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二十九 針灸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九 針灸上 (2)

1. 腹第三行十二穴遠近法第八

不容,在幽門旁各一寸五分,去任脈二寸,直四肋端,相去四寸,,承滿,在不容下一寸。梁門,在承滿下一寸。關門,在梁門下一寸,太一上。太一,在關門下一寸。滑肉門,在太一下一寸。天樞,一名長溪,去肓俞一寸半,直臍旁二寸。(脾臟捲雲:名長谷,挾臍相去五寸。

一名循際。),外陵,在天樞下半寸,大巨上。大巨,在臍下一寸,兩旁各二寸,長溪下二寸。水道,在大巨下三寸。歸來,在水道下二寸。(《外臺》作三寸。),氣衝,在歸來下,鼠鼷上一寸。

白話文:

[腹部第三行十二穴的位置與距離第八篇]

不容穴,位於幽門穴兩側各一寸五分處,離任脈二寸,正對第四根肋骨末端,兩個穴道間距四寸。

承滿穴,在不容穴下方一寸。

梁門穴,在承滿穴下方一寸。

關門穴,在梁門穴下方一寸,正好在太一穴上方。

太一穴,在關門穴下方一寸。

滑肉門穴,在太一穴下方一寸。

天樞穴,又稱為長溪穴,離肓俞穴一寸半,正對肚臍兩寸側邊。(脾臟卷記載:也叫長谷穴,夾在肚臍兩側,兩穴之間相距五寸。又稱循際穴。)

外陵穴,在天樞穴下方半寸,大巨穴上方。

大巨穴,在肚臍下方一寸,兩側各離肚臍二寸,位於長溪穴下方二寸。

水道穴,在大巨穴下方三寸。

歸來穴,在水道穴下方二寸。(《外臺祕要》記載為三寸。)

氣沖穴,在歸來穴下方,鼠鼷穴上方一寸。

2. 腹第四行七穴遠近法第九

期門,在第二肋端,不容旁各一寸半,上直兩乳。日月,在期門下五分。腹哀,在日月下一寸半。大橫,在腹哀下二寸,直臍旁。(《甲乙》云:三寸。),腹結,在大橫下一寸三分。府舍,在腹結下三寸。衝門,上去大橫五寸,在府舍下,橫骨兩端約中。

白話文:

期門穴,位於第二根肋骨的末端,不客穴的旁邊各一寸半的位置,正對著兩乳的水平線。

日月穴,就在期門穴下方五分的地方。

腹哀穴,位於日月穴下方一寸半。

大橫穴,處於腹哀穴下方二寸,與肚臍平行。(《甲乙經》記載為三寸。)

腹結穴,則在大橫穴下方一寸三分。

府舍穴,位於腹結穴下方三寸。

衝門穴,從大橫穴上方量起五寸,位於府舍穴下方,約在恥骨兩端的中間位置。

3. 手太陰肺經十穴第十

少商,在手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魚際,在手大指本節後內側散脈中。大泉,在手掌後陷者中。(此即太淵也。避唐祖名,當時改正,今存此名不改,恐後人將為別是一穴。)經渠,在寸口陷者中,不可灸。列缺,在腕上一寸半,手太陰絡別走陽明。孔最,在脘上七寸,手太陰郄也。

,尺澤,在肘中,約上動脈。俠白,在天府下,去肘五寸動脈。天府,在腋下三寸,不灸。臑會,在臂前廉,去肩頭三寸。(《甲乙經》云:此穴在肩部。《外臺》屬大腸。《銅人經》屬三焦。)

白話文:

[手太陰肺經十穴第十]

少商穴位於手大拇指端的內側,距離指甲邊緣約如韭菜葉的寬度。 魚際穴在大拇指關節後方內側的散脈之中。 大泉穴(也就是太淵穴,爲了避開唐代皇室的名字而改稱,但現今仍沿用此名以免後人誤以爲是另一個穴位),位置在手掌後方的凹陷處。 經渠穴位於寸口的凹陷處,不宜進行灸法。 列缺穴在手腕上方約一寸半的位置,是手太陰肺經絡別行到陽明經的穴位。 孔最穴在腕上七寸處,是手太陰肺經的郄穴。

