臨時救難,必在審詳。人有老少,身有長短,膚有肥瘦,皆須精思商量,准而折之,無得一概,致有差失。其尺寸之法,依古者八寸為尺,仍取病者男左女右手中指上第一節為一寸。亦有長短不定者,即取手大拇指第一節橫度為一寸,以意消息,巧拙在人。
其言一夫者,以四指為一夫,又以肌肉紋理節解縫會宛陷之中,及以手按之,病者快然、如此仔細安詳用心者,乃能得之耳。凡《經》云:橫三間寸者,則是三灸兩間。一寸有三灸,灸有三分,三壯之處即為一寸。黃帝曰:灸不三分,是謂徒冤,炷務大也,小弱炷乃小作之,以意商量。
,凡點灸法,皆須平直,四體無使傾側。灸時孔穴不正,無益於事,徒破好肉耳。若坐點則坐灸之,臥點則臥灸之,立點則立灸之,反此亦不得其穴矣。凡言壯數者,若丁壯遇病。病根深篤者,可倍於方數。其人老小羸弱者,可復減半。依扁鵲灸法,有至五百壯、千壯,皆臨時消息之。
《明堂本經》云:針入六分灸三壯,更無餘論。曹氏灸法,有百壯者,有五十壯者,《小品》諸方亦皆有此。仍須准病輕重以行之,不可膠柱守株。凡初生小兒七日以上,周年以還不過七壯,炷如雀屎大。凡灸先陽後陰,言:從頭向左而漸下,次後從頭向右而漸下,先上後下,皆以日正午以後,乃可下火灸之。時謂陰氣未至,灸無不著。
午前平旦穀氣虛,令人癲眩,不可針灸也,慎之。其大法如此,卒急者不可用此例。灸之生熟法,腰以上為上部,腰以下為下部,外為陽部榮,內為陰部衛,故臟腑周流,名曰:經絡。是故丈夫四十以上,氣在腰,老嫗四十以上,氣在乳,是以丈夫先衰於下,婦人先衰於上。
灸之生熟,亦宜撙而節之,法當隨病遷變,大法外氣務生,內氣務熟,其餘隨宜耳。頭者,身之元首,人神之所法,氣口精明,三百六十五絡,皆上歸於頭。頭者,諸陽之會也。故頭病必宜審之,灸其穴不得亂,灸過多傷神,或使陽精玄熟,令陰魄再卒。是以灸頭正得滿百。
脊背者,是體之橫梁,五臟之所繫著,太陽之會合。陰陽動發冷熱成疾,灸太過熟大害人也。臂腳手足者,人之枝幹,其神繫於五臟六腑,隨血脈出,能遠近採物,臨深履薄,養於諸經,其地狹淺,故灸宜少,灸過多即內神不得入,精神閉塞,痞滯不仁,即臂不舉,故四肢之灸,不宜太熟也。然腹臟之內為性,貪於五味無厭成疾,風寒結痼,水穀不消,宜當熟之。
然大杼、脊中、腎俞、膀胱八髎,可至二百壯。心主手足太陰,可至六七十壯,三里、太谿、太衝、陰陽二陵泉、上下二廉,可至百壯。腹上下脘、中脘、太倉、關元,可至百壯。若病重者,皆當三報之,乃愈病耳。若治諸沉結寒冷病,莫若灸之宜熟。若治諸陰陽風者,身熱脈大者,以鋒針刺之,間日一服之。
若治諸邪風鬼疰,痛處少氣,以毫針去之,隨病輕重用之,表針內藥,隨時用之,消息將之,與天同心,百年永安,終無橫病,此要略說,非賢勿傳秘之。凡微數之脈,慎勿可灸,傷血脈焦筋骨。凡汗以後,勿灸,此為大逆,脈浮熱甚,勿灸。頭、面、目、咽,灸之最欲生少。
手臂四肢,灸之欲須小熟,亦不宜多。胸、背、腹,灸之尤宜大熟。其腰、脊欲須少生,大體皆須以意商量,臨時遷改,應機千變萬化,難以一準耳,其溫病隨所著而灸之,可百壯余,少至九十壯。大杼、胃脘可五十壯。手心主、手足太陽可五十壯。三里、曲池、太衝可百壯,皆三報之,乃可愈耳。
風勞沉重,九部盡病,及毒氣為病者,不過五十壯,亦宜三報之。若攻臟腑成心腹痛者,亦宜百壯。若卒暴病鬼魅所著者、灸頭面、四肢、宜多,腹、背宜少。其多不過五十,其少不減三、五、七、九壯。凡陰陽濡風口喎僻者,不過三十壯,三日一報,報如前。微者三報,重者九報,此風氣濡微細入,故宜緩火溫氣,推排漸抽以除耳。
若卒暴催迫,則流行細入成痼疾,不可愈也,故宜緩火。凡諸虛疾,水穀沉結流離者、當灸腹、背,宜多,不可過百壯。大凡人有卒暴得風,或中時氣,凡百所苦,皆須急灸療,慎勿忍之停滯也。若旺相者,可得無他,不爾漸久後,皆難愈,深宜知此一條。凡入吳蜀地遊官,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著人也故吳蜀多行灸法。
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當其處,不問孔穴,即得便快成痛處,即云阿是。灸刺皆驗,故曰:阿是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