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要方》~ 卷二十七 養性 (9)
卷二十七 養性 (9)
1. 調氣法第五
彭祖曰:道不在煩,唯能不思衣食,不思聲色,不思勝負,不思曲直,不思得失,不思榮辱。心無煩,形勿極,而助之以導引,行氣不已,亦可得長年,千歲不死。凡人不可無思,當以漸遣除之。
彭祖曰:和神導氣之道,當得密室,閉戶安床暖席,枕高二寸半,正身偃臥,瞑目,閉氣於胸膈中,以鴻毛著鼻上而不動,經三百息,耳無所聞,目無所見,心無所思,如此則寒暑不能侵,蜂蠆不能毒,壽三百六十歲,此鄰於真人也。每旦夕(旦夕者,是陰陽轉換之時。凡旦五更初暖氣至,頻頻眼閉,是上生氣至,名曰:陽息而陰消。
暮日入後冷氣至,凜凜然時乃至,床坐睡倒,是下生氣至,名曰:陽消而陰息。且五更初暖氣至,暮日入後冷氣至,常出入天地日月山川河海人畜草木一切萬物體中,代謝往來,無時休息。一進一退,如晝夜之更迭,如海水之潮汐,)是天地消息之道也面向午展兩手於腳膝上,徐徐按捺肢節,口吐濁氣,鼻引清氣。
(凡吐者去故氣,亦名死氣,納者取新氣,亦名生氣,故《老子經》云:玄牝之門,天地之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言口鼻天地之間可以出納陰陽死生之氣也。)良久,徐徐乃以手左托右托,上托下托,前托後托,瞑目張口,叩齒摩眼,押頭拔耳,挽發放腰,咳嗽,發陽振動也。雙作只作,反手為之,然後掣足仰振,數八十九十而止。
仰下徐徐定心,作禪觀之法,閉目存思,想見空中太和元氣,如紫雲成蓋,五色分明,下入毛際,漸漸入頂。如雨初晴,云入山透皮入肉,至骨至腦,漸漸下入腹中,四肢五臟皆受其潤,如水滲入地若徹,則覺腹中有聲汩汩然,意專思存,不得外緣,斯須即覺元氣達於氣海,須臾則自達於湧泉,則覺身體振動,兩腳蜷曲,亦令床坐有聲拉拉然,則名一通。
一通二通乃至日別得三通五通,則身體悅懌,面色光輝,鬢毛潤澤,耳目精明,令人食美,氣力強健,百病皆去,五年十歲,長存不忘,得滿十萬遍,則去仙不遠矣。人身虛無,但有遊氣,氣息得理,即百病不生。若消息失宜,即諸疴竟起。善攝養者,須知調氣方焉。調氣方療萬病大患,百日生眉須,自余者不足言也。
凡調氣之法,夜半後日中前,氣生得調。日中後夜半前,氣死不得調。調氣之時,則仰臥床,鋪厚軟,枕高下其身平,舒手展腳,兩手握大拇指節,去身四五寸,兩腳相去四五寸,數數叩齒,飲玉漿,引氣從鼻入腹,足則停止,有力更取,久住氣悶,從口細細吐出盡,還從鼻細細引入。
出氣一如前法,閉口以心中數數,令耳不聞,恐有誤亂,兼以手下籌,能至千則去仙不遠矣。若天陰霧惡風猛寒,勿取氣也,但閉之。若患寒熱及卒患癰疽,不問日中,疾患未發前一食間即調,如其不得好瘥,明日依式更調之。若患心冷病,氣即呼出。若熱病,氣即吹出。若肺病即噓出,若肝病即呵出,若脾病即唏出,若腎病即呬出。
白話文:
彭祖說:養生之道不在於繁瑣,只要能做到不去想衣食,不去想聲色,不去想勝負,不去想是非曲直,不去想得失,不去想榮辱。心無煩惱,身體不勞累過度,再輔助以導引術,持續地運行氣息,也能長壽,甚至活到千歲不死。一般人不可能沒有雜念,應該慢慢地去除這些雜念。
彭祖說:調和精神、引導氣息的方法是,應該在密室中進行,關上門窗,在溫暖的床鋪上安穩躺下,枕頭高約二寸半,身體平躺仰臥,閉上眼睛,將氣閉在胸腔中,把羽毛放在鼻子上,羽毛不會被呼吸吹動,維持三百個呼吸,做到耳朵聽不到任何聲音,眼睛看不到任何東西,心中沒有任何思緒。這樣做,寒冷暑熱就不能侵襲,蜂蝎也不能毒害,壽命可達三百六十歲,接近於真人境界。每天早晚(早晚是陰陽交替的時候。早晨五更天剛開始感到暖氣,頻頻閉上眼睛,這是陽氣上升的徵兆,叫做陽氣生而陰氣消。