尺澤穴在肘彎中央,動脈的上方。 俠白穴在天府穴下方,距離肘部五寸的動脈處。 天府穴在腋下三寸的位置,不宜進行灸法。 臑會在手臂前方,距離肩頭三寸的地方。(《甲乙經》記載這個穴位在肩部,《外臺祕要》歸類於大腸經,《銅人經》則歸類於三焦經。)

4. 手厥陰心主經八穴第十一

中衝,在手中指端,去爪甲如韭葉陷者中。勞宮,在掌中央動脈。大陵,在掌後兩骨間。內關,在掌後,去腕二寸,(《外臺》作五寸。)手心主絡別走少陽。間使,在掌後三寸兩筋間。郄門,在掌後,去腕五寸。(《外臺》云:去內關五寸,手厥陰郄也。)曲澤,在肘內廉下陷者中,屈肘得之。天泉,在腋下二寸,舉腋取之。

白話文:

【手厥陰心包經八穴第十一】

中衝穴:位於手中指的末端,距離指甲邊緣的位置就像一片韭菜葉的寬度,就在那凹陷處。

勞宮穴:在手掌中心,正好在動脈上。

大陵穴:在手掌後方,兩塊骨頭之間。

內關穴:在手掌後方,距離手腕約二寸的地方。(《外臺》記載為五寸。)此穴是手心包絡脈分出走向少陽經的地方。

間使穴:在手掌後方三寸,兩根筋骨之間。

郄門穴:在手掌後方,距離手腕約五寸的地方。(《外臺》指出,它在內關穴上方五寸,屬於手厥陰經的郄穴。)

曲澤穴:在彎曲的手肘內側下方的凹陷處,彎曲手肘就可以找到它。

天泉穴:在腋下約二寸的地方,抬起手臂就可以找到。

5. 手少陰心經八穴第十二

少衝,在手小指內廉之端,去爪甲如韭葉。少府,在手小指大節後陷者中,直勞宮。(大節,一作本節。),神門,在掌後銳骨端陷者中。陰郄,在掌後動脈中,去腕半寸,手少陰郄也。通里,在腕後一寸,手少陰絡別走太陽。靈道,在掌後一寸半。少海,在肘內廉節後陷中。極泉,在腋下筋間動脈入骨。

白話文:

少衝穴,位於小指內側的尖端,距離指甲邊緣約像一片韭菜葉的寬度。

少府穴,位於小指第一節關節後方的凹陷處,就在勞宮穴的正對位置。(大節,有的版本記載為本節。)

神門穴,位於手掌後方,手腕突出骨頭末端的凹陷處。

陰郄穴,位於手掌後方的動脈上,距離手腕約半寸的地方,這是手少陰心經的郄穴。

通裏穴,位於手腕後方約一寸的位置,這是手少陰心經的絡穴,分支連接到太陽經。

靈道穴,位於手掌後方約一寸半的地方。

少海穴,位於肘部內側,關節後方的凹陷處。

極泉穴,位於腋下,肌肉間的動脈進入骨骼的地方。

6. 足太陰脾經十一穴第十三

隱白,在足大趾端內側,去爪甲如韭葉。

大都,在足大趾內本節後陷中。(肝臟捲雲:在足大趾本節內側白肉際。),太白,在足大趾內側,核骨下陷中。公孫,在足大趾本節後一寸,足太陰絡別走陽明。商丘,在足內踝下微前陷中。三陰交,在內踝上八寸,骨下陷中。漏谷,在內踝上六寸,骨下陷中,太陰絡。

(《銅人經》云:亦名太陰絡。),地機,一名脾舍,在膝下五寸,足太陰郄也。陰陵泉,在膝下內側,輔骨下陷者中,伸足得之。血海,在膝臏上內廉白肉際二寸半。(一作三寸。),箕門,在魚腹上筋間,動應手陰市內。

