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二十九 針灸上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九 針灸上 (3)

1. 脊中第二行二十一穴遠近法第六

大杼,在項後第一椎下,兩旁各一寸半陷中。風門,一名:熱府,在第二椎下,兩旁各一寸半。肺俞,在第三椎下,兩旁各一寸半,對乳引繩度之。心俞,在第五椎下,兩旁各一寸半。膈俞,在第七椎下,兩旁各一寸半。肝俞,在第九椎下,兩旁各一寸半。(一云:在椎節中。

白話文:

大杼穴,位於後頸第一節頸椎下方,兩側各一寸半的凹陷處。

風門穴 ,又稱熱府穴,位於第二節頸椎下方,兩側各一寸半。

肺俞穴 ,位於第三節頸椎下方,兩側各一寸半,與乳頭連線引伸的距離。

心俞穴 ,位於第五節頸椎下方,兩側各一寸半。

膈俞穴 ,位於第七節頸椎下方,兩側各一寸半。

肝俞穴 ,位於第九節頸椎下方,兩側各一寸半。(另有一種說法:位於頸椎與胸椎的連接處。)

),膽俞,在第十椎下,兩旁各一寸半。脾俞,在第十一椎下,兩旁各一寸半。脾俞無定所,隨四季月應病,即灸藏輸是脾穴。胃俞,在第十二椎下,兩旁各一寸半。三焦俞,在第十三椎下,兩旁各一寸半。腎俞,在第十四椎下,兩旁各一寸半。大腸俞,在第十六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白話文:

),膽俞穴,在下背部第十椎棘突下,兩側各一寸半。脾俞穴,在下背部第十一椎棘突下,兩側各一寸半。脾俞穴位置不固定,會根據季節和月份的不同而調整,灸此穴位即為調整脾臟功能。胃俞穴,在下背部第十二椎棘突下,兩側各一寸半。三焦俞穴,在下背部第十三椎棘突下,兩側各一寸半。腎俞穴,在下背部第十四椎棘突下,兩側各一寸半。大腸俞穴,在下背部第十六椎棘突下,兩側各一寸半。

,小腸俞,在第十八椎下,兩旁各一寸半。膀胱俞,在第十九椎下,兩旁各一寸半。中膂俞,在第二十椎下,兩旁各一寸半。白環俞,在第二十一椎下,兩旁各一寸半。上髎,在第一空,腰髁下一寸,挾脊兩旁。次髎,在第二空,挾脊陷中。中髎,在第三空,挾脊陷中。

,下髎,在第四空,挾脊陷中。會陽,在陰尾骨兩旁。

白話文:

**小腸俞:**位於第 18 椎骨下方,左右各 1.5 寸。 膀胱俞: 位於第 19 椎骨下方,左右各 1.5 寸。 中膂俞: 位於第 20 椎骨下方,左右各 1.5 寸。 白環俞: 位於第 21 椎骨下方,左右各 1.5 寸。 上髎: 位於第一個腰椎空隙,腰部橫突下一寸,靠脊椎兩側。 次髎: 位於第二個腰椎空隙,靠脊椎凹陷處。 中髎: 位於第三個腰椎空隙,靠脊椎凹陷處。

下髎穴:位於第四腰椎棘突旁,靠近脊椎兩側的凹陷處。 會陽穴:位於尾骨兩側凹陷處。

2. 脊中第三行十三穴遠近法第七

附分,在第二椎下,附項內廉兩旁各三寸。魄戶,在第三椎下,兩旁各三寸。神堂,在第五椎下,兩旁各三寸。譩譆,在肩膊內廉,挾第六椎下,兩旁各三寸。膈關,在第七椎下,兩旁各三寸。魂門,在第九椎下,兩旁各三寸。(《外臺》作十椎下。),陽綱,在第十椎下,兩旁各三寸。

白話文:

  • **附分:**位於第二節頸椎下方,項部內側兩側各三寸處。
  • **魄戶:**位於第三節頸椎下方,兩側各三寸處。
  • **神堂:**位於第五節頸椎下方,兩側各三寸處。
  • **譩譆:**位於肩部內側,靠近第六節頸椎下方,兩側各三寸處。
  • **膈關:**位於第七節頸椎下方,兩側各三寸處。
  • **魂門:**位於第九節頸椎下方,兩側各三寸處(《外臺》記載為第十節頸椎下方)。
  • **陽綱:**位於第十節頸椎下方,兩側各三寸處。

(《外臺》作十一椎。),意舍,在第十一椎下,兩旁各三寸。(《外臺》作九椎下。),胃倉,在第十二椎下,兩旁各三寸。肓門,在第十三椎下,兩旁各三寸。志室,在第十四椎下,兩旁各三寸。胞肓,在第十九椎下,兩旁各三寸。秩邊,在第二十一椎下,兩旁各三寸。

白話文:

《外臺祕要》中記作第十一椎。意舍穴,在下第十一椎下,左右各三寸。(《外臺祕要》中記作第九椎下。)胃倉穴,在下第十二椎下,左右各三寸。肓門穴,在下第十三椎下,左右各三寸。志室穴,在下第十四椎下,左右各三寸。胞肓穴,在下第十九椎下,左右各三寸。秩邊穴,在下第二十一椎下,左右各三寸。