傍晚太陽下山後感到冷氣,感到寒冷,從床上坐起再躺下,這是陰氣上升的徵兆,叫做陽氣消而陰氣生。而且五更天剛開始感到暖氣,傍晚太陽下山後感到冷氣,這兩種氣息常在天地日月、山川河海、人畜草木等一切萬物的體內出入,不斷地代謝往來,沒有休息的時候。一進一退,就像白天黑夜的更替,像海水的潮汐一樣),這是天地陰陽變化的道理。面向南方,將兩手放在膝蓋上,慢慢地按摩四肢關節,口吐濁氣,用鼻子吸入清氣。
(凡是吐氣,是排出體內舊氣,也叫做死氣;吸氣,是吸入體內的新氣,也叫做生氣,所以《老子經》說:「玄牝之門,是天地萬物生長的根本,綿綿不斷地存在,它的作用是無窮無盡的。」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口鼻是天地之間,可以呼出吸入陰陽生死之氣的地方。)過了一會兒,再慢慢地用手左邊托舉右邊托舉,上面托舉下面托舉,前面托舉後面托舉,閉著眼睛張開嘴,叩擊牙齒按摩眼睛,按壓頭部拉拔耳朵,梳理頭髮放鬆腰部,咳嗽,這是激發陽氣使之震動。雙手可以交替或單獨進行,反手也可以這樣做,然後伸直腳向上抖動,數到八九十下停止。
仰躺下來慢慢地平靜心情,做禪觀的方法,閉上眼睛,想像空中太和元氣,像紫色的雲彩形成傘蓋,五種顏色分明,從頭頂毛髮處進入,漸漸地進入頭頂。就像雨後初晴,雲霧進入山中,滲透皮膚、肌肉,直到骨頭和腦部,漸漸地向下進入腹中,四肢和五臟都得到滋潤,就像水滲入地下,直到完全浸透,就會感到腹中有咕嚕咕嚕的聲音,專注於意念,不要向外攀緣,片刻就能感到元氣到達氣海,不久就會自然地到達湧泉穴,接著就會感到身體震動,兩腳彎曲,甚至讓床也發出拉拉的聲音,這叫做一通。
一通之後,如果能達到二通,甚至每天能達到三通或五通,身體就會感到愉悅舒適,面色紅潤光澤,頭髮烏黑柔順,耳聰目明,食慾良好,精力充沛,百病皆除。持續五到十年,就能長久不忘記這種方法。如果能達到十萬遍,就離成仙不遠了。人的身體本來虛無,只有遊動的氣在其中。如果氣息調順,就不會生病;如果氣息失調,各種疾病就會產生。善於養生的人,必須知道調氣的方法。調氣的方法可以治療各種重大疾病,百日之內可以長出眉毛和鬍鬚,其他小的益處就不必說了。
凡是調氣的方法,在半夜之後日出之前,陽氣生發,容易調和。在日中之後半夜之前,陰氣生長,不容易調和。調氣的時候,應該仰臥在床上,鋪上厚軟的墊子,枕頭的高低要使身體保持平直,舒展手腳,兩手握住大拇指的指節,放在身體四五寸的地方,兩腳也分開四五寸,頻繁地叩擊牙齒,吞咽津液,用鼻子吸氣進入腹部,到達腹部後就停止,如果還有力氣,就繼續吸氣,如果覺得氣悶,就從口中慢慢地將氣吐盡,再從鼻子慢慢地吸入。
呼氣的方法和之前一樣,閉上嘴,心中默數,不要讓耳朵聽到聲音,以免干擾,同時用手放籌碼計數,如果能數到一千,就離成仙不遠了。如果天氣陰暗、有霧、颳大風或者寒冷,就不要吸氣,只要閉氣就好。如果患有寒熱病或突然患上癰疽,無論是否是白天,在疾病發作之前,在一頓飯的時間內就應該進行調氣。如果病情沒有好轉,第二天依舊按照方法進行。如果患有心寒病,就將氣呼出來;如果患有熱病,就將氣吹出來;如果患有肺病,就將氣噓出來;如果患有肝病,就將氣呵出來;如果患有脾病,就將氣唏出來;如果患有腎病,就將氣呬出來。