白話文:

[足太陰脾經十一穴第十三]

隱白穴,位於腳大拇指的末端內側,距離指甲邊緣約有韭菜葉子的寬度。

大都穴,位於腳大拇指內側關節後方的凹陷處。(肝臟捲雲記載:此穴在腳大拇指關節內側,皮膚與肉交接的地方。)

太白穴,位於腳大拇指內側,腳骨下方的凹陷處。

公孫穴,位於腳大拇指關節後方一寸處,是足太陰經絡通向陽明經的轉折點。

商丘穴,位於腳內側踝骨下方稍微前方的凹陷處。

三陰交穴,位於內側踝骨上方八寸,骨頭下方的凹陷處。

漏谷穴,位於內側踝骨上方六寸,骨頭下方的凹陷處,屬於太陰經絡。

(《銅人經》提及:此穴又稱為太陰絡。)

地機穴,又稱為脾舍,位於膝蓋下五寸,是足太陰經的郄穴。

陰陵泉穴,位於膝蓋下方內側,輔骨下方的凹陷處,當腿伸直時可以找到此穴。

血海穴,位於膝蓋上方內側,皮膚與肉交接處二寸半的位置。(另有一說法認為是在三寸處。)

箕門穴,位於大腿前部肌肉間,動脈跳動可觸及,位於陰市穴的內側。

7. 足陽明胃經十五穴第十四

歷兌,在足大趾、次趾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內庭,在足大趾次趾外間。陷谷,在足大趾、次趾外間本節後,去內庭二寸。衝陽,在足跗上五寸骨間,去陷谷三寸。(一云二寸。),解谿,在衝陽後一寸半。豐隆,在外踝上八寸,足陽明絡別走太陰。下廉,一名下巨虛,在上廉下三寸。

,條口,在下廉上一寸。三里,在膝下三寸,胻骨外。巨虛上廉,在三里下三寸。犢鼻,在膝臏下骭上,挾解大筋中。陰市,一名陰鼎,在膝上三寸,伏兔下。伏兔,在膝上六寸,不灸。髀關,在膝上伏兔後交分中。梁丘,在膝上二寸兩筋間(或云三寸),足陽明郄也。

伏人明堂圖(十門一百五穴內十六穴單,八十九穴雙)

白話文:

【足陽明胃經十五穴第十四】

  • 歷兌穴:位於腳的大拇趾與第二趾的末端,距離趾甲邊緣約如韭菜葉寬。
  • 內庭穴:在腳的大拇趾與第二趾之間的外側。
  • 陷谷穴:在腳的大拇趾與第二趾外側關節後方,距離內庭穴兩寸。
  • 衝陽穴:在腳背上的骨間,距離陷谷穴三寸。(另有一說爲兩寸)
  • 解溪穴:位於衝陽穴後方一寸半。
  • 豐隆穴:在外踝上八寸,是足陽明經脈絡別通向太陰經。
  • 下廉穴:又名下巨虛穴,在上廉穴下方三寸。
  • 條口穴:在下廉穴上方一寸。
  • 三里穴:在膝蓋下方三寸,脛骨外側。
  • 巨虛上廉穴:在三里穴下方三寸。
  • 犢鼻穴:在膝蓋髕骨下方,大腿肌肉的中央。
  • 陰市穴:又名陰鼎穴,在膝蓋上方三寸,伏兔穴下方。
  • 伏兔穴:在膝蓋上方六寸,通常不進行鍼灸。
  • 髀關穴:在膝蓋上方,位於伏兔穴後交叉處。
  • 梁丘穴:在膝蓋上方兩寸的兩根肌腱之間(也有說法爲三寸),是足陽明經的郄穴。