3. 手少陽三焦經十七穴遠近法第八

關衝,在手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液門,在手小指、次指間陷者中。中渚,在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者中。陽池,在手表腕上陷者中。外關,在腕後二寸陷中,手少陽絡別走心主。支溝,在腕後三寸,兩骨間陷者中。會宗,在腕後三寸空中,手少陽郄也。

白話文:

**關衝穴:**位於小指和無名指的指尖,距離指甲角如韭葉的寬度。

液門穴: 位於小指和無名指之間的凹陷中。

中渚穴: 位於小指和無名指第一指節後方的凹陷中。

陽池穴: 位於手背手腕上方凹陷中。

外關穴: 位於手腕後方二吋的凹陷中,屬於手少陽經的別絡,連結心臟和心包。

支溝穴: 位於手腕後方三吋,兩條骨頭之間的凹陷中。

會宗穴: 位於手腕後方三吋的空中,是手少陽經的郄穴。

,三陽絡,在臂上大交脈支溝上一寸。不刺。四瀆,在肘前五寸,外廉陷者中。天井,在肘後外大骨後一寸,兩筋間陷者中,屈肘得之。清冷泉,在肘上三寸,伸肘舉臂取之。(泉,一作淵。),消濼,在肩下臂外,開腋斜肘分下行。天宗,在秉風后大骨下陷者中。

白話文:

**三陽絡:**位於手臂上,大交脈支溝上方一寸處。不可針刺。

四瀆: 位於肘部前五寸,肌肉外緣凹陷處。

天井: 位於肘部外側,大骨後一寸,兩筋之間的凹陷處。屈肘時可觸及。

清冷泉: 位於肘部上方三寸,伸肘舉臂取之。(「泉」也寫作「淵」)。

消濼: 位於肩部下方、手臂外側,打開腋窩、斜肘向下取之。

天宗: 位於秉風穴後方,大骨下方凹陷處。

(《外臺》屬小腸經。),臑俞,挾肩髎後大骨下胛上廉陷下。肩外俞,在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者中。肩中俞,在肩胛內廉,去脊二寸陷者中。曲垣,在肩中央曲胛陷者中,按之應手痛。

白話文:

  • **臑俞穴:**屬於小腸經,位於肩胛骨的外緣、肩髎穴的上方,肩胛骨下緣陷下去的地方。
  • **肩外俞穴:**位於肩胛骨的外緣,距離脊柱三寸,陷下去的地方。
  • **肩中俞穴:**位於肩胛骨的內緣,距離脊柱二寸,陷下去的地方。
  • **曲垣穴:**位於肩胛骨中央,肩胛骨彎曲陷下去的地方,按壓時會有疼痛感。

4. 手太陽小腸經九穴遠近法第九

少澤,在手小指端外側,去爪甲一分陷中。前谷,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後谿,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腕骨,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陽谷,在手外側腕中,銳骨之下陷中。養老,在手踝骨上一空,在後一寸陷中,手太陽郄也。支正,在腕後五寸,手太陽絡別走少陰。

,小海,在肘內大骨外,去肘端五分。肩貞,在肩曲胛下,兩骨解間,肩髃後陷中。(《外臺》在三焦經。)

白話文:

**少澤:**位於小指末端外側,距離指甲緣一分處的凹陷中。

前谷: 位於小指外側第一個關節的前方凹陷中。

後谿: 位於小指外側第一個關節的後方凹陷中。

腕骨: 位於手腕外側,腕骨下方凹陷中。

陽谷: 位於手腕外側中部,銳骨下方凹陷中。

養老: 位於手腕骨上一空隙處,向後一寸處的凹陷中,是手太陽經的郄穴。

支正: 位於手腕後五寸處,是手太陽經別絡進入少陰經的部位。

小海:位於肘窩內側的大骨外緣,距離肘尖約五分。 肩貞:位於肩部彎曲處,胛骨下方,兩塊骨頭交接處,肩髃穴後方的凹陷處。(《外臺祕要》記載於三焦經。)

5. 足太陽膀胱經十七穴遠近法第十

至陰,在足小趾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通谷,在足小趾外側,本節前陷中。束骨,在足小趾外側,本節後陷中。京骨,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陷中。申脈,陽蹺所生,在外踝下陷中,容爪甲。金門,在足外踝下陷中。一名:關梁。足太陰郄也。僕參,一名:安耶,在足跟骨下陷中。

白話文:

1. 至陰 位於小腳趾外側,距離指甲角約一韭葉寬。

2. 通谷 位於小腳趾外側,本節之前的凹陷處。

3. 束骨 位於小腳趾外側,本節之後的凹陷處。

4. 京骨 位於足外側,大骨下方紅白肉交界處的凹陷處。

5. 申脈 屬於陽蹺脈,位於外踝下方凹陷處,可容納指甲。

6. 金門 位於足外踝下方凹陷處。又稱關梁,屬於足太陰脾經的郄穴。

7. 僕參 又稱安耶,位於跟骨下方凹陷處。

崑崙,在足外踝後,跟骨上陷中。承山,一名:魚腹,一名傷山,一名肉柱。在兌腨腸下分肉間陷者中。飛揚,一名:厥陽,在外踝上七寸。足太陽絡別走少陽。承筋,一名腨腸,一名直腸。在脛後,從腳跟上七寸,腨中央陷中。不刺。合陽,在膝約中央下三寸。委中,在膕中央,約紋中動脈。

白話文:

崑崙穴 位置:位於足外踝後方,跟骨上的凹陷處。

承山穴 別名:魚腹、傷山、肉柱。 位置:位於外踝下方的肌肉間凹陷處,腓腸肌下緣。

飛揚穴 別名:厥陽。 位置:位於外踝上七寸處。 屬足太陽經絡的別支,與少陽經絡相通。

承筋穴 別名:腨腸、直腸。 位置:位於小腿後方,從腳跟上七寸,腓腸肌中央的凹陷處。 此穴不建議針灸。

合陽穴 位置:位於膝蓋中央下方三寸處。

委中穴 位置:位於膝蓋後方中央,約在膕動脈跳動處的紋路中間。

,委陽,在足太陽之前,少陽之後,出於膕中,外廉兩筋間,扶承下六寸。浮郄,在委陽上一寸,展足得之。扶承,一名肉郄,一名陰關,一名皮部。在尻臀下股陰下紋中。(一云:尻臀下橫紋中。),殷門,在肉郄下六寸。

側人明堂圖(六門共八十七穴雙)

白話文:

**委陽:**位於足太陽膀胱經之前,少陽膽經之後,起於膕窩中,從小腿外緣兩筋之間循行,向下方延伸六寸。

浮郄: 位於委陽穴上一寸,當足部外展時可以摸到。

扶承: 也稱肉郄、陰關或皮部,位於臀部下方、大腿後側的皺褶中。(另說:位於臀部下方橫紋中。)

殷門: 位於肉郄穴下方六寸。

明堂圖(六門共八十七穴雙)

明堂圖包含六個門,共有八十七個穴道,每個穴道都成雙成對。

6. 側人耳頸二十穴遠近法第一

頷厭:在曲周顳顬上廉。懸顱,在曲周顳顬中。懸釐,在曲周顳顬下廉。天衝,在耳上如前三寸。率谷,在耳上入髮際一寸半。曲鬢,在耳上髮際曲隅陷中。角孫,在耳廊中間,開口有空。和髎,在耳前兌發下動脈。耳門,在耳前起肉當耳缺。聽會,在耳前陷中,張口得之。

白話文:

**頷厭:**位於耳朵後上方,眉毛與耳朵上緣連線的部位。

懸顱: 位於頷厭下方,約在眉毛與耳朵上緣連線的中間。

懸釐: 位於懸顱下方,約在眉毛與耳朵上緣連線的下半段。

天衝: 位於耳朵上方,前額髮際線前方約三寸處。

率谷: 位於耳朵上方,入髮際約一寸半處。

曲鬢: 位於耳朵上方,髮際線的彎曲凹陷處。

角孫: 位於耳朵廓內中間,有開口和空洞。

和髎: 位於耳朵前方,眉毛下方的動脈處。

耳門: 位於耳朵前方的肉塊上,對應於耳朵的缺口處。

聽會: 位於耳朵前方的凹陷處,張開嘴時能找到。

,聽宮,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天容,在耳下曲頰後。天牖,在頸筋缺盆上,天容後,天柱前,完骨下,髮際上一寸。缺盆,在肩上橫骨陷中。扶突,在氣舍後一寸半。天窗,在曲頰下扶突後,動應手陷中。天鼎,在頸缺盆直扶突曲頰下一寸,人迎後。人迎,在頸大脈應手,挾結喉旁,以候五臟氣。

白話文:

聽宮穴: 位於耳中,穴位小如赤小豆。

天容穴: 位於耳下,彎曲的臉頰後方。

天牖穴: 位於頸部的肌腱缺口上,天容穴後,天柱穴前,完骨下,髮際上一寸處。

缺盆穴: 位於肩部橫骨的凹陷處。

扶突穴: 位於氣舍穴後一寸半。

天窗穴: 位於彎曲的臉頰下,扶突穴後,動時手壓陷中。

天鼎穴: 位於頸部缺盆穴正對扶突穴,彎曲的臉頰下,人迎穴後。

人迎穴: 位於頸部大脈旁,手壓可感知,夾著喉結旁邊,用於診斷五臟氣機。

不灸。水突,在頸大筋前,直人迎下,氣舍上。(一本水突在曲頰下一寸近後。),氣舍,在頸直人迎挾天突陷中。

白話文:

不用灸:

水突穴: 位於頸部大筋前,由人迎穴垂直向下。氣舍穴位於頸部,與人迎穴和天突穴平行,在陷窩中。

一本中記載: 水突穴位於曲頰穴下一寸,靠近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