注:以上穴位描述源自古籍,用於中醫經絡理論中的定位。

8. 伏人頭上第一行五穴遠近法第一

後頂,在百會後一寸半。強間,在後頂後一寸半。腦戶,在枕骨上,強間後一寸半,不灸。風府,在項後入髮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不灸。喑門,在項後髮際宛宛中。不灸。

白話文:

內容翻譯為:「後頂穴,位於百會穴後方約一寸半的位置。強間穴,則在後頂穴再後方一寸半處。腦戶穴,位於枕骨上方,即強間穴後一寸半,此穴不作艾灸使用。風府穴,位在頸部後方,頭髮邊緣往下一寸,大筋內側的凹陷處,此穴亦不作艾灸使用。喑門穴,同樣位於頸後髮際線的凹陷處,此穴也不適合做艾灸。」

9. 頭上第二行三穴遠近法第二

玉枕,在絡卻後七分半,挾腦戶旁一寸三分,起肉枕骨上,入髮際三寸。絡卻,在通天後一寸半。天柱,挾項,後髮際大筋外廉陷者中。

白話文:

【玉枕穴的位置】在天柱穴後方約七分半的位置,位於腦戶穴兩側各一寸三分,此穴在枕骨隆起處,從髮際線進入內約三寸的地方。

【絡卻穴的位置】在通天穴後方約一寸半的位置。

【天柱穴的位置】在頸部兩側,位於後髮際的大筋外側凹陷處。

10. 頭上第三行三穴遠近法第三

風池,在顳顬後髮際陷中。承靈,在正營後一寸半。腦空,在承靈後一寸半,挾玉枕旁,枕骨下陷中,一名顳顬。

白話文:

風池穴,位於耳朵後方,頭髮邊緣的凹陷處。

承靈穴,則在正營穴後方約一寸半的位置。

腦空穴,同樣在承靈穴後方約一寸半,兩側玉枕骨旁,枕骨下方的凹陷中,有時也被稱為顳顬。

11. 伏人耳後六穴遠近法第四

顱息,在耳後青脈間。瘛脈,在耳本雞足青脈。不灸。完骨,在耳後入髮際四分。竅陰,在完骨上枕骨下。浮白,在耳後入髮際一寸。翳風,在耳後陷中,按之引耳中。

白話文:

[第四節 伏人耳後六穴的定位]

顱息穴:位於耳朵後方,兩條青色靜脈之間。

瘛脈穴:在耳朵根部,形如雞腳的青色脈絡處,此穴不進行針灸治療。

完骨穴:在耳朵後方,進入頭髮邊緣約四分之一吋的地方。

竅陰穴:在完骨穴上方,枕骨下方的位置。

浮白穴:在耳朵後方,進入頭髮邊緣約一吋的地方。

翳風穴:在耳朵後方凹陷處,按壓時可以感受到與耳內相連的感覺。

12. 脊中第一行十一穴遠近法第五

大椎,在第一椎上陷中。陶道,在大椎下節間。身柱,在第三椎下節間。神道,在第五椎下節間。至陽,在第七椎下節間。筋縮,在第九椎下筋間。脊中,在第十一椎下節間。不灸。懸樞,在第十三椎下節間。命門,在第十四椎下節間。腰俞,在第二十一椎下節間。長強,在脊骶端。

白話文:

大椎穴,位於第一個頸椎上方的凹陷處。

陶道穴,位於大椎穴下方的兩椎骨之間。

身柱穴,位於第三個胸椎下方的兩椎骨之間。

神道穴,位於第五個胸椎下方的兩椎骨之間。

至陽穴,位於第七個胸椎下方的兩椎骨之間。

筋縮穴,位於第九個胸椎下方的肌肉間隙。

脊中穴,位於第十ー個胸椎下方的兩椎骨之間。此穴不宜施灸。

懸樞穴,位於第十三個胸椎下方的兩椎骨之間。

命門穴,位於第十四個胸椎下方的兩椎骨之間。

腰俞穴,位於第二十一個胸椎下方的兩椎骨之間。

長強穴,位於脊椎與尾骨相接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